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史 杨周翰 赵萝蕤编(4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2
托马斯•曼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从典型人物的变换中表现历史时代的更替,而这些人物又都生活在典型社会环境之中。作品结构严谨,全书十一个部分几十个章节一章一节都作了精心处理。有些情节虽然重复出现,但并不单调,反而能加深读者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小说的语言精炼,对话生动,有幽默感。
本书虽然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但作者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因此他在描写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亡过程时,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对某些资产阶级人物表示同情。同时,书中有些地方受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对人生抱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此外,作者描写1848年革命波及吕贝克城的情况时,对工人阶级的形象也有所歪曲。
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在艺术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前者在发展德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俄国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别是列夫•托尔斯泰,对他影响很大。后者比较倾向于法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风格、语言上受法国作家的影响较深。但是他们两人的长篇小说都反映了德国社会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矛盾。
赫尔曼•黑塞(1877-1962)是和亨利希•曼、托马斯•曼兄弟同时代的另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十五岁时因受不了神学院里令人窒息的宗教压迫,逃跑出来,自己谋生。他学过修理钟表,当过书店店员,靠自修钻研文学,从事创作。《彼得•卡门青特》(1904)是他第一部成功之作,是以第一人称写成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提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家的命运问题:逃向自然还是投身到生活中去?黑塞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答复。
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是对德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抗议。主人公汉斯•盖本拉特出身低微,但聪明勤奋,他的父亲和教师希望他通过神学院的道路进入上流社会。在神学院教育制度的“轮”下,他感到身心受了很大的束缚和压抑,不久患病,离开神学院。他回家后,因失恋受到强烈刺激,身体更加衰弱,最后由于酒醉,误堕河中溺死。这部作品是根据黑塞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写成的,指出了德国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帝国的一根柱石,它毒害和摧残了青年人的心灵和身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黑塞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反对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这时的主要作品有《德米昂》(1919)、《草原狼》(1927)《玻璃珠游戏》(1943)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失去信心,而憧憬着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定居瑞士,直到逝世。黑塞一生创作过大量小说和诗歌,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清新流利,很受一般读者欢迎。
莱纳尔•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本世纪初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德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他生于布拉格,是一个职员的儿子,曾到欧洲许多国家旅行,还去过北非。1894年开始写作,早期诗歌带有捷克波希米亚民歌的痕迹。后来他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逐渐脱离现实,一方面歌颂个人在社会中孤独、寂寞与死亡的感觉,一方面又刻意描绘人生以外的“有生”和“无生”的万物,一味追求新奇的比喻和所谓的语言美,诗歌内容不易为人理解。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图像集》(1902)、《祈祷书》(1905)、《新诗集与新诗续集》(1907-1908)、《杜伊诺哀歌》(1923)和长篇小说《马尔特•劳利德•布里格随笔》(1910)等。
里尔克的诗歌注重韵律,雕琢细腻,比喻新奇,充满神秘色彩。他在1903年写的《豹》可以用来说明他这些特点: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态,
这步态在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作者借用关在铁笼里的豹的形象,反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他们脱离群众,和当时的革命运动有很大距离,在窒息的社会的压抑下,感到无处发挥自己的力量,因而苦闷、彷徨,好像铁笼中的豹一样,被束缚在一个极小的圈中,以致“伟大的意志昏眩”。原诗节奏富有音乐性,用词造句别具匠心。里尔克的许多诗歌都有这种特点。从有些诗中还可以看出他在不断地探索生活的意义,但由于神秘主义世界观的局限,他不可能找到出路。
里尔克的诗歌和诗论,对现代欧美资产阶级文学还有相当的影响。
第六节 中欧和东南欧文学
