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1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总之,活用和兼类从理论上好理解,实际辨认起来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量化统计的过程。像下面句中带点的词,古书中用作动词极为罕见,显然属于词类活用。
(3)同之木也,或梁于宫,或柱于桥。《论衡命义》
(2)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司马法治兵》
(1)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中论爵禄》
一般说来,词典上已经确定为一个义项的,就不宜当作活用。
(二)一般动宾关系与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别
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名词的使动、意动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形容词使动意动和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一般动词的动宾关系也和使动动词的动宾关系完全不同。为了区别二者的不同,我们在上面的讲述中把前者称为一般的活用,而把后者称为特殊活用。
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不同在动宾关系上表现得最明显,试比例下面的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第二组
(1)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单于用赵信计,遗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书?匈奴传上》
第三组
(1)数月,汉兵到边,匈奴亦远塞,汉书亦罢。《汉书?匈奴传上》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上述三组句子,每组的前一句为一般活用,后一句为特殊活用,前一句所组成的动宾关系为一般动宾关系,后一句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第一组后一句为名词意动,第二组的后一句名词使动,第三组的后一句为形容词使动。每组的前一句即一般动宾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活用为动词后,都是主语施行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如第一组例(1)是主语冯谖做客,第二组例(1)是没有出现的主语“大宋”对契丹称臣,第三组例(1)是主语“匈奴”远离(边塞)。而第二句即后一句不同。后一句都不是主语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词。如第一组是宾语“我”做客,即孟尝君把我当成客人;第二组是宾语“之”(指匈奴)称臣,是汉朝使匈奴称臣;第三组是宾语“庖厨”远离君子,君子使庖厨离君子。
总之,一般动宾关系活用后的动作是主语发出来的,而特殊动宾关系(包括使动和意动)活用后所表示的动作是宾语发出来的,具体地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来的。这种区别,在原来就是动词的动宾关系里表现得最为清楚。例如:
(1)齐胜楚。一般动宾关系
(2)齐败楚。特殊动宾关系(使动)
例(1)是一般动宾关系,“胜”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发来的,故去掉宾语后基本意思未变。例(2)为特殊动宾关系,“败”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来,而是宾语发出来,所以去掉宾语后意思就大变了。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特殊活用,正如上面所说,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即用作使动或意动的那个词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陈述宾语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是主观上的看法或意念。上面说过,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因而可供比较的是形容词和名词。试着下面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二组
(1)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
(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老子》
第一组例(1)“小之”是使木料变小,是客观的结果,例(2)“小天下”是孔子登泰山后的主观感受,是觉得泰山小了。前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二组都有“美其服”,但例(1)是达士“美其服”,“美其服”乃使自己的服饰美,是客观的结果,而例(2)是老子想恢复到原始社会中去,那时的着装是简陋的,但仍以简陋为满足,故例(2)的“美其服”是认为自己的服饰美,乃主观上的感受。前者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总之,使动意动所用的语言形式是相同的,要分辨它们,别无它法,只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并按使动意动的含义来区分。
最后需要提出来的是,使动用法有时也可译为“以……为……”,与意动用法相同。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可以译为“以之为王”,但这是客观的结果,不是主观的感受,因此应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而不是意动用法,中学教材中把它归入意动用法,这是没有经过仔细导查的结果。其实,“以之为王”只是书面语的译法,口语中应译为“让他当王”。
(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这里讲的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使动、意动)。汉语中的词与英语不同,缺少形态变化,词性改变后词形并没有变,因此,不能像英语那样可以根据词形变化来判定。但汉语的改变词性有时可以根据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来分辨,因为活用之后,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就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来说,其主要标志有如下几点: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例如: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蠢》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例(1)的“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统治天下(即当了天下的王),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二者是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二者是动补关系。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应该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
