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1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1
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宫怨诗”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唐大历中,王建作《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以“宫词”为题的极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自唐王建至宋王珪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明、清人所撰《宫词》九种。清吴骞《拜经楼诗话》云:“宫词始著于唐王仲初(王建的字),继之者不一而足,如三家、五家、十家之刻,昔人论之详矣。”说明“宫词”自唐王建以后,作者蜂起,形成十分繁荣的局面。其中寄托深远,讽谕尖锐的佳作不少,也有语涉猥亵、格调低下的作品。参见“宫怨诗”。
乐府歌曲名。南北朝新兴之《横吹曲》。歌辞现存《企喻歌》、《琅琊王歌》、《陇头流水歌》等六十余首,多是北朝民歌。其特色是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它们传入南方大约在东晋到梁这一段时期。篇幅一般较短。其中也有原用鲜卑族语言而经过汉译者。因流入南朝后,曾被梁采入乐府,故又称《梁鼓角横吹曲》。
元和体,古代文学术语。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标举唐代诗歌风气的演变,“以时而论”,分为5体,“元和体”是其中之一。在唐代诗歌史上,“元和体”这一名称有广狭两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元和体”是指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擅长的诗歌体裁。《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为‘元和体’。”根据文学史家的研究,这种元和体裁是指元白2人所擅长的长篇排律。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诗自注说:“众称元、白为千字律诗,或号元和格。”元稹《上令狐相公启》说:“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相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江湖间为诗者,复相仿效,力或不足,则至于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亦自谓为‘元和诗体’。”由元、白的自叙可知,所谓“元和体”、是指包括那些仿效者所作在内的长篇排律。此外,元稹在《上令狐相公启》中又讲道,他自己于“杯酒光景间,屡为小碎篇章”,这些诗作也被“江湖间多新进小生”所仿效,“皆目为元和诗体”。以上是所谓狭义的元和体。这种诗体的特点,见“长庆体”条。广义的元和体则是指元、白以后诗坛上出现的摹拟元和时代诗人,包括摹拟韩愈、孟郊等人诗文创作的文学风气。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照李肇的说法,则元和体差不多成了中唐元和以后诗歌的总名词。所以,一般的所谓“元和体”,都是采取狭义的含义。
长庆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一种诗体。“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因为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元稹有《元氏长庆集》,“长庆体”由此得名。白居易曾有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而元稹有《连昌宫词》等,这些作品从形式上看,虽属七言歌行体,但在体制上又不同于一般七言歌行,如全诗多用律句,在用韵方面要比律诗自由,可以几句一转韵,而且平仄韵可以相间使用。声调谐美,词藻婉丽。从内容上看,往往通过对一些上层人物的爱情悲剧故事的铺叙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慨。“长庆体”之名,始见于南宋,如戴复古在《望江南》词中说:“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绰有稼轩风。”而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认为:“此篇(指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琵琶行》,一如战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长庆体尔。”这里更明确指出“长庆体”则指《琵琶行》一类的诗体作品。至清初,仿“长庆体”的作品渐多,尤以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最为突出。吴梅村的《圆圆曲》、《永和宫词》等长篇叙事诗,都是仿“长庆体”写成的名篇。但前人对“长庆体”的说法不都相同,也有人把白居易的部分七律、或五古看成是“长庆体”的(分别见纪昀的《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及《四库全书总目》等。其诗歌美学的特点:就内容而言,多写时事,往往通过儿女悲欢离合之情反映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主题。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为代表作。从形式而言,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多律句,同时又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使,音调抑扬多变而协调圆转,产生音律美;从表现手法来看,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丰富多彩,缠绵婉丽,生动感人。
