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资料李芹整理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8
1、什么是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3、什么是社会结构?它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4、什么是社会运行?简述它的基本内容。
5、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视角。
第四章 社会构成要素
自然环境的涵义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 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 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社会的空间——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的概念
*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关联、交互影响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由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三部分组成。
(二)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 影响生产布局与职业构成
* 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 影响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习惯
(三)人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自然环境
* 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 人类的各项活动改变着自然环境的面貌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
* 社会制度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有重要影响
(四)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提高,有积极结果,也有消极后果。
* 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高度保护环境,综合治理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生态问题 。
*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的主体——人口
(一)人口的基本概念
人口: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静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及人口构成等反映出来。
人口数量: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总和
人口质量: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人口构成: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
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理环境构成
* 动态考察:人口的状况通过一定时期内各个时点上发生的有关人口变动的总和反映出来。
* 人口自然变动: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构成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人口体质某些因素的变动。
* 人口机械变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它通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 人口社会变动:人口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入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人口状况影响人口与自然界的相对平衡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产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物质生活
* 人口状况影响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生活的发展
(三)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 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构对人口的增长与结构产生影响。
* 社会因素:
* 经济
* 政治
* 科学技术
* 教育
* 文化
* 人口政策
(四)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 主要表现:
* 数量上,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迅速膨胀;
* 素质上,在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多,健康状况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 结构上,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等,与物质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
* 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②少儿性别比继续失调;
* ③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快;
* ④人口素质差,主要是体质差、文化水平低;
* ⑤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 ⑥人口分布不平衡。
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
* 1798年,《人口原理》
* “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 对人口的限制:“积极的抑制”、“预防的抑制”,
* 中国人口学家马寅初:
* 《新人口论》:中国人口增殖太快,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也影响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及整个生活水平的提高。
* 社会与人口关系的处理____
* (1)大力发展经济;(2)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保持适度人口;(3)提高人口质量,实现优生优育;(4)发展教育,提高民族健康素质;(5)制定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三节 社会的纽带——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英 爱德华•泰勒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原始文化》
* 英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其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他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论》
*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或者有形物品,如车轮、衣服、学校、工厂、城市、宇宙飞船等;非物质文化则指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政治制度等。
* 狭义的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哲学、科学、艺术、道德等。
二、文化、社会与文明
* 文化与社会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文化属于社会的范畴。
* 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对文化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广泛而深刻的。
* 文化与社会有别:
* 概念内涵不同:社会概念注重的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的具体活动过程、社会运动的规律等;文化注重的是社会活动的结果,
* 内容不同:文化反映的主要是社会的精神现象,它只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与文明
*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
*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三、文化的特征
1、地域性: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地方性。它意味着在特定的地域内呈现着较为相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使它们和另一地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或差别。
2、历史性: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3、多样性: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或者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4、共同性:首先,指有些文化既发生和存在于这个地域,也发生和存在于那个地域;其次,文化的共同性还指发生和成熟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为其他地域所接受、所吸收的情景。
5、象征性:一切文化现象都反映一定的对象,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6、累积性:任何社会具体的文化,总是继承前人的成果,进行文化累积,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四、文化的构成
(一)文化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
(二)文化丛。指许多相关文化特质的聚合,它通常是以某一文化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别的文化特质发生连带的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
(三)文化模式。指某个社会或某个民族各种文化丛组成并相互联结的文化系统。
* 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最好的,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五、文化的分类
(一)按照创造文化的主体分为民族文化、阶级文化、区域文化和群体文化
(二)按照文化系统的领域(性质)分为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以及符号文化
* 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
* 规范文化: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
* 认知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
* 符号文化: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
(三)按照文化的社会位置关系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 主文化即主流文化:在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又称副文化:在一定社会中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 反文化:一种对现有主文化的背离或否定的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极端表现。
(四)按照社会成员掌握文化工具的形式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
* 雅文化:一个社会中的上层人士利用高级符号工具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创造。
* 俗文化:社会下层成员使用有限的符号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样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下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创造。
六、文化的功能
* 认识与改造功能
* 整合与导向功能
* 培养与教化功能
* 推进与发展功能
* 区分与标志功能
* 思考题
1、简述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2、文化作为一种体系,它由哪些层次所构成?
