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以祥子为例分析老舍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祥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形象。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几乎全做过了”。他把买一辆自己的车作为生活目标,经过三年的艰辛,祥子终于买下一辆新车,不料才半年就被匪兵抢去。他虎口逃生,在路上捡到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元钱,准备积攒着买第二辆车,不久又被孙侦探抢走。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却也防不住性诱惑的陷阱,不得不与她结婚,并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了第三部车。不久虎妞难产死去,祥子只得卖掉车料理丧事。祥子作为一个独立劳动者善良的愿望被毁灭。
②祥子本身也有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要赚钱,这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一步步走向堕落深渊。小说最后祥子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变得懒惰、贪婪、麻木、缺德,他打架,使坏,逛窑子……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③祥子似乎注定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虎妞的变态情欲、二强子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等等,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小说通过祥子的内心感受来写丑恶的环境如何扭曲人性,从洁身自好到心中的“污浊仿佛永远也洗不掉”,最后破罐子破摔,彻底沉沦。
④小说直接剖析构成环境的格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老舍对城市中的“欲”(情欲、财产贪欲等)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主要处于道德的审视。
46.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集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怨结。
2.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深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和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
3.当然,虎妞对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求出发,甚至也可以说是,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了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47.解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辈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地位,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祁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的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
48.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1.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与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
2.“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排场、体面、气派;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例如《四世同堂》祁老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耳习目染的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第一章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
一方面,欣赏北京文化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并对其毁灭感到感伤、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热”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与其现代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3.他的作品追求幽默,深深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带有北京市民打哈哈的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使艰辛的人生变得美好。老舍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从《离婚》开始,老舍的幽默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评;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
4.语言上,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他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所使用的词语、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489结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论析老舍整个小说创作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方面的总体价值和特色。
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两部现实主义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传统民族文化严重落后于现实的社会变革,使社会发展受阻。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平凡国民,备受痛苦的煎熬。其中有的为现实逼迫走投无路,最终丧失了劳动者的美德;也有人冲破传统束缚,从苦闷彷徨中走向新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的真实记录。
《骆驼祥子》浓烈的悲剧性,在于它表现了劳动者美好人性被摧残及祥子自身弱点。祥子从乡间进入城市,幻想以勤劳换取安逸生活,而希望却一次次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作为城市贫民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与旧的社会环境相关,因而具有社会批判的意义,同时他自身的保守心理和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悲剧,被纳入“批判国民弱点”的主题中。
《四世同堂》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祁老人恪守礼教。奉行“和气生财”,回避政治和一切纷争,但被逼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事后,也勇敢地出来捍卫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祁瑞宣是北京文化熏染出来的祁家的长孙,他身上体现着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现代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与困扰,但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在抗战中的地位”。通过两人反映了“国民性弱点”及其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过程。祁瑞宣较之祥子高明之处,正是他最终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桎梏,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适应的新的文化。
老舍在作品中同时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学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是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积极的成分蜕变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
