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袁行霈版文学史)(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疾速奔跑,其力量之大,形体之大就更难于想象了。 八、影响: 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对后代诗歌、小说、戏曲影响很大。 1.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启发了作家想象力: 《诗经》《商颂·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大雅·生民》写周民族始祖后稷诞生的种种神异经历,母亲生他时太顺,被认为是不祥扔 掉了。扔到小巷有牛羊庇护,扔到森林,恰遇伐木工人,扔到寒冰之上,大鸟羽覆盖了他, 大鸟飞去,他大声啼哭,哭声响彻云霄。 屈原《楚辞》 (离骚·天问·九歌)亦充满神幻色彩,上天入地、驰骋想象。 战国时的《庄子》一书中不少寓言就是根据神话改编的。如《逍遥》中的鲲、鹏就是《山海 经》中北海神兼风神禺强的化身。藐姑射也是《海内北经》中的“姑射国” 。 汉代的赋体,如曹植的“洛神赋” 就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 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 组诗之九(夸父诞宏志) 、之十(精卫衔微木) 盛唐诗人李白《梦游天姥……》 《蜀道难》 《梁甫吟》 明代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拔根毫毛变出猴万千……《封建演义》 清代《聊斋志异》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神话情节 现代:郭沫若《凤凰涅槃》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当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的忠魂冉冉升上天空时,在天上过着寂 寞生活的嫦娥也舒其广袖、 翩翩起舞于万里长空以示欢迎, 月中伐桂的吴刚也捧出芳香美味 的桂花酒以示慰问。当听到下方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不论是仙人还是烈士忠魂,一齐欢喜 激动,洒下倾盆的泪雨,这是何等丰富的想象!又是何等崇高热烈的情怀! 2.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 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屈原对清明政治的追求, 陶渊明对桃花源式的乐园的向 往,李白“谈笑安黎元”的抱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都与我们优良的民族性格一脉相通, 干将、 莫邪之子的头被楚王放在汤镬里煮了三天三夜还 不烂,而且“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种复仇、反抗强暴的精神,同刑天反抗天帝的“猛志” 何其相似,六朝志怪,唐人传奇以及后来小说戏剧中关于死后变厉鬼报仇的故事,也在某种 意义上再现了神话英雄死而不已,执着顽强的斗争意志。 九.中西方神话的区别: 1、中国神话很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得体系。因为,中国统一晚,前 221 年才统一,而希 腊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以宙斯为中心的庞大的神的家族。 十二大神: 主神宙斯、天后赫拉、火神赫淮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 慧才艺女神雅典娜、美神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 ,总之,十二大神几乎代表了自然界的 所有属性。 中国主神:南方神话开辟神——盘古 北方神话开辟神——女娲 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中国神话大多半人半兽,将人神化,而希腊神话则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将神人化,人神 同形同性。因为中国神话比希腊神话早得多,中国神话受图腾崇拜影响很深,认为“帝王即 神” 。中国神话中的神不食人间烟火,不像希腊神话中的神,好嫉妒,虚荣心强,风流倜傥。 商业经济和开放性环境使希腊神话很早就脱离了宗教影响, 加之古希腊人十分注重肉体的健 美与力量,所以他们按自己的形象造神,神即高度化的人。有人说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 正常的儿童用充满好奇和激情的眼光看世界, 早熟的儿童用淡漠和 沉思的眼光看世界。 中国神话歌颂劳动,赞美意志,具有理性。 希腊神话歌颂冒险,赞美肉体,表现人生欢愉和声色之乐。 3、中国神话中女性地位较高,而希腊神话大多推崇男性神。女娲既为补天神,又为婚姻神, 而普罗米修斯造出的人多为男性,唯一的女性潘多拉一出生便给人类带来灾难。 4、中国神话无爱神,西方有丘比特之箭。中国有婚姻神,说明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重视传宗 接代的生殖功能。 5、中国神话伦理道德观很强,呼唤正义,献身精神。西方神化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能突破 这方面限制,较自由。
    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 什么说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2、 何谓神话?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学作品? 3、 中国古代神话起源于何时?请简述其分类、特点、流传情况。 4、 比较中西方神话的异同。 5、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 朱哲 时间: 2005-7-24 09:03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从公元 196 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 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 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 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是一个承上启下, 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 在文学思想、 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 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 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建 立西晋王朝,至 280 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 316 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317 年, 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 年又为刘裕所篡。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 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 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 20 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 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 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 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 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 命运的多变难卜, 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
    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 于是, 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 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 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 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士大夫 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 利。汉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与 削弱,但到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至东晋时,由于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央政 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 所谓 “王与马共天下” 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 , (参 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 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了寒族(庶族)出身的士 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 对这一时期文学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 寒士不平 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 不少出身寒族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 烈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 ,鲍照的《拟行路难》 十八首,都将他们的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其二,士族不仅仅是 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的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生说: “所谓士族者,其 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 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 “夫士 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 具有重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 即与士族的 文化承传有关。 