十九世纪后半期,中欧、东南欧和巴尔干半岛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日益高涨。例如,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保加利亚人民从土耳其长达五个世纪的奴役下获得解放,罗马尼亚摆脱了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从属关系,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人民也取得独立。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土耳其人的统治最后崩溃,阿尔巴尼亚在1912年11月宣布独立。这一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的内部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的残余,阶级分化加剧,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十九世纪末叶各国工人运动兴起,从七十年代起,无产阶级政党相继成立。1905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1910年巴尔干国家社会民主党代表会议的召开,对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起了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中欧和东南欧各国的浪漫主义流派已经衰落,现实主义日益发展,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反对外族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暴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疾苦,号召人民起来求解放,成为本时期那些国家文学的共同的主要特征。
在波兰,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强,工人运动随之展开。在农村中,虽然1864年实行了土地改革,但是大量的土地仍旧掌握在地主和外国殖民者的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农业资产阶级,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对贫雇农加以残酷剥削;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变成城乡无产阶级,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十九世纪末叶波兰这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过程,都反映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若什科娃、显克微奇、普鲁斯、柯诺普尼茨卡以及稍后的热罗姆斯基和莱蒙特等人的作品中。
艾利查•奥若什科娃(1841-1910)出生于一个进步的贵族地主的家庭,积极参加过1863年波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起义,并从那时起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她在中篇小说《洼地》(1883)、《久尔济一家》(1885)和长篇小说《涅曼河上》(1888)等作品中,揭露了土地改革后波兰贵族地主的腐化堕落,描绘了处于民族和社会双重压迫下的波兰和白俄罗斯农民的厄运。
亨利克•显克微奇(1846-1916)生于小贵族家庭,1876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到美国采访,三年间目睹并体验了美国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和“自由”。他所写的文章《旅美书简》和小说《为了面包》、《奥尔索》、《灯塔看守人》等,揭穿了美国是“天堂”的神话,描绘了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八十年代,他把目光转向中古时期,写出反映十七世纪波兰人民抗击异族侵略的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显克微奇晚年又完成两部长篇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897-1900)。前者写古罗马暴君尼禄时代的社会和基督教徒殉道的故事,后者以十五世纪波兰人民同日耳曼条顿骑士(十字军骑士)的斗争事迹为题材。十字军骑士团曾侵入波兰和立陶宛一带,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终于在1410年七月格隆瓦尔德战役中被波兰人民击败。显克微奇在小说中虽然只局限于塑造几个波兰的英勇战士的形象,但这些人物正好体现了当时波兰人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
鲍列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出生于破落的小贵族家庭,曾因参加1863年起义被沙皇当局逮捕,从七十年代起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在中篇小说《前哨》(1885)中,反映出六十至七十年代波兰农村的阶级分化以及德国殖民者对波兰农村的入侵。他的长篇小说《傀儡》(1887)一向被视为十九世纪波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描绘了波兰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叙述了波兰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情景。晚年,他著有一部表现古埃及生活的小说《法老》(1895)。
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1842-1910)诞生在一个爱国律师的家庭,1877年开始发表诗作。她的短篇小说描叙波兰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痛苦生活。她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族和社会的解放。她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她最著名的作品是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910),写一批被迫移居南美的波兰农民的悲惨遭遇,最后以港口工人罢工的雄伟场景结束。这篇长诗是波兰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斯泰芳•热罗姆斯基(1864-1925)生于破落的小贵族家庭,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写作。他的长篇小说《无家可归的人们》(1900)描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徒劳无功》(1898)和《灰烬》(1904)两部小说,写的是波兰人民对沙俄占领者的抗争。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1867-1925)出生于乡村教堂的风琴手家庭。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尤其熟悉波兰农村。他的长篇小说《福地》(1897-1898)揭示波兰工业城市罗兹的发展情况和无产阶级的厄运。他最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农民》四部曲(1904-1909),包括《秋》、《冬》、《春》、《夏》,其中绘出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波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广阔图景。
