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资料李芹整理版(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8


*    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失业者阶层等。
*    2001年,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    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有四个特性:第一,与绝大多数已经实现工业化或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社会一样,当代中国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职业的分化。第二,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制度因素包括所有制、户籍制、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作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导致当代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一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作用要相对弱于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第四,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特殊的影响,即在利益调整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低层;另外,在过渡期还会出现阶层位置不确定的边缘性群体。
*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对社会群体进行分层。
*    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
*    经济资源主要指对生产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
*    文化资源指对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
*    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着社会各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大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所组成。十大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它们分属五种社会地位等级:即上层、中上、中中、中下、底层。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 社会流动的概念及其研究
对社会流动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裔美籍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社会流动的定义、类型和机制,在索罗金看来,社会流动是指社会事物、价值,即由人类活动创造、改观的全部事物,从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全部流动。
*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的社会位置的变动,更精确地说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或移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
1、社会流动与社会革命是有本质区别的。
2、社会流动不同于人口流动。
3、社会流动不同于人才流动。 
二、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一)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所谓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在流动过程中,流动主体在社会地位、收入、声望、权力等方面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在不同的社会分层之间的向上或向下流动。从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的流动叫上向流动,反之从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的流动叫下向流动。
*    向下流动的三种情况:一是非个人原因的结构性向下流动;二是正常的社会退位;三是带有惩罚性质的向下流动。
*    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    水平流动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 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    这是根据流动的职业参照基点所作的划分。
*    代内流动指的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的职位的前后变化,也叫一生中的流动。代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作为社会地位特征,以个人最初加入的职业为参照基点,以最后加入的职业作为终点,从中比较处于这两个时点之间的职业变动,以便找出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    代际流动两代人(父与子)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一般也以职业等作为地位特征,把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年龄段的职业或其他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两代人社会地位有无变动,从中找出变动的原因及规律。
(三)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    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
*    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
*    非结构性流动又称自由流动,是指那些不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是由个人特殊的原 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    非结构性流动规模较小,对社会的影响不及结构性流动。
(四)精英流动
*    所谓精英是指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    帕雷托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    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的发展程度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各种新的职业位置,并淘汰各种社会评价较低的社会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分化,从而影响社会流动的方向,如产业结构的分化方向就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
(二)社会结构的类型
*     在封闭的社会中,社会流动率较低,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根据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等一些个人不能控制的特征决定的,本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改变,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之间无法流动。而在开放社会中,社会流动率较高,由于消除了一切人身依附关系,消除了社会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机会是平等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乃属正常现象。
(三)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    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普遍被纳入制度化轨道,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都影响着流动的方向、数量与速度,直接或间接地规定着社会流动的各种界限与途径。 
(四)教育的发展
*     教育通过授业解惑和提供集中学习的机会,使一些人成为获得社会资源的能手,从而不断改变原来的社会地位。教育成就可以独立于个人的出身背景之外,凭自己的努力和表现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
*    伴随社会的工业化与职业分化,子女社会地位的取得将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即工业化水平越高,职业分化得越细越密,受教育程度对人们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就越大。
(五)社会价值观念
*     社会流动观是人们对改变自身生活的地域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基本态度,它受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决定人们的流动欲望和需要。社会职业观包括人们对职业的社会评价即职业声望和社会流行的就业风尚。不同职业评价导致不同的社会流动方向。社会竞争观是人们对社会流动方式和途径所持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有没有竞争意识,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实现的可能和实现的程度。
(六)个人因素
