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新闻传播考研资料(含试卷,导师,论文)(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实际上,我们对地理乃至对民族国家的判断,从来都是依赖媒介(文学的、新闻的、图像的等等)的描述,我们所有的地理观念,更多地是媒介帮我们建构起来的,是一个“虚拟的实体”。正如美国学者安德森在其名作《想象的共同体》(Imaging Communicty)里所指出的,作为拥有疆界与主权的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样的社区是想象出来的,这是因为即便最小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成员也是彼此互不了解,他们也没有相遇的机会,甚至未曾听说过对方,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却存在着彼此共处的一个社群的想象。”而大众媒介是这种“想象”的中介,它提供了一种共同阅读的“仪式”与过程,使千百万陌生人形成同为一族的印象 [19],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一个“想象的地理”。
可见,媒介给我们营造的“地理样本”实际上是存于吉登斯所说的“人造环境”之中。吉登斯的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时间作为劳动时间的买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为根深蒂固的现象,扩展至整个社会。时间的商品化启动了工业生产的机制,伴随着时间的转型,空间的商品化也确立了一种特征鲜明的人造环境,表现出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的制度关联方式。这些新形式的制度秩序变更了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的条件。并因此改变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近’与‘远’之间关联的性质。”[20] 自然地理距离对人类事务的影响大大减弱了,大众媒介已经模糊了现实空间的边界,压缩并创造出了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全球空间是流动的空间、电子空间,没有中心的空间,可以渗透疆界和边界的空间。在这个全球舞台上,诸经济和文化群落陷入相互直接的极度接触――与每一个‘他者’接触(这个‘他者’不仅仅‘在那边’了,而且还在内部。)[21]
那么,这种媒介对真实地理空间的呈现是如何进行的呢?加拿大Ottawa大学教授Barry Wellar在《Geography and the Midia:Strengthening the Relationship》一文中对媒介对真实地理的描绘建构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对媒介对地理的塑造过程作了清楚的揭示 [22]。毫无疑问,媒介对地理进行着叙述和命名。在全球化语境下媒介给我们建构起一个什么样的地理世界和地理空间?谁来在建构,如何建构?什么样的权力关系将支配这种建构?这都是媒介地理学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媒介研究中,诸如中国的大众媒介如何呈现“西方”,在对外传播中是如何建构“自我形象”的,怎样选择地理样本?(央视九套中时常选取的少数民族地区样本能否代表中国?)中国的影视产品又是如何选取地理样本建构“中国形象”?(如张艺谋电影中的陕北,贾樟柯电影中的“汾阳”等。)在国内媒介呈现的视界中,“农村”、“西部”(还有如“河南”、“东北”等)这样的地域概念是如何在大众媒介中呈现的,与其真实地理有多大的差异?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以何种地理形象出现在大众传媒上,进而进入公众脑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媒介地理学关注的研究对象。
四、影视地理学和网络地理学:媒介地理学的分支
为了使媒介地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我们还可以对媒介地理学进行细分,如报刊地理学、影视地理学、网络地理学等,实际上,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资料,特别是影视地理学(filmography)方面的研究,更为成熟。
“我们置身影像化的时代,在生活与梦想中,构筑以影像中介的城市。‘实质城市’在不计其数的电影、电视、广告、计算机网络与平面媒体的影像呈显、穿透和塑造下,与‘影像城市’逐渐混同难分,从而共同构成了当今人类生活其间的空间现实与想象。再现已不仅是如实呈现,亦非虚构空幻,而是积极生产,介入都市意义的维系、协商、冲突与再造。”[23] 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解构了传统地理,构筑起一个全新的“图像地理”。正如迈克•克朗所指出的,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就是,它“创造着一个同时有着全球性视角范围和狭小观看空间的相互矛盾的地理。”电视一方面在创造着一个有边界的地理以凝聚起特定的群体,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起着一个聚集地的作用。它至少在两个层面上起着这个作用。第一个层次是观众共同体;第二个层次是创造相互并认识的观众共同体”。另一方面由于电视传播的无远弗届,他又以更大的力量解构着一切有形地理的束缚,使固定的地理空间成为一个流动空间。“新媒体所提供的流动空间不仅仅把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结在一起,而且对传统的权力进行了抵抗……在那个通过控制领土空间进行竞争的地方,逐渐出现了流动的媒体移动的趋势,显然它被更加重视了……对世界的维护――不论它们来自政治地理或道德地理,面对媒体对地方性的解构似乎成为电视地理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之一。” [24]
电影所创造的地理形态也引人注目,国内外对电影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性别”、“建筑”、“少数民族”等文化景观及其他社会空间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则主要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如Stuart Aitken and Leo Zonn编写的《Place, Power Situation and Spectacle: A Geography of Film. 》一书运用当代电影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考察电影对社会场所(place)和空间(space)的再现(representation)效果。书中收集的十一篇论文,涉及面广,有论及第三世界的电影与第三世界的形象塑造的,有考察符号、意识形态和权力在电影空间再现中的影响的,还有考察作为电影空间中的城市形象的内涵与意义等等,此书对电影中的地理空间作了详尽细致的研究。[25] Clarke, David编写的论文集《The Cinematic City》同样收集十一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对电影和城市两者之间的互动建构作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视角和观点。[26] S C Dillon.的《Home in Hollywood: the imaginary geography of cinema》[27] 考察好莱坞电影中对“家”的建构;Jones, Peter; Hillier, David的《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the Cinema》[28] .一文探讨了20世纪英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城市结构的扩张和电影数量的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Saragoza, Alex M.的《The border in American and Mexican cinema》 [29]则聚焦于美国电影中对美加边界呈现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都涉及到了电影与地理的关系,拓宽了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野。