50. 以《家》等作品为例,分析巴金早期(1929-1941)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巴金早期的作品充满着豪迈的热情,他愤怒地控诉封建制度及礼数的本质,彻底地否定了整个封建社会,号召人们冲出束缚,走向幸福,光明的新生活。《家》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和腐朽,高公馆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奢侈腐化,梅芬、瑞珏成了牺牲品。更多的人觉醒了,如觉民以“逃婚”行为向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表现了只能过去自由的决心和勇气。巴金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文化影响下的青年的痛苦和彷徨,同情其不幸时也批旁其作揖哲学,更加深了对封建制度吃人罪恶的揭露。
其早期作品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浓厚的生活意蕴。《家》里融入了巴金青少年时代在封建大家庭中的生活经验,也融入了他走入社会后积聚的对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和憎恨,生活基础极为深厚。
(2)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觉新的不抵抗主义,觉慧的幼稚大胆的反抗,丰满鲜明,小说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久的审美魅力。
(3)语言朴素而又富有热情《家》从对人物,故事的客观描述为基本手段,而以真挚的感性贯穿其中;于平实的叙述中,用强烈的内在理性打动读者。使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有着强烈的唤起读者情感的魅力。
5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家》中以高家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作者在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以雄健的笔触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腐朽衰败,表现他们精神上、道德上的堕落无耻,也写出了他们为维护固有秩序的挣扎及失败,揭示封建制度面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
高家是作为封建制度的一个缩影来表现的,这里等级森严,尊卑分明,高老太爷是最高统治者,也是封建制度及其权力的主要象征。他一生惨淡经营的到了供养儿孙的金钱并支配他人的权势,为维护封建统治,他可以把觉慧关在家里,向觉民逼婚。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结果适得其反。
一方面,克安、克定利用高老太爷的钱为非作歹,从内把封建家庭掏空,金钱养出了一群蠹虫和败家子。而高老太爷也意识到“他的努力却只造成了今天他自己的孤独,今天他要用他最后的挣扎来维持这个局面,也不可能了”。他预感到封建家庭已处于零落飘摇的境地,陷入绝望之中;另一方面 ,高老太爷的权势则加剧了年轻一代的反抗和斗争,促使他们更坚定地同封建家庭决裂。取消觉民的包办婚姻表明其权势失去威力。作为封建统治的象征,他终于心力交瘁,一命呜呼。
正如巴金指出的,高老太爷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钱只会促使儿子们灵魂的堕落,他的专制只会把孙子们逼上革命的路。”他更不知道他自己亲手在给这个家庭挖墓。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52.《家》高老太爷、觉慧、觉新的形象分析
1.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高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至尊,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按照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是家族的“君主”,全公馆上下无不敬畏的“神”。《家》中直接写高老太爷的章节不多,但能给人很深的印象,他就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贯穿全书,给高公馆笼罩上一层森严恐怖的气氛。《家》里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直接间接都与高老太爷有关。小说用许多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而封建压迫者在扼杀人性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性。高公馆为人们认识封建家长制提供了完整而形象的模型。
2.觉慧是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作者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觉慧最早觉醒过来,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他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身社会革命活动,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他不怕冒犯尊长,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最后,他又毅然从这罪恶的家庭中出走。小说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
觉慧身上又有五四青年难免的历史局限性与弱点。他从封建家庭中蜕化出来,不能不带有一些封建思想影响的痕迹,小说没有回避他的缺点,有的章节还很细致地刻画他这种思想的复杂性。这个形象深刻反映出五四新思潮所唤醒的年轻一代青年的历史性特点。尽管觉慧出走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明确,但他总是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
3.觉新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受过五四新思潮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封建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造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顺从的性格。“家”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炼狱,也意味着一种神圣的血缘关系与难以割舍的生活情调。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
不过觉新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和行动的矛盾经常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觉新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家》的结尾,瑞珏惨死的教训,终于使觉新有所醒悟,痛苦地感到“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并表示支持觉慧出走。
53.《家》的杰出成就
(1)巴金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道路。小说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向社会革命洪流。
(2)《家》中写到的人物有六七十个,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慧和觉新这三个典型人物。除了三个典型外,《家》还刻画了其他一些生动而富有特征的人物形象,如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瑞珏,勇敢地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侩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奸诈的四太太王氏,专横愚顽的土豪周波涛,等等。
(3)《家》在艺术结构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全书人物众多,时间繁复,但作品能始终围绕基本线索展开描写,有条不紊,紧凑周密,波澜起伏,跌宕有秩,显示了作者精于构思的能力。
(4)《家》很能代表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感情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又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54.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40年代中期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他开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变得更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
