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10)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7
问人 谁 孰 谁,哪一个
问事物 何 曷 奚 胡 什么
孰 哪一个
问处所 安 恶 焉 奚 哪里
问原因 何 曷 奚 胡 为什么
反问 何 曷 奚 胡 乌 焉 怎么 为什么
(一)问人
(1)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
(2)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3)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子丑上》
(二)问事物
(4)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5)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6)“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7)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三)问处所
(8)沛公安在?《鸿门宴》
(9)路恶在?《孟心尽心上》
(10)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
(11)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四)问原因
(12)夫子何晒由也?《论语先进》
(1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14)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五)表示反问
(1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16)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史记游侠列传》
(17)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
(18)齐晋之事,又乌足道乎?《汉书司马相如传》
(1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三、古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及其用法
在讲到“也”“矣”“焉”的时候我们讲过,古代汉语的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两类,也可以分为三类,两类是指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作为疑问语气词,古今差异很大,现代汉语主要是“吗”“呢”“吧”,而古代汉语是“乎”“欤”“耶”“哉”。“欤”“耶”原只作“与”“邪”,“与”“欤”、“邪”与“耶”是古今字。“欤”“耶”意义相近。
疑问句类型 古代汉语所用词 现代汉语所用词
是非句 乎(纯粹疑问) 吗
欤耶(要求证实)
特指句 乎 欤 耶 呢
选择句 乎 欤 耶 呢
反问句 乎 哉 欤 耶 吗 呢
猜测句 乎 欤 耶 吧
(一)用在非句中
(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2)乐正夔一足,信乎?《察传》
(3)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4)子非王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庄子秋水》
(6)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询《六国论》
前二例是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发问,故用“乎”,后四例是大约已经知道这么一件事,但还敢确定,要求证实,故用“与、欤”“邪、耶”,二者不能互换。
(二)用在特指句中
(1)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史记陈丞相世家》
(2)孰谓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3)虎兕出于柙,龟王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4)问君为谁欲?田父有好怀。陶潜《饮洒诗》
(5)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史记季布列传》
(6)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前二全是纯粹的疑问,后四例并不是纯粹的疑问,二者,一般不能代换。
(三)用于选择句中
(1)滕,小国也,问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2)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说楚 王》
(3)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欲?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耐我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6)知(智)不足耶?意知而力不能行耶?《庄子盗跖》
前二例是纯粹的疑问句。
(四)用于反问句
(1)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4)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谏假道》
(5)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公上》
(6)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7)赵五届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鲁仲连义帝秦》
(五)用于猜测句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3)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4)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5)得非诸侯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6)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史记?滑稽列传》
(7)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其……乎(欤、耶)”疑问的色彩浓一些,“其……也(矣)”则肯定的色彩浓一些。
(8)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官之奇谏假道》
