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解析(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1-10



有效劳动的人均储蓄;k=K/(AL),是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存量;k是资本的深化;n 仍然为劳动力增长率或人

口增长率;g 为知识增长率;d 为固定资本折旧率。因此,式中(n+g+d)是用于新增有效劳动和用于重置资本的人均资本,其中(n+g)k 是为新增有效劳动配置的资本,也被称为资本的广化,dk 是用于重置资本的有效劳动的人均资本。

(3)模型结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增长模型表明,在不存在折旧的情况下,要使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能够实现长期的并且充分就业的平衡增长,人均储蓄必须被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为现有劳动力配置更多的资本,即实现资本的深化;二是为新增有效劳动力配置相应数量的资本,即实现资本的广化。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实现长期的稳态增长或平衡增长。

同时,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还表明,经济中确实存在着一条平衡增长的路径,无论该模型中最初的人均资本是多少,经济最终都将稳定地趋向于平衡增长路径,而平衡增长路径取决于劳动和知识的增长率。这意味着长期经济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此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如果经济偏离平衡增长路径,经济中总会有一种力量使之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这种力量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使均衡条件自动地得以实现,因而不存在所谓的“存在性问题”和“稳定问题”。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给出的均衡条件,如果不考虑折旧的因素,并假设不存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率就只能等于人口增长率。并且,长期经济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因此,索洛在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中,非常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并且区分了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由人均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经济增长被称为水平效应;由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被称为增长效应。

索洛模型把技术进步引进了经济增长理论,更确切地说明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这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的现实。

4.简述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答:马克思把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与流通过程的二重性出发,考察并区分出两类流通费用。(1)资本主义流通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从企业到消费者手中的运动过程,为此就需要有运输、仓储、分类、包装、配送等业务活动,即现代经济中成为物流的业务。

(2)流通又是资本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形态变化;为此,也会引起与买卖手续有关的费用。

因此,流通费用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源于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另一类单纯为资本在流通中变换形态即实现买卖交易所消耗的费用,称为纯粹性流通费用。

5.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例。如果用 P′代表利润率,用 m 代表剩余价值,则利润率的公式为:P′=m/C。利润率就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有:

(1)    剩余价值率。如果其他因素已定,那么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例变化。

(2)    资本有机构成。在其他因素已定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从而雇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因此,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方向变化。

(3)    资本周转速度。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一年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就越多,同量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年利润率就越高。可见,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4)    不变资本的节省。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

6.简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答: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长期努力:

(1)    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克服片面追求速度、产值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把效益增长放在首要位置;②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③确立可持续增长观,避免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消极影响。

(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体制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增长模式必然是粗放式的,市场经济是集约式增长模式的前提条件。40 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直接促成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开始转向集约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不到位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增长模式的转换不单单是技术模式的变化,而且是制度变迁过程,是体制转型与增长转型的双重转轨过程。在增长模式转换中必须以体制转换为先导,通过深化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变换。

(3)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前提条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内容。

(4)    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技术进步是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就要加快科技进步,并促进技术进步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三、论述题

1.比较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的优劣。

答:(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一种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效率最高的市场组织形式。原因在于:

①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实现长期均衡时,长期平均成本是最低的;

②由于长期均衡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经济利润等于零,因而产品价格也是最低的;

③在长期均衡的条件下,均衡产量是最大的,它被推进到了长期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这个产量也是能够使市场出清的产量;

④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实现长期均衡时,不仅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而且消费者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基于以上原因,微观经济学把完全竞争的市场视为一种效率最高的、理想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市场组织形式。这是因为:

①在垄断的条件下,厂商凭借垄断这种特权就可以轻松地获得经济利润,这必然使企业丧失竞争的动力,从而不利于技术进步,不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

②经济利润的存在也是对消费者剩余的一种剥夺,这会导致分配不公;

③由于垄断厂商没有在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处实现长期均衡,因此,不仅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水平,而且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水平,这意味着垄断市场结构具有较低资源配置效率和较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程度。

2.怎样防治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答:社会主义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由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1)    两者的表现

通货膨胀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为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因而被称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的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为便于统计,国际上通行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

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2)    两者的经济后果

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使经济陷入过热状态,损害经济增长,如果人们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在供给既定并合理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几种形式:或者是消费适中而投资膨胀,或者是投资适中而消费膨胀,再或者是投资消费双膨胀。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损害经济持续增长机制并导致结构扭曲,劳动浪费。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紧缩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种经济长期陷于这样的失衡状态,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企业,由于供给过剩,企业的产品要么卖不出去而造成积压,并由此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不得不停产或减产;要么将产品降价销售,那么企业就会减少盈利甚至发生亏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破产。其次,居民也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企业的停产或减产,整个经济陷于不景气状态,社会就业机会明显减少,一部分劳动者将被从就业的岗位上排挤下来,陷于失业或待业,其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仍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也会由于企业的不景气而使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由于供给大于需求,生产将被迫缩减,经济将陷于停滞状态,而一旦陷于这种状态,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人民生产的改善,则都无从谈起。

(3)    防治社会主义中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所造成的经济后果虽然有很大区别,但都造成了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发展,造成社会经济总量和结构难以平衡,这也说明了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各种调节手段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加强宏观经济调节的综合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宏观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还要运用计划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①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计划总体上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指导性计划,这种计划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和行动方案,为各部门、各地区和所有企业的投资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为运用其他各种手段调节经济提供依据。

②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也称经济杠杆,国家用来调节经济的经济手段不具强制性,而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因此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a.财政手段。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财政预算进行的。国家通过规定各种税收政策,调节生产和流通,收入分配与消费,外商投资以及进出口商品总量与结构,而财政预算对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b.金融手段。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进行的。国家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金融工具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c.汇率手段。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的需要,运用手中的外汇来调节汇率,利用汇率调节对外经济活动,调节进出口贸易。

相关话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