(1)题材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其中《憩园》和《寒夜》是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憩园》写成于1944年5月,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有对人事变迁莫测的感慨。既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批判福荫后代、长宜子孙的封建思想,又充溢着人道主义温情。小说展示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旧主人杨老三和新主人姚国栋的寄生生活。揭示出封建阶级本身所经历的人格的堕落及人性的扭曲的过程。巴金不再是一味批判封建阶级的角色,在批判的同时又夹带着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笔墨处处透露着悲天悯人的感情。有一种悲凉的挽歌的调子。
《憩园》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作者大胆吸收了外国文学的某些构思手法(受契诃夫《樱桃园》及《未婚夫》影响很明显),又借鉴了我国古代文学构设意境的美学追求,形成了有浓厚抒情气氛又带有象征意味的结构形式。a《憩园》新旧两代主人和他们家庭的遭遇颇带传奇色彩,却采用哀怨婉约的文字和舒缓自如的笔调,别有一种诗的韵味。B《憩园》由几个人物追述的历史片段组接而成,每种追述都有自己的道德评价,彼此辩驳并呈,形成复调的关系。C故事的总叙述者“我”是客居杨家的局外人,他对这个家庭的衰落的观察与评说时时警醒着读者,不是沉浸于故事,而是取一种“感情间隔”的思考。这种处理强化了小说阅读中的时空体验,有一种沧桑之感。
《憩园》标志着巴金以往那种“青春型”的热情倾泻的创作风格,开始朝比较深蕴细腻的方向转变。到《寒夜》更是达到圆熟的艺术境界。
《寒夜》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性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这部作品所展示的一切都了无生气,读来令人心情沉重。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接受了新思潮的熏陶和启迪。但汪文宣很快在艰难的生活中消退了锐气,变成了一个善良、胆小、软弱的小公务员。他的卑琐、平庸已不能再获得妻子的爱情,无力解决婆媳之间的矛盾,更无力抵抗社会对他的经济的、精神的压迫,终于肺部烂了,喉咙哑了,在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之际,满怀怨愤死去。
曾树生人物形象分析:
她年轻美丽,有充沛的活力,思想开放,然而内心藏着孤独与苦闷。这苦闷除了社会环境的压迫,和她的身心要求得不到满足也有关。她爱自己的丈夫,也曾想遵循传统道德的规范,作安分守己的妻子,但回到家,面对病入膏肓的丈夫,内心便控制不住恐惧和压抑。所以在年轻、富有而又健壮的陈主任的引诱面前,她终于决定离开丈夫随陈主任去兰州。小说注意发觉她的潜意识,如写她想努力唤起对儿子小宣的亲近感,但看到小宣那未老先衰的病态模样,生理上心理上就产生压抑感,使她在儿子面前也表现出排他和自恋的深层人物性格。巴金显然不是按照既定性格心理类型去拼接他的人物,而是忠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使曾树生这样的人物形象具有很丰富的审美内涵。
汪文宣、曾树生的悲剧,是处于黑暗现实中而又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被摧残、肉体上被吞噬的悲剧。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又蕴含对人性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层思索。如其中对婆媳之间无休止“战争”的描写,就发掘到心理方面的深层原因。
在艺术上,《寒夜》是平民的史诗,用笔更为冷静,注意在人物内心冲突方面下功夫。整部作品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气氛作文章,已经凄凉,增加了悲剧效果,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想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
55.结合《边城》,论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题材相当广泛,内容相当丰富,人物形象种类繁多,但他最为执著描写的是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山光水色,也最为精心地在这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构造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态,吹奏他的爱和美的人生颂歌。《边城》就是其最为出色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审美追求。
1.小说通过主人公翠翠的纯朴和至真至性,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她的纯情和对爱情的渴望,表现为少女特有的朦胧向往,表现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但却又始终不渝,坚贞不屈。翠翠的这种纯美心灵刚好与当时文明都市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小说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风俗美和风景美。这种古朴雅洁而又有些原始野性的风情,这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刻意淡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阶级冲突,正所谓“浓浓的地方色彩,淡淡的时代投影”。
3.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独创了一种诗化的境地,整个作品是诗、是梦,又都是现实,这一切浑然结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
《边城》所追求的美好的人生形态虽然与现实社会有相当的距离,但它毕竟体现了作家的一种执著的人生和信念,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56.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一、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躏,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灵魂终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觉醒,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小说揭示了在经济压迫下和金钱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如《绅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假道学、假文明本质。《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了性变态。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
三、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短篇小说中,表现的是“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而又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如《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妇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两人共同创造了食色与爱情的传奇,其中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的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被都市文明扭曲、淳朴自然的人性。
57.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经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故事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乡土风俗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 ,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述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和咏叹。
5.《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