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歌。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
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东汉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班固说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内容: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如写阶级压迫的《妇病行》《艳歌行》《孤儿行》《乌生》和《枯鱼过河泣》以及反映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实际斗争行为的《东门行》和《陌上桑》。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悲歌》《饮马长城窟行》《秋闺思》《东光》。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写妇女的悲惨命运。如《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
如《长安有狭邪行》《相逢行》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决定。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采用对话或者独白。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另一是五言体。丰富多样的形式,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陌上桑》。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艺术成就:
一 、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1、以无限同情的笔触全神贯注地从各方面来刻划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倔弱性格。
2、对另一正面人物焦仲卿也作了真实的描绘。他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终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
3、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
塑造艺术:第一是个性化的对话。第二是注意人物行动的刻划。第三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第四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
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三、语言的生动活泼,剪裁的繁简得当,结构的完整紧凑。
第五节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杂言体与五言体。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在诗的末尾揭示出写作的目的,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意显其志”也有所启发。还影响了李白的抒情诗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夸张。
第六节汉代民谣 (当时社会现实最尖锐、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战斗性和时代性。)
思想内容: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抨击当时政治的腐败的;控诉官吏的贪污勒索。
艺术特点:形式简单,语言也少加工,但短小精悍,往往一针见血,具有匕首投枪的作用。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的直叙其事,有的使用比喻或隐语,有的老辣,有的又很幽默。
第五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产生于民间。
1、远在四言诗盛行时代,五言诗即已萌芽。如诗经。只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
2、春秋末期的楚国民歌《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歌》,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3、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大量地被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文人们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试行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4、东汉初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过,四言寺“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第二节 东汉文人的五言诗
班固《咏史》诗,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张衡《同声歌》,感情真挚,词采绮丽,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
秦嘉《述昏》等四言诗,《留郡赠妇诗》三首五言诗。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
蔡邕《翠鸟》 郦炎《见志诗》 赵壹《刺世疾邪赋》
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写得最成功。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作者姓名失传。
思想内容:(一)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三首。(二)有写游子思归的,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八首。(三)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四首。(四)有写朋友交情的凉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五)还有主题不明确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二首。“冉冉孤生竹”一首,表面上是思妇之词,也可能别有寄托。“迢迢牵牛星”一首,表面上是咏物的诗,实际上也是借牛女双星比男女离别之情。
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是失意士人正当社会大动乱的前夕,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闷的反映。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艺术成就:(“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一)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例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傍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馀味无穷。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写景如“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叠字如“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双关如“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五)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言诗共七首,一般称为“苏李诗”。这几首诗不是苏武、李陵所作,但时代接近。
主题: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诗中或称“征夫”,或称“游子”,或称“行人”。大抵缠绵悱恻,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