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管理学教案复习讲义在线阅读(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2-05


第一节介绍激励的基础。主要分析人的行为过程及特点;有代表性的人性的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X理论)、社会人假设(人际关系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和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激励的发展以及激励机理。
第二节介绍了激励理论。按照研究侧重不同,激励理论通常可分为行为基础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行为强化理论。行为基础理论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包括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行为强化理论着重研究对行为的修正和固化,代表理论为强化理论。
第三节介绍了激励方法。常用的激励方法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
综合激励。
2.基本概念
激励,动机性行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工作激励,成果激励,综合激励,工作扩大法,工作丰富法,岗位轮换法,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员工持股计划。
3.基本理论   
(1)人性假设包括:经济人假设(X理论);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可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以上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都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会出现;任何一种需要并不由于高一层次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各层次需要之间是相互依赖并以重叠波浪形式演进的;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已基本得到满足的非优势需要对人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双因素理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被称为保健因素;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意,激励因素才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关键。
(4)成就需要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有三种,分别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
高成就需求者的主要特征有:事业心强、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密切注意自己的处境、重成就、轻报酬;成就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更多的是受环境、教育、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成就需要是一种更内化的需要,是导致国家、企业取得高绩效的主要动力。
(5)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主要研究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对报酬是否满意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满意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绝对报酬,更取决于相对报酬;人们对相对报酬的比较体现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方面;相对报酬比较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不公平感会造成人们心理紧张和不平衡感;公平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人们公平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直接心理体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投入和他人的收入,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收入和他人的投入。
(6)期望理论:又称“效价—手段—期望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需要或动机的强弱和人们对实现需要/动机的信心强弱对行为选择的影响。理论认为,人们从事任何工作行为的激励程度将取决于经其努力后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与他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的乘积期望公式为M=V×E;只有当这效价高,期望值也高时,激励力才会高;激励的过程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需要三方面的关系。
(7)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目标本身的特性对人们行为的激励效用,理论认为:目标对人们努力程度的影响取决于四个方面:目标明确性、目标难易性、目标责任清晰度、目标接受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工作绩效水平取决于组织支持和员工个人的能力与个性特点;目标实现后,应让员工获得满意的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
(8)行为强化理论:行为的结果会对人的动机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行为在后续得以增加、减少或消失。强化可分为四种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前两种可以增强或保持行为,后两种则会削弱或减少行为。应用强化要注意以下原则:第一,要按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第二,对所期望取得的工作业绩应予以明确的规定和表述。第三,对工作业绩予以及时的反馈,即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9)激励的方法:常用的激励方法主要有三类,分别为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综合激励。工作激励的措施主要包括工作扩大法、工作丰富法和岗位轮换法;常见的成果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综合激励包括榜样激励、危机激励、培训激励和环境激励。
4.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章习题的案例二 