国内电影地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方面,陈晓云《城市电影研究》系列文章 [30]、陈吉德的《乡村与城市:论张艺谋电影的二元对立结构》 [31]、陈卫星《再现城市:影像意义和空间属性》[32] 等文章对中国电影及影像中的城市与乡村,主流空间与边缘空间的再现等作了探讨。我国台湾学者中出现了李振亚《从历史的回忆到空间的想象:侯孝贤电影中都市影像的失落》(2001),李清志《国片中对台北都市意象的塑造与转换》(1995),林文淇《台湾电影中的台北呈现》(1995);林文淇《九○年代台湾都市电影中的历史、空间与家∕国》(2001);邱函妮《街道上的写生者:日治时期的台北图像与城市空间》(2000)[33] 等著作,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研究视野比大陆略为宽广,对电影空间的研究更为重视。在他们们笔下,所有城市影像和视觉的课题大多纠结了再现与真实、凝视权力与视觉监控,以及主体与认同形构等议题论述。影像作为城市意义竞逐的场域,充满了斗争,不同的资本或资本集团,不同影视人或社会精英,以及边缘的游民、外劳、失能者等,都以其独特方式介入的都市意义的持续塑造和冲突中。他们研究对于我们拓展影视地理学的研究视野大有裨益。
同时,网络也是媒介地理学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网络革命所带来的地理革命也使网络地理学的出现成为可能。“电脑和网络的诞生,就像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一样,会再一次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推动人类社会生命在沿着河流的高速公路上飞奔。同时,电脑与网络也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一次建构了超越地域限制和意识形态束缚的全球传播网,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在共时状态和同一平台相互交流和沟通,结果不仅对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极限提出了挑战,而且人类习以为常的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亦遭到质疑。随着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的将是地域媒介的消亡和全球媒介的崛起,传统的媒介地理学将被颠覆或改写。”[34] 的确,传统的空间已无法解释今天的媒介景观。“媒体所创造的最新空间之一就是因特网或者说以电脑为媒介的交流……我们看到,没有任何边界的信息流动预示着人们向着社会生活的非领域又迈进了一步……一些人预言,这将意味着地理的消亡――使地区与地区失去联系的距离崩溃。全球范围内信息的流动意味着英国航空公司从欧洲飞往美国的机票可以在电话中订购,在印度取票。一个更加谨慎的解释认为,空间的确以重要的方式出现在网络上……利用电脑联网来接触资料,处理工作的,改变了某些地理情况。[35] 跨越疆界的大众传播使得国家、地区或是文化群落的边界已不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传播领土的疆界与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地理领土越来越搭不上什么关系。网络地理学就是要关注虚拟地理的建构或者“信息地理”背后的错综复杂的隐秘的权力关系。因为,从本质上说,任何“传播空间是由象征交换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所建构的,传播的赌注是力量关系在调解中的权力与反权力。”[36]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媒介地理学既注重经验主义,也注重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方法,举凡实证研究、批判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媒介地理学常用的研究范式。由于媒介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发展衍生而来,可以借鉴一些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种分析: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生态分析(ecologicalanalysis)和地域综合分析(regional complex analysis)。通过空间分析,探索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模式的形成和变动;通过生态分析,研究人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通过地域综合分析,着重研究区域和区际联系与交流。[37] 在我们看,媒介地理学也可以借鉴地理学的这三种分析模式,尤其是将“空间分析”引入媒介研究当中,对“媒介空间”的分布与建构进行研究,这将有望建立起媒介地理学研究的“媒介空间分析理论”。
总之,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和地理的关系日趋复杂。“我们正在目睹后现代地理的形成。”地理后代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全球-地方关系”。[38] 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与渗透改变了全球的地理。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了空间作为自己壮大和竞争战略的组成部分。这包含了历史上一系列的生产空间结构(Spatial Structures of Production),每一个都与‘不同地域内的活动之间的转型关系、社会组织的空间新模式、新特征的不平等和隶属有关系’相关。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技术创造的电子文化空间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地方特性的图像地理和虚拟地理。”[39]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媒介研究者给予关注,而媒介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其意义也许正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电脑与网络:媒介地理学的颠覆者