*     个人因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先天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即先赋因素,如籍贯、家庭出身、家庭排行、亲属关系、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容貌等。另一方面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具备的属性,即自致因素,如技术、知识、成就、学历、工作经历、思维方式、社会交往能力、工作决策水平等。
*    在传统社会中,先赋因素对获得某一社会地位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代社会,自致因素特别是受教育程度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更突出,对人们获得某一社会地位作用更大。 
(七)自然环境的变迁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意义
*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的社会流动,反之就是不合理的社会流动。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主要看量和质两个方面。
*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意义:
*    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性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
*    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    有助于拓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接触面,增进各个阶层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加强社会整合性。
*    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分化程度较低,社会流动率也低。主要表现:①农民、工人、干部三大身份群体阶层之间界限分明,其交换率极低。②同一身份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同质性极高,其选择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层内流动也很低。③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使社会成员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地位体系。
*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原有封闭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社会流动明显扩大,其突出表现是,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流动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社会流动率明显提高。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特征是什么?2、常用的社会分层的标准与方法有哪些?3、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模式有哪些?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理论?4、什么是社会阶级、社会阶层? 5、请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进行分析。6、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有哪些类型?7、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对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做出分析。
第十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含义
*    “社区” 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
*    1871年英国学者H.S.梅因出版《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首先使用“社区” 。
*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将德文Gemeinschaft用于社会学,1887年出版《社区与社会》。
*    对社区内涵的理解:
1、强调血缘纽带和联合,从共同体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描述
*    滕尼斯:社区是指传统的社会里关系亲密的社会团体,社区的主要纽带是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社区中依据的社会控制法则是习惯和传统。
2、强调社区的地域性特征
*    美国芝加哥大学帕克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
*    社区的基本特点:(1)它有一个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片土地上;(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    帕克强调了地域在社区形成中的作用,注重空间对人类组织方式的影响和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决定性作用。
3、凸显社区地域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特征
*    台湾社区研究学者徐震在对社区要素分析时,对社区中包含的居民、地区、共同的关系、社区组织以及社区意识等要素给予了具体的阐述,其中,共同的关系及社区意识等功能性因素和地域性因素都得到了强调。
*    我们的倾向:
*     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是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
*    社区不同于社会群体: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不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但每个社区都有特定的地理区域 。
*    社区不同于行政区:行政区是依据管理方便的原则由政府部门规定的地域区划,其区域边界十分明确;而社区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其区域无明确边界。社区内人们的共同感往往是由于自发的经济思想文化联系形成的,而不是依靠行政区划。社区与行政区可能在地域上存在着空间重合。
*    社区不同于社会:
第一,社区十分强调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或共同的社区意识。而社会中尽管各种关系纷繁复杂,但不强调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与意识。
第二,社区是一个地域性概念,而社会并强调这一点。
第三,社区中各种关系比社会的关系更为亲密,同一社区的人际交往频率更高。
第四,社区的功能与社会相比具有更为明确和专门化的特征,而社会的功能则更复杂,更具有复合性。
第五,社区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多采用风俗、道德、宗教等非强制性手段,而社会更多采用的是法律、纪律等强制性的控制手段。
二、社区的构成因素
*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区的结构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社区生态环境结构的自然排列、组合、分布状况、社区地理环境、资源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社区中人们活动的主要内容、生存方式、对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发展前途。
2、社区的人口结构
    社区人口数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职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等对社区服务和管理直接影响。
3、社区的经济结构
    社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社区资源结构等直接影响社区生活和发展。
4、社区的区位结构
    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的排列、组合、分布状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正常发展 。
四、社区的分类
*    按社区功能分类 :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商业社区、军事社区和特殊社区
*    按社区完整性分类:整体社区与局部社区
*    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    按社区的多元综合标准分类: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五、社区的功能 
*    居住
*    日常生活需求
*    人的社会化
*    社会控制
*    社会参与
*    社会互助
第二节   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涵义
*    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
*    与农业经济的紧密相连
*    形成途径:自然起源、社会组合、农村建设
*    概念界定:(农村共同体)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群生活的共同体。可以是一个小村落,也可以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但不是一个血缘家族,也不是一个社会组织。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一)按从事的主要产业划分:农业社区、渔业社区、牧业社区、林果业社区、工矿业社区、狩猎业社区和综合社区。