以世族文人群体为特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 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 其群体趣味与个体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 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 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两晋时的陆氏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 ) 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 的地位与艺术素养, 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士族重门风与 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德之 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 的影响。 作者: 朱哲 时间: 2005-7-24 09:04 (二)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 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 支配地位, 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纲纪, 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 汉末黄巾起义,不仅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面对 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纪, 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与秩序, 新的地主阶级的统 治者必须寻找一种更为切实、更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 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汉国用兵之术”《求逸才令》 ( )的人,同时作为北方的
    实际统治者,曹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中说: “孟 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 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专以交通为业;国士不 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 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的变化。儒 学一尊的地位一旦打破, 人的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 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各种“异端”思想便流行起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 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儒学式微的同时,则是玄学的兴起与佛、道的流行。 玄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所变化,但总体看,它是魏 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 等人对《老》《庄》《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 、 、 、 、 、 《论语释疑》 ,何晏有《论语集释》等) ,因此,玄学的形成实和老庄思想颇有关系。到东晋 时,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进入新阶段。但不论如何,玄学与汉代盛行的神学目的 论,谶纬宿命论相比,它更带有思辩性,这从当时玄学所涉及的一些命题即可看出(如圣人 有情无情问题,本末有无问题,声无哀乐问题、养生问题、言意关系问题等) ,这些带有强 烈的思辩性的问题,打破了汉代以来繁琐经学的统治,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活跃思维都起了 重大作用。而玄学中一些命题的辩析探讨,反过来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如玄学崇 尚虚无、贵自然、辩形神,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自然神韵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阮籍的发言 玄远,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都不能不说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除了玄学的兴起外,这一时期另一值得注目者乃佛、道二教的流行。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 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为释加牟尼所创。史载: “汉哀帝元年(公元前 2 年)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 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 ) 年(65 年) ,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 阳,明帝为建白马寺。桓帝时大月支僧支谶来到洛阳,译经典,此后,又有安世高来华。他 们先后译出佛经小乘经典,佛教渐见流传。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 安、鸠摩罗会、法显、昙无谶、真谛等众多僧人,翻译大量佛经。这些佛经不少是由外来的 印度或西域僧人与汉人共同翻译的,而在共同翻译过程中,增进了中外思想、语言、文化等 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音乐 习俗等一系列的变化, 其中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 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者, 乃在于佛、玄、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中国的寺院有相当一部分即创设于魏晋南北 朝。据统计,梁时有佛寺 2846 座,僧尼 82700 余人,仅建康就有佛寺 700 馀座;北魏末, 寺院有 3 万馀座,僧尼二百馀万人;北齐僧尼二百馀万人,寺院 4 万馀座。就文学而言,由 于佛教的流行,玄与佛合流,不少文人大都研习佛理并与僧人交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 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者,一曰使中国文学中想象更丰富。二曰使 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 三曰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 进而影响到诗歌格律 的形成。四曰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五曰丰富了文学观念。 与佛教相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 与佛教追求寂天不同,道教的主旨在于追求人的精神自由与长生不死,并通过炼丹、吃药等 来达到其目的。葛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 “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 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
    帛。 ”除炼丹、吃药外,道教也讲究养生、医术本草。就炼丹吃药来说,道教对统治阶级颇 有吸引,而讲究养生、医术本草则对平民有吸引。它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 乐,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道教自产生以后,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 普通民众中都不乏吸引力。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同时,道教也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 期文学作品中的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与主题,莫不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 关。曹操有《气出唱》三首及《精列》 ,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等,均是其代表,也有一 些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如曹植诗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曹操云: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等等。这些诗不论是正面的希企求仙,还是反面的否定神仙的虚妄,都反映了 神仙之说对文人的影响。这种长生求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我们念 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 促的思想与情感。(王瑶《中古文学论集·文人与药》 ” )是否可以说,这种觉醒了的生命意 识是道教神仙之说流行的原因之一, 而道教神仙之说的流行, 也加强了人的生命意识的进一 步觉醒。