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考研题库 许祖华(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一种认为,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此观点1985年由王富仁博士第一个提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 >、<彷徨>综论》。
此后再没有人突破这一观点,也再没有人在《呐喊》、《彷徨》的研究方面,超过王富仁博士。从一定意义上讲,王富仁博士的这一研究,是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研究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的代表。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
前一种观点的缺憾:前一种观点虽也有道理,但却有着明显的缺憾,缺憾表现在两个方面。
(1)这个缺憾不在于它结论的正确性与否,而在于这种观点中所包含的对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无法统领与这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小说的艺术内容;反过来,小说的艺术内容也难以与所剔析出的思想内容相契合。例如,支撑这种观点的关于阿Q革命的描写,在鲁迅的作品中原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在这种观点的统辖下却被大大强化了;在原作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对阿Q精神弱点的描绘则被降到了相对次要的地位,而在阿Q革命的表现中,其积极意义被片面地夸大了,其消极意义只剩下了轻描淡写的几笔。这样的结果虽然能说明鲁迅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内容,但《阿Q正传》中描写阿Q革命的那几章所具有的喜剧性质便没有了内容上的依据。因为,按鲁迅的说法,“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显然,《阿Q正传》这几章的喜剧形式是为了满足“批判”、否定的思想内容(无价值的东西)而采用的,而在“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反映”这一观点需要下所进行的这种分析以及得出的对阿Q革命行动肯定的结论,正好与喜剧艺术形式的否定功能相矛盾。
(2)这种观点也不符合鲁迅五四时期的思想实际。五四时期的鲁迅强调的是思想启蒙,而不是实际的社会政治革命;他信奉的是个性主义,认为民众只是示众的材料或看客,他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民众是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力军。
所以,相比较而言,王富仁博士的观点更切合鲁迅《呐喊》、《彷徨》的本体意义,也能
从鲁迅当时的思想中得到实际的验证,与鲁迅当时的思想状况也更吻合。

12、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没有知识分子的奋起,就无所谓反封建思想革命,因此,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必然关注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鲁迅的笔下,这些知识分子有些穷途末路,沉迷不悟,成了旧教育、旧制度的殉葬品,如孔已己。有些则以被迫害、被扭曲的面貌,孑然一身,“叫喊于生人中”,如狂人。而同是知识者,《药》中的夏瑜既不是病狂者,也不是沉迷者,而是神志清醒的革命者。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以民族、民主思想宣传群众,在黑暗的王国里闪露一线曙光。但他的结局却更令人颤栗。又如吕纬甫和魏连殳虽各有个性和经历,或敷衍度日,或桀骜不逊,但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这是被当时政治斗争的大气候决定了的。
先躯者、革命者本是堂堂正正的人物 ,却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有的被扭曲成狂人形象,有的被埋没在群众的围观和辱骂声中,占据不到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只能居于幕后。这寄托了鲁迅多么沉痛的生活体验和用心。封建思想所以能在当时蛊惑人心,成为压制知识分子的一股力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它有什么特殊的“关键性意义”,而在于辛亥革命除了推翻皇帝以外,基本上还保持着封建社会的强权政治和经济基础,这才是封建思想得以逞威作虐的强大后盾。鲁迅的沉痛与深刻让读者更察觉封建毒害的深重以及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艰巨与复杂。

13、请举例分析鲁迅小说中劳动妇女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祝福》与《离婚》都是以劳动妇女形象为聚焦点的。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以揭露夫权为中心,控诉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把广大被压迫人民逼向绝境。作品的战斗锋芒,直指整个封建社会,在《祝福》的评论中,人们指出它是礼教吃人,是《狂人日记》所提出的”仁义道德“吃人在妇女身上的体现。
至于《离婚》中的爱姑,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出格“的妇女,她的出格以她的大胆、泼辣和强烈的反抗性为表现。祥林嫂被“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尤其是夫权的绳索束缚住,爱姑则敢于挣脱夫权的束缚。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平等思想的萌芽。自然,在当时的社会,爱姑的斗争不能不以失败告终,这是历史的必然。但《离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思想:被压迫人民和妇女要从封建宗法的制度和思想中解放出来,必须把斗争矛头指向一切权力的中心——以豪绅地主为代表的封建政权,同时必须克服畏惧心理,增强斗争勇气和信心。这反映了鲁迅反封建革命思想的重大进展。