第十一章 沟通
一、教学目的
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各种方式的沟通。管理实践中,个体和组织存在着信息传递的障碍,沟通不足而引发的管理冲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沟通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沟通障碍和管理冲突。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沟通是信息传递和理解的过程,正确认识沟通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2.有效沟通的标准有哪些?
3.理解不同类型的沟通之间的差异。
4.影响沟通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5.冲突的内涵及特征。
6.冲突有哪三大来源?
7.冲突管理的策略?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了沟通与沟通类型。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过程,分析了沟通在管理中
的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沟通客体、传递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沟通过程具体的七个步骤;沟通有多种分类方式,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第二节介绍了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分析了有效沟通的标准,即保证沟通的数量,质量和
及时性;影响沟通过程的主要障碍是人际障碍、组织障碍和文化障碍。
第三节介绍冲突及其管理。阐述了冲突的概念和冲突所具有的客观性、主观知觉性、二
重性和程度性特征;分析了冲突的三大来源为个人差异、沟通差异和结构差异;根据冲突发生的层次、对组织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冲突分为多种类型;进一步阐述了冲突管理的对策。
2.基本概念
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冲突。
3.基本理论
(1)沟通的作用:有效沟通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提高管理的效能;沟通是组织的凝聚剂和润滑剂,它可以改善组织内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沟通的具体步骤:信息发送者、编码、信息的传递、信息接收者、解码、反馈、噪声。
(3)沟通的标准:保证沟通的“量”,有效沟通要保证传达足够的信息量;保证沟通的 “质”,信息需要被准确地表述和理解;保证沟通的“时”,沟通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及时性。
(4)影响沟通过程的障碍:人际障碍、组织障碍和文化障碍。人际障碍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欠佳、知识和经验差异、个性和关系、信息接收者的情绪、接受者的选择性知觉、信息发送者的故意过滤、信息过载;组织障碍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不合理、组织氛围不和谐;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文化相似性有助于成功的沟通,文化的差异会铸造人际沟通的障碍。
(5)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学会倾听;重视反馈;克服认知差异;抑制情绪化反应。
(6)冲突的特征:客观性,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是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主观知觉性,冲突是指导致某种抵触或对立的可感知的差异;二重性,冲突对于组织、群体或个人既具有建设性、有益性,有产生积极影响的可能,又具有破坏性、有害性,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可能性;程度性,冲突水平影响组织绩效。
(7)管理冲突的策略:冲突的抑制,当冲突水平过高时,管理者可以采取冲突抑制的方法,包括竞争策略、合作策略、回避策略、迁就策略和妥协策略;冲突的激发,当组织冲突不足时,管理者需要考虑激发必要的、适度的建设性冲突,常用手段有将冲突合法化、适度引入外部的新鲜血液,刺激组织内部的竞争、通过组织结构的安排来激发冲突。
4.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一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一章习题的案例二 

第十二章 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一、教学目的
控制是组织计划顺利进行的保障,在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在组织中,完成计划需要各级管理人员的努力,承担各自责任范围内的控制工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控制的内涵和类型,了解控制的原则和过程。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从多方面理解控制的内涵,掌握控制系统的构成。
2.进行有效控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3.理解不同的控制类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4.控制的过程包含哪些步骤?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
1.内容摘要
第一节介绍控制的内涵与原则。控制的内涵可以从五方面具体理解;控制的系统由控制
主体、客体、控制目标、手段和工具体系四大部分构成;要想构造一个适宜有效的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工作还需要遵循五大原则。
第二节介绍控制的类型。按控制进程可以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按控制
职能可以分为战略控制、财务控制和营销控制;按控制内容可以分为制度控制、风险防范控制、预算控制、激励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并介绍了各种控制类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第三节介绍控制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控制的过程基本一致,分为确定标准、衡量绩效、
分析与纠偏三个步骤。
2.基本概念
控制;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战略控制,财务控制,营销控制;标准。
3.基本理论
(1)控制的内涵:控制具有目的性;控制具有整体性;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控制是一个过程,通过检查、监督并确定组织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之间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2)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以及控制的手段与工具体系四大部分构成。企业的控制主体可以分为以股东为主体的高层控制主体、以经营者和管理者为主体的中层控制主体和以普通员工为主体的低层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财产、交易和信息三大类具体控制对象,其二是控制系统和人这些影响控制有效性的因素;控制目标包括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和确保信息的质量;控制的手段和工具体系主要包括控制的机构、控制的工具、控制的运作制度三个方面。
(3)控制的原则:有效标准原则;控制关键点原则;控制趋势原则;直接控制原则和例外原则。
(4)控制的类型:按控制进程可以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按控制职能可以分为战略控制、财务控制和营销控制;按控制内容可以分为制度控制、风险防范控制、预算控制、激励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5)控制的过程:可以分为确定标准、衡量绩效以及分析与纠偏三个步骤。确定标准需要经过选择控制对象、选择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标准三步,每一步都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衡量绩效需要确定好衡量的主体、衡量的项目、衡量的方法和衡量的频度;分析与纠偏包括分析偏差和实施纠偏两个步骤。
4.课堂讨论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二章习题的案例一
《管理学》学习指南与练习第十二章习题的案例二



第十三章 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一、教学目的
在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中,控制的方法与技术都属于“术”的层面,发挥着使“道”落地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控制的理念和系统付诸实践的效果。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层级控制、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三个层面的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了解主要的控制技术。

相关话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