在捷克,这个时期出现了聂鲁达、捷赫、伊拉塞克等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杨•聂鲁达(1834-1891)诞生于布拉格小城区一个退伍士兵兼小商人的家庭。他是诗人和小说家,又是政论家和文艺评论家。他的文学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出版过好几种诗集。他六十年代开始写小说,其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1878)描绘了布拉格小城区市民的生活和习俗,揭露出捷克资产阶级社会的真相。斯瓦托普鲁克•捷赫(1846-1908)出生于一个庄园管家的家庭。他是抒情诗人,八十年代写成的诗集《黎明之歌》(1887)和《新诗集》(1888)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代表作《奴隶之歌》(1894)通过两个青年奴隶不幸的爱情故事,影射捷克人民所遭受的民族压迫。
阿洛伊斯•伊拉塞克(1851-1930)是捷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捷克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农村手工业者家庭,1874年写过一部表现1775年捷克纳霍德边区农民起义的小说《斯卡拉克一家》,1884年完成著名历史小说《狗头军》(中译名《还我自由》),反映十七世纪末捷克边区农民的起义。此外,他还著有以十五世纪胡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在激流中》(1887-1890)、《抗击众敌》(1893)、《弟兄们》(1899-1908),以及剧本《杨•日什卡》(1903)、《杨•胡斯》(1911)、《杨•罗哈奇》(1914)等。他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平凡的捷克人:农民、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他们参加民族解放斗争的事迹,在读者心中唤起了爱国热情。伊拉塞克为青少年写的《捷克古代传说》一书,更为捷克广大读者所喜爱。但由于他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来表述捷克的过去,他未能看清捷克人民斗争历史的本质。
在斯洛伐克,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诗人巴沃尔•奥尔萨格•赫维兹多斯拉夫(1849-1923)和小说家马丁•库库钦(1860-1928)等人,他们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斯洛伐克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和农民的不幸生活。
匈牙利在1848-1849年革命和独立战争失败以后,受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晚为残酷的统治。这段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村阶级分化加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益困难。在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取代了浪漫主义,这在小说家米克沙特、莫里兹和诗人奥第等人的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米克沙特•卡尔曼(1847-1910)出生于小贵族家庭,1884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可敬的老爷们》。他一生著作很多,全集达六十四卷,多半以匈牙利贵族生活为题材,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圣彼得的伞》(1895)、《奇婚记》(1900)和《年轻的诺斯季和托特玛丽的故事》(1908),其中用幽默笔法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匈牙利贵族地主的腐朽没落,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卑鄙无耻。《奇婚记》一书不仅暴露贵族的卑劣阴谋,还抨击了反动的天主教会,因而长期被禁止出版。
莫里兹•日格蒙德(1879-1942)是这个时期杰出的小说家,出生于农村木匠的家庭,当过新闻记者。他最早的短篇小说《七个铜板》(1907),以一个穷苦母亲的艰难生活为题材,曾引起匈牙利文艺界的极大注意。他一生共写过七十多卷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污金》(1910)、《火炬》(1917)等。长篇小说《亲戚》(1930-1932)则是他晚期的代表作。
奥第•安德烈(1877-1919)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他继承匈牙利革命诗歌的传统,写过《多热•久尔基的孙子》(1907)、《匈牙利雅各宾党人之歌》(1908)、《无产者的儿子之歌》(1908)等。他的《我们向革命迈进》(1913)一诗,号召人民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他曾因此以攻击立宪国家制度的罪名被法庭传讯。
在罗马尼亚,这个时期诗歌界的代表是米哈伊•爱明内斯库(1850-1889),他出生于小地主家庭,从童年起就热爱罗马尼亚民歌和民间故事,1866年开始创作。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后,他作长诗《皇帝和无产者》(1874)表示热烈欢迎,并在罗马尼亚文学中头一次创造出工人阶级的形象。他写过不少政治抒情诗如《堕落的青年》(1869)、《我们的青年人》(1876)、五封《信》(1881-1890)等,揭露国内的丑恶现象,对地主和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习加以无情的批判。他还创作过很多民歌体的抒情诗和一首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诗《金星》(1883)。这个时期,罗马尼亚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金星》(1883)。这个时期,罗马尼亚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剧作家伊昂•卢卡•卡拉迦列(1852-1912)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演员家庭,十八岁起就参加剧院的工作。他用讽刺和幽默的笔法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他最成功的剧作是喜剧《一封遗失的信》(1884),写两个表面上互不相容的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在竞选中的阴谋,从而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政治和种种丑剧。在同一时期从事创作的,还有伊昂•克里昂加(1837-1889)、伊昂•斯拉维支(1848-1925)和亚历山德鲁•弗拉胡查(1858-1919)等,他们都在小说中反映出农民的贫困生活。
