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袁行霈版文学史)(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特点:口头性、综合性、集体性、无阶级性 没有独立作家,作品也都和生存密切相关(生存→安全→友爱、亲情→尊严、毁誉→个人价 值的全面实现) 2.政治教化时期:周朝初年——汉末 功利化,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被历史刀笔做了整容手术,文学创作和学术交混,有一定审 美,但不够强烈, 《战国策》 、屈原的《离骚》已偏向文学色彩。 3.抒情文学时期:建安——南宋 a.文学开始自觉(魏晋……)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b.技巧意识加强(南朝骈文、唐诗) 。 (宋人)立身要谨慎,文章要放荡 4.通俗文学时期:元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 “瓦肆” 、庶民文化发展。 ①话本:说话(白话小说、历史、讲经) ②院本:一种戏剧样式,有表演、舞蹈、宾自、曲词 ③诸宫调:说唱文学,以唱为主,而且是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 ④小说 :民间→民间和文人创作相结合→文人独立创作。三国、水浒(结合)→西游记(有 民间艺术但文人独立)→红楼梦(独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轫期。上古时期的古代神话,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 经》 ,春秋战国之际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在创作方 法、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诸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 中国诗歌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即文学史所称的诗的原始时代。 “歌咏所兴,宜 自生民始也”《宋书·谢灵运传论》。远古歌谣如甲骨卜辞、 ( ) 《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 , 以及《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的《弹歌》《礼记·效特牲》记载的《蜡辞》等,直 、 接反映了初民的现实生活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既言其志,又咏其声,亦动其容,将诗、乐、 舞三者紧密结合,成为中国诗歌发轫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代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或谓起源于宗教,实乃起源于劳动。是远古 人类通过想象与幻想, 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反映着他们解释 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诗经》《楚辞》及《庄子》等古籍, 、 主要收集在《山海经》之中。有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运用以己观物、感物、情感体验和隐喻、象征等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表现了忧患意识、厚 生爱民意识以及反抗精神等民族精神,成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和土壤。 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前 6 世纪) ,即 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作品的收集, 《国语·周语上》有公卿列士“献诗” 说,汉人有行人“采诗”说。关于编订,司马迁首倡“孔子删诗”说。实际上,所献、所采 的诗歌,是经周王朝的乐官筛选、整理和加工而编定 305 首,并依据音乐而分为风、雅、颂 三类。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 )“风” 凡 160 首,有十五国风。 “雅”凡 105 首,有“大雅”31 首, “小雅”74 首。 “颂”凡 40 首, 有“周颂”31 首, “鲁颂”4 首, “商颂”5 首。作者阶层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五百年间的政 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雅”中的《生 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史诗,叙述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至武王灭商的 、 、 、 、 史迹和传说。 “国风”的《七月》《芣苜》《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 、 、 , 、 、 田》“周颂”的《载芟》《良耜》等农事诗,反映了周人农业生活的情状。 , 、 《邶风·新台》 、 《鄘风·相鼠》《王风·君子于役》《魏风》的《伐檀》和《硕鼠》“小雅”的《北山》 、 、 , 、
《正月》《节南山》等社会政治诗,或抒写对生活的愤懑忧伤,或表达对政治的讥讽赞美。 、 《郑风·溱洧》《邶风·静女》《陈风·月出》《秦风·蒹葭》等情爱诗,或大胆直爽,或 、 、 、 温文典雅,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 《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弃妇诗,控诉了夫权制的 、 罪恶。从而描绘出一轴周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 《诗经》以抒情诗为主流, “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善于以简朴的语言,朴素的生活画 面反映社会现实,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突出生活侧面,描写具体事物,倾诉心理感 受时,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据《诗集传》卷一,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或直叙其事,如《豳风·七月》 ,或直接描写,如《郑风·溱洧》 ,其社会政治诗和情爱诗则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或作修辞意义上的比喻,如《卫 风·硕人》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等,或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和《豳风·鴟 枭》“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即起兴或发端, “他物”与“所咏之词”或相关, 如《周南·关雎》《秦风·蒹葭》等烘托氛围,譬喻象征,或不相关如《唐风·山有枢》等 、 只在起韵。这三种手法往往在同一首诗中交互出现。 《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或作平 列式,如《邶风·式微》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或作层递式,如《王风·采葛》字词变化而 意义、情思亦有添加。 