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班人类传播理论笔记(修改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6
3、粘合性是一个积极因素,它能把群体成员聚合到一起,改进群体内部人际关系。但也有其危险性:一方面有较高粘合性的群体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维持群体的团结上来,反而对决策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是导致群体思维的出现。
4、群体思维会产生的负面效应:
6种消极的结果:
(1)
群体讨论会局限于几种替代性方案,而未能对所有富有创造性的方案进行全面的考虑。
(2)
未能对最初受到大多数成员青睐的立场重新审视,因而也就不能发现其中不太明显的一些漏洞。
(3)
群体无法对最初未获大多数成员青睐的替代性方案进行重新审视。
(4)
未能征询专家的意见,容易产生自满情绪,把局外人意见看成是威胁。
(5)
群体在关注和搜集相关信息上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成员倾向于关注那些支持他们所青睐的方案的信息。
(6)
群体对自己的想法太过自信,因而未考虑对偶发情况做出预案。
8种标志性症侯:
(1)
无懈可击的幻象,导致盲目乐观的情绪。
(2)
群体会共同努力使其所决定的行动方案合理化。
(3)
群体坚持的是对其固有伦理道德的毋庸置疑的信念,
(4)
群体外的领袖人物往往被模式化为邪恶的、软弱的或是愚蠢的。
(5)
群体成员会受到直接的压力以至于不敢表达反对意见。
(6)
对不同意见的自我审查。
(7)
群体成员共享的一致同意的幻象。
(8)
群体内部出现一些自封的“卫道士”,阻止领袖及其成员接触任何反面意见或者不需要的信息。
5、防止群体性思维的危险的 9条措施。
(1)
鼓励每个成员都成为具有批判意识的评估者,一有不同意见就表达出来。
(2)
不要让群体领袖直接地、正面地表达他们的偏好。
(3)
建立几个独立的、彼此分隔的决策群体。
(4)
把现有群体再分为若干小组。
(5)
与群体外的人讨论所发生的事情。
(6)
邀请局外人参与群体讨论,带来新鲜视角。
(7)
每次开会时指派某个成员“唱反调”,引发争论。
(8)
花一定时间考察种种带有警告性的迹象。
(9)
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再次对所有方案进行考虑。三、互动性传统群体传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内部的互动本质。群体互动理论具有特别重要
性,这是由于它把传播视为群体生产力的核心。(一)互动过程分析1、贝尔斯对互动行为进行分类,分为十二个范畴,再将之组成四个更高一级的体系,
还可以给这些行为类型进行配对。
2、贝尔斯发现戏剧化(讲故事)是群体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第八章鲍曼等的符号聚合理论,特别适用于小组传播研究。组员之间的粘合性正是在“想象性主题”这一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3、从总体上看,传播行为可以分为的两大类(与任务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分类一致)社会情感行为:积极和消极的行为,eg客套、表明紧张关系和戏剧化等任务行为:其代表是提出建议、发表意见和提供信息等4、领导权,在同一个群体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社会情感领袖:促使成员发表与任务有关的意见,并进行协调,指导成员投入一定精力
来完成任务。任务领袖:发送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5、UPF象限(前进的-积极的-上升的):在某个特定群体内部,任何一个成员行为都可
放在这个三维空间中考察。当全体成员的行为类型在空间图上表示出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
网络也就浮现出来。(二)费希尔的互动分析1、互动行为:是一个人的行动之后紧接着另一个人的行动,例如提问-回答、问候-问
候、陈述-陈述,在此,分析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连续性的行为配对。互动行为可以按照内容层面和关系层面来进行分类。2、与贝尔斯的理论的区别一是贝按功能对特定的互动行为进行分类,分为任务的和社会情感的;费假设所有的行为都要同时实现这种功能;二是贝只对单个行为进行分类,而费对某个时段内两个连续的行为进行分类。3、费希尔的理论被称为“决策浮现理论”:指明了任务群体决策经过的四个阶段:介
绍、冲突、浮现、强化。介绍:组员之间的彼此熟悉,讲清情况,和开始表达各自的观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冲突:组员巩固各自的态度导致对立和矛盾,组员进行争论,试图说服对方,也可能结
成临时同盟。浮现:首次出现合作的迹象,组员不再死守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都会出现变化,正
面评价会增多,决策浮出水面。强化:群体的决策会得以巩固,得到组员的肯定。群体统一了意见,支持最终达成的的解决方案,组员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和支持的。
4、(1)决策修正: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群体会形成几种不同的方案,对它们进行简要讨论时,其中有些方案会暂时搁置一下,以后再重新引入讨论中,对这些方案的讨论是一阵一阵来进行的。
