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8


(三)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这是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所做的区分。情感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中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交换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是指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都预期将来还会继续交往,并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双方互动和交换遵循人情法则。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关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社会互动可以区分为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和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但是,首先,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其次,在互动的各个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因此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再次,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二)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芝加哥学派的帕克和伯吉斯等人主张把互动过程区分为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四个阶段。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社会互动本身具有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类型。

一、 社会互动的维度

通常,为了具体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人们要考察社会互动的以下几个维度:(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互动类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互动类型。
    (一)竞争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二)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三)强制
强制是指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四)顺从与顺应
    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五)合作
    合作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第四节  集合行为

    在有多人参与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的行为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由群体行为产生的事件往往是反复出现的常规事件,我们一整套的社会管理机构和制度都是建立在对这类事件的处理上。但是,社会中也存在少量的非常规事件,它们是由集合行为引起的。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
与组织行为相比,(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大致上,有关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必须注意的是,某些解释只是对特定的集合行为适用,而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
(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为了避免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减压阀理论”,认为社会应该有自己的减缓结构性压力的机制,以疏导社会成员中的一些不满情绪,避免不满情绪向现实行为的转化。
    (二)模仿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三)感染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四)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五)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
    (六)信息传播理论
    该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在促发集合行为方面的作用。集合行为是非组织行为,它的信息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谣言。谣言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在社会出现压力时更容易流行。正是谣言的传播,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七)控制转让理论
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一)恐慌
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
(二)谣言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
(三)流行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2、 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3、 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
4、 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
5、 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6、 试比较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7、 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8、 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第七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重要结构要素。它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与社会上的一般聚集体或集群,以及统计意义上的社会类属是有区别的。通常,社会群体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社会群体的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生活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和情感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等等。
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群体一旦形成,变具有自我维持的倾向。但是,一个群体持续、有效地存在,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这主要是依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所做的区分。
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家庭是初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是次级群体的典型形式。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主要是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所做的区分。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三)内群体与外群体
主要是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的。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所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与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甚至处于对立的地位。
(四)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主要是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的。
所属群体指的是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是某个(些)人身份所属的群体,但是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通常对人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五)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主要是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做的区分。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业缘群体。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1)人际吸引;(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3)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大致上包括了成员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2)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3)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4)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5)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
    群体凝聚力对于群体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群体凝聚力的社会功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观念。但是,群体规范的效用是有一定范围的。

三、 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是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群体内部关系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从群体规模入手,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2)利用“社网图”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社网图”是美国社会学家J?莫里诺使用的一种表示群体内成员间个人偏好的示意图,它由一个个圆圈及彼此间的联通线组成;(3)通过分析群体内部的信息沟通方式,以了解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四、 群体领导与决策

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领导形式,一是工具性领导,它指引群体为达到目标而奋斗;一是表意性领导,它力求保持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不同领导人所采取的领导作风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也叫“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一般而言,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但是,由于群体决策容易降低事情的严重性,造成责任分散,加上群体内部保持一致的压力,容易导致冒险决策,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关于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一些社会学前辈那里,如滕尼斯、杜尔凯姆、齐美尔等。但是,总的看来,科学而深入地研究初级社会群体是20世纪的事情。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其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初级群体”概念。此后,初级群体逐步发展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并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取得了众多成果。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其次,研究、解剖初级群体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第三,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第四,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引导、改造初级群体,促进其正功能的发挥。

二、 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通常要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1)社会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较自由,不受过多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除此而外,群体成员的稳定性以及某些人突出的个性特征,都有助于初级群体的形成。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大体上可以区分为正、负两种方向。
    (一)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情感交流、安全感、精神寄托等;(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负功能
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发挥着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总之,初级社会群体在社会中过度发达或过度萎缩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应当掌握好“度”,积极引导初级群体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同时抑制其负功能的出现。

五、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一)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1)进入或退出初级群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有所增加,典型的如结婚和离婚;(2)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初级群体的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3)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初级关系日趋松懈;(4)有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总之,随着社会的日趋现代化,初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下降的趋势。
    (二)初级群体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
    联系到初级群体所发挥的双重社会功能,可以看出初级群体的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从正的方面看,(1)这种变化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使个人获得更大的自主性;(2)有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初级群体的变化是社会进入高效率、合理化阶段的表现。从反的方面看,初级群体的变化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同时,还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对策。

