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根据完形主义创造的涵义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4)社会戏剧论——雅各布·莫雷诺
该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人大2005名词解释
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四个方面含义:
(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社会中的人无不处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
(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一、一系列权利,即这种角色有权要求被人进行某种活动。二、一系列义务,即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种活动,表现某种行为。
(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这样,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角色。
(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由社会角色编制而成的。
三、角色集
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
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
(1)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
(2)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Ø先赋与自致——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
Ø自觉与不自觉——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
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影响因素:①一个人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对新的行为规范不完全适应和熟悉,往往容易表现出自觉角色。②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明确希望的条件下 ③特定的环境与任务 ④经常的自我提醒。
不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个人长期充当某一角色后,就容易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上述(自觉角色)因素没有时,也容易按习惯行事。
Ø规定性与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Ø功利性与表现性——角色追求目标
功利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其在一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公平、社会正义。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角色的确定。
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叫做角色的“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明确了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角色。在社会关系发生变动时,人们会遇到重新确定角色的问题。
角色确定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其表现为不能胜任角色、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等。
角色确定还有个“有效性”的问题。即某种角色确定是否得到了公认。角色确定“有效性”的获得应该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
(2)社会角色的表现。
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角色表现的一系列环节主要包括:
①道具、布景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说来,布景或道具的作用有二:一是象征性的,二是实用性的。
②一个成功的角色要有合适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
③角色的台前、台后表现要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相互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
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 对角色的期望。
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
- 对角色的领悟。
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悟。只有充分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角色扮演的评判标准,以社会的评判为准的,而不以个人的评判为准,才能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
- 对角色的实践。
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二、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一个人对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的优劣,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
角色距离,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要成功扮演角色首先要进入角色,条件:①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②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③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
所谓“角色距离”者,包括不足和超过角色规范两类。
结论:
(1)在管理或人事安排上,为使一个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就不仅应将他安排在与其品质相应的角色上,而且应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
(2)当一个人屈居在与其才能不相适应的角色上时,他需要有朋友为伴,因为与同伴在一起会形成新的环境,这就改变了他所处的角色、地位的含义,在新的环境里可以形成新的互动。
(3)表现角色距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尽力使自己独立,与情景相分离。另一种是几个人在一起形成新的互动。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角色失调(人大1997名词解释,社会学) 角色冲突(人大2004年名词解释,社会学)2004年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包括情况:
Ø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扮演的顺利进行。
类型:
(1)角色间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如领导与群众)
(2)角色内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①一个人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发生的角色内的冲突称之为角色紧张。
②一个人所承担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便容易发生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③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解决方法:
- 针对一个人因为承担角色过多造成的角色紧张,应减少他过多的兼职,使他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岗位上。
- 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个场合只扮演一个角色。
-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高觉悟。
Ø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扮演者和大众都不清楚角色的行为标准。
原因:
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在社会与文化的迅速变迁时期,很多社会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都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那个范围。这样发展的结果是,很多人对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究竟应是什么样子,感到“不得而知”。
解决方法:长期互动,当社会为他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才能消除。
Ø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
原因: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
解决方法:
- 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相继承担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好准备;
- 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成长进行指导;
- 对社会来说,应加强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社会的帮助。
Ø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解决方法:
①一个人可以吸取角色失败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重新振作,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可将坏事变好事。
②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第七章 社会互动
-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 集合行为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华丽不该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使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题。
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Ø社会互动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Ø含义
(1)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必须有互相依赖性的互动;
(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还有思想和情感)
(4)不一定非要面对面;
(5)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情景不同,意义不同;
(6)会对互动双方,甚至环境产生影响。
(7)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指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符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基本观点:
(1)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这种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3)人之行为的意义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定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动,符号,是能够有意义的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只有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当代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
(1)布鲁默=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因此他们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的独特性质;
(2) 库恩=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一学派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并非是一个单独的理论,它代表着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并且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作,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工具。因此,它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
(四)戏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他认为,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指出了四类人际礼仪:
1)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
2)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的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
3)维系式礼仪——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
4)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
(五)社会交换论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和埃默森等。
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该理论着眼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并用“代价——报酬”模型来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
五个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特定刺激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时,他将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行为获得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这里,酬赏是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四等,最有价值的酬赏是他人的服从,也就是控制他人的权力。
(六)本土方法论
由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又称“俗民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即强调“过程”的意义)
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 社会互动的情境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类型:
(一)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不同情境对于互动有着不同的要求。
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相同:要考虑其他人的具体需求、愿望和个人特点。
二人关系比较亲密
三人关系中第三人的地位和作用很特殊
(二)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
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工作情境: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局限于一定范围,很少有情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