道教影响于文学的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它对中国文想象力的刺激。儒家是重功 利的, 重实用的, 很少有神奇的怪诞不经的想象, 而道教因为求仙, 描绘了一幅美妙的仙界, 这对于文人想象力的开发, 对于文学作品中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描绘, 是起了很大作 用的。 (三)文艺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的活跃,也带动了这一时期文艺思潮的活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 数端: 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 跃的最直接、 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 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 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 ,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 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 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 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 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 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 、 、 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 、 2、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 的范畴。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 、 、 、 、 、 、 “形与神” 等的关系。 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 术语的出现, 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 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从“建安风骨” “正始之音” 到 , 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 ,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尚、 题材、风貌的潜衍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 跃。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前此的文学史所未曾有的,而这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表现。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 学及南北朝文学。 建安、正始文学自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起至魏咸熙二年(公元 265 年,也即晋武帝泰始 元年) 其中可细分为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 建安文学自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 (景初三年 239 年) ,这一时期的文坛主要作家以曹氏父子即“三曹”为中心,包括集中于他们周围的“建 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蔡琰等一批作家。这是一批在汉末动乱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亲身经
    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经历了在动乱时代民生的苦难, 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 抱负,又具有务实的精神与通脱的作风与态度,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 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即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刘勰曾概括曰: “观 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正始文 学自齐王曹芳正始元年(240 年)至魏末(264 年)“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自 240 至 。 248 年,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在内。这是魏晋易代之际。 司马氏掌权后为篡魏而形成的政治上的恐怖局面, 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文人 以“竹林七贤” (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而作家则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面对政治上的高压与黑暗,他们内心极为苦闷,便以老庄的“自然” 为武器对抗司马氏所提倡的名教,作品大多表现为对礼教的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治的抗 议。就整个风貌而言,他们的作品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歌唱,而代之以韬晦遗世与忧 生之嗟。但就精神实质而言,正始文学仍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建安文学有其相通之处。 两晋文学又可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阶段。 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为主, 呈现出短暂繁荣的局面。 太康是武帝年号(280—289) ,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 两潘、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太康文学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 建安文学的风骨,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 寒士不平之鸣的诗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 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 年) ,终于刘裕篡晋(420 年) 。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 所兴起玄学,至西晋时盛极一时。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流, 整个文坛为玄风所笼罩。这种风气影响到文体,使得玄言诗占据文坛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东 晋除了玄言诗外,无可称道者,惟晋末陶渊明的出现,才为东晋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而成为 东晋文坛之异彩。 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南北政治对峙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的主要 特点。而南朝文学可注意者,一是刘宋时期由玄言向山水题材的演变,所谓“庄老告退,而 山水方滋”也。其中这一转变中,谢灵运贡献尤大。其对山水自然美的表现以及对艺术形式 上华美精工的追求,将汉魏古诗带到了一个更成熟的境地,带来了中国诗歌的又一新变。同 时之鲍照,则以乐府诗的创作为主,高唱对门阀制度的抗议与不满,成为这一时期又一有突 出贡献的诗人。 萧齐政权虽历时不长,而诗歌也有新发展,值得注意者,一是沈约、周顒、王融、谢眺等在 诗歌声律、用事、对偶等方面的探讨,共同创立“永明体”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向近体律诗 发展的过渡。其次是谢眺等山水诗人在形式上变革谢灵运之“大谢体” ,为山水诗的发展作 出了新的贡献, 三是由于这一时期帝王对诗歌创作的倡导参与, 使诗歌创作上出现浮艳轻靡 的倾向。 梁陈两代发展了齐诗中的浮艳倾向,演变为宫体诗风。梁陈宫体诗多表现宫廷生活,多写女 性容貌、体段、姿态及咏物,追求艳丽,成为轻艳诗风的典型代表,也多为后代诗论家所诟 病,成为后来改革的对象。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文学发展不平衡,当南方以文彩风流而著称时,北方的文坛则显得 较为荒凉,但由于南北的对峙并没有隔绝彼此的文化交流,文人的来往,文献的传播,也影 响着北方,因而北方的文学也缓慢发展。不过北方作家多企羡南朝之文彩,故北方多有摹仿 南方之痕迹。如“北地三才”之邢邵、魏收、温子升等。而真正给北方带来起色的还要数被 滞留于北方的庾信与王褒等。 北方文学值得称道者, 一是北方之民歌, 质朴自然, 刚建有力, 二是散文著作,如《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风貌,在 、 、 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时 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自整个中国文学史观之,魏之南北朝文学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 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 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 这近四百年间, 涌现了一幕幕生动的、 活泼的文学景观, 可以说, 没有这一时期文学上的孕育、蕴酿,就没有后来文学史上的更为恢宏、壮丽的繁荣景象。对 于这一阶段的文学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的独立价值与地 位被充分地认识与肯定了,文学的个性(抒情性)加强了 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 深刻、丰富了。