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研究引起了对组织职能中人的因素的新的重视,并提出了有关群体的规范和行为的新见解。管理开始积极地寻求提高雇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士气的途径。
人际关系倡导者对工作中人抱着强烈的信心,他们相信人的能力并认为管理实践应当提高雇员的满意度。与此形成对照,行为科学理论家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他们小心地试图使他们的科学研究不搀杂进其个人的信念。
像大多数研究领域一样,管理学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也在趋向一体化。管理学的统一框架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一共有四种方式被用来综合多样化理论观点。按照过程方法,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内部活动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权变方法分离出影响组织行动和组织绩效的情境变量。
中国古代思想的贡献:(邢以群)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主要的有运筹与决策思想,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精辟学说以及关于领导艺术的研究。
中国现代的管理思想:(2003年徐金发研究生期末考试)
我国现代管理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战争时期,学习苏联时期,总结经验时期,十年内乱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和体制始终左右着我国的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小生产管理方式,家长式的领导作风,不讲经济效益的经营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在分配上,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在组织结构方面,长期以来实行以“条条”与“块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削弱和切断了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使企业无法根据分工协作原则进行资源的合理使用。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
管理万能论:将最高管理者视作组织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够克服任何障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败负有直接责任,当组织运行不良时,则由管理者承担责任,当组织运行良好时,管理者得到荣誉。这种观点在管理学理论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实质性的组织成果仅起着极为有限的作用,因为大量的因素是管理者所不能控制的,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无法控制的因素,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象征性的效果。
每一个组织中都存在着限制管理者决策自由的内部约束力量(组织文化)和外部约束(组织环境),但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管理者能对组织的绩效施加重大影响。
组织文化(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⑴组织文化: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浙江)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雇员的行为。(英文)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⑵含义:1文化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存在与组织中而不是个人中。
2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性术语,它与成员如何看待组织有关,而他们是否喜欢他们的组织,他是描述不是评价。
⑶组织文化的10个特征:
(英文)1成员的同一性,2团体的重要性,3对人的关注,4单位的一体化,5控制,6风险承受度,7报酬标准,8冲突的宽容度,9手段——结果倾向性,10系统的开放性。
(浙江邢以群)(1)客观性: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所处的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合力作用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只要是一个组织就必然会形成组织文化。(2)个异性:每个组织由于其使命不同,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相应地,其组织文化也不同,即任何组织的组织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3)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某一区域内的,它们必然要受到所在地区民族文化的影响。(4)稳定性:组织文化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形成,但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很难改变。
组织文化的来源:1创始人的倾向性和假设。2第一批成员从自己的经验中领悟的东西。
组织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计划:(1)计划应包含的风险度;(2)计划应由个人还是群体制定;(3)管理者参与环境扫描的程度。
组织:(1)雇员工作中应有的自主权程度;(2)任务应由个人还是小组来完成;(3)部门经理间的相互联系程度。
领导:(1)管理者关心雇员日益增长的工作满意度的程度;(2)哪种领导方式更为适宜;(3)是否所有的分歧都应当消除。
控制:(1)是允许雇员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是施加外部控制;(2)雇员绩效评价中应强调哪些标准;(3)个人预算超支将会产生什么反响。
环境:
(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名词解释)
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包括组织外的一切,例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背景及技术因素,还包括那些能影响组织但联系尚不清楚的条件。
具体环境: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环境,他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组织的具体环境的相关的典型要素有:供应商、客户和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公众压力集团。
一个具体环境因素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一般环境因素,反之亦然。
组织及其环境:
一个组织是一个与其具体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并随时注意其一般环境的潜在作用。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压力集团。一般环境 ㈠经济条件:利益、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以及一般商业周期。 ㈡政治条件:包括一个组织在其中经营的所在国的总体稳定性及政府首脑对工商企业的作用所持的具体态度。㈢社会条件:管理当局必须使其经营适应所在社会变化中的社会预期。㈣技术条件:技术的变化要关心方向和速度。
补充:
1.论述组织经营环境的影响,有的企业成功了,有的企业失败了举例论证组织经营环境对组织的影响(2004年徐金发研究生期末考试)
2.地理位置对一个杂货店而言属于一般环境因素(2004年邢以群研究生期末考试)
评价环境的不确定性分解成两个纬度:变动程度,复杂程度。(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㈠变动程度:Ⅰ动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大幅度改变。
Ⅱ稳态环境:组织环境要素变化很小。