14、请以《狂人日记》与《长明灯》比照,分析鲁迅革命思想的发展。
《长明灯》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都以被迫害的疯狂者出现。都对封建主义采取反叛的立场。但就主题思想说,《长明灯》的战斗性却更坚决,更彻底。
《狂人日记》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新小说,自有它强烈的战斗意义。鲁迅认为它“忧愤深广”,但对其思想内容似乎不甚满意。若干年后,不仅再取材于病狂者,写了《长明灯》,还批评前者所发的“救救孩子”的议论,“四平八稳”,“空空洞洞”。这是唯一的对自己小说的公开批评,不是针对其他作品,而是针对这成名杰作。其原因,就在于它只是“暴露旧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只有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主题,而且在如何实现思想革命的答案上,又停留在思想感化和劝转上。
《长明灯》的疯子,却丝毫没有劝转的念头,他蓄意要熄灭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统治的“长明灯”,当熄灭不了时,他又喊出了一个新的战斗口号:“我放火!”即从反封建传统统治,到要用一把火来烧掉长明灯的所在地——古老的社庙——黑暗的王国 ,这反映出鲁迅思想的巨大跃进。如果说“熄灯”比起劝转来,在思想革命的范围内,是一个发展的话,那么“放火”比起前两者来,更是一个伟大的发展,反映出他从思想革命而进向政治革命。

15、请分析《故乡》中闰土形象的反封建意义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象大地一样沉默和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了,他逆来顺受,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原则。在他和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16、简析《药》的主题思想。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民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与个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对夏瑜的流血牺牲,人们漠不关心,冷淡到用他的血来为儿子治病,这是多么可悲的无知和麻木!这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存在着可悲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17、简述《一件小事》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
《一件小事》通过“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乘坐的人力车撞倒了一位老年妇女的意外事故,对此着力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赞美了劳动人民正直无私的品质,对知识分子自大和自私的心理做了深刻的剖析。
作品的深刻意义在于:车夫虽然还不是一个产业工人,但他的形象却包含了劳动者的无私与善良。作品表明:鲁迅在革命力量的探索中,开始把希望寄托于城市劳动人民。这一思想远高出五四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站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立场上对人力车夫表示同情的思想水平之上。另外,作品中的“我”,是个进步知识分子,虽然不能把“我”看作就是作者自己,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我”在车夫行动的感召下,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自省。

18、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鲁迅在《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中,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药》里的夏瑜是辛亥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但愚昧落后的群众对他的革命和牺牲持冷漠态度,甚至以他的血治病。作品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先天不足的弱点:缺乏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着手发动群众,造成了革命者和尚未觉悟的群众之间的可悲的隔阂。
《头发的故事》和《风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除了革掉一根辫子,一切依旧。人们对双十节挂旗纪念的事早已忘却,只有谈到辫子时才想到民国革命来。七斤因为在辛亥革命时被剪掉了辫子,待到张勋复辟,乡村中的封建势力和落后群众便掀起一场风波。
《阿Q正传》则在批判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同时,告戒人们谨防封建统治者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权力,破坏革命。“神往”革命的阿Q,就是被掌握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权和封建反动势力杀掉的 。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19、论述《呐喊》、《彷徨》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文学革命主将鲁迅在“五四”前后创作的两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真正具有现代色彩的白话小说的杰出代表作,是“五四”前后小说艺术革新中涌现出的成就最高的小说集。由于它们的先后问世,不仅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光辉实绩,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经验,而且一下子把中国现代小说艺术提高到世界近代进步小说的水平上,使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毫不逊色地进入了世界优秀文学之林。
从中国小说发展特别是短篇小说发展来考察,《呐喊》和《彷徨》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地位。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的思想内涵丰富,主题开掘深刻。它们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这两个集子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小说真正摆脱了传统情节小说的旧套,创造了完全崭新的性格小说,不仅在主要人物系列的成分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些已达到典型化的高度,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典型性格。
此外,同大多数古代小说相比,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在结构布局、叙述方法、表现手法、语言体式诸方面 ,都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革新,为现代新小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特别在体式方面,鲁迅的新小说完全打破了旧章回体的程式,批判吸取了古代小说体式上的合理因素,根据新内容的表达需要,大胆地借鉴外国小说的体式,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自由的新体式。

