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考研辅导(2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9


“期待视野”的作为中介,它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利用“期待视野”所形成的对作品文体、形象、意蕴的期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作者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也往往利用这一中介来表明或者暗示作品某方面的意图和含义。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公务员之死》中力图唤起人们对小人物的“期待视野”。鲁迅的《少年闰土》中对一个还未受到生活压迫的少年的期待。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学艺术作品之间是相关的。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读者和批评家的“期待视野”才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褒贬和接收方面的特征,而接收的结果又会反馈给作者,或者影响到其他作者甚至后起的作者,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某种制约,各个孤立的文学作品之间就取得了密切的关系。
“期待视野”这个概念不仅是横向的起中介的作用,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既定的“期待视野”与一部新作品不一致时,就产生了一种所谓审美的距离,这是一种打破平衡的情况;审美距离的克服,则是新平衡的建立。旧的平衡不断打破,新的平衡不断建立,就形成了“期待视野”的变化。姚斯将这一过程称为“视野改变”。由于读者的“视野改变”可以反馈给作者,也由于作者必须阅读其他人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读者,因此,这种改变必然会引起文学风貌的变化。根据这个原理,姚斯把文学史说成是“读者的文学史”,读者“对作品接收的历史”,或文学作品“效果自身的历史”。“期待视野”的观点总体来说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以描述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思路,有着其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对这种观点的接受就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地吸收其合理因素。

3、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不同读者的接受动机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五种,它们是: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和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心情舒畅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求知动机是人们力图通过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是人们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是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之间,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是指作家,尤其是初学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的动机。

4、如何理解接受心境?
答: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二是抑郁心境,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失意、压抑或伤感的情绪状态;三是虚静心境,这种心境超脱于二者,指读者在进入阅读过程时处在平和或淡泊的情绪状态。
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第一,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如国家的昌盛或动荡。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中国面对内优外患的严重危机。鲁迅作为一个关心现世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就强烈呼吁知识分子要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反对闲适文学。第二,个人境遇会影响接受心境。例如,人往往在事业受挫时就希望通过一些立志的书籍来勉励自己,从中获得力量而重新站起来面对困难。第三,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健康、生病或疲劳;第四,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如炎热或寒冷、阴云笼罩或秋高气爽等;第五,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接受心境,如中国古典文化讲究以“虚静”心境进入文学阅读过程中。
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古典诗学就十分强调以“虚静”心境去阅读文学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强调在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中都应进入一种平和淡泊的状态。鲁迅指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8卷,第350页)。这里所谓“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角色”,“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即说读者不能保持虚静的心境,因而文学接受效果也就不怎么样。鲁迅要求“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正意味着保持虚静的接受心境的重要。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事务的干扰,凝神静气,虚空宁静,才能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体验。否则,如果把日常生活感受直接带入阅读,就可能因沉浸在生活流程中而难以进入文学世界,或是把文学世界中的虚构物错当作生活事实本身了。文学世界毕竟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需要有虚静的心境才可进入

5、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活动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回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的时候,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读者的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二者是相互发生作用的。

6、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答: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的存在。孔子在讲诗歌作用时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以理解为诗歌用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真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使之兴奋激动并丛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简单的说就是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观是指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社会的风俗习尚的兴衰,考察政治的得失。也就是诗歌的认识作用。群,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使接受者沟通感情,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也就是发挥诗歌的伦理作用。怨,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指责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也就是发挥诗歌的社会批判作用。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白居易就是秉着诗可以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文论观。在其著作《与元九书》中写到:“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为发明之则为诗。”白居易重视诗歌的社会批判功能,不主张歌功颂德,提倡暴露时弊,反映民间疾苦,呼吁统治者体察民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显然在这里白居易在特定的创作动机的指导下的隐含读者主要是能够读懂自己的诗歌并且能从中体察民情的统治者。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在一定时期被人们误会为“淫书”。而实际上,正如清人张潮所说:“《金瓶梅》是一部衰书。”它不仅体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在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下而日暮穷途,而且深刻的体现了在金钱关系下人性的扭曲,由一家写及了天下国家。正是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决定了《金瓶梅》的隐含的读者不应该是那些将目光只停留在其中的性描写之上的人。作家的选材及文本特征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和梦幻笔调,语言也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的主体便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这正如乔伊斯本人所宣称的: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夜灵》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一般说来,那些与隐含的读者相近的读者,往往最能理解文本的内涵,最易与文本之间形成交流,因此,也最有可能成为现实的读者。