保加利亚在七十至八十年代正处于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许多作家参加了这场斗争,而且把它当作文学的主题。这个时期出现了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伐佐夫。伊凡•伐佐夫(1850-1921)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后来投身革命。他的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的战斗诗篇鼓舞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志,在1876年4月起义中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起义失败后,伐佐夫一度流寓罗马尼亚。他先后出版过《旗与琴》(1876)、《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拯救》(1878)等诗集和组诗《被遗忘者的史诗》(1893),反映了土耳其奴役下的保加利亚人民渴望解放和自由的情绪。伐佐夫还写过很多讴歌人民的英勇斗争的中、短篇小说和戏剧,而他最成功的作品则是长篇小说《轭下》(1887-1889)。本书取材于四月起义,作者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以奥格涅诺夫为中心的一群革命者的形象,表现了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者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轭下》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与伐佐夫同时从事写作的,还有诗人派约•雅沃罗夫(1877-1914)和小说家埃林•彼林(1878-1949),他们的作品描写了保加利亚农民的贫困生活和斗争。
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文学也开始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而且出了不少知名的作家和诗人。塞尔维亚有诗人约凡•约凡诺维奇•兹玛伊(1833-1904)、小说家米洛凡•格利希奇(1847-1908)和剧作家布朗尼斯拉夫•努希奇(1864-1938);克罗地亚有小说家奥古斯特•谢诺阿(1838-1881)、克萨威尔•迪雅尔斯基(1854-1935);斯洛文尼亚有诗人安东•阿什凯尔茨(1856-1932)和小说家伊凡•参卡尔(1876-1918)等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反映出对异族侵略与奴役,特别是对奥匈帝国统治的憎恨。他们又描写了广大农民所受的封建地主压迫(如谢诺阿的长篇小说《农民起义》和参卡尔的中短篇小说),揭露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堕落腐化(如努希奇的剧本《部长太太》)。
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斗争,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更为高涨。在阿尔巴尼亚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复兴”时期,纳伊姆•弗拉舍里和安东•萨科—恰佑比就是这个时期两位杰出的作家和诗人。纳伊姆•弗拉舍里(1846-1900)把一生献给了阿尔巴尼亚的启蒙运动。他的著名长诗《畜群和大地》(1886)描写祖国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民的辛勤劳动,唤起人民的爱国心,他深信祖国终会获得解放。他在长诗《斯坎德培史》(1890-1895)中,歌颂向土耳其人作了二十五年英勇斗争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光辉事迹。安东•萨科—恰佑比(1866-1930)曾长期侨居埃及。他的著名诗集《父亲托莫里》(1902;托莫里是阿尔巴尼亚一座高山,人民称之为“父亲托莫里”),写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土耳其统治下所受的压迫和痛苦,表达了他们渴望自由解放的心情。稍后的诗人恩德烈•米耶达(1866-1937),也写过不少爱国主义的作品。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在中欧和东南欧一些国家,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革命斗争的尖锐化,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后,出现了最初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在波兰和保加利亚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波兰第一本工人诗歌集《他们要求什么?》于1882年在日内瓦出版,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囚禁在华沙和波兹南监狱里的革命者所写的。1905年,克拉科夫又出版一本工人诗集《劳动与斗争之歌》。这个时期,革命家路德维克•瓦棱斯基(1856-1889)的《镣铐舞》(1883)、革命诗人鲍列斯瓦夫•捷尔文斯基(1851-1888)的《红旗》(1881)和瓦茨瓦夫•希文齐茨基(1848-1900)的《华沙革命歌》(1883),都是最流行的作品。《华沙革命歌》在波兰的革命斗争和俄国1905年革命中发生过很大的作用,也是伟大导师列宁最喜欢的一首歌曲。
在保加利亚,迪米特尔•布拉戈耶夫(1856-1924)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紧密派”社会民主党的创建者,而且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在“紧密派”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和思想的影响下,保加利亚也出现了最初的无产阶级诗歌。例如迪米特尔•波梁诺夫(1876-1953)在《被打倒的偶像》(1895)、《死亡之树》(1905)、《无产阶级的诞生》(1905)等诗中,预言资本主义社会必定灭亡,宣告了新兴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紧密派”社会民主党活动家、讽刺杂文作家格奥尔基•基尔科夫(1867-1919)所写的《劳动之歌》(1898)和《工人进行曲》(1899),成了当时保加利亚最流行的无产阶级歌曲。
同一时期,其他国家也有不少作家开始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如捷克诗人彼得•贝兹鲁支(1867-1958)在诗集《西里西亚之歌》(1909)里,描写了捷克奥斯特拉瓦地区矿工的艰辛劳动和不幸命运。
第七节 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和托尔斯泰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依靠破产农民提供的廉价劳动力而迅速发展。但是农奴制残余在俄国依然存在,地主照旧盘剥农民,政权仍掌握在贵族地主手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十分软弱。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破产和贫困的农民日益强烈地要求摆脱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剥削,不断欣起起义的怒潮。农村的情况引起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的注意,七十年代产生了民粹派“到民间去”的革命运动。但是民粹派无视资本主义已在俄国发展这一事实,企图在半封建的农民公社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过渡到社会主义,并且夸大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由于错误理论的指导和不了解农村实际,他们在农村的宣传活动遭到失败。八十年代,民粹派转而采取个人恐怖手段,给革命造成了很大损害。