20、《呐喊》和《彷徨》相比在思想上有何新的发展?
  《呐喊》在格调上比较明朗、热烈,而《彷徨》在格调上显得冷峻、沉郁。从思想深度上看,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揭露,《彷徨》显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祝福》和《明天》虽然都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歌,但祥林嫂的悲剧内容不限于单四嫂子丧夫失子,孤苦无依,承受人间的凉薄,而是封建宗法制度及思想统治的万钧重压,萃于一身。祥林嫂这一悲剧典型,深广地概括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运命。作品的战斗锋芒不仅指向了封建的族权、夫权,而且指向了被封建社会视为至高无上的神权。
《长明灯》的主人公不象狂人对大哥——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代表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显得坚忍而严冷。在吉光屯这个被保守、迷信所笼罩的黑暗王国里,“疯子”只身战斗,不怕恐吓和威胁,不时地发出勇猛的战叫:“我放火!”从中可以领悟到鲁迅忧愤的加深,他对改革的艰难,旧传统的顽固性认识得更加深切了,抗争的意志也更坚决和彻底了。
很显然,就总体而言,从 《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思想在前进,在发展:对现实人生更执着,对旧制度的本质剖析得更犀利,对被压迫群众的悲剧根源挖掘得更深刻,对革命力量、革命道路问题探索得更深入……。这些都体现出《彷徨》的创作思想的深化,现实主义的深化。                                                                            

21、鲁迅的《呐喊》、《彷徨》如何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从鲁迅《呐喊》、《彷徨》的价值目标看。这个价值目标就是“为人生并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价值目标在方向上无疑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在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价值观血脉的延续。鲁迅一向重视艺术真的品格,并将其视为艺术生命的标识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基本的品格。但是,鲁迅所强调的“真”并不是“实有的事实”,而是“会有的实情”其本体内涵也不具有西方经典现实主义所恪守的科学性、可验证性,而是不可量化的“精神”的真切性与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他在《漫谈<漫画>》中曾说:“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又在《<出关>的“关”》中说:“纵使写的是妖怪……在人类中也未必没有谁和他们精神上相像。”这种精神的真切性的本体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在《阿Q正传》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阿Q形象的“真”,我们既无法简单地对其作个性与共性的分离和量化,更无法在生活中进行实践验证。我们对他很熟悉,又确实难以归类或指出他的现实地位,因为这一小说写的并不是某种客观对象或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的病态精神,是民族文化的“血和肉”,其目的不在周详的叙述故事,而在“画出国人的魂灵”中对中国伦理文化的种种弊端进行反省与批判。可见,鲁迅小说“真”的兴奋点是在伦理文化方面而并不在科学(知识)文化方面,他小说的艺术本体的价值目的不在“实事”而在“实情”。这一特点正反映出他的小说的价值观虽然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内在的血脉仍是民族的。当我们从文化观念上审视鲁迅小说的价值目标时,也可以看得很清楚。据鲁迅自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这种“启蒙”和“为人生”,在文化观念上无疑是一种实践理性,价值目标是文学的社会效果,重视的是人伦关系;在创作中则孜孜于“揭去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注目的是小说的审美教育价值。这种价值观正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他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有为而发,而且这种“为”的意向针对的也往往是孝敬、人文、风俗等伦理文化。《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明天》与《祝福》揭示礼教与社会的吃人,《肥皂》与《高老夫子》嘲讽正人君子的肮脏……。尽管鲁迅对中国伦理文化没有给予正向的弘扬,而是进行了反向的否定,但小说题旨的运行轨道仍是中国固有的伦理文化,仍是来自传统的价值意识。勿庸置疑,鲁迅的伦理意识,自有自己的个性内涵和鲜活蓬勃的时代色彩,但是,在文化本质的层次上,又无一不是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既有革新,也有“保旧”。正如鲁迅所说:“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虽然有‘蜕变’有比较的偏向,但是,我也以为‘新文学’和‘旧文学’中间不能有截然分界。”这正是新时代特有的现象。鲁迅在小说中是以“新道德”反对了“旧道德”,以“新文化”反对了“旧文化”,但将伦理文化看得重于科学文化,将启蒙和“美人伦”看得重于传播知识的价值观,仍是鲁迅创作小说的内在动力。这正反映了鲁迅小说那种既全力创新,走向现代化,又立足民族化的艺术品格。如果说《狂人日记》等是以天才的发现引起了文坛和思想界的震动,那么,这些小说能受到普遍欢迎,又不能不说是由于它契合了民族的价值观和普遍心理:伦理文化重于科学知识,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