内容提要 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电脑与网络作为学术界、实验室和市场的"杰作",不仅彻底改变了传播形态学的面貌,而且全面更新了媒介地理学的版图。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和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媒介高速公路",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而且正在将人的生存竞争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数字竞争、传播竞争和网络生存,并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化生活"和"地球村文化"。作为万物之灵的智者,我们必须在网络还没有全面征服人类之前,抓紧寻找征服网络的种种对策;在未来仍在我们手中之前,抓紧设计和规划新的未来。
关键词 媒介;电脑;网络传播;网络未来
最近,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几位研究生和一位记者,就当下电脑与网络传播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办公室与我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相谈甚欢,气氛热烈,事后一位研究生对录音进行了记录整理,经我修改,现发表出来供各位网络传播研究者批评和参考。
电脑与网络: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
研究生问(以下简称问):传播是人类的特权和标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就是说,人类的突出标志,人类与众不同的特征,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对此,古人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太平经》也说:"人者,以音言语相传,书记文相推移。"因此,人成为万物之灵、世界主宰的特殊本领,归根到底就是传播。这是您在《传播观念断想》1一文中的一段话。面对电脑和网络这一新型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形态,您认为它们在传播功能和传播性质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邵培仁答(以下简称答):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法宝。传播,作为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高速公路,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工具和法宝。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2一书中打比喻说,人类生命历史的进程犹如同一走向的一条河流和沿着这条河流的一条公路。河流里传递的是生物种质,是遗传或动物传递;公路上传递的是语言、交流和教育,是信息传播或社会传递。自然生命渊源于种质传递,它通过交配与抚育的过程完成;社会生命起源于信息传播,它通过体态和语言的交流实现。河流最先出现,是公路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公路出现较晚,是河流的丰富和发展。这表明,人类的自然生命在种质传递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复制性,而人类的社会生命在信息传播中则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或可教育性。
电脑和网络的诞生,就像书籍、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一样,会再一次成为人类社会生命进化的加速器,推动人类社会生命在沿着河流的高速公路上飞奔。同时,电脑与网络也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第一次建构了超越地域限制和意识形态束缚的全球传播网,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在共时状态和同一平台相互交流和沟通,结果不仅对人类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极限提出了挑战,而且人类习以为常的媒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亦遭到质疑。随着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面临的将是地域媒介的消亡和全球媒介的崛起,传统的媒介地理学将被颠覆或改写。
新媒介是"新"的,但旧媒介不是"旧"的
问: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人们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是关于新媒介。新媒介似乎要改变一切。许多人都在问:什么是新媒介?它与旧媒介的关系是什么?那么,您能不能从媒介发生学和人类传播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
答:新媒介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新媒介可以说是"新"的媒介,但旧媒介却不能说是"旧"的,这里"旧媒介"是指传统媒介,即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现在又有人将新媒介称之为"第四媒体",而第四媒体又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新闻媒体来说的,意思是说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介,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为第三媒体,而以比特为媒介的电脑为第四媒体。当下,这种以电脑为主体、以网络为主干的新型新闻媒体,已与传统的三大新闻媒体即将形成"四足鼎立之势"。
新媒介又是相对于各种媒介的演进过程来说的。在人类传播史上,曾经发生了五次传播革命。比如:大约在10万年前(现又有证据证明是15万年前),人类发明了语言,在这次革命当中,由于语言的发现,使人类在与同类生物的进化竞争中处于优势。有了语言,人可以把具体的事物进行描述、概括并升华,可以把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众人的智慧,也可以把众人的智慧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同时也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间接经验日益丰富,劳动技能迅速提高。然后在第二次传播革命中人类发明了文字,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第四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广播和电视,在第五次传播革命当中发明了电脑和网络。3这第五次传播革命就是所谓的"新媒体革命",同以往的任何一次革命相比,它的重要性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形式,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性质也会因此而产生质的变化。
所以,这一次传播革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新媒介其实是由电话演变而来
问:那么,我们在这里是否可以说,新媒介就是由传统的旧媒介派生出来的?