宋哲宗元佑(1086—1094)年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元佑体、江西宗派体”。以“苏、黄、陈诸公”为代表。实则苏、黄、陈诸家诗风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当时并存之诗体而已。综观严氏诗论,并不赞赏苏、黄等人的诗风。他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又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同上《诗辨》)严羽试图以盛唐诗风来挽救宋诗之弊,只能引导人们走上另一条以模拟复古为能事的形式主义道路。从严羽评论中看,也说明元佑年间以苏、黄为主的诗坛创造出以“己意以为诗”的新诗风。元佑诗人要求有自己的风貌,形成以议论为诗,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审美特点。同时黄庭坚、陈师道主张“以才学为诗”,用古典成语来表情达意,“点铁成金”,则成为江西诗派的美学特点。总的来看,苏、黄、陈等形成元佑诗的风格,表现出宋代诗歌不同于唐代的独特风貌。所以“元佑体”被认为是宋诗的代表。
指晚唐诗歌的风格体式。明瞿佑《归田诗话》引方回《唐三体诗序》称:“近世永嘉叶正则水心,倡为晚唐体之说,于是四灵诗江湖宗之,而宋亦晚矣。”叶氏所指为晚唐姚合、贾岛一路诗风,其说影响尚小。及宋严羽《沧浪诗话》列“晚唐体”为一体、明高棅《唐诗品汇》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后,其说渐行。严、高二氏所称“晚唐体”乃就晚唐诗歌总体风貌言之,多指晚唐诗之弊,宋人持论多与之相近。如蔡居厚云:“晚唐人诗多小巧,无《风》、《骚》气味。”(《诗史》)宋俞文豹更称其为 “局促于一题,拘挛于律切,风容色泽,轻浅纤微,无复浑涵气象”(《吹剑录》)。清人则有对晚唐诗加以肯定或作调停之论者,如毛先舒云: “唐人诗有中晚,余意尝优晚。盖中唐虽若自然,乃多失之俚浅,晚叶诸公,刻画惊挺,而引信多遥思,故为胜也。”(《题倪鲁玉诗》)近代丁仪亦曰:“诗至晚唐,思致新颖,务极精巧,虽性灵未泯,风神秀出,而纤巧刻露,格调终非上乘,考其体裁之所自,大抵得子美、太白之一体。”(《诗学渊源》)俱可见其诗风之得失。
唐诗人姚合早年历官多为县簿、尉等,作诗多描写任低级职务的状况,对其间的萧条山邑、荒凉风景、凋弊气象等模写非常工致,有《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为突出代表,所以人称“姚武功”,诗称“武功体”。 (见《唐才子传》)
诚斋体,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独特的诗风。其诗始学江西派,既而学陈师道五律、王安石七绝,后学唐人绝句,51岁时“若有所悟”,尽弃所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特点是:擅长于发现、捕捉稍纵即逝的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动态,“眼明手捷,踪矢蹑风”,将其“生擒活捉”;想象丰富,视角多变,构思新颖,能从习见事物中写出新意,把“死蛇弄活”;结构层叠曲折,句法灵动多变,若无格律拘束之苦;语言新鲜活泼,俚俗化、口语化倾向十分明显;寓情感、讽刺、理趣于恢谐之中,饶有幽默之趣,为我国诗歌所罕见。然“诚斋体”中也有些作品率意下笔,意思屑琐,语言亦流于滑快粗疏。宋人多谓“诚斋体”得力于江西派的“活法”,其实“诚斋体”的“活法”主要体现为“跳腾踔厉”追蹑造化,以及构思、句法、语言的灵活变化,与江西派“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的“活法”涵义有所不同。“诚斋体”师法自然、表现自然,为我国诗歌开拓了审美新境界。它突破了江西派诗风的一统天下,是南宋前期诗风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时名声在陆游诗歌之上,不少诗人都有模仿诚斋体之作,对后代诗歌也有颇大影响。
稼轩体,宋词体派名称。南宋词人辛弃疾号稼轩居士。他的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以豪壮悲慨著称,亦兼擅婉约侧媚。其政治抒怀词激扬奋厉,儿女柔情词清丽委婉,闲适词平淡自然,一人奄有众长而又不失其主体风格,号为“稼轩体”。这一称谓始自南宋后期。戴复古《望江南》词云:“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此处“体”与“风”互文,“稼轩风”即“稼轩体”。南宋中后期,稼轩体风行于世,仿之者不绝。今存宋词作品中尚有标明效稼轩体者:如蒋捷《水龙吟》赋落梅之魂,自注“效稼轩体”;连与辛弃疾不同派的周密,其《效颦十解》中也有“拟稼轩”一首。至元代张埜,犹有《沁园春•止酒效稼轩体》等作。清代陈维崧等人,更是稼轩体的发扬光大者。稼轩体在南宋衍体成派,成为一个阵容强大的词派,其流派繁衍及于金元明清各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论唐宋名家流派不同,“辛稼轩为一体,张(孝祥)、陆(游)、刘(过)、蒋(捷)、陈(亮)、杜()合者附之。”同卷另条又谓:“东坡一派,无人能继。稼轩同时则有张(孝祥)、陆(游)、刘(过)、蒋(捷)辈,后起则有遗山(元好问)、迦陵(陈维崧)、板桥(郑燮)、心馀(蒋士铨)辈。”这就把自宋及清“稼轩体”主要作家都陈列出来了。
元轻白俗,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诗风。轻指轻佻,俗指通俗。早在唐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有类似的说法:“元和已后……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至宋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正式提出此评语:“猗欤子玉,南国之秀……独以诗鸣,天锡雄味。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嘹然一吟,众作卑陋……”此处主要是苏轼自况,并非有意贬斥元白。后来有的论者引用此语时,才专门加以疵病。如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云:“(诗)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岑嘉州与子美游,长于五言,皆唐诗巨擘也。(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 《唐百家诗选评》)