1881年,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后,反动统治变本加厉,民粹派逐渐堕落为自由主义者的富农利益的代表,鼓吹改良主义,阻碍着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七、八十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进行经济斗争。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成立“劳动解放社”,传播马克思主义。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从此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三阶段,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在俄国文学中仍是主流,并取得了进展。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深感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复杂,在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反抗情绪的影响下,对贵族地主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势力提出更强烈的批判,更注意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苦难。他们的艺术技巧也更加成熟。长篇小说继续繁荣,短篇小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矛盾的加剧也反映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间的思想分野和他们的世界观的矛盾上。谢德林继承革命民主主义的传统,主办《祖国纪事》(1884年被查封),他的讽刺作品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托尔斯泰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思想和情绪,他一方面无情抨击土地私有制、官办教会和资产阶级金钱势力,另一方面却又鼓吹“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宗教的博爱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暴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畸形和丑恶,同情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小人物”,但是他渲染城市下层人物的消极颓丧的一面,宣扬逆来顺受的宗教哲学,攻击革命运动。契诃夫和柯罗连科主要表现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心情和愿望。
这一时期民粹派中间也出现一批作家如格列勃•乌斯宾斯基(1843-1902)、纳乌莫夫(1838-1901)等。他们的小说和特写描述农村的贫困,揭露富农的剥削,但把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看作偶然现象,美化农民公社制度下的宗法关系。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莫斯科一所贫民医院的医生。1843年他从彼得堡工程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代他参加了反专制农奴制的进步小组,曾在小组中宣读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信,因此于1849年4月被捕。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1849-1859),他的反动的“土壤”派理论逐渐形成。他认为俄国的“土壤”不适于宣传革命斗争,因为人民是笃信宗教和顺从、忍耐的,只要贵族阶级也接受人民的道德与宗教观点,就可以使两个对立的阶级和解,社会就可以得到改造。1859年他回彼得堡后,在杂志上宣扬这些观点,反对革命民主主义。他的作品反映了被封建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到社会“底层”的人们(没落贵族、城市贫民和潦倒的知识分子等)的挣扎、彷徨和悲观绝望的情绪,虽然具有强烈批判的成分,但也包含着许多消极和反动的思想因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中篇小说《穷人》(1846)采用书信体裁,叙述一个年老贫穷的小官吏杰符什金同情被地主迫害的孤女瓦尔瓦拉的故事。他为了帮助她,自己搬到贫民窟,省吃俭用,由于能照顾这个孤女而感到安慰。后来杰符什金更加贫困,受到官僚老爷们的揶揄和欺凌,瓦尔瓦拉走投无路,不得不嫁给地主为妾。这部作品继普希金的《驿站长》和果戈理的《外套》之后,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怜悯心描写“小人物”,绘出了彼得堡穷人的悲惨的生活画面。作者着力挖掘“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他们具有“人的尊严感”,精神高尚,却又把他们描写为神经质的、病态的人,对生活悲观绝望。小说具有悲剧性抒情风格,并充满令人窒息的阴郁情调,而女主人公对她的命运的妥协,可以说是作者后来宣扬的顺从、忍耐等反动观点的萌芽。
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这部长篇小说描写贵族资产者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和一些受他欺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公爵在青年时期为了夺取某工厂的财产,诱骗并遗弃了厂主的女儿,使她流落在彼得堡贫民窟。作者着重写了公爵和厂主女儿的私生女涅莉的悲惨命运和病态心理。此外,公爵为了使自己的儿子阿辽沙和富翁的女儿结婚,破坏了阿辽沙和管家的女儿娜塔沙的爱情,欺侮了管家一家人。小说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寄予同情,但充满阴暗、悲惨、呻吟的调子,宣扬对富人的罪恶也要加以宽恕,以及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受苦受难之中的反动观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1866)描写资本主义社会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深刻矛盾。小说叙述贫穷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起初他觉得“杀死这百无一用、像虱子一般的老太婆”算不了犯罪,后来受到“良心”谴责,陷于半疯狂的痛苦中。他遇到醉汉马美拉多夫的女儿索尼娅,得知她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竟走上街头卖淫。她那种以自我牺牲来解救人类苦难的思想,感动了拉斯柯民终夫。于是他去官府自首,并走向“新生”。这部小说描叙了彼得堡社会中穷人们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贫富的对立,其中主要部分是对于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动机的分析。作者指出,主人公受到“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的资产阶级掠夺心理和“超人”哲学的支配,同时也受到无政府主义反抗情绪的影响。但作者的批判是从基督教的顺从、忍耐、爱别人的原则出发的,因而把信仰宗教、忍受人间苦难的女主人公索尼娅的形象写成黑暗社会中的一线光明,实质上是宣扬同黑暗现实妥协、甘受奴役这一反动思想。作者还企图以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来影射当时的革命平民知识分子,这是毫无根据的。
