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婉曲叙述中咀嚼人生真味,以情动人。还有写景即物、纪实随笔
②丽尼 《黄昏之献》 散文诗集。青春梦幻消逝后的空虚和怅惘,忧郁美丽的黄昏气息。
《鹰之歌》 仍多展示自我的心理历程。讲究文体之美。
③陆蠡 《海星》《竹刀》 青春回忆题材,感情厚实,文字浓重。
3、“开明”派散文 积极的人生派,讲操守重理念,平淡中高远严谨有韵致。
①丰子恺 《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 写灾难性现实,体物入微,疏淡隽逸,朴讷而明亮。
《肉腿》《半篇莫干山游记》
②夏丏尊《平屋杂文》 素淡的文笔,遐想和情思,结构缜密完整。
《白马湖之冬》《钢铁假山》《猫》
③叶圣陶 《未厌居习作》 状物写人针缕绵密。
④“科学小品文” 《中学生》杂志和刘薰宇数学小品、贾祖璋生物小品。曹聚仁历史小品。
四、报告文学与游记
报告文学作品始见五四时代。
1、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①早期报告文学 明生 《旅中杂感》 《每周评论》 欧游通讯。
亿万 《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 《每周评论》 报道“五四”始末 。
《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 《劳动者》周刊
周恩来 《旅欧通信》 天津《益世报》
瞿秋白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晨报》 报告文学先声。
阿英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集 较早的报告文学结集。
②1936报告文学热潮
夏衍 《包身工》 早期报告文学代表作。
宋之的 《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茅盾 《中国的一日》集 编选1936.5.21全国的事件
③报告文学的盛行 邹韬奋(著名期刊《生活》《大众生活的主编》)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集欧苏见闻,政治性社会性。 萧乾(1932为《大公报》写旅行通讯) 《流民图》《平绥琐记》(收入《人生采访》集)北方难民和塞外风光。
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合) 西安事变、长征、陕北
2、国际题材的游记
朱自清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纪实,语言洗练。
李健吾 《意大利书简》 历史文物的描述,博学机智。
郑振铎 《欧行日记》 研究资料的搜集和记录。
小默 《欧游漫忆》 政论色彩。
胡愈之 《莫斯科印象记》 政论色彩。
第三个十年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1937到1940,报告文学成为许多作家首选的文体。
1、新闻性的战地报告
丘东平 《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 反映淞沪战役。
骆宾基 《救护车里的血》《我有右胳膊就行》《东战场别动队》 上海军民抗日热情。
曹白 《呼吸》集:《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敌后穿行》感情色彩浓烈,语言富潜在的力度
丁玲 《孩子们》 姚雪垠 《战地书简》
徐迟 《大场之夜》 宋之的 《从仇恨生长出来》
以群 《台儿庄战场散记》 蹇先艾 《塘沽的三天》
碧野 《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二集 老舍 《“五四”之夜》
2、职业记者的通讯 范长江 《台儿庄血战经过》
萧 乾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一个爆破大队长的独白》《岭东的黑暗面》,出任驻英记者时,写下反映欧洲人民反法西斯英勇斗争及战时景象的通讯如《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
3、人物纪实性散文
①沙汀 《我所见之H将军》(《随军散记》)记录贺龙的生活风貌,以素描方式勾画人物典型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貌,小说手法,描摹性格化的言谈举止和细节,突显人物倔强、豪迈、英武与自信。
②人物特写的流行
卞之琳 《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 周立波 《王震将军记》
刘白羽、王余杞 《八路军七将领》 陈荒煤 《陈赓将军印象记》
1941年后,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报告文学中心转向解放区。
4、介绍解放区的通讯 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1、国统区杂文 围绕《野草》(1940桂林创刊)形成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新华日报·新华副刊》《新蜀报·蜀道》也大量登载杂文。
- 聂绀弩 成名在30年代,大量写作杂文在抗战以后。
结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 抨击腐朽事物和黑暗现实,批判旧的伦理道德,力求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多用反语讽刺,平易质朴中见深沉。
《我若为王》 构思奇特,批判封建制度,反映专制统治的现实,并揭示封建奴性。
②秦似(鲁迅后学) 主要杂文集《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集 用广博的生活和历史知识做基础,厚积薄发,舒缓有致,文化气息浓重。多揭露抗战中官僚统治的积弊。
《随谈两则》 批评“浮生若梦的人生哲学”,并讨论国民性普遍的弱点,行文如话家常又诙谐精到。
③冯雪峰 有《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跨的日子》集 广泛涉及社会政治症结,写尖锐的诗的政论。文笔曲折深透且亲切,充分展开杂文的新机能。善于绵密说理,比喻新鲜,有历史的脉络和哲理的渗透,语言浑厚思想锋利,但有时不够明快。
④其他 夏衍《此时此地集》《长途》《劫后随笔》《蜗楼随笔》
孟超《长夜集》《未偃草》 宋云彬《破戒草》《骨鲠集》
2、上海“孤岛”杂文创作(1937至1941,其十分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有《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由于特殊的政治地域氛围,杂文写作更有现实批判性,更真切痛快。
- 唐弢 最能学得鲁迅风致的作者之一。 在孤岛期间有《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集 ,其作品尖锐泼辣富于批判性,扫荡一切社会病毒,侧重从历史角度发掘社会病的渊源。善勾画世相,注重形象性,流露出感情和诗意。 《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氓》《丑》《逃与趋》勾勒世相,讽刺西崽、汉奸、奴才等的可鄙无耻。
②巴人 《窄木集》 多对敌伪汉奸的挞伐,还善于以简约之笔勾画社会脸谱,风格尖锐泼辣。
