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考研笔记(1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14

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支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需求,依托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发动社区内的各种力量(包括法人社团、机构、志愿者)开展的具有福利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的社区福利服务和社区社会化服务的总称。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吸引和留住雇员长期为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员工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中第三部门的作用满足多元化的保障服务需求政 府提供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保障,难以对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回应与满足,而政府这一弱点恰恰是第三部门的优势所在,第三部门满足了多元化的保 障服务需求。第三部门主要以两种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以中介组织的方式介入;二是直接提供社会服务。提 高了社会保障服务的销量与质量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和公益性,它独立于政府官僚体系之外,不同于政府权力机构等级制的运行原则,具有较强的使命 感,是灵活、平等、多样式自治性的组织,因而在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时必然比政府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优势,能够提供服务质量,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服务行为。有利于扩大就业第三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人员的参与,可以创造出众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对经济增产起到促进的作用。关注弱势群体,是国际社会反贫困的中坚力量第三部门植根于社会,能够从社会底层和社会弱势层面开展社会救助、福利服务等工作,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保障其最低生活要求,缓解市场化带来的对弱势群体的冲击。

社区服务的特征福利性服务是指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福利性事业,它是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孤老残幼等特殊对象为重点,以维持生存的救助性生活服务为基本目标地域性服务是指社区服务是一种属地式的服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就近就地开展社区服务,主要满足本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指这种社区服务会受到本社区地理条件、文化条件和人口状况等要素的影响,在服务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可能会刻上这些要素的印迹。互助性服务主 要指社区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之间的互助服务,这种服务是社区服务最原始的形态,有助于居民间的相互了解,既充分利用了社区资源,又增强了社区成员的情感交 流,培养了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的每一个单位和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社区的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主体与客体、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综合性服务在服务对象上,既侧重于福利对象 , 又包含社区内全体居民;在服务内容上,既有物质生活服务,又有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在服务功能上,既有排忧解难功能,又有社区建设与发展、缓解矛盾、稳定社 会、提高民众素质等功能;在工作性质上,既是政府职能部门指导范围内的工作,又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性工作;在组织管理上,既有政府领导,又有单位的支持和群 众的参与,牵涉到各个方面。

因此,社区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与服务的系统工程。

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成因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素质、能了差异大社区办公和开展服务的设施差别较大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共建和资源共享程度不一,加剧了服务设施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社区服务项目发展不平衡居民参与度和社区内部资源调度程度差别大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三种服务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

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改进建议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与其背后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因此,从制度层面建立社区服务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是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本之策。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决策机制基层政府或社区贴近居民,容易掌握社区服务的状况和居民的需求,因而应对最需要发展的社区服务有更大发言权。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居民参与和表达机制。建立社会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关系是一种非行政关系。要使单位向所在社区居民开放内部服务设施,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方面的硬性规定;二是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促使单位自觉、自愿开放内部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多主体供给机制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不能期望政府或者社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所有的服务。具体而言,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标准制定、行业监管、环境创造和政策制度;具体的生产和供给可根据社区服务的不同属性,引入市场和社会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培训机制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要 加强社区工作者关于社区服务的专业理论、工作技巧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缩小因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差别带来的社区发展不平 衡。与此同时,要完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在提高社区工作者整体待遇的基础上,按照对岗不对人的原则,缩小社会成员和聘用人员之间的待遇差别, 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慈善事业在实践中表现出的特征慈爱之心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础慈善属于道德范畴,慈善事业的非强制性和慈善行为的自愿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道德支配作用。贫富差距是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存在贫富差距的条件下,一方面是有人具备援助他人的能力且需要有合适的援助途径,;另一方面是存在需要他人援助的弱者或不幸者,慈善事业恰恰是富人和穷人的共同需要。社会捐献是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不排斥官方的财政资助,但慈善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捐献,没有社会捐献便不会有社会化的慈善事业。民营机构是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由于政府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慈善事业在具体运作中就必然排斥政府权力的干预。因此,慈善事业只能由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承担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这是慈善事业之所以成为一项有益的公益事业而非单纯的施舍行为的组织基础。捐献者的意愿是慈善事业的实施基础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捐献,这种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慈善组织需要以捐献者的意愿为实施基础,即慈善事业具有捐献者意愿至上的特点。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有利的、自觉的促进慈善行为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且会使慈善事业具有更加广泛、更加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使单个的慈善行为集约成一项宏伟的事业。

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慈善事业是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补充,也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慈 善事业扶困助弱的功能在客观上成为官方社会救助的补充,减轻了政府财政的压力。慈善组织通过自己的活动,运营自身的公信力筹集民间的资源,对被遗漏在制度 性救助之外的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救助,尤其是在遭遇突发灾害时,国家面临着诸多需要救助的对象,慈善事业更显其作用。


相关话题/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