(2)讨论以这种不规则的方式的方式来进行,是由于群体工作所具有的高强度特征,组员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思想高度集中,因此,有限度的“溜号”行为可以缓解紧张和冲突。
(3)群体在决策修正过程中,通常会以更具体的语言来重新介绍被搁置的方案。
如果冲突不严重,该群体会以更具体的语言来重新介绍被搁置的方案;如果冲突严重,小组就不会使该方案具体化,在引入替代性方案时,其抽象程度与原来的方案相同,在讨论的具体过程中,对逐渐具体化。
第二节视角的构建1、建构(第八章):个人行为导致了意料之外的后果,限制了自己后来的行为。我们总受到通过建构过程创造出来的社会性结构的限制。2、群体决定理论:群体决策的过程旨在获得聚合效应即取得一致意见。这一决策过程实际上也构建了他们的社会体系。3、行为中的三种元素——阐释、道德、权力——影响了群体工作。(第八章)即如何理解事物,哪些是该做的,如何做。外部因素也会影响群体行为,但这些因素只有得到群体的理解和阐释才会产生一定意义。
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对他们在群体中所处位置的看法,“群体性”定义会影响成员之间的互动,并且被一次次复制,从而形成各自在群体中的位置——分别成为任务领袖、社会情感领袖、信息提供者和冲突管理者。
4、群体决策的运作方式取决于三种因素:
客观性任务特征:指任务的一些标准属性,例如现有问题与预先提出方案之间的相契合程度,问题的清晰程度,解决它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问题产生影响的范围,问题所蕴含的价值大小和本质,以及解决该问题是一次性的行动还是具有更广泛的政策含义。
群体任务特征:不同群体有不同因素,大体包括以前是否碰过类似问题;如果是,经验的丰富程度;需要创制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还是采取原有的标准化行动路线——两者的对比度;决策的紧迫程度。
群体结构性特征:包括粘合性、权力分配、冲突的历史和群体的规模,这三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影响群体决策所采用的程序。5、三种类型路线(按任务和关系取向进行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同决策路线):有的群体遵循统一标准程序;有的遵循复合循环程序(解决问题的循环圈:在定义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之间循环);有的选择解决问题指向程序。6、行动轨迹:群体活动或发展所遵循的程序。主要包括:任务过程轨迹:由那些直接涉及问题或任务本身的行动组成,包括分析问题、设计解决
方案、跑题等;关系轨迹:包括那些影响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行动,如表示不同意见、进行调和等;焦点轨迹:指的是某一时段内群体所关注的事物或主题。
群体所采取的决策路线是由这三股相互交织的行动轨迹组成。
7、多重程序模式构想:群体随着时间沿着不同轨迹运动。
8、群体讨论存在三类断点:
正常断点:那些预期的,自然而然的中止或转换,如休会、召开核心会议、转换话题;拖延:导致群体正常动作暂停止的出乎意料的问题;中断:标志着根本性分歧的出现,也标志着群体传播的失败。
第十四章传播和组织网络
对组织考察的不同视角的比喻(Gareth Morgan):“机器”,组织由许多能够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零件所组成;“有机体”,组织在特定环境下出生、成长、发挥作用和适应变化,最终死亡;“大脑”,组织处理信息、运用智力进行概念化和制定计划;“文化”,组织创造了意义、价值观念和规范,并且依靠共享的故事和仪式来维持;“政治体系”,组织包含了分配权力、施加影响和做出决策的过程;“精神监狱”,组织塑造和限制了其成员的生活;“流体和变形”,组织会在信息、反馈和逻辑势力的基础上调整、变化和成长;“宰制的工具”,组织内部会出现利益的竞争,某些利益会压倒其他利益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节组织网络
1、网络理论的基本主张:组织的结构是由其成员的互动模式所组成的。斯托尔把组织传播定义为“产生和阐释信息的集体性和互动性过程”。联系性是网络理论最基本的结构性概念,它指是人际传播存在着相对恒定的路线。处于交流状态的个人联结起来就成为群体,而群体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总体性网络。
2、个人网络:组织当中的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独特的联系,这就是个人网络。群体网络:就个人而言,他们倾向于跟组织内部特定的成员进行频繁的交流,这些人聚在一起,成为联系更为紧密的群体,构成群体网络。
3、网络的特征:规模:即组员的数量;组织间的联系性:实际建立联系与可能建立联系之比;中心性:某个网络与其他网络的联系程度(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每个成员之间在总体上具有更多的联系)。4、网络理论将位置传统(组织内的形式结构和角色)、关系传统(组织内成员之间如何发展关系,关系发展过程中如何形成网络)、文化传统(符码和意义)聚合到一起。
第二节位置传统一、古典理论基础:韦伯的理论组织是为了协调任务而设计的一个有目的的人际活动系统。权力——某个人所具有的影
响他人和克服抵抗的能力——是大多数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权力是“合法的”,或者说是组织正式授权的,那么组员的服从就是有效而完整的。传播是否能在组织内部得以接受,取决于领导或上级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合法权威(legitimate authority)。