㈡复杂程度: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稳定的和简单的环境是相当确定的,而越是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其不确定性越大。
环境管理的一般步骤:(浙江邢以群)
1了解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2对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各环境对组织有什么影响,有多大的影响等;3针对各种环境影响指定相应的对策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章:国际管理:响应全球环境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狭隘主义:他们仅仅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来看世界。具有狭隘主义偏见的人认识不到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狭隘主义是一种自私,狭窄的世界观。
多国公司: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重要的经营活动,但以本国为基地对国外经营精进行集中管理管理的公司。这些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
跨国公司:同时在两个以上国家从事重要经营,并在从事经营活动的所在国分散制定决策的公司。这种组织类型并不以复制本国的成功经验来集中管理国外经营,而是在每个国家中民主要雇佣当地人员来经营,而且每个国家的产品和市场战略完全根据该国的文化特色来制定。
区域性贸易联盟:美国---加拿大联盟;欧洲共同体;美国---墨西哥自由贸易区;美国---墨西哥边境贸易区。
组织如何走向国际化:
第一阶段:管理当局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初方式仅仅是出口产品,这是进入国际化被动的一步。
第二阶段:管理当局主动地到国外市场上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在国外工厂制造产品。然而公司仍然没有向国外正式派驻人员。在销售方面,是根据业务需要定期地派遣公司雇员到国外出差或是通过雇佣外国的代理商、中间商来代理组织的产品。在制造方面,管理当局则是同外国公司签订合同制造自己的产品。
第三阶段:管理当局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的一个阶段。1管理层可以给予其他公司商标,技术或产品规范的许可或特许经营权。2合资企业是一种更大的承诺,这是一家国内公司和外国公司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成本或在国外建立生产设施的投资。3当管理当局在外国建立一个外国子公司,表示他要全力以赴地进行全球经营。
民族文化:是一国全体或绝大多数居民共有的价值观,他形成的行为和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管理者和雇员的文化差异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四个纬度上
-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人关心自己的或直系亲属的利益。集体主义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希望群体中的其他人在他们有困难时帮助并保护他们。
- 权力差距:权力差距一词作为衡量社会承认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文化尺度。一个权力差距大的社会承认组织内权力的巨大差别,雇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重。权力差距小的社会尽可能减少平等。
- 不确定性规避:是衡量人们承受风险和非传统行为程度的文化尺度。低不确定性的社会,人们感觉相当的安全。
- 生活的质量和数量:生活的数量,这种文化的特征是过分自信和物质主义。生活的质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注。
第五章 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社会责任:(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答题)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这一定义假设企业遵守法律,并追求经济利益。我们的前提是,所有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都会遵守颁布的所有法律。同时,这一定义将企业看作一种道德机构。
社会义务:是工商企业参与社会的基础。一个企业当它符合了其经济和法律责任时,它已经履行了它的社会义务。
社会响应:企业对社会压力作出反应的能力。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社会责任和社会响应:前者要求工商企业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寻求基本的道德真理;后者由社会准则引导的。
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方面,按照古典的观点:认为管理唯一的社会责任是使利润最大化。(如果社会责任行为降低了利润和股息,那么鼓股东损失,如果必须降低工资和福利来支付社会行为,那么雇员遭受损失;如果用提高价格来补偿社会责任,那么消费者遭受损失;如果市场不接受更高的价格,销售额降低,那么企业就不能生存。)古典学派观点的缺陷:他们有时间框架。
另一方面,站在社会经济的立场上:认为管理的责任不仅是使利润最大化,而且还要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利润最大化是公司的第二目标,而不是第一目标,公司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长期的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们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他们必须以不污染,不歧视,不从事欺骗性的广告宣传等方式来保护社会福利
赞成和反对社会责任的争论
赞成的论据有:公众期望,长期利润,道德义务,企业形象,改善氛围,减少政府调节,责任与权利的平衡,股东利益,起源的拥有,以及防止社会弊端的优越性。
反对的论据有:社会责任违反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冲淡组织使命,成本太大,给予工商企业太多的权利,要求工商业企业不具有的技能,缺乏明确说明的责任,和缺乏公众的广泛支持。
利害相关者:(吴小波2004年研究生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是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工会、雇员、顾客、供应商、所在社区及公众利益集团。所以,利害攸关者是环境中受到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形成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应。
起因相关营销:是指实施直接由利润驱动的社会行为,其背后的思想是发现公司产品和服务相吻合的社会原因,然后以互利的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
三种不同的道德观:
第一种是道德的功利观:即完全按照成果或结果制定决策的一种道德观点。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绝大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积极的一方面,功利主义者鼓励效率和生产力,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目标。消极的另一方面,它能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尤其当那些受影响的部门缺少代表或没有发言权时更是如此。功利主义还会造成一些利害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第二种是道德的权利观:这是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有关的观点,包括隐私权、良心自由、言论自由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权利观的积极一面是保护个人自由和隐私,但消极的一面是它也能造成一种过分墨守成规的工作气候,阻碍生产力和效率的提高。
第三种是道德公正观理论:这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加强和贯彻规则。优点公正观保护了那些其利益可能未被充分体现或无权的利害攸关者,缺点但它也会降低风险承诺、创新和生产率的权利意识。
