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1)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篓上》
    (2)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例(1)的“焉”作宾语,“哪里”的意思。例(2)的“焉”作状语,“怎么”“哪里”的意思。词尾的例子如:
    (3)我心忧伤,叔焉如擣。《诗经小雅小弃》
    (4)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荀子议兵》
    词尾的“焉”作用同“然”,上二例都可换为“然”。疑问代词词尾与语气词的“焉”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疑问代词是动词谓语前,词尾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语气词是在句末,这里讲的是处于句末的语气词。我们说人们对词性的分歧主要就在语气词。本教材的语气词“焉”分为三种用法——一是相当于兼词“于是”,一是纯粹的语气词,一是用于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1、兼词“于是”
    这种用法的“焉”一般人都称为“兼词”,因为兼有两个词的作用,本教材是认为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的作用。说它是指示代词,因为它有指代的作用,说它是语气词,因为它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末表示停顿。杨树达认为是指示代词,兼有介词“于”和代名词“是”的作用。郭锡良认为它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既是指示代词,又同时兼有语气词的性质。王力重在语气,故列入语气词;郭锡良重在指代,故列入指示代词;杨树达则从其词汇意义来着眼。无论哪一家,都认它具有指代的作用。它常用于叙述句末尾,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既可能是人,也可能是事物,还可能是处所,其词汇意义“于是”随文而译。如:
    (5)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7)智者作法,愚者制焉。《史记商君列传》
    (8)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苛政猛于虎》
    (9)昔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10)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大同》
    (11)积土成山,风雨生焉。《荀子劝学》
    (12)余收尔骨焉。《蹇叔哭师》
    (13)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序》
    上述最有启发性的是例(8),前为“死于虎”,后为“死焉”,可见“焉”是指代虎的,“焉”正等于“于虎”。前三例是指代人的,“焉”分别译为“向他们(看齐)”,“跟他(相见)”和“被他们(控制)”。中三全指代事物,分别译为“被老虎(咬死)”,“从这里”和“在这方面”。后三例指代处所,都可译为“在这里”。因为人或事物也是大概念的处所,所以三者都可归入处所。
    “焉”还可用于描写句中,组成“形容+焉”的格局,描写句中的“焉”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如:
    (14)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15)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国语晋语王》
    “善莫大焉”意为“善事中没有哪一样比这更大,”“罪莫大焉”意为“罪行没有哪一种比这更大”。
    “焉”不是此义讲时,“焉”前面或者是不及物动词,或者是动宾词组,还可能是形容词,而代词“之”前面一般为及物动词。试比较:
    (17)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荀子王霸》
    (18)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
    (19)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例(18)的“能”是及物动词,“学”是不及物动词,例(19)的“爱”是及物动词,“忠”是形容词。
    2、纯粹语气词
    上面讲过,作为兼语的“焉”指代范用和方面,包括对象(人、事物)和处所等,如果所指代的对象和处所等在句中已经出现,句末的“兼”就不再有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了。纯粹的语气词“焉”常用在叙述句末,如:
    (20)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劝学》
    (前面有“南方”表处所)
    (21)彼有人焉,末可图也。《三国志吴志主传》
    (“彼”已指处所)
    (2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一篇之中已表范围)
    (23)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国语。鲁语下》
    (“其中”已表处所)
    有时候,句中虽然没有表范围、处所等词语出现,但完全失去了代词性,也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如:
    (24)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晋公子重耳出亡》
    (2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26)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能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焉。《史记韩长孺列传》
    纯粹语气词的“焉”有时也可用于疑问句中,其疑问语气是由句中的疑问词来表示的,“焉”本身并不能表疑问语气。如:
    (27)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
    (28)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史记伯夷世家》(按——卞随、务肖都是人名)
    “焉”的兼词与单纯的语气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候分得比较清楚,但由于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有时候同一个句子各人看法不尽相同。试看下面的例子:
    (29)崤有二陵焉。《蹇叔哭师》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例(29)的“焉”,王力本《古代汉语》文选下注为兼词,荆贵生本《古代汉语》认为是语气助词(P449)。例(30)的“焉”,郭锡良本《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P319)认为是兼词,朱振家本《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P239)认为是单纯语气词。我们认为,能作“于是”讲的不要轻易归入单纯语气词。但上述两句,前句前有表处所的“崤”,后句也有表处所的“冀之南,汉之阴”,当成“于是”讲终觉得有点勉强,似应看作是单纯的语气词。
    3、用于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焉”
    这种用法的“焉”由于有承上启下作用,所以不少人(如杨树达《词诠》)、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等)都认为是连词,不过其意义和用法大家看法是一致的,这种用法的“焉”即使汉以前也不多见,汉以前更很少出现。
    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一、否定句中宾语的位置