2、官僚体制是最有效率的大众管理模式。
(1)
官僚体制是以规则为基础的;
(2)
官僚体制是以能力范围为基础的;
(3)
官僚体制的本质是等级制;
(4)
管理者是依据其知识水平和接受的训练来任命的;
(5)
官僚体制的成员不能分享组织的所有权;
(6)
官僚应当在其影响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资源分配;
(7)
官僚体制需要精心维护的档案记录。二、莱克特的四种系统人际关系流派,主要关注工作者的情感和需求,立足于位置和关系两种传统之上,从生
产和管理的角度考察人际关系。1、四种系统:剥削性—权威性系统、仁政——威权系统、咨询系统、参与管理系统2、管理者选择的系统会引发某种结果的出现,系统管理是一个因果变量。最佳方案是
参与管理系统,可调动积极性和责任感。除此以外,某些介入性变量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3、传播就是一个介入性变量。参与性管理的一大特征就是强大的上下双方传播,效果准确而明显。
第三节关系传统关注如何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组织的工作。一、组织的过程(韦克的组织理论)1、韦克理论把传播用做人类组织工作的基础,并且阐明了人类是如何进行组织的。理
论特征:组织不是由位置和角色组成的结构,而是传播行为。组织是在互动中产生的。
2、行为:指某个人的陈述或行动互动行为:指一个行为及其后续的回应。双重互动行为:一个人的行为紧接着别人的回应,然后再接着第一个人的调整或者其他
后续行为。组织行为:所有的组织行为都是双重互动行为,这些行为实现的功能是降低从环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的不确定性。
组织的过程就是要处理这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在此,信息的确切本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组织成员参与到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组员的互动旨在获得共同的意义,然后,他们再把这些共同的意义赋予相关信息——即通过互动获得一定量的共同理解,降低了不确定性。
3、韦克模式的几个基本要点:
(1)
环境:组织者总是被一系列刺激物的混合体所包围,他们必须对这些刺激做出回应。所以,对环境而言,除了个人赋予它的意义之外,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环境是个人的产物,环境最为显著的意义在于个人对外部刺激的某些特定方面的关注。
(2)
模棱两可的程度:韦克用“模棱两可”来指不确定性、复杂情况、多义性或缺乏预测性。所有从外部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模棱两可的,只是程度不同。组织行为正是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而设计。
(3)组织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依赖于以下三个主要过程组织的系列。
界定:对情况的定义,或是记录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这是对外刺激的关注,也是承认模棱两可的存在。不需要关注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只需聚焦于某一特定的问题。实际上,是缩小关注范围,降低不确定性。
选择:使团队接受信息的某些方面,拒绝另一些方面,这一过程消除了更多初始信息中模棱两可的方面。保留:信息中的某些特定方面会被留到以后再用,被保留的信息被整合到现有的体系中,组织正是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动作起来的。问题当中的模棱两可方面被去除,更加清晰。选择点:在出现保留情况后,组织的成员要面对一个选择点,决定是否再对环境进行界定、选择、保留的程序。
(4)行为循环圈:是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行为组成的,它使群体在接受和拒绝哪些意义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5)集合规则:实际上是一系列评判标准,组织者据此来降低模棱两可的程度,指导
我们采取何种路线来完成组织过程。
二、组织过程中的谈话和文本(泰勒)
1、理论:也把组织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重点描述了组织是如何在谈话中产生的。组织的结果取决于谈话和文本的双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成员通过互动共同阐释他们运用语言创制的文本。
组织是一个在互动和阐释之间相互引发、不断循环的过程。泰勒所说的谈话就是互动,文本则指谈话的语言产物。
2、双重翻译:两人进行交流时,首先:行为被翻译成特定的意义。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手势决定了他们所说的话。这是第一重翻译:从文本到谈话,即从说话的方式到实际说话;同时,你也给行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你对某种行为的界定,聚集于它与其他行为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决定该行为所代表的意义,这是第二重翻译:从谈话到文本。两重翻译同时发生。
