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在题材问题上让作家有充分选择的自由,作家应根据自己所熟悉适宜的条件选择题材;
2.“精神奴役创伤说”,他认为应继承五四提倡过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应当看到人民群众“精神要求虽然伸向解放,但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或扩展着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知识分子虽有游离性,应当长期接受磨炼,但不一定是被动接受人民的教育,而是要发挥“主动精神”搏击生活,在正视人民身上“奴役创伤”的同时改造自己。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民族形式与吸取外国经验)
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市民社会突起以后、积累了几百年的、世界进步文化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五四新文学是接受了世界进步文艺的思想、方法和形式,大胆吸取国际革命文艺的经验成为五四新文学传统之一。
74.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大众风格的创作,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由于赵树理顺利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赵树理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密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
①他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②他们首先是革命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他们直接参加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长期忘我地在农村基层参与农村变革,他们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的这种社会实践和创作方式在赵树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决定了他的文学观及创作姿态。他的“问题小说观”成为赵树理观察与表现农村生活的重心所在。而当党的指导方针发生了某种偏差,“问题小说”创作就可能出现危机。
③他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停滞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他的作品除了融入了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了历史考察的理智。这都构成了赵树理创作的历史特点。
④赵树理的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主要从民间文学汲取艺术营养,在解放区作家中很有代表性。但是文化修养不足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视野的相对狭窄,无疑对赵树理及同代作家产生了消极影响。
75.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观察农民和农村社会。
不同:(1) 鲁迅站在启蒙的立场,对农民的精神麻木采取批判的态度,赵树理则以平时的态度,写出了翻身农民的真实状态和命运。
(20鲁迅主要揭露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赵树理表现的主要是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着重表现农民摆脱旧的思想、文化、习俗、心理的艰难过程。
76.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典型形象
(一)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传家宝》中的金桂婆婆。
(二)年轻一代农民
1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而发生蜕变的年轻农民。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2农村新人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传家宝》中的媳妇金桂,写出了翻身农民的新形象。
77.赵树理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赵树理挖掘民族传统,反映现实问题
1.情节结构状态
赵树理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的框架,讲求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层层推进,连贯完整,首尾呼应。如《小二黑结婚》,小说从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个是前庄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的三仙姑,接着分别讲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故事,在逐一介绍主要人物小芹、金旺兄弟、小二黑;从第六章“斗争会”开始,情节逐渐发展,到第十三章“看看仙姑”故事结束,对两个“神仙”的变化做了明确的交代。
《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
2.形象塑造方法
在描写与叙事的关系上,吸收传统评书式小说的手法,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里,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其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与心理描写。例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他的迂腐、迷信是通过他的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的,表现了他对小二黑的关心。赵树理注意小说故事性与讲述性,使小说不光能看,也能朗读,这种口头性文体对于小说叙事结构的创新,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力。
3.语言表现风格
赵树理小说叙事风格明快、简约,富于幽默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对小说语言艺术探索的成功。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具有明白如话的特点。常堆积方言土语来显示大众化,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幽默风趣,雅俗共赏,具有极强的文学表现力。
78.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首先,赵树理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觉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变化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树理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仍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地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角度来写。
其次,赵树理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式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像小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树理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树理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群众化特色表现在: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结构多数是运用传统手法,即注意故事性,情节连贯,环环相扣,有头有尾,而且往往是大团圆结局。《小二黑结婚》是一个故事,其中穿插了“不宜栽种”、“米烂了”等小故事。结局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恋爱以“一对好夫妻”为结果,恶霸收到惩罚,二诸葛、三仙姑的迷信思想等有了好的变化。
在人物塑造上,也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
语言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通俗易懂,简洁生动。如《小二黑结婚》只用一句话“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便把“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了。
79.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钱钟书的反讽技巧高超,大到主题意蕴的暗示,小到对人物隐秘心理和心理转折的发掘,对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都堪称独步。
②他的叙述风格诡奇、尖刻、焕发机智、富有知识容量的书面讽刺语言,特别是编制新奇、犀利、多样的比喻句和警句,顺手拈来,即成妙语。
③他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于一炉,使一种机智讽刺得以确立,并大大增加了它的现代性质。
80.孙犁小说的特色
在孙犁的作品里不着重表现战争的残酷而着意表现战争中的民族正气;不着重表现农民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努力表现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觉醒与美好心灵的闪光,由此形成了孙犁式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他们中的妇女),在伟大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于美的追求.
(一)对生活中诗意美的追求,以及作家的诗人气质,决定了孙犁捕捉生活形象的独特方式,典型形象塑造方法上的独创性。他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是抓住人物思想性格最主要、最特殊的部分,让读者通过这样一个鲜亮的环节,抓住整个链条,看到全面的生活。
(二)孙犁的小说常常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或用一种思想,一组细节串联起来。孙犁的小说常采用散文式的、追随人物感情流动的抒情结构。在描写上也常用情景交融的诗的手法。他执著、认真地追求语言的艺术美。他的语言,从生活出发,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把语言的通俗和优美、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他清新、明净的语言风格。
81.比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
(一)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相比《暴风骤雨》的主要弱点在于把农村复杂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简单化,也规范化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各个阶级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在《暴风骤雨》中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阶级阵线绝不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暴风骤雨》对生活的表现也有自己独到的有点:全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富于农民情趣的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而这一切都出于单纯、明朗、简洁的语言形式。
(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二者各有特色。丁玲善于通过细致而富有历史深度与历史真实感的心理刻画,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善于从运动状态去刻画农民的心理,把人物置于土地改革的历史大变动、大风暴中,去考察、表现他们心理状态的变化。小说对侯忠全的刻画很有典型性。《暴风骤雨》中地主形象塑造的立体感不够,小说中描写了三个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这三个人外型上有差别,但性格、对土改的态度则大致一样。小说的主要成功在于农民的塑造。觉醒的农民积极分子有郭全海、赵玉林、白玉山、李常有等。另一类写得生动的是赶车的把式老孙头。
(三)两部小说的文学语言各有特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语言细腻,有时失之沉闷,却也不乏优美的篇章。《暴风骤雨》则明快、简净,富有地方特色,充满了农民所特有的幽默感,方言口语的运用也失之冷僻。
总之,丁玲在坚持自己的文学探索精神基础上,对农村新世界投入深深一瞥;而周立波是试图站在民间的地位上,运用政策思想,“仿制”一个接近农民的叙述文体。
82.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①对以“圆”为中心的传统哲学与诗学的超越,建立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与诗学的建立。穆旦笔下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残缺”的“自我”。
②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复杂化与情感方式的线团化,在穆旦这里得到了初步的落实。
③以怀疑的眼光观照现代生活所提出的思想命题,如《打出去》中说:“由幻觉渐渐往里缩小,直到定立在现实的冷刺上显现”,这是冷峻的逼视,是清醒的超越,更是“反抗绝望”的自觉。
④穆旦诗歌的叛逆性:他始终坚持“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如《还原作用》中荒诞的意象,正是诗人在现代生活中的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
⑤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是指诗人所采用的与传统抒情方式相异的“几近于抽象的隐喻似的抒情”方式。是一种主体意识自由伸展、运动,大量采用内心直白,或者是抽象而直接地理智化叙述,或者是将肉体感与形而上的玄思相结合,诗中任意出现对立两极间的跳跃、猛进、突转,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惊异的美。
⑥在诗的语言上,穆旦拒绝文言,坚持“五四”现代白话诗的传统。主张“诗要明白无误地表现较深的思想。穆旦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利用多义的词语,繁复的句式,以表达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同时又自觉大量运用现代汉语的关联词,以揭示抽象词语、跳跃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