《诗经》以四言为主又兼有杂言的诗体形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 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诗经》重理智,斥幻想,政治道德色彩浓厚,是北方史官文化的产物。春秋战国之际,北 方地区由于经济 、政治及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 秋》作”《孟子·离娄》,诗歌的声音衰退了,散文勃兴了,这就是当时产生的将史学、哲 ( ) 学与文学融为一体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早在殷商时期,随着史官文化的发达,历史散文已经发端,甲骨卜辞即是其最早源头。随着 书写用具的渐趋便利和文字的不断规范, “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至西周初期, ( ) “动则左史书之, 言则右史书之” ( 《礼记· 玉藻》。 ) 殷商、 西周保留至今的文献, 《尚书》 即 、 《逸周书》等典籍和铭文中的少数篇章。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 、 、 书》《周书》四部分,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 愈《进学解》,文字虽古奥迂涩,语言技巧却超过甲骨卜辞,且文诰皆单独成篇,影响到先 ) 秦历史散文的国别记言体。 《逸周书》向来被视作《尚书》的余篇或逸篇,然“观其属辞成 章,体制绝不与百篇相似” (黄《逸周书序》,文字表现不同于《尚书》 ) ,倒是接近于春秋战 国的史家之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多记战功、赏赐与颂断,短则数十字,长则数百字, 多为散文,间有韵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之中,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文献,总结历史,汲取史鉴,遂 使历史散文的写作蔚为大观。经过孔子修订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始于鲁隐公元 年(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 ,为“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 ) 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语言准确而简明。开创了先秦历 史散文的编年记事体。
阐述《春秋》之经的“ 《春秋》三传” ,即揭示其“微言大义”的今文《公羊传》《谷梁传》 、 , 与配合其记录史事的古文《左传》 。编年记事体的《左传》更具史学和文学价值。其作者或 谓是鲁国太史左丘明,然颇多疑义,今人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早期,作者为当时的一位儒家学 者。其记事起自同于《春秋》 ,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 。注重文学性的剪裁和历 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场面描写生动,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性格神形毕现,外交辞令理富文 美,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别记言体的历史散文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 。 吴、越诸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 1000-前 440) 。以记言为主,间有事件 的记录。其言通俗化、口语化,质朴平实,然“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姿 放” (崔述《洙泗考信录·余录》,各篇文字风格不尽相同。 )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 齐、楚、赵、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并六国,为战国、秦 汉间人纂集各国史料编辑,经西汉刘向整理遍订,定为今名。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 言论为多,因有“增饰非实”之辞,似不如《左传》《国语》之信实可靠,然就文学角度视 、 之,其叙述语言摹绘人物,形神毕肖, ,其人物语言把握对方心理,善用寓言,引譬设喻, 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艺术风格铺张辩丽、夸饰恣肆,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已发展到文质 兼具的阶段,直接影响到西汉初年的政论散文和两汉的散体大赋。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下》。士人聚徒讲学,游说著述,为诸侯出谋划策,遂促成了诸 ( ) 子散文的繁荣。在当时的九流十家中,儒、墨、道、法影响最大,其著述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春秋末至战国初的语录体,代表作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 ;战国中期的对话体,代 表作有《孟子》和《庄子》 ;战国后期的论辩体,代表作有《荀子》和《韩非子》 。 春秋末至战国初的语录体,源于商周的诏诰语录,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诸篇。 、 《老子》 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 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 以譬喻说明深刻辨证的哲理。 语句简单整齐,或整章用韵,或韵散相间,体现着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 《论语》为记录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多精辟的格言警句,间记人物说话时的情境、神态、行止 和习惯等,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墨子》虽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却不再是三 言两语的独白,既倡言立论“三表” ,又运用论辩四法,以完整的结构,清晰的层次,围绕 着同一个论题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形成了说理文的体制。 战国中期的对话体,源于商周时代的“谏语”和“政论” ,如《尚书》中的《无逸》《洛诰》 、 诸篇。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 ( 子荀卿列传》,标志着当时私家著述的开始。对“仁政”“王道”的主张, ) 、 《孟子》已不是 简单的语录,而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仅详尽地记录孟子的议论,而且具体地记述其对话的 场合,问题的提起,辩论的展开,双方的口气和表情,语言精练简约,明白晓畅,不仅标志 着古代的散文从章到篇的过渡,而且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庄子》只袭用对话的样式, 然其对话的对象,并非历史上、现实中的真实人物,而大多出于虚构,因而实质是一种艺术 创作。