3、虽然我们在传播方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我们在说话的方式上还是多多少少受制于组织和社会早已建立起来的语言成规模式。对于阐释而言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不同的阐释,但是这些阐释只能在由语言结构和预先建立起来的话语形式所决定的范围内。
4、共同定向:互动的最终意义不仅是由最初的行为所决定的,而且还是由对这一行为的回应所决定的。即:两个人确定指向某个共同的对象,传播者共同协商,从而产生对这一对象的一致的意义。
5、 “平地”观念:泰勒把组织比喻为相互关联的瓦片,每一个瓦片就好像是一次互动,组织就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瓦片组成的。
6、我们对谈话的连续不断的阐释给组织赋予一定的形式和生命力,组织就是在这样共同对象的三角式互动中产生的,每一次互动都与其他的互动相连,从而构成一张相互交织的互动网络。正是这张网络使组织成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持和改变着组织。
7、如何通过谈话和文本来界定组织特征:通过文本(组织成员说过的话和写下的文字)代表了组织成员是如何定义组织的。更好的办法是看组织地图。某些个人会承担组织中介人的角色,用正式或不太正式的文本来阐释组织的某些方面。eg雇员手册、招聘广告等等,这些阐释就是公司某方面的“地图”
8、组织的表层结构:即成员的日常行为。
深层结构:指那些使组织具备一定特征并且指导其行动的语法或结构安排。这一深层结构规定了组织中的互动模式、成员义务、责任和期望。属于道德层面,反映了人们对于为人处事的方式和理解。
在组织的深层结构和实际谈话之间存在着相互递归的关系,深层结构是在人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这种深层结构反过来也指导着交流本身。
三、组织中的建构(回忆吉登斯的“建构理论”)(一)结构1、结构既是组织传播的表现形式,又是组织传播的产物。组织的形式结构通过雇员手册、组织图表和政策表现出来,它实际包含了两种类型的传播:一是以间接方式告诉雇员有关组织的价值观、程序和方法,二是超传播(第十二章)的一种形式——组织通过这种形式直接探讨其传播模式。
组织结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创制出来的。2、三种建构中心(带有隐喻性的区域):
(1)
构想区域:包括组织生活过程中所有关于决策和选择的片段。这些决策和选择行为对组织今后所发生的情况起到了限制作用。(eg决定某事)
(2)
实施区域:决策和选择的阐释和公布形式。
(3)
接受区域:组织的成员按照决策来行动。(二)气候1、概念:气候是指对组织进行的总体性和集体性的描述,或者是组织中塑造其成员的期望和情感以至于最终影响组织的表现的部分。
从建构的角度看,气候是一种由成员的互动连续不断地创造和复制的集体性态度。气候是建构的产物,它既是一种媒介,也是互动的产物。2、气候的三层次
(1)
概念集合:成员用来定义和描述组织的一系列术语。
(2)
核心气候:是一个基本的、高度抽象的、共享的有关组织气氛的概念。
(3)
特殊气候:把核心气候翻译成更为具体化的术语,从而对组织中某些特定的部分产生影响。
三层次以线性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概念形成了对组织现状的理解;这些基本理解形成核心气候;亚群体把这些总体性的原则翻译为具体气候元素;这些元素又反过来影响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气候是在组织成员的实践中产生的,气候也反过来影响和限制了这些实践行为。
组织结构本身、不同的产生气候的手段(新闻简报、培训项目等)、成员特征(所具备的技术和知识)是影响气候发展的三个互动因素。四、组织控制和身份认同中的建构1、四种控制方式:
(1)
简单式控制:即公开地、直接地使用权力。
(2)
技术式控制:使用机器(发给电脑,并告知在工作中如何使用)。
(3)
官僚式控制:即使用组织程序和各种形式的规则(工作手册、备忘录)。
(4)
协作式控制:运用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的手段。2、协作式控制既属于位置传统也属于关系传统的范畴。协作管理的前提是管理性质的,在协作式控制中,施加管制就意味着使行为的“规范化”,管制性控制通过四种方式来实现。
(1)
采取含而不露的办法:管理不必明显或有意识地进行,而是组织内部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正常的工作时间。
(2)
管制是在合作中产生的。比如会议,有一定的长度和模式,即规范化状态。
(3)
管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
(4)
最有效的控制方式是构成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的价值观—即为之奋斗的目标。3、身份—认同中的二元性:我们的身份,即我们在组织中究竟是谁,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形成的认同;同时,我们的认同塑造了我们的身份,即我们是谁。
第四节文化传统1、组织研究中的文化传统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构建组织性现实。具体说,它考察的是个人是如何运用故事、仪式、象征和其他类型的活动来产生和复制一系列的理解。2、组织文化的四块领地:
生态语境:指的是物质世界,包括组织运作所处的时间、地点、历史和社会语境。
区分互动:各种网络。集体理解:阐释世界的共同方式,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主张、理想、价值观念和实践。个人领地:个人的实践或行动。
3、文化传统中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描述性的阐释学:描述的是传播创造组织的过程以及为组织事件提供有用的阐释的过程;怀疑的阐释学:采用的是更具批判色彩的取向,把组织作为一个宰制的领域,即传播意
