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考研复习讲义黄达(1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2-05


 
(三)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
  托宾(J.Tobin)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这种现象,更无法说明人们同时持有收益率各不相同的其他多种金融资产这一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不仅得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的结论,而且还通过人们资产组合的选择和调整行为,解释了货币与其他各种金融资产同时被人们所持有的现象。
人们在决策持有哪种资产时,起决定因素的不仅仅是各种资产之间的相对预期回报率,而且还要考虑持有各种不同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者。
人们对投机性货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和风险状况。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95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说的重新表述》一文,以货币需求理论的形式,提出新货币数量说。
(一)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1、总财富: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是制约人们货币需求量的规模变量。但是,由于总财富无法用货币来加以直接地测量,因而它以恒久性收入为代表而成为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用Y表示名义恒久性收入
 2、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一般地说,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就相对越多。用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一)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3、持有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m 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4、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就越少;反之,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低,则货币需求就越多。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被作为机会成本变量的主要有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及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物价变动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1/p×dp/dt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5、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u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二)货币需求函数
Md/P=f(Y,w,rm ,rb ,re,1/p×dp/dt,u)                            
    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rb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m 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1/p×dp/dt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也就是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W表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Y表示名义恒久性收入,u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结论
(1)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2)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只有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波动幅度比当期收入小的多,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比较稳定。
(3)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
V=PY/Md=Y/ f(Y,w,rm ,rb ,re,1/p×dp/dt,u)
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会影响总支出和物价水平的变动,从而得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一样的结论,因此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


(四)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需求中,将货币之外的其他一切金融资产都统归为债券。相反,弗里德曼在现代数量论中,将债券、股票、甚至实物商品都当作了货币的替代品。
弗里德曼在现代数量论中,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可能对总支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在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只有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因此,货币需求的变动不会直接影响总支出。
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在凯恩斯的偏好货币需求中,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
弗里德曼强调的是恒久性收入,即未来长期收入预测值的平均值,它的波动很小。凯恩斯强调的是绝对收入。
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PY。而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只有通过利率的变动才会影响收入。


第五节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价
(一)考察对象的演变:
(二)考察范围的扩大:由宏观到微观
(三)对货币职能认识的深化:
(四)对影响货币需求变量的深化:
二、货币需求的经验研究
1、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但并不存在流动性陷阱
2、货币需求函数有些时期是稳定的,有时是不稳定的
3、货币流通速度有较大的波动性,而且表现出顺周期笔动的特点
三、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Y)状况:分为收入水平和收入的时间间隔。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成正比。收入的时间间隔与货币需求成正比
二、市场利率(r):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在正常情况下,与货币需求成反比。市场利率上升,会增加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又会使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吸引投资者购买,从而减少货币需求量。
三、货币流通速度(V):与货币需求成反比
四、心理预期:分三种:一是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正比);二是对物价水平的预期(反比);三是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反比)
三、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五、消费倾向:消费倾向越大,所需要用作购买手段的货币持有量就越大。所以,货币需求于消费倾向一般呈同向变动。
六、信用的发达程度: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求货币时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人们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
七、其他因素:信用发达程度、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一国民族特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第十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低为零。
物价稳定: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金融市场的稳定:汇率市场、资本市场-有分歧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冲突:菲利普斯曲线-见下图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统一的。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冲突: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存在冲突。
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之间也存在冲突。
 
菲利普斯曲线

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争论P391
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同
不同时期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在发展变化
协调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略)
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矛盾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是对相互冲突的多个目标统筹兼顾,力求协调或缓解这些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是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采取相机抉择的操作方法;
三是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配合运用。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
(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之争
    单一目标论
    双重目标论
    多重目标论
(二)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五、货币政策目标的新发展和争议
新发展:通货膨胀目标制
争议: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
        相机抉择和规则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
直接调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中央银行直接信用管制来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进行控制,以便达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如信用分配和利率管制。
间接调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通过市场手段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进而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货币政策。分为: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和经济体系具有全局影响的政策工具,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机制、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和经济体系的影响是局部而非全局性的。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保证金比率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整会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结构。
法定准备率的作用机制:是影响货币乘数值的重要因素。提高法定准备率会降低货币乘数值,相反,降低法定准备率则会提高货币乘数值,从而提高了银行体系扩张货币的能力。
一般认为,调整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对所有银行的影响都是平等的。
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有两个主要的不足。第一,它是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把巨斧,无法进行微调。第二,对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很少调整;第三对各类银行和存款结构的影响不一致,导致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不易把握。
(二)再贴现机制
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机制原理:中央银行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通过贴现申请贷款的意愿,进而影响其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方式:再贴现率、贴现种类、贴现额度
再贴现机制的缺点:中央银行的被动地位、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率变动的反应弹性、利率调整的高低是有限度的。
作用:再贴现机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挥着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解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它还具有“告示效应”,作为一种信号表明中央银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意向,影响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的预期。对短期利率有导向作用。 
(三)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并进一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会增加,并进一步为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奠定了基础;反之,则会减少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收缩。
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分为: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和防御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抵消影响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的影响使基础货币保持相对地稳定)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方式:证券回购、逆回购、和现券交易
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
一般以短期政府债券为操作工具
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量比较大,对市场容量较小的股票或债券市场行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短期政府债券发挥着基准工具的作用,它的利率变动会引导长期债券的利率的变动。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中央银行在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时可以主动出击
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是易于反向纠正
公开市场操作起来方便快捷
公开市场业务还会影响利率结构


公开市场操作需具备的条件
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必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用以操作的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相关话题/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