其所对之话,运用卮言、重言、寓言寓托感受、抒发情感、讽刺人间世,想象意出尘 外,虚构怪生笔端,论辩形象恢诡;同时, 《庄子》无论“内篇” ,还是“外篇”或“杂篇” , 论题各不相同,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 战国后期的论辩体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 《荀子》和《韩非子》是先 秦议论文发展的最高阶段。 《荀子》之文,无不就某一论题深思明辩,论定是非,必发挥透 彻而后已,且长于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之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 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其寓言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表达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 它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 确定了作家的人格 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论理方式,丰富多采的创作风格和 语言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当北方的史官文化催生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时候, 南方的楚国, 尽管也受到中原 “圣贤” 谱系的影响,其“信鬼而重淫祀”的巫官文化,却培养着楚人浪漫的情思,催生出丰富奇幻 的想象,产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 。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中张汤传中,本指楚地歌谣,后专指以屈原为代 表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产生的基础是春秋时南北文化交流,题材来源于楚地风俗,形式来
源于楚地民歌,语言来源于楚地方言,情调来源于楚歌南风。因而较之《诗经》 ,诗风铺排, 想象丰富,篇幅增长,多用楚语楚声,形成长短不齐、参差变化的“骚体” 。由于它“皆书 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遂形成浓郁的地方色彩。 ) 屈原之作,据《史记》本传、 《汉书·艺文志》《楚辞章句》及古今人的研究,计有《九歌》 、 (11 篇)《离骚》《天问》《招魂》及《九章》 篇)《九歌》为祭神组曲,所祭天神、 、 、 、 (9 。 地祗、人鬼,既写出神性,又写出人性,神灵之相思,人鬼之空恋,情感之奇异深浓,境界 之凄清幽渺,描摹之曼妙清新,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 《九章》除《桔颂》 外,均作于诗人被疏流放之时,思君念国,随事感触,形之于诗,则直抒胸臆,文笔平实凝 重。 《天问》就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发问,表现了诗人见识的广博, 思想的深刻和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招魂》长于铺排描摹,结构精密完美。 《离骚》作于 诗人被流放江南之时,是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表现进步的政治理想,顽强不屈的斗争精 神,高度的爱国激情,借神话传说以驰骋奇幻的想象,用大胆的夸张以宣泄浓烈的激情,把 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空前的高峰。它引类譬喻,借香草美人以比兴言志,熔铸成浑 融的艺术境界。它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从历史到现实,从人间到仙 境,从自然到社会,回环往复,跌宕起伏,形成了雄奇庄严的艺术结构,成为古今罕见的辉 煌巨制。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 唐勒、景差之作不存,宋玉之作可信者唯《九辩》 ,所抒写的“贫士失职”之情难与屈原比 肩;然刻画细致入微,体式韵散相间,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词,增强了文字的韵律美,尤 其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成为屈原艺术的优秀继承者,故文学史上屈宋并称。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 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诗教上》 ” )上古至战国,古代神话开 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最早源头, 《诗经》奠定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历史散文、诸子 散文成为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楚辞》形成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空前高峰。文学特质、体 制、创作方法、艺术手法的演进既前无古人,又后启来者,导引着一代代的诗人、作家,激 扬出中国三千年文学发展的长河。 第一章 原始文学 ——传说时期的歌谣和上古神话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起源 自文学艺术产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究竟文学是怎么发生的,历史上却有 着种种不同解释: 1.起源于神话: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原始人幼稚的认为文学艺术 是上天神灵创造和赐予的,记载我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一书曾有这样的记载:夏朝的开 国君主夏禹的儿子夏后启是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 他曾三次乘飞龙上天, 偷偷把天乐 《九辩》 、 《九歌》记下带到人间改作《九招》 ,在“大穆之野”演奏。从此人间有了文艺作品,有了 美妙的歌曲。在古希腊,也有关于文艺女神缪斯的传说:宇庙之王宙斯和“记忆”女神曼摩 辛结婚,生了九个神女,这九个神女分别掌管诗歌、音乐、戏剧、舞蹈等等,人间的艺术家、 诗人就是得到她们的启示和教导,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反映了原始人的幼稚思 维) 。 2.起源于宗教(巫术) :西方学者常把原始巫术作为原始宗教的同一体来研究。法国·雷纳 克:原始人的活动受魔法的控制,当他们在狞厅的自然面前无能无力时,就产生了用语言来 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原始咒语。 (巫师载歌载舞手舞足蹈作法) 。 3.