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秦汉文学 (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第一节 秦代文学
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没什么文学成就。
一、《吕氏春秋》: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二、李斯
1.《谏逐客书》艺术: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
2.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会稽等处的刻石文。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秦刻石文是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
三、秦朝民歌:人民利用歌谣同秦代的黑暗统治进行斗争。
第二节 贾谊和汉初散文
贾谊——西汉初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新书》。
思想内容:总结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提倡“农本”,反对富人奢侈浪费。又提出了一系列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主张。
散文分三类:(总特点: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一)专题性的政论文(《过秦》、《大政》)
《过秦》分上、中、下三篇,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上篇主要叙述秦国力量的强大,是全文的关键。用渲染、比衬手法显示秦国的声威,在文字上颇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二)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特色: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而且敢于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
(三)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语言浅显,叙述生动。
辞赋:赋本是诵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荀卿《赋篇》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其义,凡辞赋都称为“赋”。汉初骚体的楚辞逐渐变化,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故贾谊的赋兼有屈原、荀卿二家体制。
《吊屈原赋》 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抑郁不平的感慨。
《鵩鸟赋》据老庄“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是作者谪居时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遗,充满了“纵躯委命”的黄老学说消极思想。
《惜誓》(被收入《楚辞》,作者有疑问)
贾谊的赋的艺术特点: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从楚辞向新体赋过渡的痕迹。
晁错 作品:《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其中以《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最为著名。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而切于实际,其不足之处是略乏文采。
邹阳 作品:《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等。《狱中上梁王书》是作者在狱中的自我表白。体现了“有智略”的特色,博引史实,排比铺张,有战国游说家气味。
第三节 枚乘(字叔)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存《七发》一篇是他的代表作一、枚乘的辞赋:《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的谈话。意义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李善)。
艺术特色:铺张(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搆,夸丽风骇”)。但它并不像后来的大赋那样堆叠奇僻词汇,读起来较为平易。缺点是:铺写过繁,刻划有余而生动不足。
地位影响:1.《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2.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
3.引起后代许多作者的模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林”。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
新体赋——汉赋: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屈宋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的诗歌体裁。)而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所以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新体赋的散文化以及经常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都与这一根本特色有关。
二、枚乘的散文:今存《谏吴王书》及《重谏吴王书》两篇,都是为谏阻吴王濞谋反而作。
特点:1.善用比喻,多为排偶句,有明显的辞赋特点。2.多用韵语。
第四节 司马相如及其他作者
司马相如(字长卿)——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辞赋作家。
(一)辞赋:著《子虚赋》(子虚乌有)、《上林赋》以及《难蜀父老》一文。
《子虚》、《上林》:内容:歌颂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赋末委婉致讽,流露了另一方面思想:认为过分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计,主张“解酒罢猎”,与民同利。(扬雄“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
艺术特色:1、进一步发展了铺张的特色,形成了文章壮阔的气势。
2、以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增加了文章词采的富丽。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3、缺点:往往夸张失实,“虚而无征”,铺张过分,转成累赘。由于层层排比,板滞少变,堆砌词藻,好用奇词僻字,读之令人生厌。(字书《凡将篇》,文字上夸奇炫博)
4、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且有意识地虚构人名,展开辩论。(后来扬雄《长杨赋》的“子墨客卿”、“翰林主人”,张衡《二京赋》的“凭虚公子”、“安处先生”都模仿此形式)地位:1、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往往流为粉饰太平,对封建帝王贡谀献媚,全然失去意义。
2、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按这一体制创作,愈来愈失去创造性。(二)骚体作品:《大人赋》、《长门赋》(作者有争议)、《哀秦二世赋》