(9)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这里讲一下句末的“诸”。
“诸”在古代汉语中很多时候是“之乎”的合音,它可以用在句中,也可以用在句末。
作为“之乎”的合音,处在句中时“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如:
(1)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昭王之不复,君其向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例(1)的“诸”和例(2)的“诸”都是引进行为的处所。处于句末的“诸”不同,作为“之乎”的合音词,“乎”是疑问语气词。如:
(3)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之行之。”《论语?先进》
(4)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文王之囿》
(5)“不识有诸?”曰:“有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上面三例,都是前问后答,问时句末用“诸”即“之乎”,答时不用诸(不能用)只用“之”,“诸”作为疑问语气词的作用非常明显。
四、几种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古代汉语中,疑问句中有几种很常见的习惯说法,有些比较好懂,有些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必须予以注意。
1、如(奈、若)……何
“如……何”是古代汉语表示疑问的一个惯用句式,中间可以加入名词或代词,其中的“如”也可写成“奈”“若”。如:
(1)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若然者,吾奈之何?《庄子?人间世》
(5)且如今日蛮洞,能有几大,若不循礼,朝廷亦无如之何。《朱子语类?论文》
“如(奈)……何”的“何”是疑问代词,“怎么样”的意思,“如+名(或代)”是介宾法结构当“何”的状语,“如宋王何”意为“把宋王怎么样”,“奈若何”意为“对你怎么办”。其余类推。“如……何”之中的代词“之”本来是有实在意义的,但后来有时“之”变成无实在意义,“如之何”就与“如何”一样了。如:
(6)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经?齐风?南山》
(7)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代柯》
(8)二,吾独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论语?颜渊》
(9)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齐晋鞌之战》前两例“如之何”“如何”同,都在句中作谓语,“怎么样”的意思。后四例“如之何”与“如何”同,都在句作状语。“怎么”的意思。
2、孰与
“孰与”开始时是两个词,“孰”为疑问代词,“与”为介词,为宾语前置。如:
(1)(尉佗)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说范?奉使》
(2)鬼神孰与圣人明智?《墨子?耕柱》
例(1)“我孰与皇帝贤”即“我与皇帝孰贤”。试比较:
(3)咎犯与赵衰孰贤?《说苑?善说》
例(1)例(3)都同出《说苑》,例(1)“孰”“与”相连,例(3)“孰”“与”分开而且词序不同,而内容一样。
“孰与”有时候已经完全凝固,不宜拆开解释,意同“何如”,用来比较二者的之下,它与前一种在语言形式上少了后面的形容词。如教材中“救赵孰与勿救(强)”,“廉将军孰与秦王(强)”,后面的形容词不用了,但比较的意义也隐含其中。又如:
(4)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3、不亦……乎
这种句式用于反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吗”。这种句式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4、何……之有
这主要也用于反问句,乃“有何”的倒装,中间的“之”是复指“何”的。这种句式也比较好理解,请看教材中的例子。
5、何(奚、安、焉、恶)以……为(wéi)
这也是用于反问句中的一种常见句式,其中的“何”是疑问代词,“以”是介词,有时用“用”“为”已经虚化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整个句式意思是“为什么用得着……呢”。句式中的疑问代词以“何”为常见,也可以是“奚、安、焉、恶”等,中间插入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如:
(1)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2)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3)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晋书?王湛传》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五、语气词的连用
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有时是陈述语气词和陈术语气词连用,有时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一般是两个语气词连用,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如:
(1)君子食无其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与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3)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5)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6)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7)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8)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前三例是陈述语气词和陈述语气词连用,其中(1)(2)是两个连用,(3)是三个连用。中二例是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都是两个连用。后四例陈述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其中(6)(7)为两个连用,例(8)(9)为三个连用。从陈述疑问和感叹三类词气词的次序看,如果不同类别的语气词连用的话,那么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词气词往往在陈述语气词的后面,而感叹语气词往往在疑问语气词的后面。
陈述词气词+疑问语气词(矣乎)
感叹语气词(也哉)
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乎哉)