③周木斋 《消长集》 多思辩性杂文,在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中,发微知著,深入浅出。
④其他 柯灵《市楼独唱》、阿英《月剑腥集》、孔另境《秋窗集》《横眉集》
3、沦陷区杂文
①周作人 《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以前》 大部分为随笔小品,也有杂文, 杂文小品化,随笔和杂文有时难以区分。多补白式读书札记与回忆文字,闲聊中仍关注思想革命命题,也有“亡国之音”,文风更平易通脱。
②其他 文载道《文载道文抄》《风土小记》、纪果庵《两都集》 注重博识和情趣,被称为“学者的言志的散文”,以平民化的知识者的心态写作,“文抄”中新意迭出。
4、解放区杂文 创作多集中于1942整风之前。《解放日报》《谷雨》《抗战文艺》、墙报《轻骑队》(1941)多刊载杂文,杂文内容多针砭革命队伍的不正之风,富有时代气息。 如丁玲《三八节有感》、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艾青《了解作家与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
三、小品文的多样风致
1、萧红 写逆境中的心情,加上抗战中的社会见闻。
《回忆鲁迅先生》 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随意点染,不拘格套。
2、何其芳 《星火集》《星火集续编》 保持深情抒发、沉思和想像交织的特点的同时渗入了刚健之气,由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
3、巴金 《梦与醉》《黑土》《无题》《龙·虎·狗》《废园外》《旅途杂记》《怀念》集
激越的民族意识下深沉有力的爱和憎。
《废园外》 美丽的花园的堕毁,年轻生命的夭折,悲惨的战争图景,凄苦哀愁的气氛。
4、李广田 《圈外》《回声》《日边随笔》《灌木集》 摆脱沉郁,社会感加强。
《灌木集》 乡土意识与传统风致都融合于纯朴意境中,透出诗的静美。文笔清醇。
5、冯至 《山水》集 战时西南艰苦生活中明心见性的思索,永恒的美。以诗的笔法写散文,句法有些欧化,不够顺畅,然有哲思。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写平常的山乡风物。
6、“立达”派 艺术水准相对保持,但更多面向社会。
丰子恺 辑成《率真集》 《辞缘缘堂》《防空洞中所闻》《胜利还乡记》描写灾难的中国今日
叶圣陶 《未厌居习作》《西川集》 一种纯朴的爱国之情洋溢其间
7、梁实秋 1939发表《雅舍小品》 重议论,以日常事物为题,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遣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其散文是余闲的调剂品,行文优雅怡裕,舒徐自如,有绅士和名士气,也有生活的真趣和愉悦。 《雅舍》 写陋室的可爱个性,透露知足自娱的豁达俊逸心境。
8、钱钟书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措辞析理入微透骨,文字汪洋恣肆充满机智幽默。但太尖刻。
9、王了一 (学者型散文家)《龙虫并雕斋琐语》批评时政及社会习俗,学问、趣味两重统制,琐事琐议,设喻巧妙,风格朴雅。
10、沈从文(京派) 抗战以后,散文休有《湘西》,较之于《湘行散记》艺术上更精熟。
《常德的船》《辰溪的煤》写尽湘西风物,鲜明表现下层生活,细密流动的叙述。也有对生活的体悟与冥想,追求玄秘韵味。
《生命》有梦幻的感触,有无序的默想,类散文诗的华丽笔触,混合着疲倦中的淡淡忧伤。
11、张爱玲 这时期有《流言》集,庸常生活陌生化,重在体味人生,描绘多用意象,议论显示机智。 《公寓生活记趣》写城市生活凡庸琐事。 《更衣记》写清代以来服饰时尚的流变,着意写有特征的细节,语气略带调侃,带有审美层次的玩味。
12、苏青 40年代曾出版《浣锦集》,多写妇女的生活感觉,写“乱世中当盛世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追求,平实而直爽,世俗却也透露有隽逸之感。
【新诗部分】 第一个十年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的演变
梁启超 从“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构想到“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让步;
黄遵宪 (晚清诗界革命)局限在传统诗歌范围内,其调整与改良止步于对宋诗派的摹仿。
2、胡适对新诗的理论倡导 针对梁启超的后退之处。
○1“作诗如作文” 受黄遵宪的启发,比宋诗对唐诗的变革更进一步。
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散文化”: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对传统有组织的反叛。
○2“诗的经验主义” 核心:“有我”与“有人”的“言之有物”。
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交流。这是五四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有内在联系。
3、“《学衡》派”:反对诗体的解放 包括梅光迪、吴宓、胡先骕等。
提倡“新材料与旧格律”结合的诗歌理想。对“诗界革命”的呼应。于早期象征派获得某种回应。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1、新诗阵营的发展
①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
②作者: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第一代白话诗人,新文化运动骨干)
③刊物: 1922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以“中国新诗社”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2、胡适 《尝试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 具备现汉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人们称《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也有“胡适之体”之说。
3、早期白话诗特征
○1作品 “词化了的新诗”
沈尹默 《三弦》《月夜》初期新诗的代表作
俞平伯 《冬夜》集 杂糅旧文学的意象与新思潮的哲理,旧格律的影响与欧化的文法,最能反映早期白话诗的过渡性。 俞平伯的《冬夜》集和康白情《草儿》休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周作人 打破旧诗词镣铐,追求自然节奏的“欧化”诗风。《小河》胡适评“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朱自清 抒情长诗《毁灭》 追求诗的内容形式、诗风及诗中人格“平常”的倾向。
