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参考资料(19)
考研加油站 考研加油站/2007-11-14
a.佛性即真我
小乘無真我義;般若之教只重破除,未直言真我;道生則力肯定真我。其維摩經注云: 「無我本無死生中我,非不有佛性我也。」主體性由此安立,不能由他因生出,不能受外在決定,故佛性為眾生本有。
b.法身無色
以法身非色身,故無人佛,因人是經驗性之對象,佛則為超越經驗之主體性。因而雜有經驗、涉及時空之描述不可用於佛,故有「佛無淨土」之義。「淨土」觀念乃方便之說也。推之,最高主體非因果或條件系列所及,故無報應,因而善之受報,亦方便之說。修持不應貪報。(然佛教言未覺領域之「報」,乃對現象界之主要描述,非方便說也)
c.頓悟
一切程序表條件關係,主體之迷悟是自身之活動,不能與任何程序有確定關係,故「悟」不依程序決定,故為頓悟。且一悟便全悟,因悟無步驟可說,理不可分。慧達言道生頓悟義云:「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謝。」(肇論疏) 「信」是未悟前事,真悟不依賴「信」。未悟而可以有培養階段,但培養有無成果,仍賴自己,故悟時仍是頓,因不能從培養中決定何時能悟也。悟為主體性的全面展露,就此說無不知,非指經驗知識。此有歸於一心之意味,已近日後之禪宗矣。
.6真諦
道生而後百餘年,印度僧真諦(499-569)至建業,傳瑜伽行派,譯《攝大乘論》,立攝論宗,無著、世親之學乃行於南方。真諦死後二十年,隋統一中國。攝論宗主要特色在立「第九識」(即阿摩羅識或無垢識),以說覺悟之動力。以三性中的依他起性為染污,應斷滅。
.7大乘起信論
此書作者、譯者皆可疑。此書出於南朝末年,屬真常一系,應成於地論、攝論二宗立教之後。「心」為一切法之本。心有兩種活動,即真如、生滅兩面。心觀一切法,且生一切染淨諸法。此一心二門之義。一切法可由真如看;亦可由生滅看。覺是由迷而覺;迷是由覺而迷。是以真如與生滅乃相依而立之二門,二門不相離。般若之學以法性、真如、空三者互詮,不說另有不空之真如,本論則依真常之教,肯定主體或真我,故說不空一面。
本論以阿賴耶識指生滅心,為真我之一狀態。生滅心亦依真心(如來藏、真如)而有。依阿賴耶識說有「無明」。由無明至一切染法之生起,皆此心自陷幻妄之故。心之迷,在於誤取一活動方向。
4中國佛學的完成(隋唐佛學589-906,鎌田)
.1北朝系統的實踐佛教----禪、淨土和戒律等傳統繼續發展,形成隋唐佛教的主軸。這些實踐性傾向和南朝系統的理論、思辨性佛教綜合,成為隋唐佛教之特色。天台宗和華嚴宗的哲學背景,就是天台止觀和華嚴觀法系統。
.2玄奘之取經,不空和善無畏等傳入密教,各宗大德輩出,如法相宗窺基、律宗道宣、華嚴宗法藏、淨土宗善導、禪宗惠能等。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滲入人民生活中,更傳播到韓國、日本。
.3隋時佛教產生了主張普敬普行的三階教。對一切人不作差別,應視之如佛來拜。要求僧俗同行。
5中國佛學在五代以後的發展(鎌田)
.1宋太祖出版《大藏經》(蜀版),刻成1076部5048卷。以後陸續有官版、私版的《大藏經》重刻。至清乾隆三年出版的龍藏,有735帙7838卷。宋初有不少中國佛教史書的著述,如《宋高僧傳》《釋門正統》是現存最古的紀傳體佛教史書。
.2宋儒一方面吸收佛學思想,特別是華嚴和禪宗思想,以深化儒學,一方面又排佛。
.3儒、釋、道三家主張三教調和者,亦不乏人。
.4民國以來,太虛法師企圖整頓佛教界,組織了世界佛教聯合會,出版《海潮音》月刊。另有歐陽竟無領導南京內學院,在梵、藏、漢文獻的比較研究上有成果。梁啟超、胡適、熊十力、湯用彤、蔣維喬、黃懺華、梅光羲、印光法師等都有重著作。
6中國佛教重要宗派思想略說(《中國佛教》、鎌田、勞)
中國佛教重要宗派有:毗曇師、成實師、涅槃師、地論師、攝論師、俱舍師、三論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淨土宗、密宗等,各有其傳承、教理、重視之經典、判教理論,並發展出不同之修行法門。其中富有哲學思想,或具中國佛學特色的,是三論、天台、華嚴與禪宗,以下就此數宗略作說明:
.1三論宗
這是弘揚《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三論的宗派。鳩摩羅什譯此三論,故為此宗開山祖師。從北朝僧詮開始,三論宗才具備宗派形態。隋時吉藏著《三論疏》《三論文義》,則為此宗第七代大師。初唐玄奘所傳的法相宗興起,此宗迅即衰落。
三論宗除「破邪」之外並不承認「顯正」(即破而不立),認為破邪就是顯正。破邪就是除去一切分別情見,於是便體現了言詮不及、意路不到的無名之道。顯正就是悟中道。以八不來破除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迷,洗淨一切有所得心。一切有為、無為諸法皆空,以明萬法當體性空而無礙於緣起的中道之理。
其判教:立二藏、三輪。二藏是聲聞藏、菩薩藏,即分小乘、大乘。三輪是:根本法輪,即《華嚴經》;枝末法輪,即從《華嚴經》到《法華經》之前的一切經;攝末歸本法輪,即《法華經》。
另有真、俗二諦之說,為著空者依俗諦明有;為執有者依真諦明空。令體會超有、空
的諸法實相理。二諦是言教,只是適時而用的假設。
.2天台宗(又名法華宗)
此宗由隋天台山的智顗(智者大師)所建。北齊慧文禪師為始祖。慧文因讀龍樹《中論》《大智度論》而悟「一心三觀」,傳給慧思,慧思又由《法華經》倡諸法實相論,然後傳至智者構成完整的學說。宋時此宗內部因爭論智者所撰《金光明玄義》的真偽分為山家、山外兩派。山外受他宗影響,被山家斥為不純,不久即衰。天台有三大部: 《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訶止觀》,乃教觀並重。智者以「五時八教」分判佛教之一切教義。
a.五時:(1)華嚴時:佛初成道時所說。 (2)鹿苑時:佛說小乘義。
(3)方等時:廣說各法門,斥小贊大。 (4)般若時:專說空義。
(5)法華涅槃時:說究竟了義,三乘歸一乘,立圓教,說真常,明佛性。
b.八教:八教穿插在《法華》以前四時,《法華》則高出八教。
化法四教:(化法指教理,即教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