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1
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组织有效的对抗。凯南的遏制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
1946年1月16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3月5日,在杜鲁门总统的陪同下,丘吉尔来到密苏里州的富尔敦(Fulton),在总统肆业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丘吉尔在演说中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Iron Curtain)已经降落下来。"铁幕之后的东欧、中欧国家都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共产党的"第五纵队"则遍布世界各国,"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为了对付这种威胁,丘吉尔呼吁"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与以美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呼吁"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没有人会来冒犯它们"。
丘吉尔的演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美国政府借丘吉尔这位"反布尔什维克老兵"之口说出了自己不便公开的主张,同时,它也表达了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力量在欧洲抗衡苏联的愿望。3月13日,斯大林就丘吉尔的演说答《真理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演说的"目的是要在盟国中间散布纠纷的种子,使它们难于合作……毫无疑问,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富尔敦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咨文。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主义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这种"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很可能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甚至会给欧洲和全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此,杜鲁门请求国会同意在1948年6月30日以前向希、土两国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美国国会两院于5月15日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反对共产主义"的法案。5月22日,杜鲁门总统签署生效。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在三年内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1949年希腊的革命烈火被扑灭。
杜鲁门主义是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的门罗主义。杜鲁门称援助希腊、土耳其"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1950年1月,杜鲁门总统指示国务院、国防部重新审议整个美国的防务及外交战略。4月14日以保罗•尼采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完成了文件的起草,并提交给国家安全委员会,这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文件对苏联的根本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强调"苏联图谋统治全世界"。文件声称苏联为了把自己的强权统治强加于其他国家,将采用完全颠覆或用武力破坏非苏维埃世界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手段。克里姆林宫(Kremlin)把美国看作主要敌人,在拥有足够核力量情况下,苏联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文件由此得出结论,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需要大大加强。文件强调说:本纲要的成功全赖美国政府和人民以及全体自由国家的人民认识到,冷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自由世界存亡的真正的战争。在此过程中,朝鲜战争(Korean War)爆发,该文件提出的关于苏联威胁的思想进一步占上风。1950年9月30日,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了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通过了在今后四五年内执行NSC-68号文件的政策声明,并由总统正式批准尽快执行。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首次全面地阐述战后美国国家战略,它对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冷战"(Cold War)一词最早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1946年初,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 巴鲁克起草的演说稿中写道,美国处于"冷战方酣之中"。1947年4月16日,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同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发表了以《冷战》为题的论著。
"冷战"是相对于战争行动而定义的。它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紧张斗争与较量。综观东西方冷战的全过程,美苏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冷战的核心内容,它左右着冷战的发展方向。冷战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它既是战争,又是和平。说它是战争,因为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和冲突包括战场上的较量始终不断。说它是和平,因为冷战中的两个最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
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其间虽时有起伏,张弛相间,攻守之势也常有变化,但美苏冲突与对抗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尽管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西方冷战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寻本溯源,冷战的缘起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战时维系大国同盟的纽带逐渐消失。战后和平的到来,客观上为大国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两极化"(polarization),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际力量对比"两极化"的状况,为美苏之间产生冲突和对抗、从而由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从历史上看,"两极化"的国际体系很容易导致双方间日益加剧的敌视和争斗;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战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片"权力真空"地区,这为美苏两国的斗争提供了场所;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荡与混乱。许多国家政局不稳,进步力量与保守力量之间的斗争十分尖锐。同时,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处于经济混乱状态,孕育着紧张的社会矛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此外,二战以后,殖民体系首先在亚洲瓦解,印度、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取得独立或正在进行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各种势力的介入也增加了国际紧张局势。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将美苏两大国拖入了广泛的国际纠纷中。战后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为美苏冲突和对抗、由战时同盟走向冷战创造了条件。
战后美苏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使双方相互感到在地缘安全上受到了威胁。战争结束时,苏联红军占领了东欧诸国及德国与奥地利的一部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盟国军队控制了欧洲其他地区。在中东,苏军占领了伊朗的北部,美英军队占据了其南部。在远东,苏军进驻中国的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等地,美国控制了日本、朝鲜南部和太平洋诸岛。经过战前战后一系列会议的"讨价还价",形成了美苏两大国各自控制和影响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地缘政治上的两极对峙。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使双方很难再维持战时合作关系。美国在战后最为关心的是政治军事安全和经济繁荣。政治军事安全要求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按照美国关于世界秩序的设想来建立。它要求:一方面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美国要在全球扩张其势力和影响,确立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领导地位。在经济上,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依赖国际的资源和市场。从1944年开始,美国由石油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进口比例逐年递增;在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化中,如何避免发生严重经济衰退是当时美国执政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开拓国际市场成为至关重要之事。