3、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4、文化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形式? 5、文化的功能何在?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概述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1、广义说与狭义说
狭义说:社会化是一个个体在未成年期经历的过 程。
广义说: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人生的始终的观点。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文化塑造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个体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定义:
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技能与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文化,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从时间上看,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于人生发展的全部阶段。
(2)从内容上看,人的社会化要求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必须学习与掌握该社会的文化遗产,同时还要创造新的文化。
(3)从关系上看,社会化既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教化与控制,又是个体参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人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自然性表现为:人具有受生物规律支配的自然性,如新陈代谢、生命过程的自我调节、遗传性和变异性等。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属性的性质和方向,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2、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间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社会化。
* 由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要求,人的社会化过程又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 社会化的内容的差别
* 社会化的目标的差别
* 社会化的方式与技巧的差别
3、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社会化的主体是指社会化的影响者,
* 社会化的客体指社会化的被影响者。
* 作为社会化的客体,个体要接受他人或外界对自己的要求,被周围的人与环境所塑造。
* 人积极主动地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环境,有选择地将社会文化内化,将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又创造性地外化出来,去创造新的文化。
* 个体在接受他人影响的同时,又对他人施加影响。
4、正向性与反向性的统一
* 侧重于不同辈份、不同地位之间的人的相互作用。
* 正向社会化: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以及成人对儿童的教化与影响。
* 反向社会化: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以及儿童对成年人的影响与作用。
* 在传统社会,大多数情况下是父辈把知识、经验、技能、规范传递给子辈,子辈再传递给孙辈,基本上都是正向社会化。
* 现代社会,子辈和孙辈越来越多地用新知识、新文化与新技能影响他们的父辈与祖辈。
三、社会化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从个人方面来看
*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满足需要,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 社会化有利于个人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
(二)从社会方面来看
* 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 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 有助于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节 社会化的内容与历程
一、社会化的内容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
* 日常生活技能
* 自谋生活技能
(二)行为规范社会化
* 通过模仿、训练和灌输,了解并掌握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宗教戒律、政治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准则、条例、条令等 。
(三)生活目标社会化
* 把社会目标内化为个体的生活目标
* 培养和造就社会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将获得的知识、技能、才智、创造力能动地外化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四)角色社会化
* 学习角色的期待与规范,学会扮演各种角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相应的角色规范 。
*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五)政治社会化
* 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是一个人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形成的过程。
(六)个性社会化
个性:个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表现了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
*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
* 社会化既是一个人不断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实现共性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形成和发展个性,实现人的个性化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 E•埃里克森:八阶段说
* 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说
* 苏联学术界:三阶段说,劳动前阶段、劳动阶段、劳动后阶段
* 中国社会学界:以人的自然生命周期为依据把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婴幼儿时期,学龄初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老年时期几个阶段。
(一)儿童社会化
* 个体从出生至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 内容: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心智的发展、基本知识和规范的掌握
* 主要场所:家庭、幼儿园 、学校
* 学龄初期是个体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
(二)少年社会化
* 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
*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增强
* 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 主要任务:学习文化与社会知识,掌握谋生技能,学会并运用社会规范,逐步完善自我观念。
* 社会化的“危险期”
(三)青年社会化
* “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 自我观念深化
* 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
* 采用了新的社会化方式
* 任务:尽快确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实现自身的真正独立,努力担负社会责任。
(四)中年社会化
* 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个人继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 继续社会化的原因:
*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 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社会化并不完全
* 成年之后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 主要任务:继承、传递 、创造
(五)老年社会化
* 特点:
* 生理---衰退状态
* 心理;自我认同弱化,思想言行趋于保守
* 角色转变:退出职业活动;祖父母;丧偶
* 任务:
* 传授知识和经验,教育帮助年轻一代
* 适应新生活与环境
三、再社会化
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要求个体放弃原来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接受一套对他本人完全是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 主动再社会化: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或变迁,人们自觉地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 原因:①社会变迁 ②社会流动
* 强制性再社会化:
* 对象:有越轨行为、危害大多数人利益,并且给社会造成危害的人。
* 方式:强制
* 场所:监狱、劳教所或工读学校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
一、社会化的内在条件
(一)人有思维能力
* 以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
* 人的大脑及高级神经活动系统
(二)人有语言能力
* 语言: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 借助语言: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技能,参与社会生活,迅速、准确地接受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三)人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人的学习高超:包括模仿、内化和创造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过程和层次。
* 人的学习能力的最高表现是创造
* 作用:
* 更迅速、更正确和更深刻地认识事物
* 迅速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
* 主动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动机,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
(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 依赖生活期: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身心不健全,不能独立生活,需要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父母(或其他养育人)关怀和照顾的时期。
*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为个体学习社会文化和技能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也为个体与社会建立终生的社会联系和情感联系以及接受现存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家庭
* 个体接受社会影响最早、最为直接、也最长久的社会化场所,
* 人生旅途的第一站
* 父母: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 功能:
* 为身体成长、感情满足提供条件
* 使儿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习得进一步社会化的手段
* 开始接受和内化社会的文化规范与价值标准
* 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以及性格特征
相关话题/社会学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l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现代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现代社会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3 第一节对社会学的多维理解............. 3 第二节理论体系的不同建构............ 15 第三节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6 第二章社会及其运行............ 33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 33 第二节社会构成要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考研)(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一)-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笔记无鱼版本
无鱼的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含第1、2、3、4章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含第5、6、7、8、9章 第三编 社会运行宏观分析 含第10、11、12、13、14、15、24章 第四编 社会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含第16、17、18、19、20章 笔记说明: 1.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2002年修订,简称概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
《社会学》串讲 主讲:陈建国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复习方式 每章要点:选择题 重点概念:名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北大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
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rdq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北大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目 录第一章 绪论2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