(三)散文:《谕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等。
特点:常用宾主答问形式及排偶句调,颇有辞赋气味。
枚皋(枚乘之子) “其文骫骳,曲随其事”,是典型的文学弄臣。
东方朔 散文赋《答客难》(借以发泄牢骚),《非有先生论》(劝帝王听谏)。骚体赋《七谏》。 刘安 1.《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
2.刘安的赋今已不传。他的群臣赋也只存小山的《招隐士》。语言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
3.《淮南子》二十一篇是刘安群臣或宾客的集体著作,被列为“杂家”,实际主要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文章排比铺张,受辞赋的影响。
- 伟大的历史家、散文家司马迁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字子长)
司马迁的思想:
1.儒家思想,继承孔子,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2.同时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3.思想中有唯物主义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司马迁的作品:
一、《史记》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
二、《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第二节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价值
(一)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
(二)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性。
1.对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汉王朝统治集团和最高统治者丑恶面貌的揭露和讽刺。
2.是热情地描写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
3.记载那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肯收的下层人物,并能从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观点出发,分别给他们以一定的评价。
4.还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
(三)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量,这是《史记》传记的主要特点。
1.有所选择地写人物事件,采用“互见法”(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这样既不伤害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
2.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3.善于通过琐事来显示人物性格的特征。避免平板的叙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4.故事化的手法和紧张场面的运用。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语言运用方面:
1.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2.在叙事和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
3.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的书面语,与当时语言是相当接近。且为使那些古奥难懂的古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在引用古书时把已僵化或含义不明的词句改成一般易懂语言。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是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传记文学名著。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2.班固有贬词,但也承认司马迁的“良史之才”,赞美其实录精神。《史记》歌颂的英雄人物(项羽、信陵君、侯赢、鲁仲连、蔺相如等)对后代人民特别是封建文士精神上也有影响。3.写作方法、文章风格方面:班固《汉书》、唐传奇文以至《聊斋志异》等小说都直接或间接受《史记》的影响;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也受其影响。
4.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章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辞赋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散文和辞赋
一、桓宽《盐铁论》(60篇)。艺术:1.形式上是散文的新发展,以“文学”、“贤良”为一方,以“丞相”、“御史”为另一方,进行辩论,使论点不断深化。2.行文整齐而有变化,疏朗中又见细密。3.从现实问题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并保持了前期政论文浑朴质实的特点。
二、汉宣帝时的辞赋作家:王褒、张子侨、刘向、华龙等。歌颂帝王的田猎、游乐和宫馆。
三、抒情小赋:多用来咏物,“辩丽可喜”,“虞说(娱悦)耳目”,如王褒《洞箫赋》。
四、刘向(字子政(初名更生))西汉后期著名的散文家和今文派经学家。1.散文主要是一些奏疏和校书的叙录。用意深切,但辞浅理畅,平易近人,在舒缓的叙述中流露了作者匡救时弊的热情。2.《新序》、《说苑》,引用了大量先秦的经传子史中以及流行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和寓言。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些进行封建伦理的说教,这些故事是魏晋小说的先声。
五、扬雄(字子云)
(一)《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内容:歌颂汉朝的声威和皇帝的功德,又处处仿效司马相如,使辞赋创作走上了模拟因袭的道路。但他的赋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如《羽猎赋》、《长杨赋》都还写得比较流畅,有气魄。扬马并称(杨雄、司马相如)。
(二)《太玄》(仿《周易》),《法言》(仿《论语》),《解嘲》(纵横驰说,善为排比,辩锋颇锐利,虽受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仍有自己的特点。)
(三)文论思想:晚年认为辞赋是“童子雕虫篆刻”,无补于规谏,又“非法度所存”,这正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指出汉赋的根本弱点,并由此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他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他反对“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失去讽谕的作用,而要求辞赋合于讽谕的正道,即所谓“则”。
第二节 班固的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班固(字孟坚),作品:《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白虎通德论》
