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力: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2.统治: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不包括纯粹暴力,可以有不同的服从动机,如习惯,对利益的权衡,情感,理想.
3.纪律:在所属的大多数人员中找到由于训练有素而自觉地,机械地,公式化地服从某一命令的机会.
按照韦伯的观点,统治可以建立在各种基础上,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真正的统治需要有自愿的成分,也需要有对统治的合法性的信仰。合法的统治形式,就是“权威”。因为合法性可以建立在情感的或卡里斯玛的、传统的和理性的基础上,所以权威也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
二、合法统治的类型
1.卡里斯玛型统治(charismatic authority):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领袖的忠诚或情感。卡里斯玛式人物常具有的某种超凡脱俗的能力。
如:早期的北欧神话中的狂暴斗士,萨满教的女巫,文人,随着社会的变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而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则成了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或摇滚乐的歌手。
2.传统型统治:权力来自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神圣传统.统治者的权位被认为是奉承运,因而把众人视为子民,要求臣民绝对效忠于他个人,实行的是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个人忠诚的臣服.
在政治上对理性经济行为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因为缺乏进行有效管理的强有力的行政机构,就必然要大力强化自身所依赖的传统合法性.其次在基于纳贡和徭役的方式用实物来满足,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市场发展受到限制,无法自由竞争.
3.法理型统治: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法律为依据进行管理治理的社会,由协议或强制来建立.
法理型统治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统治的非人格化特征,一切人都要忠实于法律并只对法律负责,把合法性建立在一切人与理性法律的关系上,这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法制关系,一种稳定又合理的统治形式,具有开放性,进取性.
4.在三种统治类型中,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化模式的动态结构,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卡里斯玛型统治.
三、科层制
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建立的基础是有技术专长的官吏阶级和合理性的法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他的运行充分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不能依据某些绝对价值所衍生的法律原则.
科层制是最符合理性的行政管理类型,工具合理性表现在:
1.形式主义:确定每个机构的管辖范围,规定机构内的权力分布,把每个职位与责任联系起来――形式化的,非个人性的,普遍主义的,排除个人的专断和偏好,使一切事物成为可计算的,可预测的和可控制的.
2.技术效率放于首位
3.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教育程度和专业资格,职业专家和技术官僚
4.弊端:文件增多,公务效率降低,互相推诿,官僚式的冷漠。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了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对人性的漠视,对自由的抹煞。
5.解决的办法:领袖民主,卡里斯玛与科层制的结合。要求一个能承担个人责任的政治领袖,从实质上是为形式合理性提供一个价值目标,超越日常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理性化和官僚制化的过程,表现在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效益,效率,功能,在驱使人们作出行动的动机中,理想,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淡化,为追求功能效率,社会各方面组织都仿效最有效的行政管理组织形式.
一方面世界在许多方面被管理得像机器一样运转,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效率普遍提高,财富增多,另一方面,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成了机器,商品,官僚制的奴隶,崇拜效率,金钱,商品成了一种新的拜物教,窒息人的精神灵性,降低文化水平,剥夺人的自由.