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 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3、 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4、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5、 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6、 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7、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8、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9、 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第八章  家庭

    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细胞,也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考察家庭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概念
   
一般而言,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根据当今家庭的发展变化,也有人对家庭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即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中最重要的活动乃是性、生育与经济往来。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的。在原始人群中,由于只有杂乱的性交关系,没有正式的婚姻,因此,那时也没有家庭。
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认为,当人类开始以捕鱼为业或依靠人力所获食物生存时,家庭开始形成。历史上,人类家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婚家庭。它出现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是群婚制的早期阶段。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内通婚,但排除不同辈分的人之间的婚姻关系,所有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2)普那路亚(伙婚)家庭。大约也存在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普那路亚”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就是亲密的伙伴。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外通婚,排除同族同辈亲属之间的婚姻关系,一个血缘中的众兄弟和另一血缘中的众姐妹结成夫妻集团。恩格斯认为,这种家庭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3)偶婚家庭。这是从群体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一种家庭形式。这种家庭的基本特征是,族外通婚,一个男人同时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一个女子同时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这种家庭大约存在于人类的野蛮时代。(4)父权制家庭。出现于人类野蛮时代的晚期,是偶婚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中间环节。在这种家庭中,父权至上,一个稳定的丈夫同时有很多妻子。(5)一夫一妻制家庭。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
推动家庭形式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私有制的出现,其中,后者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因素。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

家庭一般是从婚姻开始的。而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人们之所以要结婚,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因而,婚姻自身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 婚姻准备
婚姻准备是婚姻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个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它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学龄前儿童培养亲密感的时期、青春期前少年品味和学习知心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小青年培养相互吸引的时期、成年之后培养对人之关切与体贴的时期。一般说来,各准备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都会造成婚姻失败,实际上,它意味着一个人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
婚姻准备过程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婚姻动机的培养和择偶标准的提出。
(二)婚姻的缔结与维持
婚姻的缔结是一个过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建立婚约和正式结婚两个阶段。
婚姻的维持尽管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婚姻当事人自身。首先,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其次,每一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最后,一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三点都是在长期实践和夫妻冲突中逐渐形成的。
(三) 离婚
实际生活中,总有一些婚姻维持不下去而走向破裂,并往往以正式离婚而告终。处在快速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离婚率实际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古今比较,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发生变化,夫妻双方都难以适应;(2)夫妻共同生活的目标日益难以建立;(3)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
通常,离婚是不幸的,会给双方都造成伤害。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离婚率的上升也是人们日益重视婚姻质量的客观产物。
(四) 离婚率的统计方法
    离婚率的统计方法至少有四种:(1)离婚结婚比;(2)人口离婚率;(3)追踪离婚率;(4)最终离婚率。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一、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即家庭内的人际关系。一般而言,它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一些例外的时候,也包括收养关系。家庭关系中的性爱、生殖与亲情等内容是其他一般社会关系所不具有的。
在形式上,家庭关系的数量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N=n(n—1)/2。其中,N代表家庭关系数,n代表家庭成员数。
家庭关系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上区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横向看,可以有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妯娌关系等;从纵向看,可以有父母与子女关系、婆媳关系、祖孙关系等。
家庭关系中的权力问题是家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很多时候是在讨论家庭内部的不平等。

相关话题/社会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社会学概论资料李芹整理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的阐述,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了解,明确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l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现代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现代社会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3 第一节对社会学的多维理解............. 3 第二节理论体系的不同建构............ 15 第三节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6 第二章社会及其运行............ 33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 33 第二节社会构成要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考研)(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一)-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笔记无鱼版本
    无鱼的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含第1、2、3、4章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含第5、6、7、8、9章 第三编 社会运行宏观分析 含第10、11、12、13、14、15、24章 第四编 社会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含第16、17、18、19、20章 笔记说明: 1.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2002年修订,简称概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
    《社会学》串讲 主讲:陈建国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复习方式 每章要点:选择题 重点概念:名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
    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目 录第一章 绪论2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