    否定句即表示否定的句子,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副词既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末”“否”“非”等,也可以是动词,主要是“无”,还可以是代词,主要是“莫”。
    上面讲过,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为强调宾语而把宾语前置并用“是”“之”等代词复指这一种情况已经讲过,这里讲否定句中宾语的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实际上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为代词,二是必须为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式无定代词“莫”。如:
    (1)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2)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3)以吾一日长乎尔,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可以哉?《论语?先进》
    (4)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5)予不屑之教海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6)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7)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说林》
    (8)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已若者。《庄子?徐无鬼》
    (9)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
    上面九个例子中,前八例最有启发性,因为它们的动词谓语相同,其中一个宾语在动词谓语前,一个在动词谓语后:
    谓+宾(肯定句) 宾+谓(否定句)
    (1)与我 不我与
    (2)问舜冠 不此问
    (3)知尔 不吾知
    (4)尝闻之 未之闻
    (5)教诲之 不屑之教诲
    (6)未见力不足者 未之见
    (8)不若黄帝 不已若
    上面八例,例(1)(3)(4)(5)的宾语虽然都是代词,但肯定句中就放在动词后,否定句中就放在动词前。例(2)肯定句宾语不是代词,放在动词后,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放在动词前。例(6)(8)两个均为否定句,但宾语为名词的就放在后,为代词的就放在前。这说明,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例(9)是介词的宾语前置。
    由于“弗”“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下面就要讲到),故含“弗”“勿”的否定句而宾语前置的情况出现很少,下面是一些例子:
    (11)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12)绰非弗之知也。《墨子?鲁问》
    总之,先秦时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一种主流的语序,但也出现了宾语后置的不少例子。如:
    (13)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理。《尚书?金滕》
    (14)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十八年》
    (16)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同上僖公九年
    (17)以其不从己而败楚师也。同上成公十七年
    (18)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公羊传僖公九年》
    (19)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20)仁不能守之。 同上《卫灵公》
    (21)子得所求而不从之,何其怀也。《国语?晋语》
    (22)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2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同上告子上
    (24)若我而不有之。……若我而不卖之。《庄子?徐无鬼》
    (25)若不知之……若不闻之。同上则阳
    (26)天下不知之。《荀子?性恶》
    但宾语前置从总体上还是占绝对优势。可以想象,宾语前置是最早的形式,宾语后置是后起的形式,不过尽管后起的新形式在汉代已经很成熟,但在后代一直到清代的文言文中一般还是旧形式,到现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才基本灭迹,而完全代之以宾语后置这种后起的形式。
    应该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但因为它们并不是代词,所以虽然用在否定句中,宾语并没有前置。如:
    (27)吾不先告子,是吾罪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28)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29)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二、古代汉语的否定词及其用法
    上面讲过,古代汉语的否定词有副词,有动词,还有否定性无定代词。动词主要有“无”,又写作“無”。在甲骨文中,“無”乃舞的初文,有无的“无”原用“亡”。《论语》中“无”“亡”并用,其中“亡”字出现10次,用作否定副词就有8次。教材文选中就有:
    (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雍也》
    (2)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颜渊》
    “无”“無”的例子看教材。
    否定性无定代词主要是“莫”,这种意义现代汉语里没有与它相当的代词。“莫”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前者现代汉语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任何人),后者可译为“没有哪一种东西(事物、事情)”等,都是用词组的形式来表示。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小雅?小旻》
    (2)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鲁仲连义不帝秦》
    (3)间于无地之间,莫贵于人。《孙子兵法?月战》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例(1)(2)指代人,例(3)(4)指代事物,例(5)前一个指代事物,后一个指代人。例(1)(3)没有先行词,例(2)(4)有先行词。
    “莫”作无定性否定代词时现代汉语里虽然没有与之相当的代词,英语中却有,指代人时相当于英语的none或nobody,指代事物相当于英语的nothing。
    上古的“莫”还可表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如:
    (6)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经?小雅?小旻》
    (7)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汉代以后,“莫”又发展为表禁止性否定。如:
    (8)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9)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陆机《吴趋行》
    “莫”的表禁止性否定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而表代词和表一般性否定这两种用法现代汉语都已经不用了。
    总之,上古汉语中“莫”以当代语为多,即使汉以后,这种用法仍比较常见,不要轻易把代词的“莫”当成一般性否定。如:
    (10)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此例中的“莫”是否定性无指代词。
    否定副词的基本用法如下表——
    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 所用的句式
    不 一般性否定 不 否定形、动词可不带宾 陈述句
    弗 一般性否定 不 否定动、一般不带宾 陈述句
    毋 禁止性否定 别 否定动、动词可带宾 祈使句
    勿 禁止性否定 别 一般不带宾 祈使句
    未 没有 否定动词 陈述句
    非 不(是) 否定谓 语判断句
    无(無) 没有 否定名词
    在词汇意义上,“不”与“弗”相同,“毋(无)”与“勿”相同;在语法意义上,“不”与“毋(无)”相同,“弗”与“勿”相同。在所用的句式上,“不”“弗”与“末”相同,都用于陈述句,“毋(无)”与“勿”相同,都用于祈使句,“非”用于判断句。“不”“非”与“未”虽然都用于陈述句,但“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而“不”“弗”没有这种用法。
    以上所说是这些否定词的基本用法,它们还有一些其他用法。如“勿”“未”有时候与“不”很接近,“无”有时可被借为“毋”,教材中已经举了很多例子,此不赘述。
    除了上述否定词,古代汉语中还有“微”“罔”等。“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没有”,有些书把它归入连词。例如: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14)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不要”“没有”,即相当于古代汉语的“不”“弗”“毋”“末”。如:
    (15)今不承于古,罔不在王室,《尚书大禹谟》
    (16)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尚书大禹》
    (17)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尚书康诰》
    例(5)相当“不”,例(16)相当于“毋”,例(17)相当于“无”。今成语有“置若罔闻”。
    通论(十二)——疑问句、疑问词
    一、疑问句宾语的位置
    提出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句有三种表示法:一是语调,二是语气词,三是疑问代词。在甲骨文中,也许因为刻起来费劲费事,所以疑问句中几乎不用疑问语气词,也很少用疑问代词,再加上没有标符号表示语调,故陈述句与疑问句往往同形、需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分辨。如:
    (1)乙亥卜贞——王其田,往来亡災?
    (2)丑卜贞——今岁无大水?
    《说文?卜部》——“贞,问也。”据此,上述两句为疑问句。
    但就一般书面文献讲,疑问句一般需要借助疑问词,或者是疑问代词,或者是疑问语气词,或者二者兼用,例子看材料。
    疑问句动宾结构的语序就一般情况来讲,有现代汉语一样的“动+宾”,但当宾语为疑问代词时,上古却为“宾+动”,即宾语前置。如:
    (1)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君实不才,又谁敢怨?”《楚归晋知罃》
    (2)子路宿于石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论语宪问》
    (3)“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4)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韩非子难一》
    (5)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如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
    (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宋人有酤酒者》
    (7)当察乱何自起?起(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
    (8)臣实不才,又谁敢怨?《楚归晋知罃》
    (9)吾敢谁怨乎?《史记吴太伯世家》
    (10)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
    《庄子徐无鬼》
    以上十例,前七例都含“宾+动”和“动+宾”两种截然相反的语序:
    动 +宾(介宾), 宾+动(宾+介)
    (1)怨 我 乎(疑问) 谁 敢怨(疑问)
    (2)自 孔氏 (陈述) 奚 自(疑问)
    (3)冠 素(陈述) 奚 冠(疑问)
    (4)撞 之(陈述) 谁 撞(疑问)
    (5)(终) 乎为圣人(陈述) 恶 乎(疑问)
    (6)患 社鼠(陈述) 奚 患(疑问)
    (7)(起) 自不相爱(陈述) 何 自起(疑问)
    前五例为动宾结构,后二例为介宾结构。例(2)至例(7)宾语后置者都不是疑问句,且宾语都不是疑问代词,例(1)宾语后置者虽然也是疑问句,但宾语“我”不是疑问代词。但右边一列七例全部都是疑问句,且宾语为疑问代词(谁、奚、恶、何)。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必须同时满足疑问句和疑问代词两个条件,宾语才前置,缺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
    例(8)和例(9)都有助动词,宾语有的在助动词前,有的在助动词后,相对而言,由于放在助动词前的宾语与主语语序相同,都是“名词+助动词+动词”的形式,很容易把前置宾语误认为是主语,例(1)亦然。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个规则在先秦时代比较严格,很少有例外。例外的如:
    (11)子夏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12)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经小雅白驹》
    (13)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14)荀息谓何?《国语晋语二》
    上面四例,例(12)其实也可认为是叙述句而不是疑问句,“于焉”的“焉”就不需要前置了。汉语以后,宾语后置的情况才逐渐多起来。例如:
    (15)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皓》
    (16)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
    (17)夫如是,累害之人,负世以行;指击之者,从何往哉?《论衡?累害篇》
    (18)是独遵何哉?同上《祸虚篇》
    但是直到清代,文言文中疑问句中疑问代语宾语仍遵守宾语前置这个规律。
    二、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及其用法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与现代汉语在词形上大不相同,古代汉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恶(wū),焉、胡、奚、曷”等,除了“谁”(后一个出现在书面语中外),其他都不再使用。这些疑问代词中,问人的有“谁、孰”,问事物的有“何、孰、奚、曷”,问处所的有“安、恶、焉、奚”,问原因的有“何、奚、胡”等。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 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ldqu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
  • 古代汉语王力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
  •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诗经和楚辞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
  • 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
    古代汉语讲义 作者:冯志华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