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出于安全上的考虑。苏联首先是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同时,由于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破坏,经济重建与恢复也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一度避免与西方对抗,甚至采取一些妥协与让步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是,苏联的极端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在一些事件中暴露无遗。如1944年10月,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莫斯科达成的关于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议";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条款,苏联以损害中国的利益和割让日本的领土作为参加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因此说:"美苏关系紧张并非因双方误解而起,而是双方政策、目标迥然不同,无法调和而起"。
美苏传统政治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使东西方的分歧难以调和。美苏是"世界事物中心的'后来者',它们各自对于世界的看法与传统的国际社会观很难吻合,因为,从诸多方面看,它们对世界都抱有'救世'观念,它们并不关心主权实体之间的均势,而自认为对世界共同体负有某种使命"。美国自立国以来,就有天生的优越感,一直以"上帝的选民"自居,从而产生有责任以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使命感"。苏联自彼得大帝开始就为俄罗斯树立起一个致强致富的传统--陆地蚕食加水域开拓,俄罗斯一度自诩为"斯拉夫人的解放者"。从苏联的外交实践中不时闪现"彼得大帝"式的身影。美国和苏联,一个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受意识形态信仰的驱使,双方都努力扩大自己意识形态信仰的影响范围。美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就存在的反共意识,虽然在二战中美苏合作时有所消退,但远未消除。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崛起,美国国内的"反共主义"又逐渐抬头。美国还以西方文明的捍卫者自居,企图运用自己的影响,使全世界按照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苏联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口号下,根据"苏联的利益代表全人类"的逻辑,尽可能地在全世界扩张苏联的势力,至少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革命运动服从苏联国家利益的需要。
此外,美苏领导人和决策层对彼此认识的差异与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交策略的不同也加剧了美苏对立。战后"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使相互对峙的两大国之间很容易产生相互猜疑和不信任。意识形态信仰的不同使美苏领导人常常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对方。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美苏领袖的文化差异助长了冷战兴起。"
促使冷战缘起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制定对外政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既是美苏追求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又为"两极化"的国际力量格局创造了地缘条件;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仅为美苏冷战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也充当了进行冷战的宣传工具;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在二战后出现了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和内容的冷战岁月。
美国步步为营,分阶段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政治标志,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是冷战的经济基础,北约组织是美国的军事手段。针对美国的行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九国情报局、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相继建立,使美苏冷战日益深化和扩大。
2. 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西欧的求援为美国趁机控制西欧提供了机会。随着战争的结束,1946年秋美国国内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援助西欧的步伐加快。1947年5月28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援欧方针。6月5日,乔治•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借在哈佛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发表演说之机,公开提出了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的设想,这就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谈到,欧洲如果没有外援,就会面临性质极其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恶化,"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要求欧洲主动向美国请求援助,"就美国方面来说,任何行动获得成功主要在于美国人民了解问题的性质以及应该予以挽救的办法。政治情绪和偏见是没有份的"。这就向德国发出了信号,暗示德国也在援助之列。一周后,马歇尔又补充说,美国的援助计划适用于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表面上把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包括在内。1948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第二天,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自身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和政治回报。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得到了缓解。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大大有利于美国资本和商品的输出。政治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政权,增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也进一步深入。此外,马歇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客观上为西欧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美国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欧的共同安全防务问题。杜鲁门政府积极推进西欧的联合运动,试图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从而实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简称NATO)是美国这一战略构想的直接产物。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相继出台后,美国以反共和复兴欧洲为号召,推动西欧联合进一步发展。1947年12月,马歇尔向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表示美国赞成西欧的联合,并将给予支持。1948年1月22日,英国阐述了对欧政策的三原则,正式提出西欧联盟的建议。3月17日,英、法、荷、比、卢五国签署了为期50年的《布鲁塞尔条约》(Brussels Pact),它规定各缔约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以及抵抗任何侵略时,彼此提供援助";德国侵略政策复活时,各缔约国可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当任一缔约国在欧洲成为武装攻击的目标时提供"能力所及的一切军事或者其他援助"。布鲁塞尔条约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苏联。8月25日,该条约生效后,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正式成立。它的领导机构包括外长协商委员会、西方联盟防务委员会、参谋部和司令官委员会。
西欧和美国都认为布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布约各国对于西欧的防务安全仍然表示怀疑,认为没有美国的参与,就谈不上西欧的共同安全。布约也不符合美国的要求,一方面布约的缔约国数目太少,有效范围过于狭窄,无法满足美国大西洋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布约是一个全面联盟,牵涉到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而且各缔约国必须向遭受攻击的盟友提供一切能力所及的援助,这将使美国负担过重。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1949年3月18日,《北大西洋公约》条文正式公布。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北大西洋公约》的签字仪式。8月24日,该条约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北约最初缔约国共有12个。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于1955年加入了北约。
北约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外交部长组成。它还拥有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其最大的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下设中欧、北欧、南欧和地中海四个盟军司令部。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大西洋联盟的形成。它加深了美苏之间的对立,推动着冷战向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北约组织内部一直存在着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特别是进入60年美苏出现第一次缓和之后,西欧争取独立安全防务的步伐加快。
"英美特殊关系"一词最早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文献,用来描述两国战时结成的亲密同盟合作关系以及规划战时英国的对外政策。一般认为丘吉尔和罗斯福是英美特殊关系的缔造者,是丘吉尔创造了这一短语,并使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英美特殊关系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两国相似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的联系紧密,进一步密切英美合作关系。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和法西斯共同威胁的消失,英美关系一度松弛。1945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实行租借法案。1946年8月,美国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拒绝参与英国的核武装,并停止了与英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合作。遏制苏联扩张的共同利益和冷战的到来,使英美两国关系在新的利益基础上重新确定下来。