22、请谈谈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民族文学的渊源。
鲁迅十分赞赏《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成就及其艺术方法。指出《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峰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的生命是真实,这是鲁迅的一贯主张和认识,也是《儒林外史》的价值所在:“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和他对《红楼梦》的赞扬是一致的,即“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鲁迅要求“烛幽索隐”,“如实描写”,就是要求排除一切“遁形”与“讳饰”,敢于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描写它的矛盾和斗争。这正是鲁迅对民族文艺精华所作的精确概括。

23、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浩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色调,也是这种忧患意识及其小说孕育了无数的诗人,散文家及其他文学家,产生了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文学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开头者,他的忧患意识及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同屈原、陶潜、杜甫等杰出的古代作家及其作品一脉相承。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先秦、两汉文化文学的忧患意识作了历史的肯定,尤其是深受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影响。鲁迅对屈原的悲剧一生及其卓绝一世的辞章是敬佩的,虽然鲁迅对屈原的忠君思想及《离骚》中流露出的“多芳菲凄恻之音”有所批评,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使命意识却与其小说的忧患意识一脉相通。
鲁迅小说的忧患意识同对旧传统、旧礼教、旧习俗、旧势力的“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彻底反抗精神和疾恶如仇的爱憎感情结合在一起。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的忧愤和嵇康的敢于反传统、蔑视权贵的愤世嫉俗精神,对鲁迅小说忧患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
鲁迅对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作过深入的研究,特别对那些忧患意识深蕴的古典文学作品更为熟悉,因此《呐喊》和《彷徨》的崇高而深广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屈原、嵇康、陶渊明诗文忧患意识的批判继承,而应是对整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文学蕴涵的忧患意识的借鉴和超越。

24、简略概括鲁迅艺术思维中民族文化素养的主要来源。
鲁迅对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了二分法的态度。事实上,对于儒家文化,他是接触甚多、了解很深的。但是,鲁迅主要接受、喜爱而受到甚深影响的,是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支脉。这是由屈原《离骚》、魏晋文章,唐代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以及民间艺术(从小说、戏曲、花纸到民间故事、传说)所组成的一个文学的文化传统,它以根本精神上的现实主义和充满着浪漫主义性格为特征,它在鲁迅眼里,更偏重于审美文化和审美理想。鲁迅从这个传统中,主要吸收了(个体的)和提取了(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爱民的热忱、献身的精神、傲岸坚韧的品格,以及颇富浪漫主义的审美心理与艺术风格。鲁迅收集整理校订《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嵇康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的功能古籍、小说资料,研究中国小说的发展的历史,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他还深入地研究汉唐文化,特别是唐文化。在古老文学、文化研究的延长线上,他对碑帖石刻、汉画像以及文学史、中国画史等也做了独特的研究。这些杰出的学术成就和深入的研究,都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掌握和继承、发扬的表现和“物化形态”。这种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他的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25、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佛教文化,对于鲁迅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也是构成鲁迅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鲁迅对于佛教文化的研究是深刻而独到的。他从佛学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对人世苦难的深切感受和感情化入,对解救人的苦难的迫切感与献身精神。这种“菩萨心肠”同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普度众生”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结合,化而成为救国拯民的崇高思想品性。对于佛教宣讲模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文化,那种用美好的艺术形式传达睿智与思想的艺术风格技巧,鲁迅非常赞赏。