○2特征: a白描手法和托物寄兴。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富裕的倾向;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虚化意象与寓言意象大量出现,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志。 b形式上,出现散文化和平实风格倾向。基本不用韵,自然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存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结诗的意象。 C歌谣化努力,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1920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人: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刘半农用江阴方言写作“四句头山歌“20余首,编成《瓦釜集》,其《扬鞭集》也有现代山歌创作;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等也直接借鉴民间歌谣的体式。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1、创造社诗人的理论和创作
○1成仿吾 《诗的防御战》 抨击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强调诗的抒情本质。
○2郭沫若 《论诗三札》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3《女神》对新诗发展的贡献 把五四新诗运动“诗体解放”推向极致,使诗的抒情本质和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它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自由精神,而且诗人也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2、湖畔诗人:历史青春期的特色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合集《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合集《春的歌集》
湖畔诗人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对《女神》中叛逆、创造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一个很好补充,同样是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1923,冰心 出版《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小诗》还有徐玉诺、何植三也写小诗。
4、冯至 此时有诗集《昨日之歌》,鲁迅称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艺术的节制 明净的形象。内心激情或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前者如《蛇》通过奇特想象,把炽烈真挚的情思寄寓在蛇冰冷而寂寞的形象中,后者如《雨夜》深情简洁地叙述一个行人怎样在林中迷路并与幽灵相逢,故事带有异域情调,披露诗人迷失在现实中的凄苦心境。在形式上,采取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情调充满感伤苦闷,节奏舒缓,音韵柔美,独具幽婉的风格。
○3叙事诗 借鉴德国谣曲,采取中国民间传统与古代神话故事,将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艺术表现精致,如代表作《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晨报副刊》“诗镌”
主要诗人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1新诗的自觉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 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 即“使新诗成为诗”。
○2“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显示出“非个人化”倾向。 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主要表现在:
A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B诗歌中叙事成分加强,包括现代叙事诗试验,戏剧化小说化的努力,不露声色客观态度的表现。
○3新诗形式的格律化 提出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
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他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出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深邃而炽热,悲怆而激越,写出其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是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充满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有人说他的人与诗都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形成其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 《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雪花的快乐》
4、朱湘 《夏天》《草莽集》《石门集》
《采莲曲》采莲少女《催妆曲》待嫁新娘《摇篮歌》摇篮边吟唱的少妇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形成“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沈从文说他是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是其诗歌的一个追求中心。叙事诗创作,用叙事诗的体裁来称述华族民性的各相。如《王娇》用传统故事歌颂民族刚直不阿、仗义勇为的美德,《猫诰》以荒诞形式讽刺国民性的弱点。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主要意味着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如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诗的“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明确提出了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诗的组织上常用省略法,突出感官形象。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 30年代新诗,出现了以殷夫为前戏、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赌现代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