识形态和加强利益霸权的领域。
第十五章传播和媒介第一节一个组织模型
大众传播的两张面孔:一是从媒介的角度来观察广义的社会及其相关机制(宏观),即媒介/社会的联系,关注媒介如何嵌入社会,以及广义的社会结构和媒介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二是从媒介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即群体和个人,聚焦于媒介交流中群体和个人的效应和结果(微观)。
第二节媒介内容和结构一、媒介理论(把媒介视为一种传输手段加以研究)1、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除了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媒介作为一种手段也影响着个人和社会。媒介作为人类思维的延伸,因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潮流都体现了当时所用媒介的偏向。即媒介决定了某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哪些事件具有历史意义的。2、重媒介:如羊皮、粘土和石头,具有持久性,因此它们可能起到了联结时间的作用。
轻媒介:如纸张,轻便易运输,促进了不同地点之间的传播。3、感官平衡:人们可以通过获得感觉上的某种比例或平衡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某一时代的主要媒介能够带来这种特定的感觉比例,以此来影响人们的知觉。他把每种媒介都看作是人类感官的延伸,对人类的感觉起到了放大的作用。4、艾里斯对麦理论的发展:任何一个时代的主导性媒介都会塑造行为和思想。人类的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方式和人际关系都会随着媒介的变化而变化。二、让·鲍德里来和媒介符号学1、理论:符号正逐渐与其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而媒介推进了这一过程,以至于导致了这样的状况出现: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2、符号演化三阶段
(1)
符号等级阶段:符号只是某个事物或者状况的简单再现,符号与其“意指”有着清晰的联系。
(2)
赝品阶段: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以前,符号与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直接了。实际上,符号创造出来的新意义不一定是其所指代的体验中的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3)
生产阶段:工业革命时期,机器被发明出来,取代了人类的位置,使得事物完全独立于人们对符号的使用之外。3、仿真时代:符号不再是指代,而是创造了我们的现实状况。仿真决定了我们的身份和行动,我们的体验不再借助于外部工具来得以再现,符号建立起我们的体验。比如迪斯尼乐园、网络的仿真。
消费文化也体现了我们生活的仿真世界中的一个方面。
第三节作为社会机构的媒介一、马克思主义的媒介理论的五个分支1、经典马克思主义:媒介被视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政治—经济媒介理论:与经典马义一样,媒体的所有权是其痼疾,主张媒介内容是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传播的信息受到市场所能随的范围的控制,形成了不冒任何风险、趋于保守的媒介运作体系,使得特定的媒介机构和特定的节目占据主导地位,而把另类机构和节目边缘化。3、法兰克福学派:把媒介视为构建文化的一种手段,强调节器的是无形的思想,媒介导致了社会精英阶层意识形态的宰制。4、霸权理论:霸权指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或思维方式对真实状况的宰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维持了某些阶级的利益以及它们对其他社群的宰制。5、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之为文化研究。主要依赖符号学理论考察媒介产品的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对媒介内容进行立秋,包括宰制性和反对性的阐释。
相关话题/传播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BaranS.J.DavisD.K.曹书乐译 第一部分 大众传播理论介绍共两章第一章 介绍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2019年苏州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