(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平原、滨湖、沿海农村以及山村等不同的社区。
(三)按聚落形态划:散村、路村、街村、沿河村、团村。
(四)按居民分布状态和村庄组成社区的形式划分: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五)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划分:初级社区与次级社区。
 四、农村社区的群体
  家庭:人口多,功能全,成员对其依赖性强,较强         的社会整合功能 。
  邻里:地理范围小、居民间有直接交往、生产与生活上守望相助 。
  宗族:主要是以男性祖先而形成的宗族世系,有族规家法组织规则,开展宗族组织活动 ,经济活动帮扶,日常生活互助、社区管理与控制。
 社区组织:包括非地域性、非血缘性的正式组织与团体,也包括社区内部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如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类组织、从事文体、教育、卫生、福利等各项事业活动的社区服务组织以及群体团体组织 。
五、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    经济结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性,并趋于合理性
*    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    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开始复杂化、多样化
*    农村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    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化 
第三节    城市社区
一、城市社区的涵义与特点
*    古代,“城”指帝王或一地之主居住的地方;
*    “市”则指商品交易的场所。
*    唐代:“城”\“市”合二为一。
*    社会学关于城市社区的界定:以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    城市起源 :“防御说”;“地理说”;“市场说”;“综合说”。
*    城市社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    城市社区的特征:
1、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强 
2、经济活动复杂,职业门类众多 
3、组织程度高,社会结构复杂 
4、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节奏快
5、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感情色彩淡薄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
1、按城市人口数量,一般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按城市履行的主要功能划分为:①政治城市 ②工业城市 ③商业城市 ④宗教城市, ⑤文化城市 ⑥旅游城市 ⑦军事城市 ⑧多功能的综合性城市
3、按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而形成的城市类型有:①欧洲型 ②亚洲型 ③中东型, ④美国型
 三、城市社区的区位结构
*    城市区位结构指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场所在城市地域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空间结构。
*    城市主要的活动空间有工业商业区、居民生活区、行政管理区、文化区、游览区等。区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社区的正常发展。
*    美国研究城市区位的理论模式:
①同心圆理论:城市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地带,由此中心地带向外做等速的延伸。
②扇形理论:中心商业地带向外延伸发展的速度并不一致,有些成扇形发展,有些成半圆形,并不是一圈一圈地向外发展。
③多核心理论:社区的发展是根据社区的人文需要及社区的地理条件,在许多不同的核心发展出一个或数个商业地区、制造业地区、港口水域区、娱乐区及住宅区等。 
*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城市一般为正方形,行政区坐落在城市中央,四面多发展为商业区。经济城市市中心多是商业区,一般设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靠近码头车站的地方。沿海、沿江及靠近山区的城市,多为长条形或依山势而建。
*       现代城市,圆形城市。城市不再围绕着一个中心向外展开,而是由多个中心团块连接而成。
四、城市的中心作用   主导影响
1、经济中心作用
      城市是国家的工业中心、商业中心、服务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
2、政治中心作用
  国家和地区的方针、命令、政策往往由城市发出,政府领导机关以及各种政治活动场所一般都设在城市,使城市成为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 。
3、文化中心作用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文化的中心,包括科技中心、情报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学艺术中心等。城市是创造与传播文化的基础,既在科技上领先,又在教育传播与文化享受等方面具备比乡村优越得多的条件。
五、城市化
 1、城市化的涵义与世界城市化进程
*           城市化,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
*           通过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化以及新建城市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

*    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
3、服务性产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也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4、政府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    2、城市化的影响与后果
*    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
*    改变社会的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
*    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    引起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    影响思想文化观念
*    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
3、中国的城市化
*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    城市化水平低
*    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    城市发展受政治与政府影响大
*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①大城市重点论;
②小城镇重点论;
③中等城市重点论;
④并举论:主张大中小城市(镇)并举。
第四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研究
一、社区发展
     (一)社区发展的概念与由来

相关话题/社会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l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现代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现代社会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3 第一节对社会学的多维理解............. 3 第二节理论体系的不同建构............ 15 第三节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6 第二章社会及其运行............ 33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 33 第二节社会构成要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考研)(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一)-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笔记无鱼版本
    无鱼的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含第1、2、3、4章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含第5、6、7、8、9章 第三编 社会运行宏观分析 含第10、11、12、13、14、15、24章 第四编 社会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含第16、17、18、19、20章 笔记说明: 1.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2002年修订,简称概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
    《社会学》串讲 主讲:陈建国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复习方式 每章要点:选择题 重点概念:名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
    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目 录第一章 绪论2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