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考研复习讲义黄达(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2-05


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的优点: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这样就可以使中央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信用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就可以紧缩消费信贷;当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不振时,则采取措施扩大消费信用。
  证券保证金比率控制:指证券购买者在买入证券时必须支付现款的比率。
  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付款和分期换贷款最低额等。
  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
 


四、直接信用控制
规定存款和贷款最高利率限制
信用配额或信贷规模控制
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五、间接信用控制
道义劝说: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向各家银行说明其立场,利用中央银行的影响力,达到执行货币政策的目的。
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其执行。
间接信用控制的特点:灵活,但中央银行要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力和手段。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是中央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中介指标变量后,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
作用: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既涉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与与中介目标的选择有关。而有关的传导机制的观点,往往构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基础。


二、早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S↑→ r↓→ I↑ → E↑→ Y↑
有两方面原因可能脱节:M   r  受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的影响
    r    I 受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的影响
特点:强调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货币政策可能失效。

三、托宾的q理论
四、早期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MS↑→E↑→I↑→Y↑
MS↑ → E↑,货币供给的增加直接影响支出(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公众手持货币量超过其意愿持有的货币量,必然增加支出)----“黑箱理论”
E↑→ I↑,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用于购买金融资产、产业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等,如投资金融资产偏多,金融资产市值上涨,会刺激产业投资,产业投资的增加,既可能促使产出增加,也会促使产品价格上涨等。所以使名义收入变动。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六、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中介目标

一、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对这些被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所以,这种变量必须具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以便于中央银行对它加以观察、分析和监测。同时,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地获取这一变量的准确数据。
可控性:中央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与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
抗干扰性:应选取那些受外来因素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只有选取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目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三、货币政策近期中介目标
短期利率:可测性强;可控性:相关性
基础货币:可测性强;可控性: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但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其他科目来调节;相关性:B中C的变动可能对物价带来直接影响,R的变动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而对投资等产生影响。--是较理想的中介目标
超额准备金: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而不易为货币当局测度和控制。相关性强,与贷款量有较大的相关性。
再贷款 :可测性强;可控性:相关性
四、潜在的中介目标变量
利率
货币供应量
信贷规模
(一)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特点
从可测性来看,利率是可量化的,中央银行可及时得到利率变动的有关数据。
利率与投资、消费等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可控性并不强: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再贴现率、只能影响短期利率、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受汇率变动的约束。
抗干扰性差:分不清政策因素还是经济因素的影响。
  -作为内生变量,利率是顺周期波动       
  -作为政策变量,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繁荣,应降低利率
(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特点:
可测性好:可容易看到各层次货币的数据
可控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完全控制M0,但不能完全控制M1、M2
相关性:货币供给的变动对投资、消费、净出口有影响,与最终目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抗干扰性强:-作为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顺循环的
              -作为政策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逆循环的

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要根据各国的具体状况。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将中介目标由利率改为货币供应量,90年代,由于金融创新、金融管制放松、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又转而采用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概念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
货币政策时滞是从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到最终目标量变的变动之间的时间间隔。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时滞的分类
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反应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可能使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初衷反而给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冲击。
由于时滞的存在,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可能达不到它的最终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效果
传导机制越畅,货币政策效果会越好。
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过程中,不受国内其他利益集团影响的程度,这种独立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政策独立性和信用独立性。

政策独立性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自主性权力的大小。政策独立性受到一个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一个倾向于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则相对地较弱。

信用独立性是指财政赤字对中央银行的依赖程度,如果财政赤字主要是靠从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来弥补的,那么,该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就较弱。
信用独立性受到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有着广阔金融市场的国家倾向于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
不同的外汇管理体制也会影响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结售汇制也极大地弱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

独立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越强,货币政策的行动时滞会越短。
政策独立性越强,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讨价还价的时间就越短。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越独立于政治,它就越可能致力于价格稳定,反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它就越可能为取得低失业而接受较高的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的信用独立性越强,基础货币供给受财政赤字的影响就越小。


相关话题/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