大多数管理者持功利观。因为它与效率、生产力和高利润等目标一致。但往往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管理者往往会发现自己正面临着道德的困境。
影响道德的因素:一个管理者行为道德与否,是1管理者的道德发展阶段,2他的个性特征,3组织结构设计,4组织文化和5道德问题强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管理者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 前惯例:仅受个人利益的影响。按怎样对自己有利制定决策,并按照什么行为方式会导致奖赏或惩罚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 惯例: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遵守法律,对重要人物的期望作出反应,并保持对人们的期望的一般感觉。
- 原则:受自己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个人道德原则的影响。它们可以与社会的准则和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两种个性变量: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影响着人的行为:
自我强度:是衡量个人自信心强度的一种个性度量。自我强度得分高的人比得分低的人更可能克制冲动,并遵循自己的判断。
控制中心: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特征。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一生中会发生什么事全凭运气和社会。
综合道德计划:一个综合道德计划应包括经过甄选去除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求职者,一个成文的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划,高层管理的承诺,明确的现实的工作目标,道德培训,综合绩效评价,独立社会审计和正式的保障机构。
第6章 决策s
决策的定义: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科学决策:是建立在明确的目的,多方面案选择和满意决策的基础上的。其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经济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时效原则,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原则(题库P138)
决策的8个步骤:
识别问题,确定决策标准,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决策效果
管理决策被认为是理性的,对此我们说管理者在具体的约束条件下做出一致的,价值最大的选择。理性假设的有7点:问题清楚,目标导向,已知的选择,明确的偏好,一贯的偏好,没有时间和成本的约束,最大报偿。理性假设的局限:1个人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2决策制定者趋向于将解决方法和问题混合在一起,3感性偏见可以弯曲问题的本质,4许多决策者选择信息是出于其易获性而不是其本质,5决策者常带有的偏向影响他对方案的客观评价,6决策者有时候回增加对以前方案的承诺以证明原方案的 正确性,7以往的决策先例限制了决策的选择,8很少对单一目标达成一致看法,9决策者必须面对时间和成本的限制,10大多数组织文化不鼓励承担风险和寻找创新方案。
有限理性把问题的本质和特征抽象为简单的模型,而不是直接处理全部复杂性的决策行为。然后在组织的星系处理限制和约束下,管理者努力在简单的模型参数下采取理性行动。其产生的结果是一个满意的决策而不是一个最大化的决策,即是一个解决方案“足够好”的决策。
问题的类型:
结构良好问题:他们是指那些直观、熟悉、和易确定的问题。它们与完全理性假设接近一致。
结构不良问题:它们是新的或不同寻常的,有关问题的信息是含糊的或者不完整的问题。
决策类型:(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从决策的重要程度: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从决策是否有重复性: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
从决策的性质:确定决策(每一个方案的结果是已知的,管理者能够做出理想而精确的决策),风险决策(又称随机型决策,指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客观上存在几种可能的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但决策后出现什么结局,决策者事先却不能完全知道)和不确定决策(在既不属于确定性情况也无法估计概率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决策,这时选择将受到决策者的心理导向,乐观的追求极大极大方案,悲观的追求极大极小方案,而希望最大遗憾的管理者追求极小极大方案)
决策的方法:
决策的方法大致分成3种
主观决策方法:决策者根据已知的情况和现有资料,直接利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组织规章进行决策,简单易行,经济方便。包括程序化决策方法,适应性决策方法,创造性决策方法等,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
定量化决策方法:其核心是把同决策相关的变量与变量,变量和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答案。包括线性规划,决策树法,期望值法等,便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并进行多方案选优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动力学,层次分析法,指标评价法。
程序化决策方法:(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答题)程序化决策方法多用于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能够用例行方法解决重复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是相对简单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前的解决方法。在许多情况下,程序化决策变成了依据先例的决策。作用:1问题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管理者不必陷入困境,费劲心机建立复杂的决策过程,可使控制更容易从而提高控制效率。2作为组织协调系统的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因为在程序化以后,标准化程度提高,内部的分工就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化。缺陷:可能造成减少发现处理组织问题更好的方法和机会。
非程序化决策方法: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型,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群体决策的四种方法:(研究生2005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填空)
头脑风暴法,名义群体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
群体决策的优点:1信息更全面,2方案更多,3对方案的接受程度更大,4更具有合法性。
缺点:1是一种耗时间的活动,2他可能被少数人所左右,3产生遵从的压力,4责任不清。
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看法可以分成3中类型:
保守型:对利益的反映比较迟钝,对损失的反映比较敏感。不求大利,但求无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极大极小损益原则)
进取型:对损失的反映比较迟钝,对利益的反映比较敏感。谋求大利,以求突破。(极大极大损益原则)
稳妥型:既不愿冒大风险,也不愿意循规蹈矩,在决策时遵循最小后悔值原则。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计划的定义:(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名词解释)
包括定义组织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因此计划既涉及目标(做什么)又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