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陈绎曾 《诗谱》)
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选》体时时入古,岑尤陡健; 歌行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已,尤为正宗。(王世贞 (艺苑卮言) 卷四)
五言近体,高、岑俱不能佳; 七言,岑稍浓厚。(同上)
诗之所以病者,在过求之也,过求则真隐而伪行矣。…… 高、岑诸人之不真也为习使。(陆时雍《诗镜总论》)
常侍五言古深婉有致,而格调音节时有参差。嘉州清新奇逸,大是俊才,质力造诣,皆出高上。然高黯淡之内,古意犹存; 岑英发之中,唐体大著。(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高、岑并工起语,岑尤奇峭,然拟之宣城,格愈下矣。 (同上)
岑词胜意,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扬; 高意胜词,情致缠绵,而筋骨不逮。岑之败句,犹不失盛唐; 高之合调,时隐逗中唐。(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一○)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为正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 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骋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 岑平韵者于唐古为纯,仄韵者亦多忌鹤膝。胡元瑞云“岑质力造诣皆出高上”,是也。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王元美云:“岑磊落奇俊,高一起一伏,取是而己,犹为正宗。” (许学夷 《诗源辩体》 卷一五)
若高、岑豪荡感激,则又以气象胜; 或欲以含蓄酝藉而少之,非所以论唐古也,歌行不必言矣。(同上)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七言律,岑实为工。(同上)
盛唐五言律,唯岑嘉州用字间有涉新巧者……然高岑所贵,气象不同,学者不得其气象,而徒法其新巧,则终为晚唐矣。(同上)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同上)
高、岑五言,子美七言不拘律法者,皆歌行体也。故意贵倾倒,不贵含蓄,未可以常格论也。(同上)
盛唐七言歌行,李、杜而下,惟高、岑、李颀得为正宗,王维、崔颢抑又次之。然今人才力未必能胜高、岑,而驰骋每过之者,盖歌行自李、杜纵横轶荡,穷极笔力,后人往往慕李、杜而薄高、岑,故多不免于强致,非若高、岑诸公出于才力之自然也。试以全集观之,高、岑诸公虽未极纵横,而众作可观。(同上书卷一七)
才大者每欲任情,才小者辄能自厉。高不如岑,钱不如刘,谁不知之? 而高、钱五言律数篇,气格实胜岑、刘。 (同上书卷三二)
李献吉自序其诗,大抵由唐人律诗进而为李、杜歌行,又进而为六朝,又进而为汉魏,又进而为赋骚、琴操、古歌、四言。予谓: 学李、杜由高、岑诸公而进,此升堂入室之次第。 (同上书卷三四)
岑此诗 (按指《送郑少府赴滏阳》) 较高为蕴藉,其余则且不及达夫。要嘉州自七言手笔,五言便几不成语。如“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俗子面上,汗汁溅人,当复不异真方于杜荀鹤一流人先鞭,不谓之恶诗不得。(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
高、岑以气取篇,五言近体,自非其长,句短气浮,固必有趋蹶之患。排律于体,以纡长为优,则气可相称,则较之储、孟,尤足以尽其才矣。(同上)
钟氏曰:“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 岑自肤立,然如崔季珪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惟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贺裳《载酒园诗话》 又编)
嘉州五言律分二种: 有一种工整而秀润者,有一种峭拔而直拗者。若达夫,则峭拔者多,工整者少。(黄生 《唐诗矩》)
高、岑性情开朗,故诗皆爽健。其不至于浅薄者,以高能用折笔,岑能用添笔也。(顾安 《唐律消夏录》卷四)
问: 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 答: 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刘大勤 《师友诗传续录》述王士禛语)
高、岑并称,高骨较健,岑气较雄。(张文荪 《唐贤清雅集》 批语)
高、岑诗同而异: 高诗浑朴,岑诗警动。(乔亿《剑溪说诗》 卷上)
嘉州五言,微不逮高; 至歌行奇崛处,不翅过之。 (同 上)
高、岑并称,高之遒俊似不逮岑,而其苍莽处更胜之。诗格自以苍莽为最贵,遒俊其次也。(《唐贤三昧集》潘德舆批)
高常侍豪宕感激,岑嘉州创辟经奇,各有“建大将旗鼓出井陉”之意。(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高达夫七古骨整气遒,已变初唐之靡,特奇逸不如李,雄劲不如岑耳。岑嘉州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鹗,故施之边塞最宜。(施补华《岘佣说诗》)
高常侍、岑嘉州两家诗,皆可亚匹杜陵。至岑超高实,则趣尚各有近焉。(刘熙载 《艺概•诗概》)
(上官仪)本以词采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旧唐书•上官仪传)