第四节 宗教社会学思想
-、宗教的起源与宗教社会学
1.两种观点:
(1)自然主义说: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天体和气候现象的惊惑和敬畏。
(2)万物有灵说: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由灵演化为精灵,进而为神祗,最后为主宰一切的神灵。
2.马克思对宗教的研究: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头脑中的虚幻反映。
3.宗教社会学: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
4.韦伯和迪尔凯姆,迪尔凯姆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描述的是宗教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作用,宗教的静力学;韦伯考察世界著名宗教论述,宗教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宗教动力学。
二、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韦伯的全部宗教社会学主旨在于研究世界几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和过程,尤为关注基督教新教是怎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巫术和迷信的成分而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伦理,以及这种伦理又怎样地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最终导致现代资本主义在西欧的产生,一切宗教的核心是通过信仰使人的灵魂得到拯救。
1.研究的对象:高级宗教中起主要作用的先知及其预言:先知就是指那些能发布预言和戒律、从而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规范的思想家。
先知都是“卡里斯玛”式人物,与祭司不同。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以祭司为代表的维系巩固既成的秩序和以先知为动力的变革既存秩序。
2.先知的分类;伦理先知(发布上帝及其意志,要求人们当作伦理责任来服从),楷模先知(模范人物,个人榜样)
3.韦伯认为一切宗教都有对尘世拒斥的倾向,宗教是一种救赎论。
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方式(禁欲主义):介入世界,借助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做到禁欲而达到救赎。禁欲是依神的意志所指引的方向而行动的现世行动。
出世方式(神秘主义):逃避世界,通过冥想默祷进入“拥有”状态达到救赎,拥有通过学习,修行才能达到。以人神合一为基础。
4、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宗教伦理转化为职业伦理)
(1).禁欲主义倾向于责任伦理,与此岸性联系,人神对立,人人生来都有原罪,必须通过救赎获救,每个人都在世俗生活中自我克制,过一种符合道德的生活,提倡一种讲普遍性、一元性的“禁欲的职业伦理”。
(2).神秘主义倾向于信念伦理,与彼岸性相通,人与自然一致,从天人合一,天人一致出发肯定人的自然差别,主张一种重视特殊性,多元性的“有机的职业伦理”。
三、社会行动类型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1.分类:工具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传统行动,感情行动
2.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是行动者赋予主观意义并指向他人的行为。
3.社会行动类型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与以前和同时代的宗教研究截然不同,类型化的概括比较,为宗教的历史发展勾勒出一个大致的动态轮廓,通过宗教研究社会,从特定的宗教角度研究宗教怎样通过伦理决定人们的社会行动,并影响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
在内容上,宗教类型和社会行动类型相互关系的图式指明宗教和社会发展方向,两者的亲和关系和内在逻辑。宗教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非理性向理性宗教的进化过程
从方法上看,宗教社会学研究使用的是一种发生学的考察与类型化的比较相结合。
伦理先知 |
楷模先知 |
|
|
入世方式 |
入世禁欲主义(基督教) 工具合理性行动 |
入世神秘主义(儒教) 价值合理性行动 |
此岸性 |
出世方式 |
出世禁欲主义(天主教) 传统行动 |
出世神秘主义(佛教) 情感行动 |
彼岸性 |
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资本主义的起源及其本质。
韦伯在《新教伦理》中,考察了基督新教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在这部著作中,围绕着美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对青年商人劝言所表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和欧洲宗教改革后期基督教新教义的变化。
通常“资本主义”一词是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加以规定的,通常指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和剥削雇佣劳动者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韦伯认为,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社会学和文学范畴。“资本主义”主要当作一种文明来理解,他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的发展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
在《世界经济通史》中(死后出版),韦伯归纳的资本主义特征:
1.拥有土地、设备、机器、和工具等一切物质生产手段作为独立经营的私人企业可任意处置的财产。
2.必须有自由市场
3.要有合理的薄记会计制度
4.根据预测的规律进行管理
5.必须有自由劳动力
6.经济生活必须商业化
(二)宗教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两点:和平的(排除使用强力和不正当的手段)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追求预期目标――禁欲,克制贪欲的自我控制。合理性的,严密计算的方法为手段――理性化。
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靠勤勉、刻苦(禁欲),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合乎理性),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取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驱动着人们按照目的合理性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
韦伯全部的经验社会学的研究中心是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他的宗教社会学通过东西方宗教的比较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为什么资本主义精神只能首先产生在近代的西欧?