答:不!不能这么说。新媒介虽然是相对于旧媒介而言的,第四媒体是相对于三大媒体而言的,它们之间有某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姻缘关系,但并不能就可以说是它们派生出来的。
我觉得,新媒介应该是由电话演变而来,它的产生或发明从电话那儿受益匪浅。在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群研究生用一根4.6米长的导线将两台电脑成功对接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像电话那样传递信息。同年,出于应对战争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它是由美国国内四所大学计算机的主机联接而成,这个阿帕网就是互联网最早的雏形。进入70年代,一些类似于ARPANET的区域网络开始在世界各地零星出现。但不同的网络之间使用的通信协议是不一样的。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
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这为互联网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80年代初,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互联网的诞生。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又先后相继并入互联网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互联网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总汇。 互联网在80年代的扩张不仅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互联网的使用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
因此,我们说,早期的新媒介实际上是个人媒介而非大众媒介,新媒介的发明也是出于"通讯"的动机而非出于"传播"的目的,或者说它是为专家个人之间交流信息而造,而不是要用来进行大众传播、与大众共享信息。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金凯德(Lawtence and Kincaid)在1981年提出的"辐合传播模式",它所描述和揭示的也是网络传播中A和B双方如何向同一点移动或向他人靠近并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同构和理解事件意义的过程状态。4但后来人们研究新媒介时,忽视了电话对网络媒体发明的启迪和助产作用,忽视了网络传播中的电话特性及其传播规律。我认为,我们的传播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网络传播与电话的关系,包括网络传播与手机、寻呼机等通讯工具的关系,相信它会给我们的研究以许多新的启示。
网络:媒介高速公路与媒介综合平台
问:老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电脑与网络传播呢?它新在哪里?有何特点?优势又是什么?它和传统的媒介形态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答:新媒介和过去的媒介既可以明显的区别开来,又有某种模糊性。比如:我们在发明文字的时候,文字和口语就可以明显的区分开来:口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文字是通过字符;口语主要诉之于人的听觉,文字主要诉之于人的视觉。从功能上看,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口语),传来世莫若书(文字)。"魏裔介也认为:"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而印刷术的诞生意味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因为此前一直是小众传播。印刷术使得文字文本可以无限复制,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延伸。广播电视的诞生标志着跨国传播时代的来临。其传播优势就是使声音图像得以留存,并在瞬间跨越千山万水、进入万家亿户,因此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基本上消失了。
电脑与网络因其具有交互性、快捷性、隐蔽性、多媒体、多界面、视屏化、人性化等特点,的确能与传统媒介有所区别。但是,网络传播革命既是上一轮传播革命的终点站,又是下一轮传播革命的新起点;既是对人类传播史上的全部媒介进行的一次全面整合和展示,使以往的媒介形式几乎通通可以放在网络上,又是未来人类传播活动中各种新型传播媒介、传播形态的试验平台。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将网络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这是非常贴切和极其形象的。他本来想说的是,由于有了网络,信息在传输上犹如驶上高速公路,速度极快,时效极强,信息量非常大。但是,随着传统媒介纷纷上网,网络不仅成了真正意义上"信息高速公路",而且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媒介高速公路",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和一些人际传播媒介则成了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使的各种装满货物的车辆。
因此,从网络的整合性、展示性、容纳性的特点来看,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媒介综合平台或媒介演出舞台,网上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介和电话、电函、传真、BBS等人际媒介都不过是"演员"。当下,新媒介和网络的这种模糊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它正处于变革创新的转折点,对其形象和特点的瞬间定格分析,既不能准确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展示其未来。因为,跨出这一步,它不是变得焕然一新,就是变得面目全非。它正在成为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
人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问:在传播活动中,人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的设计者、操纵者,大众传播媒介必须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人类而存在,为人类而服务。但是,根据您的看法,电脑与网络传播的出现和运作似乎要背离这一宗旨。
答: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人造物,就像花果山上一块被撒上尿的石头,经过多年的"日晒雨露"早已经有了灵性,并趋于人化,甚至有被神化的可能。媒介崇拜和媒介迷信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新景观。现在,电脑和网络传播又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可以说,原本为主宰世界、万物师长的人,正在沦落为人造物——大众传播媒介消极、被动的作用对象和操纵对象,并正在被迫走一条从主人到奴隶的道路。
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一次次传播革命,虽不是以牺牲以往传播革命中的成果为前提,但往往是以牺牲人类自身的清静、隐私、尊严和自由为代价。对此,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1984)中曾说过,人类发明了电视,但如何使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5
网络传播是对以往诸种传播的一种全新延伸、全面超越和彻底整合,具有强烈的人性化、时尚化、生活化等传播优势和交互性、即时性、多样性等传播特点,可以充分地展示人类的魅力与神奇,最有效地释放其本身的能量与潜力,因而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球。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研究也随之兴起,在许多国际性或全国性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讨会上,讨论电脑与网络传播的论文往往占全部会议论文的一半以上。我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后,许多新闻学、传播学研究者对网络传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论文和专著的总字数加起来约有一千多万字,但其中"学术泡沫"甚多,真正原创的东西甚少。