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一个时代对文学自身作过如此深入、细致的探索,这在 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 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 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 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 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凡此,都为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奠了基。 第二章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文学的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的自觉当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 说是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四百年才实现的,但溯起渊源,魏晋则是文学自觉 的开始。 “文学的自觉”这一提法广为学术界所熟知,是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开始的,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曾说: “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 自觉时代’ ,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Are for Art’s Sake)的一派。 ”其实,这一说法最早是 日本汉学家铃虎雄提出的。1925 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了铃木先生的《中国诗论史》 (旧译《支那诗论史》,在书中,他说: ) “通观自孔子以来至汉末,基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 的文学观, 并且在这一段时间内进而形成只以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 倾向。如果照此自然发展,那么到魏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 思想。因此,我认为,魏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的文章是他在 1927 年 9 月在广 州所作的一次学术演讲,因此,鲁迅的“文学自觉”说,大约是借鉴了铃木虎雄的观点,但 由于当时铃木的书在当时学术界并未受到注意,故自鲁迅的文章发表后“文学的自觉”这一 提法,才在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那么, “文学的自觉”应该如何理解呢?它包含哪几层意思?所谓文学的自觉,应该从两方 面来理解。一是指文学创作的自觉;二是文学观念的自觉。所谓文学创作的自觉,是指文学 创作主体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注重文学的抒情性特点, 并注意到文学的形 式美。所谓文学观念的自觉是指对文学本身的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规律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来指导创作。 从这一点看, 魏晋时代确实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 当然,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魏,发展于西晋,而成熟于齐梁。就文学自觉的表现特 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从学术中的独立及文学自身价值的发现与重视。 秦汉时期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但是到了曹魏时期,文学独特价值则受到了重视, 并且逐渐从学术中分立出来。曹丕《典论·论文》中说: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 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此处的“文

相关话题/中国文学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五 宋代文学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考研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2019年集美大学614中国文学史考研初试大纲
    集美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614]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一、考核目标(一) 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二) 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家名作的掌握程度。(三) 考查考生运用正确的理论、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山东大学2019年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考研大纲
    617-中国文学史(含现当代)一、考试目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科目之一。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力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选拔有素质、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中国文学史》要反映中国语言文学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中国文学史考研大纲
    2019年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一、基本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代表性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相关问题。包括:1.中国古代文学各阶段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2.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与审美把握;3.各阶段重要文学理论、文学思潮。二、主要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内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2019年深圳大学709中国文学史考研初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考试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四大部分,要求考生熟练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古代汉语和文学基础知识、作家作品、文学派别、文学思潮等问题,并适当追踪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
  •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中国文学史 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综合考研辅导讲义(部分) 中国文学史 古代 先秦文学 一、 上古神话 什么是神话P23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均被收入《山海经》中 二,先秦散文 散文 甲骨卜辞 铜器铭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16
  • 2008,2009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
  • 2011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河南师范大学 试卷编号:B 二零一一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 84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 :解词 (每小题 5分,共 30分) 1、唐传奇 2、 《诗经》 3、唐宋派 4、 自序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
  • 2012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河南师范大学 二零一二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85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戏剧与影视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9
  • 2010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史考研试题
    试卷编号:B 河南师范大学 二零一零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科目代码 : 842 名称:中国文学史 适用专业或方向: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解词:(每小题 5分,共 40分 ) 1、乐府诗: 2、咏史诗: 3、西昆诗派: 4、 《金瓶梅》 : 5、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文学基础真题 江西诗派 (97)唐宋八大家(98)元白体(02) 1.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思想艺术上的转变。(04) 2. 说说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 3. 说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在今天的意义。(04) 4. 简论宋诗的特质。(13) 中文系课程考试 1. 柳永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