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茅盾的《子夜》以大规模的艺术构思塑造了吴荪甫、赵伯韬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1)吴荪甫这一形象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这部作品是如何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多重线索中加以塑造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文化。
2.市民。
3.音乐美。
4.戴望舒、叶圣陶。
5.郭沫若、艾青。
6.瑞珏。
7.凤凰死而复生。
8.湘西。
9.湘西。
10.《死水》。
11.信天游。
12.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揭示国人的灵魂。
13.圆形。
14.流浪汉。
二、单项选择题
1、D、2.A.
4.C.5.A
6.B.7.A.
8.C.9.C.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D
3.A.D
4.BCDE
5.A.D.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隔行押韵,四个音节,音节的滑动等。
2.勤劳、善良、坚韧、快乐。但却悲惨的死去。
3.(1)形象生动,意境优美。(2)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3)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诗作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调。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首诗的风格飘逸清丽。
4.《寒夜》《围城》《狂人日记》
五、论述题
1.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
憎恨革命而又投机革命。对革命是一中农民式的想象:仇杀、占有、奴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
2.(1)孤独的、勇猛的现代的工业界的英雄,一个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家。(2)作品把吴荪甫同时放在城市和乡村,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外国买办资本的挤压等多条战线上来表现他的性格和他的失败。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卷(二)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鲁迅自己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年5月出版的《_________》杂志第4卷第5号上。
2.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出自诗集《_________》。
3.《雨巷》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诗人_________的情绪。
4.戴望舒是三十年代__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
5.《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它的续篇分别是《_________》和《秋》。
6.艾青在《大堰河——我的褓姆》一诗,把对_________怀念与赞美和对_________的忿恨与诅咒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7.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的标题“金锁记”的意思是_________。
8.《边城》所描述的那个诗意盎然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湘西的_________小山城。
10.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这虽然是一部长诗但却采用了小说式的_________________手法讲述了农民王贵和李香香怎样在共产党和赤卫队的帮助下获得婚姻自由的故事。
11.鲁迅在《阿Q正传》发表后,曾谈到自己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2.长篇小说《子夜》中具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却在公债市场、工人罢工和外国资本的挤压之下走向破产的民族资本家是_________________。
13.闻一多的诗作《死水》在主题上它是一首爱国的诗作,在形式上它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体诗。
14.曹禺的《日出》中的两条线索是,一是______________,一条是下等人生活的宝和下处。
15.“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出于诗人_____________的诗作《沙扬那拉十八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茅盾称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作品是()
A.《山峡中》
B.《边城》
C.《荷花淀》
D.《呼兰河传》
2.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是()
A.曾树生
B.瑞珏
C.侍萍
D.爱姑
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主义诗人是()
A.李金发
B.戴望舒
C.冯乃超
D.穆木天
4.下列对散文《荷塘月色》的描述唯一正确的是()。
A.作者是俞平伯
B.散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C.作品表现了作家对父亲的怀念
D.选自作家的散文集《伦敦杂记》
E.情节曲折跌宕
5.下列对小说《狂人日记》的描述唯一正确的是()
A.情节结构明晰,是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手法
B.讴歌了美好的人性
C.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
D.虎妞是其中的一个人物
6.茅盾采用日记本体形式写作的长篇小说是()
A.《蚀》
B.《虹》
C.《腐蚀》
D.《霜叶红似二月花》
7.曹禺剧作《原野》所写的故事内容是()
A.热情歌颂爱国志士
B.反抗封建婚姻
C.非理性的复仇
D.揭露封建地主家庭的罪恶
8.巴金的哪一作品主要描写了40年代底层知识分子的命运?()
A.《爱情三部曲》
B.《激流三部曲》
C.《寒夜》
D.《憩园》
9.“雨巷诗人”指的是()
A.戴望舒
B.闻一多
C.冯至
D.艾青
10.下列以传统家庭为表现题材的小说是()
A.《荷塘月色》
B.《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C.《北京人》
D.《家》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围城》中的人物形象有()
A.赵辛楣
B.孙柔嘉
C.白流苏
D.苏文纨
E.葛薇龙
2.下列对郭沫若长诗《凤凰涅槃》的描述正确的有()
A.选自诗集《恢复》
B.最早发表于宗白华编辑的刊物《时事新报·学灯》
C.具有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精神
D.具有泛神论思想
E.受到普希金的长诗《叶芙根尼·奥涅金》的影响
3.下列可以用来描述曹七巧的词语有()
A.被金钱扭曲了的人性
B.性压抑
C.恶毒的母亲
D.攀附权贵
E.善良的和蔼的性格
4.下列属于曹禺创作的剧作有()
A.《沉沦》
B.《日出》
C.《北京人》
D.《华威先生》
E.《春风沉醉的晚上》
5.下列符合《边城》这部作品特点的判断有()
A.将散文的笔法与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
B.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C.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热爱眷恋之情
D.小说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矛盾被诗化和淡化了
E.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丑恶人生的批判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析《死水》中"以美写丑"的艺术手法。
2.请简述《金锁记》的情节线索。
3.简析《雷雨》中的蘩漪形象的性格特点。
4.请写出三篇/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叙事文学作品。
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成功地塑造了车夫祥子的形象。请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祥子悲剧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通过祥子的悲剧,老舍表达了对社会、对祥子这样的下层百姓怎样的思想情感?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次游历英国后所写作的一首别离诗。关于这首诗作请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这首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词句(或者说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中为什么用笙箫来叙写别离?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新青年》。
2.《女神》。
3.惆怅、迷惘的情绪。
4.现代派。
5.《春》。
6.劳动妇女/母亲/大堰河、黑暗社会。
7.黄金铸就的枷锁。
8.茶峒。
10.叙事。
11.揭示国民性的弱点/国民的灵魂。
12.吴荪甫。
13.新格律体。
14.大旅馆
15.徐志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D.2.A.