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他主张以法国和西德的煤钢工业作为基础,把西欧其他国家的煤钢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下进行统一管理。经过谈判后,西欧六国即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于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条约从1952年7月25日起生效,有效期50年。六国煤钢联营取消了煤钢贸易中的关税,建立了6国煤钢的共同市场,调整了运费价格,并对生产过程实行干预。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的运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功推动着欧洲联合进一步发展。1957年3月25日,六国首脑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为《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EEC)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建立共同体统一的经济政策;实现资本、人员、商品和劳务在共同体内自由流动;设立欧洲投资银行;设立一笔欧洲社会基金以便增进工人就业的机会,并促进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条约还规定,欧洲经济共同体设立会议、部长理事会和法院等机构。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并为欧洲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共体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进入60年代之后,美欧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欧共体试图在美苏之外成为影响世界的第三种势力。
3.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在苏联的外交战略中,东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联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力图把东欧变为自己控制的势力范围,以对付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思想和心理的挑战。苏联利用了战后欧洲百废待兴,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削弱,左翼和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有利时机,帮助和支持东欧国家陆续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
战后初期,东欧地区先后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即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由于具体国情不同,这些国家获得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途径也有所不同。其中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是本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取得了胜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则是本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配合苏军进攻取得胜利建立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政权则在苏联直接支持与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东德是在冷战东西方分裂的情况下由苏军占领区成立的。
冷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在经济上抛出了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西欧国家结成了遏制苏联的大西洋联盟。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苏联加强了与东欧各国的联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是苏联实施的首要措施。
1947年夏,苏共中央写信给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授意波兰工人党出面召开欧洲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讨论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问题。1947年9月22至27日,苏、波、匈、罗、保、南、捷、法、意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在波兰举行了会议。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会议据此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宣言指出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美国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帝国主义全球扩张计划的组成部分。会议号召各国共产党团结一切民主的爱国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扩张和侵略计划。在关于建立联合机构的问题上,波兰、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反对建立任何形式的共产国际中心。在苏联作出让步的情况下,会议最后决定由与会各个党的代表组成情报局,其任务是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配合各国党的活动。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从成立到1956年结束活动,在反对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苏联试图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一些国家的行为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后,苏联又积极推动经互会的成立。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东欧各国也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美国和西欧开始禁止向东欧出售某些商品和基本设施。苏联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摆脱困境。1947年7至8月,苏联先后与保、捷、匈、波、罗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贸易和经济协定,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莫洛托夫计划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贸易圈。随着西方国家对东欧的经济封锁越来越严重,苏联决定与东欧建立多边性的经济合作机构。1949年1月,苏、保、罗、匈、波、捷等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4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了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如果美国和西欧国家批准巴黎协定,东欧国家"不得不采取迫切的措施,同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的力量来对抗上述由西方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的侵略势力,以保障自身的安全。"1955年5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苏联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宣布废除1942年和1944年签订的苏英友好条约与苏法友好条约。5月11至14日,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第二次会议在华沙召开,苏联等上述8国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实力,也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华约的建立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后不久,由于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沙文主义,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就爆发出来。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关系的恶化和公开破裂是两国矛盾逐渐积累和激化的结果。
4. 东西方阵营的激烈对抗
美英占领区合并之后,1947年6月,苏占区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独立管理苏占区的经济。1948年3月20日,苏联宣布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3月30日,苏联通知美国,从4月1日起,苏联将检查所有通过苏占区的美国人的证件,并对所有货运和除私人物品以外的一切物品进行检查。6月18日,西方宣布币制改革后,苏联军事长官索洛科夫斯基发表了《告德国民众书》,谴责美英法三国"推行肢解德国的政策"。6月22日,苏联在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新的"D"记马克。6月24日,苏联出兵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货币改革引发了重大的政治危机,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走向分裂。