起源于模仿:主张模仿说的学者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由古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提出: “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 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著 作残编》引自《西方文论选》上卷 p4-5,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年版)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亦说: “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人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 《吕氏春秋·古乐》“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 : ” 4.游戏说:十八世纪由德国席勒和斯宾塞首先提出:人类有一种发泄剩余精力的本能,游戏 和文艺就是由于这种本能的冲动引起的。 人和动物的主要不同就是动物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谋 取食物中,而人有剩余劳动力。事实上,作为单纯的消遣性游戏,也只是在后来才有的,在 原始人那里,游戏并非没有功利性质,内容或为战争,或为狩猎、采集,多与社会生活需要 相联系,实际上是对劳动过程的一种再体验和训练。当从物质的游戏进入审美的游戏时,就 产生了艺术和诗。 普列汉诺夫(俄国人)“澳洲土人的儿童常常玩战争的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极受成年人的鼓 : 励,因为它锻炼他们作为未来战士的机警和敏捷。( ”《论艺术》 ) 我国古籍《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 尾, : ,投 足以歌八阕。 ”说明歌 舞产生于游戏, “操牛尾”就是以牛尾作舞具, “投足”即用脚踏在打拍子, “八阕”是指八 支曲目,内容包括了歌咏祖先功德,祈求五谷丰登,掌握农牧生产主动权等。 5.心灵表现说: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表现自己感情的需求,高兴了 就笑,痛苦了就哭,发泄情感于形(体)语(言) 、声(音)就产生了诗、乐、舞。俄作家 列夫· 托尔斯泰给艺术下的定义就是: “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 这就是艺术。 ” ( 《艺术论》 ) 以上五种说法,虽然都接触到文学艺术产生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它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过 多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因而都未能对文学艺术的起 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是唯心的。 6.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①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前提: 人之所以成为人而不是水中的鱼、山上的猴,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长期劳动,促进了 筋肉、韧带、骨胳等人体器官的成熟,特别是锻炼了人的双手的协调和大脑的发达,为思想 和语言交流,准备了条件。B.劳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感受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可供交流 的基础及物质保障,渐渐地一种作为人类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应运而生。 ② 劳动是文艺的直接起源,艺术是劳动的延伸: 最初的文艺,是因袭着劳动呼声的样式而出现的。关于这,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 文谈》中曾很明白地说: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 了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 都觉得吃力了, 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 “杭 育杭育” ,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符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 这里的“杭育杭育” ,既是劳动呼声,又是劳动诗歌。它以爽朗有力的音节伴随着劳动的动 作使人们在劳动中互相协调,减轻疲劳,是劳动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淮南子·道应训》中 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所谓“举重劝力之歌” 就是用这种歌来组织劳动,鼓励干劲的意思。 《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 : 不巷歌。 ”郑玄注: “相,谓送杵(棒槌)声。 ”舂米时随着杵子的节奏唱的歌。不管是“杭 育歌”“举重劝力的邪许” , ,还是“相”都表明了诗歌从劳动中产生。它的出现,是为劳动 服务的。 (又服务于劳动) 然而,这种有声无义的韵律,只是诗歌的雏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只有当思维和语言 达到了能够作为人类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时, 这时在带有节奏的呼声中添上一些抒发
自己感受的语言,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了。如《吕氏春秋·音初篇》所引《候人歌》“候人 : 兮猗! ”只是在“兮” “猗”的呼声上添了二个词。随着人类语言、思维的不断发展,添加到 劳动呼声中的词语越来越丰富, 且表意成分越来越明确时, 诗歌便由直接与劳动有关→对劳 动过程的回忆与幻想→对劳动以外的爱情、友谊的向往→对不合理事物的诅咒。这时,占诗 歌主要成份的是有思想内容的语言, 而表示劳动呼声的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但这种呼声却一 直保存下来。先秦时代的中国早期文人诗歌,往往带着“兮、猗、些、只”等诗歌专用的语 气词,想必是这种呼声的遗迹。 同样与诗歌相关的原始音乐, 也是仿效劳动音响而形成, 如我国古代的敲击乐器石磬和其它 一些弦乐器就是由原始的劳动工具石斧、弓箭的弦索改装的。 原始歌舞亦不例外, 它的舞姿和内容更明显地表现出是某种生产动作的模仿或是某一劳动过 程的重演。 ③劳动决定了原始文学的特点:诗、乐、舞三位一体。因为劳动呼声、劳动动作、劳动音响 是在劳动进行中自然形成的有着共同节奏的“结合体” ,彼此是不可分的,由这三者发展演 变成的诗歌、 舞蹈、 音乐在最初也是依着一定节奏结合在一起演唱, 例如: 《吕氏春秋· 上引 古 乐》所载的葛天氏的歌八阕,在演奏时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牛尾”是道具, , “投足”是舞蹈动作, “歌”是音乐, “八阕”是歌的内容,当然有辞。 另据《礼记》原书说:蜡祭时敲着鼓,迎接着巫祝装扮的神,又有《蜡辞》 。 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 第二节 上古歌谣 原始时代的文学, 由于年代久远, 加之当时又没有文字记录, 很多作品都在口头传承中被 “雨 打风吹去”了,正所谓“虞夏之前,遗文未睹”《宋书·谢灵运》,以后的诗作也多伪托, ( ) 不可信。但也有一些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上看,比较接近原始状态,例: 1.劳动歌谣: a.反映渔猎时代人民制造劳动工具进行打猎的猎歌。 《吴越春秋·弹歌》 : 断竹,续竹,飞土,逐 (古“肉”字) 。 