3.A.4.B.
5.C.6.C.
7.C.8.C.
9.A.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3.A.B.C.
4.B.C.
5.A.B.C.D.
四、简答题
1.作品采用反讽的手法,极写“死水”的美,实质是揭露“死水”的丑恶。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极端的绝望和憎恨。
2.曹七巧从受害者到害人者的变化历程。
3.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但偏偏一个情感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死的死亡的亡。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4.《春蚕》《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五、论述题
1.社会悲剧、个人性格悲剧、婚姻悲剧。
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下层百姓的同情。
2.寻梦。(略)
笙箫,这种中国传统的乐器,音调暗哑,正好可以用来表现诗人这时的黯淡的心境;另外,这样的乐器的声音,正和上面“不能放歌”的求静相协调。
现当代文学-作家专题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重点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掌握所谓"鲁迅割断了传统"的指责及错误。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4.了解有关樊骏、赵园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第五讲: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及接受美学的层面等向个方面,掌握曹禺研究的现状。
2.通过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等作品,掌握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等。
3.掌握《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解折。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以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掌握张爱玲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掌握其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注意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3.掌握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80年代张爱玲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
1.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等创作趋向。
2.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
3.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第九讲:现代散文五家
1.掌握"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格外发达的主要情况和原因,掌握现代散文的"闲话体(风)"和"独语体"两个主要语体的特点。通过对几位代表性散文家创作特色的分析,大致把握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2.掌握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以及基本体式,了解"言志派"的其他散文作家。
3.比较"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4.掌握郁达夫的行旅散文的特点。
5.掌握何其芳散文的特点”独语体"的特征。
第十讲:赵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
1.了解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此殊荣的原因。了解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
2.掌握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3.掌握"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第十一讲:“样板戏”及对它的评价
1.了解"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
2.掌握"样板戏"的产生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常喽杂”样板戏"的作用。
3.了解戏剧艺术家和观众在京剧现代戏和"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在其中的作用。
4.分析"样板戏"为了适应表现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而在艺术上对传统京剧进行的主要改革。
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
1.了解由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掌握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情况,掌握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并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掌握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包括它对新生代的影响和新生代对它的反叛。主要掌握海子等"后朦胧"诗人和韩东、于坚等"第三代"诗人的情况。
第十三讲: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1.掌握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
2.通过《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了解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了解汪曾祺在废名、沈从文,与阿城、贾平凹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3.了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第十四讲: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1.掌握"女性文”、"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写作"等概念。了解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以及其中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2.了解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和创作主题、题材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中的重要作品。掌握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掌握王安忆小说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时叙事空间开放性的特点。
3.掌握"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王安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了解《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和王安忆小说观念发生的变化。
第十五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以及余华创作发生变化后的情况。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除体后,余华、北村、吕新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第十六讲: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1.了解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矛盾现象,人们对王朔截然不同的看法。
2.掌握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
3.掌握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包括消费与娱乐、批量与复制、利用大众媒体等。掌握王朔作品反叛精神和调侃语言等主要特征。
鲁迅专题辅导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沈下心来,不要急于往前赶,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鲁迅都不为过。
我们知道,电大学习的特点就是以自学为主,学习鲁迅也一样,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辅导上面,必须立足自学。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地读作品读教材,在可能的基础上再去读有关的参考资料。因此,我们下面讲的内容仅仅是一个“提示”,大家可以通过与这个提示的对照和检查,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需要补充和加强。
一、学习常识提示
这些常识都应该是“大专阶段”(或者叫“大本的低年级阶段”)在文学史课程中学习过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进入专题研究课程的学习时,仍然有必要重新学习,“温故”才能“知新”。对于其它非中文专业专业的同学来说,则必须补上这一课。对此,任何同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1.关于鲁迅生平
“鲁迅研究四题”是本学期的三个大重点之一,而这一讲的一个主要重点或者说是中心议题、中心内容,则是鲁迅“对传统的态度”。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对传统的态度,则必须首先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而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历程,最简单、最快速同时也是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掌握这个人的人生道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个人生道路主要就包括“生平”和“创作简况”两个方面。
(1)简历。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终年55岁),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
(2)青年时代。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日本留学。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6年,受到“幻灯片”事件的影响,其中,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在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因而失败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着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4)回国“幻灭”。1909年(28岁)回国,在浙江当中学教员,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邀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赴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