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内涵第三点的理解)
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许多现代化理论其实质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极,两者势不两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所谓“传统”,一般理解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每一个民族在自身的历史活动中都创造了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的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同质性的结构。“传统”中不同质的部分,实际上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些可能成为障碍,有些则可能成为动力。“传统”和“现代”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离开了对传统的继承利用,撤回现代化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顺利实现。
但是也应该看到,民族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历史上合理存在的东西,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有可能丧失自身的合理性。因此社会现代化过程必然是社会改革的过程。改革是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质上取消了发展。因此,没有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自我维持增长和创新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伴随着个人角色、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社会地位的分化,社会在新的基础上形成高度一体化。
如何理解社会结构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社会结构分化(人大1997名词解释,社会学)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
一个社会进入现代换发展过程,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就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朝向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个人角色分化
个人角色分化是指个人所扮演或承担的社会角色分离——其一,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合往往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二,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越来越多的是特定角色基础上的互动,而不再是同整个人格的互动。个人角色的分化造成个人更有效的承担社会角色,按角色规范实现角色的社会功能,同时造成个人之间的角色互动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 社会组织的分化
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这种功能单一化的组织的结构特点是现代科层制。
- 社会地位的分化
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分化的类型和表现。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有助于各种社会角色的发展,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各自的专门角色获得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分配途径和获得也日益多元化。社会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进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展和理性化,从而推动各种社会创新活动的成长,刺激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动与有效使用,同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
(2)理性化。试用社会学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增长的主要表现及其蕴含的问题——04论述(专业)
试从“合理性”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社会意义。(人大1996,社会学)
试论“合理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与意义。(人大1999,社会学、人类学)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手段(工具)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理性主义的要点(韦伯理性主义的内涵)
(1)明确意识到行动的目的,把所追求的具体目标做价值上的排列,并根据价值的大小对它们进行比较;
(2)预测并计算后果来权衡行动的必要性,考虑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效果负责;
(3)根据目的选择手段,并对各种手段进行比较和选择,以付出最小而收益最大为选择标准;
(4)在行动过程中表现出严格的首尾一贯性。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韦伯可以说是在社会学历史上最早分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性化对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精神。所谓科学的精神即是理性的精神,是指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即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合理性——形式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发展,这种合理性的发展反映在个人的日常活动中,反映在社会组织形式中,反映在社会的文化中。
(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水平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第一,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落后,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落后。第二,科学技术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再给人类带来财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甚至带来了灾难。
(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现代化就是用新技术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财富以超过任何可能的人口增长的速度增长。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下列特点:经济不断而迅速地增长;经济结构的改变;.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也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5)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标明。城市化作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特征发展的综合反映,表明整个国家结构和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人们分析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之一。
(6)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因此,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现代制度和现代人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首先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他认为,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具体地说,它包括了14个方面的内涵:具有与宿命论相对立的效能感,乐于接受社会变迁,愿意接受新的生活经历(具开放性),尊重并愿意考虑各种不同意见,积极获取并关心新的知识和信息,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趋向于计划性,基于对理性的信赖而对周围的人给予信赖,重视专门技术和公正的分配,有较高的受教育和职业期望,具有普遍主义的取向,不因特殊的个人特征而给予不同对待,对生活采取分析态度,倾向于更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等。
人们在现代制度和现代组织中的经历,有助于形成人的现代性。
(7)全球化。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化”:
一个(或一组)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以及权力实施的网络。在这里,流动是指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空间和时间的运动,网络是指独立能动者有规则的或者模式化的交往、活动的接点。
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试论“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人大2001,社会学、人类学)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设计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近代全球化的序幕,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第一个全球化的高潮。20世纪中叶开始的现代的全球化过程,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无论是全球化的机制还是影响,都远远超出了19世纪末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
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
全球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全新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其影响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与不平衡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的趋势,反而在继续扩大。资本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的流动,造成了更大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发达国家所占有的优势更加强化。在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和技术的现有格局中,那些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附属或依附的地位。
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不见发生在国家和民族之间,而且发生在国家内部。那些在社会中不占优势的群体,有可能因为全球化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地位。
- 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
在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全球问题的出现。民族国家不再是权力和文化的主要承在者,跨过民族空间的形成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无法再清楚的代表某一个民族。在这个时代,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无疑,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正在重组民族国家的权力、功能和权威。但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也一直在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现实。当代全球化过程与民族国家之间形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
- 全球化下的文明和文化
全球化也是一个社会和文化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种文明和文化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成为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文化和文明,文化全球化下的世界是一个同质性的世界。在带有全球特点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播、扩散过程中,往往是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权力上占据优势地位的文明和文化,对地方性文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威胁它们的生存。因此,全球化过程不仅挑战者国家的权威,而且地方性文明和文化因而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但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产生与成长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文明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世界的基本结构,不同文明的之间的交流、传播乃至冲突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可以说,当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内在矛盾的反映。
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在社会学有关现代化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晚发外生型现代化”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由于社会内部因素的作用而较早进入现代化过程的一种类型;后者是指主要由于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较晚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类型。两种类型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开始现代化进程时所面临的历史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1)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2)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本国腐朽反动阶级的压迫,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并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二、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迟发展效果” 试用“迟发展”理论分析我国现代化的特点。(人大2000,社会学、人类学)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主要体现方面:
⒈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⒉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这一过程会带来许多特殊效应:
①外来因素的输入,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难以控制的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与冲突;
②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因而显得更加不稳定,在有些国家甚至出现现代化“中断”的情况;
③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正常稳定的发展。
(3)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二元社会结构(人大1996名词解释,社会学)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二元社会结构明显地、长期地存在,将会成为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二元”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
(4)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在“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其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市民社会”,在现代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国家(政府)才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话,而“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始时期,国家(政府)就发挥了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②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
③政府推动并且控制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④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立公营企业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第五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一)初始阶段从19世纪中叶(约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辛亥革命)。
(二)现代转型和权威危机阶段从191年辛亥革命起至1949年约40年的时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三)现代化发展阶段
(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
⑴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⑵只有改革,才能主动地、有效地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⑶只有改革,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