相关话题/文学
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参考笔记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明清篇)
中國文學史講義(明清篇) 參考書目 1、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 嚴迪昌:《清詩史》,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3、 朱則傑:《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 張仲謀: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 嚴迪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史讲稿
第一章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上古社会文化形态 一、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三皇五帝的历史与考古。 疑古与信史:辨证的史观与文献的考证方法。 三代的国家形态:平行或重叠的政治集团。 周的封建与西周、春秋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先秦时代的文学。 参考资料: 顾颉刚《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美国文学简史中文版
十九世纪以前 概述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历史只能从1776 年7 月4 日算起。作为历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国文学史,严格地说,也 是从这一天开始谱写的。哥伦布在1492 年发现新大陆之前,这块土地的主人 是印第安人,他们的各个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制度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他 们本身并没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美国文学简史笔记(常耀信)
A Concis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What is literature?Literature is language artistically used to achieve identifiable literary qualities and to convey meaningful messages.Chapter 1 Colonial Period Background: Puritanism features of Puritanism Predestination: Go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二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基本知识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 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 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 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一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 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 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 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 导论 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其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3、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下)第一编宋代文学第一章 绪 论宋代是中国文发展的又一高峰。表现之一是各种文体都十分繁荣;二是文学批评的自觉、发达;三是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四是作品的数量惊人。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起来的。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在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精品课程教案(上)第一章 《诗经》古人曾经讲过: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而一部文学史有浩如烟海的作品,有灿若星河的作家,我们又从何说起呢?我们打算从两个字说起风骚。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己觉不新鲜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洪子诚版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部分】 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背景:a上世纪末,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 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c 1911年辛亥革命和1915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古代文学完美打印版_袁本
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选自《毛诗大序》 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曰:於!予击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正本考研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①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②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③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2.我国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修改版)
中国文学史 笔 记 整理版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古代文学史(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考研要点超全笔记整理)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