(三)方法论上的意义。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立意从文化史的角度说明不同的宗教伦理观的差异和特征,以及在不同伦理观念的支配下的社会生活,从外在的形式说明转向内在的心理理解。
孔德和迪尔凯姆往往有意用社会行动的客观意义取代行动者的主观意识,一种盲目的社会力量,虽然这种力量是人们互动的结果,但由于主观意图未被理解,人仍然是未被认识的。
韦伯认为文化科学涉及的是人,人能通过内省“理解”或试图“理解”他自己的意向,出发点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体及其行动,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从社会心理、群体新理最终要在个体水平中发挥作用的意义,强调个人及其行动是社会学的最基本单位。
韦伯从宗教-伦理-经济,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因素都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人才能发挥影响,因此二者是作为诱发人的行为动机的社会心理因素而间接作用于社会。
韦伯认为,19世纪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把一切经验科学建立在实证观念这个根本的前提上,是有其功绩的,但他把社会现象等同于自然现象,企图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简单因果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德国的精神科学传统在深刻论证历史现象的主体性、不可重复性及其具有特殊的内在意义,用“理解”把握社会现象的意义;但企图把一切非物质化,又必然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三、加尔文教的“预定论”和新教徒的“天职观”
1.入世的禁欲观
教徒怀有一种特殊的宗教神圣情绪,力求做到在世俗职业中亲证自己是上帝的挑选工具,从而把教徒引向参与世界的救赎之路。加尔文的“预定论”:基督受死以行救赎,并非为全体世人,只是为上帝预先挑选的人,这种人才是将被救赎者。
2.天职观
神召caling,一词译为"职业""天职",使原来的一词含有了对世俗日常行为的肯定评价意味,即把克己履行世俗职业的义务尊崇为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从而使日常世俗行为具有了宗教意义.
韦伯通过预定论-天职观-入世禁欲-改变世俗生活(理性化)这一形式所要论证的,无非是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运行机制是以非理性的信仰-新教伦理为支撑的.
3.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人以其天职为任务合理性而有系统地追求预期利润的态度,作为一种思想方式,其核心是合理性和禁欲,即通过严密的计算和使用正当方式达到预期目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在经济行动中就是利用交换机会以和平方式取得预期利润.
第五节 韦伯的影响
对宗教,伦理和社会心理的研究以及这些精神因素对经济因素和社会进程的分析,有可借鉴之处,韦伯对资本主义劳动组织的形式合理性探讨,对改革经济
有参考。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对改革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和发扬民主。韦伯生活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日益强大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韦伯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以现代资本主义为体现的私有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现代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逻辑。韦伯的思想主题是理性化的力量。
一.韦伯的全部社会学思想归纳为四个方面。
1.韦伯的世界观,韦伯对现实、理论体系和价值的看法:理性化的过程,本人的人格。
2.韦伯的方法论“对社会行动予以解释性理解,以便获得对社会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的科学。”
3.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社会行动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4.韦伯的特殊社会学:经济、政治、法律、艺术和宗教。
二.与当时占主流的英法社会学,建立在大规模的进化论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学相对立,韦伯希望背离社会学研究的宏观主义立场,从微观的角度从事社会行动的研究。他使用了理想类型的方法,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按照其中包含的理性成分递进进行的。
首先,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在客观上可能是合理的,但在主观上是非理性的;前者盲从于习惯,后者受情感、冲动的支配;其次,价值合理性行动主观上有相当的理性成分,行动者意识到行动的价值意义,但在客观行动上根本不顾及后果;目的合理性行动是合理性最高的行动。
韦伯一生致力于解释人的行为和整个世界的理性化过程,关注后两种行动,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行动类型可能不同。
三.理性和理性化决不限于个体行动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力量。韦伯通过对宗教、法律、政治、音乐和艺术的研究,尤其是对科层制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的分析,将理性化推广到整个西方世界的近代发展中。
在宏观层次的社会结构领域,理性的论述源于法学思想,司法程序的理性化,推广到诸种社会文化领域的讨论中。理性被视为与传统主义相对立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总和,促使西方文明出现的那种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
1、形式合理性:客观的合理性,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
2、实质合理性:主观合理性,不同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和后果的价值。
只有形式理性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凸现的,从纯粹形式的、客观的行动的可计算性角度,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出现的科学、技术、法律、科层制及资本主义是高度理性化的。但显然是纯粹形式的,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盛行的实质理性,对意义合理性、信仰或价值承诺是不同的,处在矛盾之中。理性是一个渐成的过程,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逐步生成的。
乔治·瑞泽尔在《社会的麦当劳化》中对理性的概括: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破除神秘性、控制、去人性化。科学先是渗透到生产之中,在管理,最后到日常生活,能够将社会生活中各种理性成分综合在一起的因素,是将经济成就提高到宗教使命高度的新教。