(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与宋之问齐名,时人称为“沈宋”。(《旧唐书•文苑传中》)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谓苏武、李陵也。(《新唐书•文艺传中》)
(杜审言) 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新唐书•杜审言传》)
融为文华婉典丽,峤富于才思。……按崔融、李峤,诗格相同,比之“四杰”,其体已变,盖是时已开盛唐之风也。 (玄修《唐诗概说》)
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老杜诗云:“不见高人王右丞”,又云:“吾怜孟浩然”,皆公论也。 (许??《彦周诗话》)
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王、孟二氏,盛唐名家,一以清婉称近体,一以风骨雄古风。(徐熥《幔亭集》 张献翼序)
摩诘才胜孟襄阳,由工入微,不犯痕迹,所以为佳。间有失点检者,如五言律中“青门”“白社”、“青菰 ”“白鸟”一首互用; 七言律中“暮云空碛时驱马”、“玉靶角弓珠勒马”,两“马” 字复压;“独坐悲双鬓,又云“白发终难变”。他诗往往有之,虽不妨白璧,能无少损连城?观者须略玄黄,取其神检。孟造思极苦,既成乃得超然之致。皮生撷其佳句,真足配古人。第其句不能出五字外,篇不能出四十字外,此其所短也。(王世贞 《艺苑卮言》 卷四)
仲默云: 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 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孟五言秀雅不及王,而闲淡颇自成局。(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二)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一六)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然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同上)
王、孟五言绝,笔韵超远,不减李拾遗。但李近浏亮,王近清疏,特差异耳。孟他体较王格小减,五言绝句气更似胜之。(毛先舒 《诗辩坻》)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吾尝譬之,王如一轮秋月,碧天似洗; 而孟则江月一色,荡漾空明。虽同此月,而孟所得者,特其光与影耳。(贺贻孙《诗筏》)
王维、孟浩然清淑散朗,窈窕悠闲,取神于陶、谢之间,而安顿在行墨之外,资制相侔,神理各足。(田雯《古欢堂杂著》)
汪钝翁 (琬) 尝问予:“王、孟齐名,何以孟不及王?”予曰:“正以襄阳未能脱俗耳。”汪深然之,且曰:“他人从来见不到此。”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
问: 王、孟诗假天籁为宫商,寄至味于平淡,格调谐畅,意兴自然,真有无迹可寻之妙。二家亦有互异处否? 答: 譬之释氏,王是佛语,孟是菩萨语。孟诗有寒俭之态,不及王诗天然而工。惟五古不可优劣。(刘大勤 《诗友诗传续录》述王士禛语)
人皆以王、孟并称,是但秀辞句耳。摩诘见地既高,法脉亦细,句句清逸,句句沉著; 襄阳虽清逸,而时有肤浅处,以其见地尚有出入故也。(顾安 《唐律消夏录》卷三)
王、孟诗原有实落不可磨灭处,只因务为修洁,到不得李、杜沉雄。(郑燮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
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 学孟不成,流为浅语。(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三)
王、孟齐名,李西涯谓王不及孟,竟陵及新城先生谓孟不及王。愚谓: 以疏古论,孟为胜; 以澄汰论,王为胜。二家未易轩轾。(乔亿 《剑溪说诗》卷上)
右丞诗精工,襄阳诗有乱头粗服处,故说者多谓胜王,不知此乃迹耳,境地高下不在此。(同上)
昔人谓王、孟五言难分高下。蒙意王气较和,孟骨差峻; 王可兼孟,孟不能兼王,即此微分。故首王而次孟,非同耳食漫推重右丞也。右丞各体俱佳,不谢不随,风规自远,古今绝调。(张文荪 《唐贤清雅集》)
夫诗有徐、庾,有王、孟。王、孟之诗不必谓宗法柴桑,要皆自能伐毛洗髓,固质存真,故其趣洁,其味旨,而难以工力计较。(阙名 《静居绪言》)
盛唐诗各体俱妙,而王、孟之五言律尤最。二家诗多妙悟,王以高华精警胜,孟以自然奇逸胜。(林昌彝 《海天琴思录》 卷一)
王、孟皆陶之支派,而陶自然,王、孟终有几分修饰,便是六朝以后人诗。(锺秀 《观我生斋诗话》卷三)
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 孟为最, 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卷四引姚鼐语)
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同上书引吴汝纶语)
王右丞、韦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
右丞、苏州,趣味澄敻,若清风之出岫。(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陈师道《后山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上)
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淡复过之。(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韦应物居官自愧,闷闷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宴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趣意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 孟诗如雪,虽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同上)
韦、柳冲淡萧散,皆得陶之旨趣,下此则王摩诘矣。何则?富丽穷苦之词易工,幽深闲远之语难造。(倪瓒《清阁全集》 卷一○《谢仲野诗序》)