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也乎哉,也矣哉)
语气词连用,不用的语气词各自表达各自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例(4)为感叹句,例(5)(6)(8)为反问句,例(7)为疑问句,例(9)为感叹句。
第四单元 文选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答,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中以梁惠王“爱民”而国未见强的困惑为切入点,设喻作答,对梁惠王循循善诱,解其惑而释其疑,巧妙地阐述了他仁政为治国之本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河内凶”一句——古代“吉”“凶”常对举,“凶”指不吉利,后引申为特指收成不好。
充甲曳兵——扔掉铠甲,拖着武器。成语源此。
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自己才跑)五十步而取笑跑一百步的人。
则何如:那怎么样呢?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
谷不可胜食——“胜”,“不胜枚举”的“胜”。下“胜”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使老百姓供养生者安葬死者都没有遗憾了。是——指示代词,指代上面三种情况。养生丧死——两个动宾词组并列,“生”“死”都用如名词。
王道——儒家理想中的政治,与“霸道”(用武力征服别人)相对,“王道”是用仁德征服别人。
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谨庠序之教——小心地从事学校的教化。
黎民——百姓,因百姓头缠苍色(黎)的头巾而名。
然而不王者——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然而”是两个词,“然”承上,“而”启下。
未之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啊)。两个判断句,一肯定一否定。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句——这与刺死了人还要说“不是我的过错啊,而是武器的过错啊”有什么不同呢?注意这句话的句法结构——“于”字连同后面组成介词宾词组,古汉语中作补语,现代汉语要调到动词谓语“刺人而杀之”前作状语。“刺杀”是动补结构,现代是一个双音词,上古却是两个词,故用“而”连接。
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来到你这里来了。焉——兼词,于是(是指代处所)。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
【题解】
本文是《梁惠王上》中的一章。
孟子游说齐宣王,宣扬其仁政的主张。文章先从齐宣王对禽兽施恩入手,导其仁王道之心;继而以举羽毛与举千钧作例,导其虽有忍心而不推恩于百姓,仍不能行王道;接之以“缘木求鱼”喻行霸道之无益,并以邹人与楚人战为喻,故意危言耸听地陈行霸道之害;最后正面提出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全文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叠用比喻,层层深入,具有先声夺人、逼人就范的逻辑力量。
【补充注释】
可得闻乎——能够听一下吗?得——能。
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后代没有传述下来。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有关他们的事情。之——指“齐桓晋文之事”。
“无以,则王乎”——如果非要我谈一谈,那就谈谈王夫下的道理吧。古文“已”“以”相通。无以——不停止,即不得不说。
保民而王——安抚百姓而统一天下。《说文》——“保,养也。”即抚养,安抚。
莫之能禦——没有人能阻挡住他。禦——抵御,阻挡。
何由知吾可也——从哪里知道我行呢?何由——“由何”的宾语前置。
牛何之——牛要到哪里去,宾语前置。
将以衅钟——将用来祭钟,“以”后省宾语“牛”
若无罪而就死地——那样没有过错就走上杀场。若——代词,如此。就——动词,走向。
不识有诸——不知道是有这样的事吗。诸——“之乎”的合音词(“乎”表示疑问语气)。
以王为爱——认为王是吝惜的。爱——《老子》——“甚爱必大费。”今成语有“爱财如命”。
吾固知王之不忍也——固,本来。之——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诚有百姓者——郭锡良本注作“的确有这样的老百姓”。郭说似较佳。
吾何爱一牛——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
即不忍其觳觫——就是不忍心那发抖的样子。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王对百姓认为你吝啬这件事不要感到奇怪。“于”在后面组成介宾词组作“异”的补语,翻译时要把它调到前面当状语。无——通“毋”,不要。
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你的用意呢?之——指代不忍其毂觫而易之以羊的用意。
隐其无罪——可怜它没有过错。隐——怜悯,同情。今有“恻隐之心”。
是诚何心哉——这的确是什么心思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当的啊。谓语前置句,意译可译为“难怪老百姓认为我吝啬啊”。
是乃仁术也——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啊。“术”本义为路,此为引申义。是——指下文的“见牛未见羊”。
见牛未见羊也——(这是因为)你看到牛没有看到羊。
是以君子庖厨——所以君子使厨房离开自己远一点。
夫子之谓也——(这)说的就是你啊。宾语前置。
夫我乃行之——我这样去做了。乃——指示代词,如此。《庄子?德充符》——“子无乃称。”(你不要这么说)之——指代“以羊易牛”这种仁爱之举。
反而求之——反过来追寻这样做的动机。之——指这样做的动机。
于我心有戚戚焉——对我的心有所触动。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有复于王者曰:有个向您报告的人(这么)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能看清秋天鸟毛的末端。明——视力,与“力”相对。“秋毫之末”源此。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 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ldqu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古代汉语王力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诗经和楚辞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
古代汉语讲义 作者:冯志华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