四、显然,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类型,与韦伯命题所蕴含的精神形态不尽相同,中国自己的精神形态融合儒家思想的发展逻辑在近代被打破了。随着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的传入,儒家思想渐微,向着一种什么精神形态转化,恐怕难以明确指出。实际上已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儒家思想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对立统一。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同中国实际结合有两次历史飞跃,先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转型,后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转型。
2、儒家思想为本土形态,经历了“上古儒家-近世儒家”和“传统儒家-新儒家”的转型。
3、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也逐渐本土化,更多的是为儒家所吸纳,于是有“儒家资本主义”。
每一种精神形态首先需要自身的内在转型,三者自近代以来因各自的转型而一直处于互动之中。无论其中谁占统治地位,都应该宽容至少是容忍其他精神形态,因为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三者都需要外在的转型,以使得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转型成为可能。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作为一种尚未最终成型的精神形态,可以从三种精神形态中寻找其发生的根源,但不可能将它们完全融合进来,因为它们有着各自的精神内核。儒家在于其封建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在于其社会主义本质,而市场经济在于其自由资本主义。通过对韦伯命题的解析可看到当它们各自完成转化后,就会指向新的共同的社会精神形态而进行外在转型,但新的精神形态绝非儒家伦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的简单相加,新的社会精神一旦成型,就会与它所赖以产生的传统精神形态相分离,而去适应其现实的经济基础,并从中吸收活生生的源泉。
第六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的社会学主题是“人类从古至今的进步”,斯宾塞的主题是“从尚武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进化”。与孔德和斯宾塞不同,迪尔凯姆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不仅通过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事实”,而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找到了最为充分的理由,而且他自己身体力行,通过对自杀、社会分工以及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为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主要关注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另一方面又坚持社会是由不依赖某个具体的个人而存在的突生现象。《社会分工》论述了由社会分工日渐增长的复杂性和专门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自杀论》探讨由社会整合的破坏而构成的对社会团结的威胁。《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论述了宗教及其仪式在何种程度以及通过何种方式加强社会团结。
第一节 生平与著述
一、生平简介
(一)家庭背景。
(二)老师对他的影响。
1、库朗热的影响,历史研究中科学严密的价值,以及共同知识和宗教对社会团结的意义,
2、布鲁特,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不同层次的现象之间的基本的不连续性,强调从一种分析层次转向另一种分析层次时突出的新异之处
1913年,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第一个社会学系。
二、学术渊源:
(一)法国悠久的启蒙主义传统,圣西门和孔德
(二)同时代的老师,同事,还有对手塔德
(三)孔德的影响:“社会学之父”,并承认自己的关于劳动分工是推进社会整合,社会团结的思想来自于孔德,孔德关于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倡导实证主义方法论,关于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划分,以及关于科学和社会进步的论述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
1894年《社会分工论》(博士论文),关于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发展。
迪尔凯姆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社会学发展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1895年《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明显与孔德、斯宾塞区别,赋予社会学和社会研究方法以明显的性质(不到150页的小册子),以6章篇幅谈三个问题;
其一,什么是社会事实
其二,社会事实的特性如何
其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
一、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1.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有无数个人联合而成的,但他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无法在单个人身上找到。
2.社会整体观:化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一)社会事实:
1、定义:“社会事实,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
这些思维方式是不能和生物现象混为一谈的,因为它们由表象和行动构成的,也不能和心理现象混淆,这类现象只能是“社会的”,其来源不是个人,基础只能是社会,要么是整个社会,要么是社会中的某些特定群体,诸如教派,政治,文学或职业团体等。
2、对社会事实论述的意义:迪尔凯姆界定社会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学获得独特的研究对象,以使其脱离哲学的羁绊。
(1)社会学与哲学分离,社会事实被视为物,所以可以对她进行经验的实证研究,而不再需要将其社会哲学化。
(2)社会学与心理学分离,社会事实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面上的现象,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
(二)社会事实的特性:
第一,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
在信徒出生以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就已经存在了,说明它们是存在于个体信徒之外的。
第二,强制性的力量
“我们长大了的人觉得在这世界上做事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须知这是从十多年的种种不自由中争得的自由,社会的并不是取消了,只是我们熟悉了”
一方面,它们看到了通过社会化可以降低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强制性,另一方面,要想彻底消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事实的强制力量以正式(惩罚或逮捕)或以非正式(公众的嘲笑和疏远)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