后乎 《三百篇》,莫高于陶。……陶之继,则韦、孟、王、柳之得意者,精绝超诣,趣与景会,多出于兴,然于风雅概有悟。(张以宁 《翠屏集》卷三 《黄子肃诗集序》)
孔文谷曰: 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典雅冲穆,入妙通玄,观宝玉于东序,听广乐于钧天,三家其选也。(谢榛《四溟诗话》 卷四)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惟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采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此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以此泛沧州”,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不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 (贺裳 《载酒园诗话》又编)
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
王右丞之超禅入妙,孟襄阳之清远闲放,韦左司之冲和自然,柳柳州之清峭俊洁,皆宗陶,而各得其性之所近。 (陈明善《唐八家诗钞》 沈德潜序)
王与孟与韦与柳,其生平出处不尽相侔,而其胸襟浩落,萧然出尘,则遥遥百余年间,前后若合符节。王则以清奇胜,柳则以清俊胜,韦则以清拔胜,孟则以清远胜。每当风晨月夕,展卷长吟,如幽士深山,如佳人空谷,令人仿佛遇之。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窃向往之。所愿天下之论诗者,毋徒炫李、杜之名,而忽视夫四子也。(胡凤丹 《唐四家诗集序》)
相关话题/中国古代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2012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名词简介(8*5) 1、伪古文尚书 2、汲冢竹书 3、三礼 4、《史记》三家注 5、四声八病 二、论述(四选三,60分) 1、茅盾将中国现存神话区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系统,顾颉刚则将中国神话区分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系统,谈谈你对中国神话区域特点的认识。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2012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8) 1、《公羊传》 2、《楚辞补注》 3、南北禅宗 4、国子监 5、九族 6、三省六部制 7、庆历党争 8、《贰臣传》 二、论述题(20*3) 1、简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 2、史学界一般视两汉至隋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宋元明清为后期,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考研723考研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北师大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论述题(共20分)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以《诗经》具体作品为例,解释兴观群怨的意义。 二、材料题(共35分) 相 思 ① 【唐】王维 红豆②生南国,春③来发几④枝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1复旦大学2010年80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文学理论1.论述西方任一文学批评流派理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著作,阐述的主要内容。(30分)2.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彼此间的异同。(60分)3.文学的内部性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展开论述。(60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名词解释(30分)1.三家诗 2.元嘉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83e4d4086fb6b431a01181e13e23e7ce.rar(482.46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dee4103c0c76c47509a23aa279b134c2.rar(671.78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中国古代文学上传的附件afa9acc692d6a647ddb942914d211a34.rar(700.79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复试
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题(复试)招生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时间:2003-5-28 (一)论“永明体”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50分) (二)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50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厦门大学2003年考研真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