(1)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候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1)的“善留侯张良”,不是“友好的(或善良的)留侯张良”,而是“与留侯张良要好”;例(5)的“短屈原”不是“短小的屈原”,而是“说屈原的短处”(即说坏话)。
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词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后面这几类词一般是修饰动词的)。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线则不衣。《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
(3)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例(1)的名词“水”放在助动词“能”后面,例(2)的名词“衣”放在否定副词“不”后面,例(3)的形容词“贵”、“卑”、“尊”分别放在辅助代词“所”后面,因此这些词都活为动词。
4、名词、形容放在代词“之”、“我”等前面时,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是不受名词或形容修饰的)。
(1)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3)雨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例(1)的名词“妻”、例(2)的形容词“安”放在代词“之”前面,例(3)的名词“吴王”放在代词“我”前面,都活为动词。这种活用常常是使动用法(如例(2))或意动用法(如例(3))。
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如:
(1)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例(1)的方位名词“前”之后有介词结构“于席”,用作动词;例(2)的名词“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作用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6、名词用连词“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论语》
例(1)的“衣冠”后面、例(2)的“枕”前面分别有连词“而”,因此,都活用为动词。这是由于“而”一般连结动词、形容或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但不用来连结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以上诸项还不能概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所有情况,只是择其要者而言之。同时,上述标志还经常是综合出现的,如例(2)的“枕”,前面既有连词“而”,后面又有代词“之”,可见兼具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两个条件。
(五)词类活用及变读
一个词由甲类词用为乙类词或者词性虽然改变但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了,有时会引起读音的变化。
词性变化引起读音的变化。
(1)单纯词性变化
a、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边亦罢。师古注——“远,离也,音于万反。”《汉书匈奴传上》
b、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程注——“劳来皆去声。”《孟子滕文公上》
c、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朱集注——“衣,去声”。(同上)
(2)词性变化,语法功能也发生变化。
a、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例a后“衣”名词用作动词,而且为使动用法,例b同。
(3)词性没有改变,只是语法功能起了变化。
a、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论语阳货》
b、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庄辛说楚襄王》
c、晋侯饮赵盾洒,《晋灵公不君》
上面带点的原来都是动词活用之后仍为动词,只是由一般动词用作使动意义,读音也变了,例(1)“见”读为xiàn,例二“从”读为zòng,例(3)“饮”读为yìn。
以上都是词类活用后引起读音变化的,实际上词类活用引起读音变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半数并没有引起读音的变化,而且有些变化只存在古书中,并未进入现代汉语中,上述例子大多数都没有进入现代汉语中。
我们还应该注意,词是音义气结合体,一个词活用之后读者仍未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类活用,如果活用后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就已经变成另一个词了(如“衣”“食”“饮”的动词义读为yì、sì、yìn),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就不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了。但它们是由活用引起音读的变化,这是毫无疑义的。
五、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用在动的前面,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用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是副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就是名词用如副词,所以有的语法出把它叫做名词用如副词,我们按一般说法称为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比喻,含有“像……似的(一样)”的意思。
(1)豕人立而啼。《左传》
(2)孤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4)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成语中的“冰消互解”“风流云散”“风起云涌”“蚕食鲸吞”等都是古代汉语留下的例子。
2、表示待人态度,含有“像对待……那样”的意思,或者译为“把宾语当作……”。例如:
(1)彼秦者,……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
(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鸿门宴》
3、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含有“用……”或“按……”“根据……”的意思。例如: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野之驴》
(3)失期,先法皆斩。《陈涉世家》
现代成语中的“拳打脚踢”、“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耳闻目睹”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4、表示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含有“在 ……”的意思。如:
(1)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水经注》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汉语中的“夏收、秋收、春播、夜读”都是这种用法,成语中有“风餐露宿”、“左顾右盼”、“上窜下跳”、“旁敲侧击”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岁”“月”“日”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频繁、经常性和连续性,含有“每年(岁)”、“每月(月)”、“每日(日)”的意思。如:
(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斩也。《庖丁解牛》
(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攘鸡》
现代成语有“日积月累”、“日新月异”等。
2、“日”表示行为的或状态的逐渐发展,含有“一天天地”的意思。如:
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3、“日”用于句首主语前面,表示对往事的追说,含有“往日”“当初”的意思。如: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住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昭公七年》
(三)名词状语和主语的辨识
名词作状语和主语都用在谓语前面,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引起误解,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正确的译法是——有一只狼挡住去路,象人似地站着啼叫。如果把“人”当作主语,就会译成——“有一只狼挡住去路,一个人站在那啼哭。”这就错了。
那么,该如何辨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
1、根据上下文意义来辨别。
一个名词,如果是谓语的陈述者,那么名词应该是主语;如果不是陈述者,而是表示所为的情状、方式、时间、处所等,而且状语的名词往往可以用“象……一样”、“用……”、“在……”、“按……”等来翻译,那么它应是状语,做主语的名词不能用这类结构来翻译的。
2、从名词和谓语的位置距离来辨别
如果谓语前有两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靠近谓语的名词作状语。如: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句中“老人”和“儿”两个名词,“儿”靠近谓语,是名词作状语。
六、动词作状语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在动词谓语前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状态,时间等叫做动词作状语。古汉语中一般是副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就是动词用如副词,所以有的语法出把它移为动词用如副词,我们按一般用法仍移为动词作状语。如:
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一、代词概述
代词是古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个词类,古代汉语的代词在种类和体系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一)从种类上看,古代汉语比现代汉语多出了无定代词和特别指示代词(有人称为辅助性代词)。、
(二)古今汉语虽然都有人称、指示和疑问三类代词,但在口语中除了“我”、“谁”等之外,都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如第二人称代词今用“你”,古用“汝(女)、若、而、乃”等。
(三)现代汉语的人称、指示代词单复数形式不同,古汉语则单复数同形。如“我,我们”、“这个、这些”,古代只说“我(吾、余)”、“是(此、斯、兹、之)”等。
(四)古代汉语虽然相当于第三人称的有“之、其”两个,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三人称,它们的真正身份是指示代词。
二、人称代词
(1)上面说过,古今汉语人称代词大多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
古 今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朕) 我(我们)
第二人称——汝(女)、尔、若、而、乃 你(你们)
第三人称——之、其 他(他们)
为什么同样概念的人称代词,要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方言,不同时代的人造出来的,也可能在语法作用上有所不同。如“余”用于甲骨文,“予”金文中才出现,这是时代的不同;“我”“吾”可能是方言的不同。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做主语,后代用第三人称做主语的地方,古代或者用名词,或者干脆省略。如:
(1)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而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3)从左右,皆肘之。《齐晋鞌之战》
上面说过,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同一个词可表示单数,也可表示复数,如“从左右,皆肘之”的“之”指綦毋张,是单数,“逐之,三周华不华注”的“之”指齐军,是复数。前者译为“他”,后者要译为“他们”。表示复数的“们”,是南北朝以后才出现的,原来写作“满”、“门”等,后来才统一为“们”,但这只是出现在白话文中,文言文一直到清代仍单复数同形。文言文中也用“辈、曹、属、俦、侪(chái)”等加在单音第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似乎与“们”相同,但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名词,有实的词汇意义,如“吾属”“尔曹”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一班人”,而后者是词缀,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3)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远比现在要少,这除了上面讲的古汉语常省略主语的原因外,主要是用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表现在用词上,是用敬词来称对方,而用谦词来称自己,如“贵方”“令郎”和“敝庐”“贱内”等。在称谓上也是如此,自称时用谦称代“我”,称对方时用尊称代“你”。
谦称——小人 仆 牛马走
尊称——君 大人 主上 足下
用作谦称和尊称的词,绝大多数是名词,因为是名词虽然可译为“我”“你”,但不受在否定句中放在动词前面这个代词规律的制约。试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时人未之许也。《隆中对》(按“之”为代词提前)
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按“君”是名词不提前)
另外,也可以用自称名代“我”,称人以字代“你”。
(4)人称代词的活用
人称代词分第一、二、三人称,本来壁垒分明,各有所用,但有时可以活用,主要是第三人称代词“之”和“其”,它们可活用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如: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手?”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 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ldqu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古代汉语王力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诗经和楚辞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
古代汉语讲义 作者:冯志华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