意为砍断竹子,做成弹弓,弹出土块,去打野兽。 两字一拍,韵调自然(节奏轻快) ,不仅概括地写出了制造和使用弹弓的全过程中,而且突 出表现了狩猎者对劳动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明原始诗歌是以描写劳动为题材, 反映生产斗争的。 b.《易经·归妹·上六》是一首牧歌:描写男女熟练地剪羊毛、拾羊毛的劳动场景。 女承筐,无实;土刲羊,无血。 女的背着筐,但没有重量;男的看起来在割羊,但不见有血。 2.宗教生活中的祭歌和咒语: 表现原始人对自然力的敬畏, 也表现了先民向自然斗争的意志。 《礼记·郊特牲》所载的伊耆氏的《蜡辞》 : 伊耆氏:①远古部落名,据说就是神农氏,这是一个首先发明农业的氏族的名称。②我们中 华民族祖先开始了经营农业的时代的名称。 蜡:是古代一种祭礼名称。周代在十二月举行祭百神之礼,称“蜡礼” ,蜡礼上所用祭祷辞, 即“蜡辞。 ”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土,返回你的原地;水,流回你那沟里; 昆虫 ,不要兴起; 草木,长到你那沼泽里去! 内容:泥土坍塌,洪水泛滥,水土流失,昆虫成灾,野草丛生,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于是这 首短歌以明显命令的口吻,责令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宿。虽以祝词的面貌出现,实则 咒语的作用,希望用咒语去影响神,充分表现了原始人企图控制自然的愿望。
相关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五 宋代文学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考研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2019年集美大学614中国文学史考研初试大纲
集美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614]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一、考核目标(一) 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二) 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的掌握程度。(三) 考查考生运用正确的理论、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山东大学2019年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考研大纲
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一、考试目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之一。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力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选拔有素质、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中国文学史》要反映中国语言文学的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中国文学史考研大纲
2019年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基本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代表性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相关问题。包括:1.中国古代文学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2.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把握;3.各阶段重要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二、主要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内容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2019年深圳大学709中国文学史考研初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考试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四大部分,要求考生熟练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古代汉语和文学基础知识、作家作品、文学派别、文学思潮等问题,并适当追踪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部分) 中国文学史 古代 先秦文学 一、 上古神话 什么是神话P23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均被收入《山海经》中 二,先秦散文 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2008,2009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2011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河南师范大学 试卷编号:B 二零一一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 84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 :解词 (每小题 5分,共 30分) 1、唐传奇 2、 《诗经》 3、唐宋派 4、 自序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2012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河南师范大学 二零一二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85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与影视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2010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试卷编号:B 河南师范大学 二零一零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 84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解词:(每小题 5分,共 40分 ) 1、乐府诗: 2、咏史诗: 3、西昆诗派: 4、 《金瓶梅》 : 5、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文学基础真题 江西诗派 (97)唐宋八大家(98)元白体(02) 1.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思想艺术上的转变。(04) 2. 说说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 3. 说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在今天的意义。(04) 4. 简论宋诗的特质。(13) 中文系课程考试 1. 柳永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