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1-10

2006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01 经济学考研真题

1、    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NI)

2.资本边际效率

3.通货紧缩

4.流动资本

5.级差地租

2、    简答题

1.什么是外部性?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

2.简述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3.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4.简述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5.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6.简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3、    论述题

1.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优劣。

2.怎样防治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006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01 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国民收入(NI)

答: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以及商业等。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区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2.资本边际效率

答: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 n    R    J

R 1 ir i 1 r n i 1

式中,R 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i 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表示资本品在第 n 年年末的处置残值,r 代表资本边际效率。

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由左上向右下倾斜,表示资本边际效率之值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将曲线上各资本边际效率之值与利息率作比较,即可得均衡投资量。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3.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4.流动资本

答: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的特点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在生产过程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其价值随产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全部耗费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从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全部收回,在下一个生产过程开始时重新投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一次性支付。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这一部分价值,随商品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流动资本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所以,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5.级差地租

答:级差地租是指生产条件较好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地租形式交给土地所有者的剩余利润,即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其来源是农业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耕地有限,优等地和中等地不能任意增加,为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同时耕种劣等地。获得平均利润是资本家在劣等地上投资的前提,劣等地生产率所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就成为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资本家因生产率较高、单位产品成本价格较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这些资本家经常获得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利润。这种剩余利润通常以地租形式由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外部性?为什么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

答:(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2)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令 VP、VS 和 CP、CS 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定存在外部经济,即有 VS>VP 但又有 VP<CP<VS,则此人显然不会进行该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VS-VP)>(CP-VP)。这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从事某项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这项活动的话,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即可能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因此,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 CP<CS,再假定 CS>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项活动,从上述不等式中可得到(CS-CP)>(VP-CP)。这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整个社会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了。

因此,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导致生产不足,后者导致生产过多。

2.简述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

答: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中存在的能够自动减轻需求波动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和经济波动的机制。财政政策中的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1)    政府的税收制度

能够起到内在稳定器效应的税收制度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和公司所得税的征收制度。当经济进入衰退和萧条期时,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都会相应减少,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缴纳的所得税也会自动减少,这时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部门的税后利润就会少下降一些,从而家庭部门的消费需求和企业部门的投资需求就会少下降一些。税收自动减少的效应相当于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经济衰退的作用。相反,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都会相应增加,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缴纳的所得税也会自动增加,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部门的税后利润会增加得慢一些,从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对慢一些。税收自动增加的效应相当于政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

(2)    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在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进入萧条期时,由于失业增多,家庭部门的收入水平下降,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贫困救济金及其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会相应增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水平的下降。反之,当经济进入复苏期特别是进入繁荣期时,由于就业增加,家庭部门的收入增加,失业救济、贫困救济及其他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会相应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加或自动减少的效应相当于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效应,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或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

(3)    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

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会因农产品过剩而下降。这时,在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的国家,政府通常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并收购过剩的农产品。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农业的一种补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稳定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因而也具有抑制经济衰退的效应。反之,在经济繁荣期,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以支持价格的形式对农业的补贴就会相应减少以致消失,有时为了平抑农产品价格的过度上升还会抛售农产品。显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加速度,从而起到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

上述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通常被看作是防止经济运行出现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稳定经济运行,但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使经济实现持续、均衡的增长。

3.简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答: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和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创立的。其中以索洛为主要代表。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也被称为索洛模型。索洛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典范,并确立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范式。

(1)    模型假设

新古典增长模型有如下两个基本假定:①假定生产函数具有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那样的性质,规模报

酬不变;②假定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并且在任何时候,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    模型内容

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相比,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更强调知识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知识或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提出了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索洛“余值法”。

设经济增长率为 G,劳动增长率为 ΔL/L,资本增长率为 Δ/K/K,技术进步率为 A,则有下述公式所表达的关系式:G=αΔL/L+βΔL/L+A。

上式是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关系式,即索洛的“余值法”。式中,α 和 β 为参数,且 α

+β=1,它们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总产出(GDP)所作贡献的比例,即贡献权数,上式的经济含义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

索洛认为,一个经济社会要实现长期的并且能够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即实现长期的稳定均衡,在假定

不存在固定资本折旧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必须具备下式所给出的条件:sf(k)=k+nk。式中 s=S/Y,即储蓄率;f(k)=Y/L,为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产出,储蓄率与收入的乘积 sf(k)即为人均储蓄;k=K/L,是人均资

本存量;k是为现有劳动力增加配置的资本,被称为资本的深化;n 为劳动力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nk 是为新增

劳动力配置的资本,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如果考虑到技术进步及其所必须的知识积累,劳动 L 应表现为有效劳动 AL,有效劳动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术的劳动;如果再考虑固定资本折旧的因素,上式的平衡条件可以改写为下式:

sf(k)=k+(n+g+d)k

在上式中,f(k)=Y/(AL),代表有效劳动的人均国民收入;储蓄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乘积即 sf(k)为


相关话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