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解析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1-10

20200110135844.jpg
2009 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01 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均衡

答: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 MU/P=λ,其中 λ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组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此时满足 MRS12=P1/P2。

2.自然垄断

答:自然垄断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自然垄断属于经济垄断。自然垄断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自然垄断的形成与技术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政府鉴于成本收益分析实施进入管制的结果。随着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及政府进入管制放松,一些部门的自然垄断也正在逐步失去合理性。

3.库兹涅茨曲线

答: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字型假说,这个假说描述了经济增长改变社会经济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从而开创了对收入分配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的先河。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倒“U”字型假说,其主要内容是:不平等的长期波动构成长期收入分配的特性。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的程度会不断扩大;经过一个时期后会变得稳定;到了后期,不平等的程度将会缩小。如图 1 所示,横轴表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指标(通常用人均产出 y 来表示),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通常用基尼系数 G 来表示),则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动轨迹就会构成一条倒 U 字型曲线,即库兹涅茨曲线。

20200110135914.gif
图 1 库兹涅茨曲线

4.平均利润率

答: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如果用 P′代表平均利润率,则:

P=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②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产业结构优化

答:产业结构优化是在结构合理化前提下,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通过提升产业层次来推进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强调在结构合理化前提下,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通过提升产业层次来推进结构的高级化。从这种意义上讲,产业结构优化包含了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最优的交换与生产条件?

答:帕累托最优的交换与生产条件所要说明的是,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最优配置,必须同时达到或实现这样的状态:即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生产者在帕累托最优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恰好可以满足所有消费者在帕累托最优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使所有商品的供给与商品的需求正好相等。要实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就必须使任意两种商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种商品在被消费过程中的边际替代率。利用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可以得到用公式表示的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TXY=MRSXYA=MRSXYB。

2.简述影响规模效益递增和规模效益递减的原因。

答:规模收益也称规模报酬,是指当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按相同的比例变动时,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产量变动与要素投入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规模收益分为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和规模收益递减三种类型。令生产函数为 Q=f(L,K),如果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到 λ 倍,而产量增加到 h 倍,则有:hQ =f(λL,λK)。如果 h=λ,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不变;如果 h>λ,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递增;如果 h<λ,生产函数为规模收益递减。

(1)    规模效益递增的原因

①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使用专业化的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设备成本;

②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实现劳动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③存货的经济性,大企业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地增加原材料和易耗品的储备,当然也不必同比例地增加产品的库存,这样也可以降低单位产量的成本。

(2)    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

一般认为,如果企业生产规模过大,管理部门要管理大量的雇员和协调众多部门的工作,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对管理者传递和接收信息能力的限制,可能会使其控制、协调日益过大的生产规模时有效性下降。这会导致包括管理在内的投入要素按比例地增加时,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此外,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市场的平均费用可能会提高。

3.简述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到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因此,影响长期总供给的因素,也就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1)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一定,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2)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技术进步;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③制度创新。

4.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快。(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

5.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总结发达国家和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提出的一条全新的现代化路径。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条道路不仅厘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技术路线,也具有我国特色的制度变迁内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

(1)    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现代化道路;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的道路;

(3)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4)    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5)    以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拉动的发展道路;

(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7)    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

(8)    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6.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它是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特点、步骤、路径、方式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非平衡发展模式特征。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产业结构方面,曾经实行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纠正过这种发展模式的偏差,但现在又出现了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超前发展的趋势。

(2)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内向型与外向型相结合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在借鉴东亚国家“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经验和纠正传统体制下封闭型经济的偏差下,我国十分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外需的急剧下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我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像东亚中小国家那样,主要依靠国外市场来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3)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集约型发展模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4)    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典型赶超型发展模式的特征。赶超型发展模式是指后发展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即利用先期发展国家在技术、制度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三、论述题

1.阐述需求管理政策。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统称为需求管理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包括: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价格水平和平衡国际收支。

(1)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有两个,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税收。政府支出又可以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负缺口,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被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紧缩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在产出出现正缺口,存在过度需求的时候被采用。

(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三个: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二是再贴现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此外,还包括一些选择性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常在 GDP 出现负缺口,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增加的时候被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因此,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样,紧缩性货币政策通常也是在 GDP 出现正缺口,存在过度需求和通货膨胀的时候被采用。

(3)    需求管理政策的必要性和政策组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需求管理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相同的调节作用,但也应注意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它们对某些经济变量的作用方向也存在着不一致性。此外,在经济运行周期的不同阶段,两种政策对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就产生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相同的一面,又具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时,通常总是有选择地把两种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有四种基本的方式: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也称双松的经济政策;②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组合,又称双紧的经济政策;③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④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组合。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和货币当局应当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2.论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历程。

答: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从 1978 年到 1992 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主要改革内容有:①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②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③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2)    第二阶段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主要改革内容有:①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②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③国企解困始终是 20 世纪 90 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④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⑤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⑥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⑦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3)    第三阶段: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改革内容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资委成立后明确所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资金,而且鼓励整体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剥离社会职能部分,过去一阶段是剥而不离,仍由企业自己管理,现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会;在企业内部实行主辅分离,使各部门面向社会,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企业同国资委分别签订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历史突破,进一步明确具体了国企改革的任务和目标。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因此,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将非常有利于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相关话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