7、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答:填空是指在文学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兴味是指读者通过阅读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作品的意蕴。这三个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文学接受需要填空、对话和兴味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学作品与其它艺术作品相比,读者看到的只是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因此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第二,与其它学科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的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科学著作那么准确、严格、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第三,一般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充满了巨大的阐释空间,而且可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就更需要读者自己去填空、对话和兴味。

8、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变异?
答: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上一个在特定词语序列的引导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来自“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异变可以表现为作品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关雎》作为一首反映男女爱慕之情的情歌在封建道学家那里则成为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之歌了。第二,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例如弗洛伊德通过引入“自我”、“本我”、“超我”的观念解析《俄底普斯王》,从而得出的“恋母情节”的主旨。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例如由于我们缺乏必要的西方神话传说以及爱尔兰、犹太人的文化常识,就很难理解《尤里西斯》这本书。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例如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解读《红楼梦》时,可能只对里面的游玩情节感兴趣,而只有到了老年经历了人生沉浮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一把心酸泪,满纸荒唐言”的含义。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一个拥有较高欣赏能力的人对于《尤里西斯》可能感觉如获至宝,而一个欣赏能力较低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味同嚼蜡。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答:文学接受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 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 “对话”关系时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正解”,后者称之为“误解”。例如《鲁宾逊漂流》漂流这本书,本来是体现了英国早期殖民探险的一种开拓精神,但是后来这种意义却逐渐被它的趣味性所取代,而成为了一本为广大儿童所喜欢的儿童读物。
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相抵触,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解”看上去更符合作品的实际,令人心服。例如《金瓶梅》中的 潘金莲在作者笔下无疑是一个口毒心狠,嫉妒淫荡的阴险妇人形象,而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孟超心中则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悲剧性人物。显然这种理解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反误则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例如由于政治立场的需要,道学家就将《关雎》这样一首优美的男女爱慕的情诗理解为歌颂“后妃之德”的诗歌。更有甚者由于解读者的穿凿附会,从而给作者带来杀身之祸。清代的文字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答: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总体上来看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一部较为优秀的作品往往伴随着期待遇挫。因为通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否则作品就有缺乏新意之嫌。同样如果读者完全受挫的话也同样难以使读者进入作品。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往往呈现三种情况:第一,完全顺应。即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这种呈现方式虽然方便读者的阅读,但是很容易导致程式化、公式化的毛病。读者往往一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从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因而完全缺乏期待遇挫也是很难产生艺术魅力的。例如看到“松柏”这个题目,一般读者就会联想到松柏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的不屈服的精神。而那些以《松柏》为题的诗歌的主题也往往与此相关。第二,完全遇挫。即指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比如某些过于晦涩,令人难以捉摸的“先锋诗”,某些过于随意,无迹可循的“意识流”小说等等,往往会导致这种结果。第三,既有顺向顺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设法不断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者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在这种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有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例如萨特的短篇小说《墙》就是一篇典型的文章,小说结尾是出人意料的:伊比埃达宁死不屈,但当他坚定地选择了死时,却又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而他用生命保护的对象——格里,把坟墓当作最安全的地方藏身于此,但却听信伊比埃达信口胡诌而跟搜捕他的敌人撞了个满怀。 这种非绝对的善恶,对读者心理的调动和激发正是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

9、如何理解接受美学?
答:接受美学是6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五名文学理论家创建的。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理论研究方法,盛行于欧美。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其主要观点是:第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即一部作品即使在发生史结束以后,若未进入接受过程,那么还不能算最后完成。一部作品只有经历了接受过程,才算真正的完成。第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具有推动文学创作过程的功能。因此,不能把文学过程简单地设想成作家为读者创作作品,作品对读者发生影响。还应该看到,在实际的文学过程中,读者创造作家,影响作家的创作,是推动文学创作,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本文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形象的创造性构建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开始时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前结构”,即一种读者心理上的先行“结构图式”,也就是姚斯所说的“审美经验期待视野”。这种“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并导致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把握。第三,文学作品的本文是一个“召唤结构”。这是伊瑟尔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文本与其它语言文本不同,它并非充分的、完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许多意义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则召唤着读者自己去填补。第四,文学史是作家、读者和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总体而言接受美学开拓了注重读者的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使人们能从新的角度去看一些基本的问题,是对文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贡献。但对它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思维的过程中,有关学者做的实验都属尝试性的,它目前正处在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