当下,网络传播正全面进入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写,而且制约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过去"我想"曾是一个自由的天地,如今"我想"只是"众想"的翻版;在以往探究的时代是"专家"独霸,在如今传播的时代是"杂家"通吃。大众媒介与新媒介犹如一柄双刃剑,有利必有弊,如何正确、合理和科学地使用它,正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智慧。希望网络传播研究者能提供真正有用的智慧和对策。

相关话题/新闻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笔记
    传播学名词略解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新闻评论教程重点笔记脉络清理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新闻编辑新闻编辑 新闻编辑工作地基本属性 一、新闻传播的主导性工作采写与编辑是主要环节和基本业务 主要体现在报道的定位。总体的规范。定位与相应的调整。 其次体现在报道的策划。深、活、优 最后是报社的编前会制度。 二、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 (选择、修改、标题、配置、合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 上古 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 年以前的上古时代 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代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是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造纸术始于西汉中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 三国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6
  •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导 论第一节 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一、新闻学学科介绍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我国新闻学术界一般认为,新闻学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主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经验
      本科:青岛二本学校社会工作专业 报考方向: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 2019初试成绩:405 政治:74 英语:72 专业一:130 专业二:129 &备考总历程:(后面分科目详细介绍) 3月中旬至3月底:查询及确定院校 3月底至暑假前:专业课:看专业书,打好基础+专业实务题网课;英语:单词积累 暑假: ...
    本站小编 考研加油站 2019-03-24
  • 2019年苏州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
    (苏州大学回忆版) 一、名词 长尾理论 观点市场 媒介接近权 文化霸权 数字鸿沟 二、简答 1.大公报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三人的分工,办报方针及分工带来的影响(记忆不全 2.AI主持人记者和真人主持人记者的差异,记者主持人是否会被取代 三、论述 1.根据新闻自由委员会的一材料,论述事实与真相的差异,以及媒体应如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 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 木铎 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 著)PPT\导论.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 著)PPT\第1章 宪法规范.ppt D:\网盘待更新大学资料\《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着)PPT.rar\《新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电视新闻学笔记
    电视新闻学笔记《现代电视新闻学》 叶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上篇:电视报道意识☆专题一 电视新闻记者的素质要求一、时空意识1、追踪热点空间(1)上层热点:会议、政府信息等; 下层热点:社会新闻(2)创意来源于生活的热情和积累。(3)加热新闻的能力:找关联性;注重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外国新闻传播史经典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口语传播(脉络图略) 第二章文字传播(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古罗马《每日纪闻》( 94、99传名):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 59年,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写在议事厅外的木板上,即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 第二章 文字传播 1、古罗马《每日纪闻》 (94、99 传名)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公元前 59 年,恺撒成为罗马执政官,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 会的议事记录,写在议事厅外的的木板上,及古罗马的《每日纪闻》 。内容多为政府要事,政治性强,目的在于争取民众支持,扩 大政治影响。 2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外国新闻史资料外国新闻史笔记
    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我上面列举的东西一定要烂熟于心,随便拿出一条就得倒背如流。对于文科生来说,背这点词条应该不在话下。而且,考北广的同学比较幸福了,新闻学基础卷子上没有填空,只是集中写一些字而已。我这里词条的长度基本上是按名词解释的篇幅来的,你们可以找时间用笔写一遍,掐一下时间,最好每条不要超过六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复旦大学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笔记(刘海贵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新闻采访写作概述1.1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1.2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方式:从形式上分: 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
  •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笔记中国人民大学版
    绪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历史概述 第三节 学习新闻采访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记者的历史 记者是因为新闻传播的需要,伴随着报纸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