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重点 实验诊断学笔记(期末考试考研复试专用)(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0-05-11


【临床意义】1、降低:反映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肾病综合   征;烧伤;肝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 2、增高:见于 Hodgkin 病
    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1~14 秒
    血氨测定    【参考值】18~72μmol/L
1.    升高:①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②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  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
2.    降低:低蛋白饮食、减肥
    脂类代谢功能检查
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脂测定
【参考值】总胆固醇 2.9-6mmol/L;胆固醇酯 2.34-3.38mmol/L;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 = 3:1
    阻塞性脂蛋白 X(LP-X)测定:当胆道阻塞、胆汁淤积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内的磷脂逆流入血,血中出现大颗粒脂蛋白,称为阻塞性脂蛋白 X,它是一种异常的低密度脂蛋白。
    胆红素代谢检查
    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 (成人正常值:3.4-17.1μmol/L)
 
    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结合胆红素(CB):又称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与葡糖醛酸结合形成。   非结合胆红素(UCB):游离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体,又称间接胆红素。
【原理】血清中不加溶解剂,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后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 1min 时测得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
【参考值】结合胆红素 O~6.8 μmol / L ;非结合胆红素 1.7~10.2 μmol / L
    尿内胆红素检查    (正常人阴性)
【原理】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   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而在尿中出现。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为 3.4μ mol/L,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34mmol/L)时,结合胆红素可自尿中排出。
    尿中尿胆原检查    【参考值】定量:O.84~4.2μmol/L/24h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原理】在胆红素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逸入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尿中尿胆
原为无色不稳定物质,可与苯甲醛(Ehrlich 试剂)发生醛化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从而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
    正常人及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
血清胆红素(μmol/L)    尿内胆色素
 
CB    UCB    CB/S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正常人 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0-6.8
明显增加轻度增加中度增加
 
1.7-10.2
轻度增加明显增加中度增加
 
0.2-0.4
>0.5
<0.2
>0.2,<0.5
 
阴性 强阳性阴性 阳性
 
0.84-4.2
减少或缺少明显增加
正常或轻度增加
 
 
    胆汁酸代谢检查
【临床意义】总胆汁酸增高见于:①肝细胞损害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乙醇肝及中毒性肝病②胆道梗阻如肝内、肝外的胆管梗阻;③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④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
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    同工酶: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  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
    血清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主要 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LT 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约 80%的 AsT 存在于线粒体内。
【临床意义】
1)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 与 AST 均显著升高,ALT 升高更明显。但转氨酶的升高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 AST 升高显著,如在症状
 
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   死,预后不佳。
2)    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若 AST 升高较 ALT 显著,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
3)    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
4)    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    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正常或轻度上升。6)急性心肌梗死后 6~8 小时,AST 增高。
7)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   氨酶轻度升高。
    碱性磷酸酶(ALP)
【临床意义】
1)    肝胆系统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原发性  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 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积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 轻度升高。
2)    黄疸的鉴别诊断:①胆汁淤积性黄疸,ALP 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高;
②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 正常或稍高;③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 明显增高,ALT 无明显增高, 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
3)    骨骼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折愈合期,血清 ALP 升高。
4)    其他:营养不良,严重贫血,胃、十二指肠损伤,结肠溃疡等 AKP 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LP 活性降低主要见于呆小病,维生素 C 缺乏症、ALP 过少症。
    黄疸的鉴别诊断
    ALP    血清胆红素    转氨酶
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明显升高
正常或稍高    明显升高
中等度增加    轻度增高
很高
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
(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   
明显增高   
大多正常   
ALT 无明显增高
    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
【临床意义】
1)    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
2)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 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3)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 可升高,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显著性升高是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酗酒者当其戒酒后 GGT 亦可轻度增高。
    乳酸脱氢酶、α-L-岩藻糖苷酶(AFU)、5’-核苷酸酶
    肝纤维化的指标:单胺氧化酶(MAO)、脯氨酰羟化酶测定(PH)、透明质酸酶、Ⅲ型  前胶原氨基末端肽、Ⅳ型胶原及其分解片断
 
考题
1、肝脏蛋白质检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1)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你    2) 血清α1-抗胰蛋白酶 AAT
3)铜蓝蛋白    4)血清蛋白电泳    5)血清前清蛋白测定    6)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7)血氨测定
2、请列出 4 种作为肝损伤时评价指标的肝脏胞浆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醛缩酶、乳酸脱氢酶(LDH),  这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质内的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升 高。
3、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HBsAb(-)见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已恢复者及接种过乙肝病毒疫苗者。
4、诊断原发性肝癌应首选(C)
A.A    LT    B.GGT    C.AFP    D.LDH    E.以上都不是
    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
    脑脊液(CSF):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 70%来自脑室系统的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   入静脉。
(容量:成人 90-150ml,新生儿 10-60ml;正常成人卧位压力 0.78-1.76kPa 即 80-180mmH20)
    一般性状检查
1.    颜色:正常为无色透明液体
(1)    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
(2)    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
(3)    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    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感染
(5)    褐色或黑色,见于黑色素瘤
2.    透明度:①病毒性脑膜炎,流脑,中枢神经梅毒等,脑脊液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②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浑浊③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浑浊
3.    凝固物:正常脑脊液放置 24 小时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 1~2 小时可见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静置 12~24 小时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于 15g\l,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4.    压力
(1)    增高:①颅内病变:脑膜炎,脑出血,脑梗,脑肿瘤,脑积水②全身性病变:充血性心衰,上腔静脉综合征,高血压(脑脊液回流受阻)③精神因素:紧张,哭闹
(2)    降低:①脑脊液循环受阻: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 ②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漏
③脑脊液分泌减少:循环衰竭,脱水
    化学检查
1.    蛋白质测定:主要为清蛋白,腰穿 0.20~0.45g/L
【临床意义】增加:(1)脑神经系统病变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见于脑膜炎,出血,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2)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3)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   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Guillain~Barre 综合征
2.    葡萄糖:含量约为血糖的的 60%,2.5~4.5mmol/L(腰池)
(1)    含量降低:由于病原菌或破坏的细胞释出葡萄糖分解酶使糖无氧酵解增加,或是中枢神经
 
系统代谢紊乱,使血糖向脑脊液传送障碍,导致脑脊液中糖降低
(2)    含量增高: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
3.    氯化物测定:120~130mmol\L(腰池),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

相关话题/实验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