(苏州大学回忆版) 一、名词 长尾理论 观点市场 媒介接近权 文化霸权 数字鸿沟 二、简答 1.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三人的分工,办报方针及分工带来的影响(记忆不全 2.AI主持人记者和真人主持人记者的差异,记者主持人是否会被取代 三、论述 1.根据新闻自由委员会的一材料,论述事实与真相的差异,以及媒体应如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 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 木铎 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 著)PPT\导论.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 著)PPT\第1章 宪法规范.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外国新闻传播史经典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口语传播(脉络图略) 第二章文字传播(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古罗马《每日纪闻》( 94、99传名):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 59年,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写在议事厅外的木板上,即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 第二章 文字传播 1、古罗马《每日纪闻》 (94、99 传名)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 59 年,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 会的议事记录,写在议事厅外的的木板上,及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于争取民众支持,扩 大政治影响。 2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武大笔记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导学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后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南开)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页码) :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 社会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1-2) 精神交往理论(2)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2) 信息社会(2) 信息社会 符号/意义(3) 象征性互动理论(3) 现代社会的象征 企业识 性文化(消费文化) (3)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和解题思路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 1999年传播学基础理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 1、大众传播 参考答案: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宪章中。根据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复习指导
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一些北大传播学的复习方法,在漫长的考研结束之后,再回忆这些东西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但是想了下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干脆趁现在没事,将它写出来,一者可能会惠及一些未来走向这条路的人;二者算是为两年考研画上一个句号,作一个纪念;三者,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详细笔记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详细笔记 这个是我从网上下的了。不过不记得是在哪里下的了。现在把它发出来,希望能给考新闻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如果原作者看到还请见谅! 绪论 拉斯韦尔公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记录
绪论 拉斯韦尔公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一. 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研究人类新闻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笔记
绪论 拉斯韦尔公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一. 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研究人类新闻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1泉州师范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2019年艺术硕士考研调剂信息
我院今年招收美术领域(书法研究方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8名,欢迎符合调剂要求的广大考生报考调剂。一、可调剂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 招生学院 专业代码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