五、知识要点:   
1、文学接受的发生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它建立在读者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支配下展开的。
2、期待视野作为接受美学的一个术语,最早由社会学家曼海姆和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由德国文学理论家姚斯首先将这个术语引入他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之中。接收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这三角关系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一种主动的态度,参与创造文学作品,甚至创造文学的历史。读者的主动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在接收活动开始之前,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这是一种“对每部作品的独特的意向”。第二,读者对作品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第三,读者的想象性再创造。其中第一个方面发生在阅读之前,而第二第三个方面则发生在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姚斯也认为“期待视野”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取舍、基本态度以及评价。
3、接受心境:接受心境是文学接受发生阶段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一般说来,接受心境往往有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欣悦心境;二是抑郁心境;三是虚静心境。 接受心境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第一,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第二,个人境遇会影响接受心境。第三,个人的生理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第四,自然环境状况会影响接受心境。第五,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对文学接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读者只有摆脱了日常生活事务的干扰,凝神静气,虚空宁静,才能进入到文学作品的境界中去体验。
4、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和现实的读者相对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在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5、文学接受的发展: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填空、对话和兴味。第二,还原和变异。第三,理解与误解。误解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正误。其二,是反误。第四,期待遇挫和艺术魅力。
6、填空:“填空说”由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提出。他认为文学作品诸层中语言层,即声音关系、词、句段的组合是不变的,但其表现的具体内容却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至于思想观念更是混乱朦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样的作品就依靠读者自己去体会,去“填空”。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一步指出,文学本文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去丰富、补充文本。
7、对话: 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本文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个人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本文“对话”中生成的。“对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历史的、无限的,这样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
8、兴味:孔子的“诗可以兴”,按朱熹的见解是“感发意志”,即读诗能激发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意蕴。此外,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滋味说”,唐司空图的“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皆强调有限文字的无限意蕴和旨趣。
9、正误与反误:在接受过程之中,读者之于作品有一种“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的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对应,也可能相违背。前者就是所谓的“正解”,后者即“误解”。“误解”又可以分为正误和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而这种理解也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10、文学接受的高潮:文学作品接受的高潮,实质上主要是作品经由读者阅读理解而产生的积极效果。它包括共鸣、净化、领悟、延留四个方面。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而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1、共鸣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外一种状况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或者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共鸣的产生概括的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者或者作品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其二是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体验与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情感经验相同或者相似。其三,是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愿的相近。
12、净化: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理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概括的说,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去除杂念,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的效果。这种净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其二,由于作品中某些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形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得以纯正。从内在联系来看,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13、“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一个著名论述。原句是:“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可以理解为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从而使读者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教育。既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观是指诗歌或者说文学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考察政治的得失。即文学的认识作用。群是指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的接受者相互交流,沟通情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即文学的交流作用。怨在这里主要是指“怨刺上政”,即批评和指责当权者在政治方面的得失。即文学的社会批判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总结了文学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A 象征性 B主观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皖西学院中文系 卢佑诚 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 第一章 一、 填空题: 1、 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 以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文学理论精品课电子讲义(阎嘉)
    第一讲:文学本质论 一、文学的本质 (一)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二)有关文学本质的有影响的观点 1,模仿论:模仿论也被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强调的是自然或生活等客体对文学的决定作用。 2,表现论:表现论强调的是作家个人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文学的本质。 3,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强调的是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编 导 论 第1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3章 文学作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2-22
  • 2019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4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考研真题[电子书]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免费下载]2.参考教材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电子书]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4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真题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617文学理论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61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复旦大学703文学理论考研大纲
    703文学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范围以美国学者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所著《文学理论》为主要参考读本,结合其他现代西方文论,以及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相关知识与概念。要求对文学基本原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分析论证有关论著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集美大学803文学理论与写作考研初试大纲
    集美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文学理论与写作一、考核目标(一)考查考生对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二)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文学理论与阅读理解考研大纲
    2019年文学理论与阅读理解考试大纲一、基本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运用文学基本理论的能力、针对实际的阅读现象如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主要考察内容如下:1.文学文本构成及文本分析;2.对文学话语特征的把握;3.读者反应及接受理论。二、主要参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文学理论考研大纲
    2019文学理论考试大纲一、基本内容1.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2.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二、具体内容包括1.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理解并阐释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及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特征;3.理解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当前文学活动的基本特点;4.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 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文学理论与思潮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思潮专题 学衡派(17、10、02)战国策派(16、07)主观战斗精神(16) 《大公报》文艺奖(15) 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 (14) 孤岛文学(14、07、04)中国新文学大系(13)文协(13)苦闷的象征(13)第三种人(12、08)新潮社(12)学衡派(11)《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