一、《汉书》:体制袭《史记》,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十二本纪、人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断代历史。
思想内容:由于班固奉旨修书,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没有《史记》那样强烈的人民性和战斗精神。但在一些传记中也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接触到了人民的疾苦,流露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东方朔的怀才不遇,也都寄予同情,表现了他的爱憎。
特点:在对《史记》材料的取舍之间也费了一番整理剪裁的工夫。叙事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生动,但简练整饬,详赡严密,有自己的特点。《汉书》中附录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因此也影响了它叙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鲜明、突出。
二、辞赋:《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三、文论思想:(见于《两都赋序》、《汉书》一些传赞和《艺文志·诗赋略》)认为辞赋源于古诗,应有《诗》的讽谏作用。陶醉于“海内清平,朝廷无事”的歌颂,看不到汉赋的根本弱点。还从“润色鸿业”出发,把言语侍从之臣日月献纳和公卿大臣时时间作的辞赋都说成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些看法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文学的要求和正统儒家一般的文学观点,可以看到汉代辞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东汉历史散文:除《汉书》外,还有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等所谓杂史一类的散文。在故事铺叙和人物描写上,两书都有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地方,融入了有关的民间传说,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一)王充(字仲任)——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
背景:今文派经学和谶纬之学特盛,西汉以来那种歌功颂德的辞赋占据文坛,整个学术文化领域充满着愚妄和迷信。
思想内容:1、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自言《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表现了作者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2、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人能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教育任务。3、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绚烂的文采,才能使读者收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但并不完全反对夸张,说出了文学夸张手法的用意。4、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语言写文章。还从要求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前提出发,讨论了古今语异的原因。5、要求文章的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是他的反对盲目崇古精神进一步的表现。
(二)东汉其他的政论文: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和仲长统的《昌言》。
艺术:结构严密,语言质实,并常常用历史故实和生动的璧喻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量。由于辞赋的影响,这些政论文也有善于铺陈,多用排偶的特点,但文章气势一般不如西汉政论文。
第四节 张衡和东汉的抒情小赋
张衡(字平子)
(一)最著名的赋篇是《二京赋》。
特点:1、铺叙夸张得更加厉害,篇幅加长,成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描写了不少新东西,如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觝百戏的演出情况,都十分突出。
2、在叙述中引入议论说理,其规讽和议论是切直明显的,这是在赋中贯注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结果。
(二)还有《南都赋》、《应间》、《思玄赋》、《归田赋》(抒情小赋)等。
(三)《四愁诗》(比兴手法)对后来七言诗形成起重大作用。
赵壹(字元叔) 《刺世疾邪赋》表示了作者对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指斥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和他们的丑行。感情激烈,态度鲜明,信念坚定。
蔡邕(字伯喈) 《述行赋》借古刺今,抒发对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志士仁人被压抑的愤慨散文以碑志最为有名,但多为谀墓之文,只有《郭有道碑》没有愧色。
祢衡(字正平)《鹦鹉赋》也是抒情短赋的名篇。以鹦鹉自况,抒写了才志之士生于末世屡遭迫害的感慨,(何焯论这赋说:“全是寄托,分明为才人写照。正平豪气不免有樊笼之感,读之为之慨然。”)
抒情小赋的出现,进一步突破了赋颂传统,但它毕竟数量不多,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宦官专权无法无天,人们不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小结: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骚体赋(西汉初——汉武帝70年)
特点:1、受楚辞影响,好用“兮”;2、篇幅短小,句式整齐,以四言为主;3、内容上直接抒情,作家个性突出,现实性强。 代表: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
(二)散体大赋(汉赋、汉大赋)(西汉中——东汉中200年间)
特点:1、因“润色鸿业”需要,抒情性减少,体物性增强,篇幅宏大,一般千言以上,程式化。2、形式上,“铺彩文饰,体物写志”。3、内容上,“歌功颂德,劝百讽一”。
代表: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
杨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扬赋》《河东赋》
(三)抒情小赋(东汉中期以后)
特点:因为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内容上转为述怀,多写人生境遇、悲欢离合、体制短小,语言清丽流畅。
代表:开山之作——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祢衡《鹦鹉赋》蔡邕《述行赋》
第四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关于乐府
“乐府”:1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2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但着眼还在音乐上。3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