美国利用柏林危机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加紧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8年8月,美英法三方委员会起草了占领法。同年9月,西德议会委员会召开,议会负责拟订临时宪法即《基本法》。1949年5月8日,西德议会委员会通过了《基本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国军事长官批准了《基本法》,同时公布了《占领法》。5月23日,四国外长巴黎会议召开的同时,西方国家在西占区举行了庆祝基本法的签署与正式生效的活动。6月20日,由于美苏双方在德国问题上都不肯让步,巴黎外长会议以失败而告终。8月,西占区举行了联邦议院选举。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康纳德•阿登纳担任总理。与此同时,苏联也在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内正式成立。西德和东德的相继建立,标志着德国的正式分裂。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操纵下,安理会于6月25日下午通过决议,指责北朝鲜为破坏和平的侵略国,要求北朝军队撤回三八线。6月27日,杜鲁门正式发表声明,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地区,阻止中国大陆解放台湾。7月7日,在美国的操纵下,安理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会员国提供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在美国的拼凑下,16个国家组成了以美国远东驻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 朝鲜战争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的第一次热战,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美苏自始至终没有发生直接对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得到了巩固。朝鲜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国在建国之初再次经受了一场战争的严峻考验,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华盛顿和莫斯科都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分量。新中国是以推迟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代价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美国在侵朝战争失败后,对亚太战略进行调整,采取了扶植日本,支持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组建亚太军事体系等手段,扩展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拼凑起对中国的包围圈。
相关话题/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孙雪峰国际关系理论全本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一)一、导论理论(定义和功能 p3-4/138) 国际关系(p11) 民族(主权)国家 二、现实主义1.无政府状态(139/150自助体系与有序体系的区别)理性行为体 安全困境(150/384) 相对/绝对收益(132) 国家利益(252) 权力(264/265/266;软权力395) 霸权(定义292) 均势(p108/279) 卡普兰六模式(p97-98) 国际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国际关系(政治)考研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包括:1,国政社会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国政社会的一般特征,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政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政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学研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2019年北大人大复旦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最新真题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宗法制 搭便车效应 法国大革命中的国民公会 伙伴关系 军备竞赛 软实力 二、简答题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遴选方法与任期特点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 美国提出印太地区概念的战略意图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论述题(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国际关系史袁明课后答案
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 (1)威斯特伐体系性质、特点及其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意义 答:(1)1644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德意志的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城市召开。经过争论,各国代表达成了协议,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201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公布,内容如下: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考研调剂信息
我校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以下专业各有若干名额接受调剂。现将调剂信息公告如下,欢迎满足条件的考生积极报名。一、接受调剂专业1.政治经济学(学术型)2.世界经济(学术型)3.国际公共采购学(学术型)4.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5.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型)6.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术型)7.网络空间安全(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北京大学一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概论笔记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基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国际政治学基本概念与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 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得一门新兴学科。它不同与国际关系学,侧重 于研究国家间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调剂信息
2019年我院公共管理硕士(125200)专业现接受校内相关专业考生的调剂申请,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报考本校公共管理硕士(125200)专业,且分数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综合120分、外语55分;总分200分)。二、参加3月16日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并获得通过。该考试由北大研招办组织安排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国际关系学院考研预调剂信息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已经公布,我校参考近年国家复试分数线,对各专业考试情况进行了评估,初步预测我校以下专业接受考生调剂:一、接受调剂专业1.政治经济学(学术型)2.世界经济(学术型)3.国际公共采购学(学术型)4.英语语言文学(学术型)5.日语语言文学(学术型)6.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国际关系真题和部分笔记整理合集
08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试题 一. 简述题(7选6) 1.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2.乔治.凯南长电报与美国遏制战略的形成 3.欧盟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欧盟的宗旨 4.1939英德秘密谈判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5.日本如何从16世纪到19世纪由闭关锁国走向被迫开国 6.评价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 7.万隆会议召开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 近代国际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 17 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 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 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时间:1618 年1648 年 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国际关系史(1618-2004)试题精粹
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 国际关系史试题精粹国际关系史(1618-2004)试题精粹 名词专题部分 战 争: 1.三十年战争、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3.北方大战、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5.七年战争、6.美国独立战争、7.克里米亚战争、8.普丹战争、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复习全攻略
2011年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复习全攻略 1,我的09年人大考研经历 2,人大国关的考研比例问题 3,2010年人大国关学院考研题目分析与2011年考试准备对策 4,你可以考虑的资料 5,复习前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6,复习后期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7,复试是什么样子以及如何准备复试 1,我的09年人大考研经历 这篇文章很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北京大学战后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2009(回忆版)年考研试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1-02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专业真题回忆
2018国政报录比据说是41进9。 好吧,前人田土后人收。趁着我还能记住,分享一下攒人品。 政治学原理(687) 简答 1政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 2政治表达的渠道 3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多党制的本质区别 4如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教材外的时政内容) 5政治权力的强制性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6政治评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