26、请谈谈鲁迅的诗人气质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鲁迅从自己的气质和民族命运的视角来选择传统的文化层次。历代反抗诗人首先进入他的视野,引起他的深爱与共鸣。他同中国文学上具有伟大社会热情和叛逆精神的诗人们有着深刻的精神上的联系。
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整体精神,和被鲁迅誉之为“托讽的杰作”的《离骚》中许多诗句,引起鲁迅精神气质上的极大共鸣,成为寻求真理时的现实的一种寄托。此外,魏晋诗人陶渊明、嵇康、阮籍、晚唐皮日休、陆归蒙代表的讽刺小品,都曾引起他的景仰和情感上的共鸣。冯学峰也曾说,鲁迅身上有他故乡——浙东人气质上的某种优秀的传统,即由大诗人陆游,明末浙东诸文人,清末和民初的浙东诸革命先烈所表现出的那种富有爱国特征的气质。

27、简述鲁迅对传统文学中白描手法的借鉴和运用。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白描手法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疏导一大篇。”
白描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绘画等艺术中都极为典型,它是明显地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它,甚至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和艺术心理。思想上和精神上坚决反传统的鲁迅,艺术趣味与艺术心理却和这种传统手法相通,既矛盾,又统一。这并不奇怪,鲁迅的一些小说运用白描的工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另一些小说也并不以这种手法为主,这说明,鲁迅在对传统艺术的吸收上是本着为自所用的观点,并不盲目,也并不片面。

28、请根据鲁迅少儿时期的经历谈谈他与民族文化的渊源。
鲁迅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教育。幸运的是,家道的败落使他的很快发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因而没有堕入儒教中。但却不能否认,他还是从儒家那里接受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儒家入世精神培养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鲁迅出生于绍兴。绍兴为古吴越之地,自古以来,这里贤良荟萃,人才辈出,中华民族的很多代表人物都和这里密切相关。他们的思想品德,凝聚成一种宝贵的绍兴遗风。一种艰苦奋斗、发奋图强、力抗强暴、坚贞不屈的遗风。鲁迅从小对故乡先贤怀有深切的敬意。鲁迅光辉思想和人格的形成,同这种遗风直接相关。

29、请谈谈鲁迅思维方式上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
鲁迅与民族传统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他的思维方式的心理特征上。李泽厚在《试谈中国的智慧》等文中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概括为“实用理性”,这种特征,在鲁迅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鲁迅是个理性色彩十分强的人,人们常用冷与热的辩证统一来概括鲁迅的风格。热烈的心肠,冷静的头脑,确实是鲁迅最突出的心理特征。鲁迅是个诗人气质非常强烈的人,他早期的文章气势恢弘,热烈奔放,即使在后期的杂文中也有一股淡淡的抒情的意味。但是,传统文化心理和黑暗的社会现实,陶铸了他的超人的理性,使他从不滥用和放任自己的感情。这一特征,在他对待个人生活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关话题/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秦汉文学)
    一、填空 1. 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____》。 2. 《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____的完整体系。 3.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__》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 一、填空 1.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____、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2. 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建安虞氏刊印的《____》 3. 《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 真记》。 4. 元杂剧是在__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 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习題与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湞空 1. 曹操的《___》是我曰现存m首宄整的山水诗 ,写出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 曹丕所作的《___》s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nm,对t;代歌行休u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钟嵘在《诗品》屮评价曹植的诗为___,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一、填空 1.元代辛文房的《___________》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2.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的由上官仪所代表的诗体称为________。 3.初唐时期,___________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桉背诵版(两宋辽金文学)
    两宋辽金文学 一、填空 1.__________把自己的文集题作《小畜集》,表示有兼济天下之志。 2.宋初在文学理论上鲜明地提出复古主张的,首推___________,他在《应责》中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 3.__________编选《唐文粹》,影响了宋初的古文创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点睛篇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袁行霈版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 。1 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 的琼楼玉宇, 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 而且 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五 宋代文学
    第五编 宋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 【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吴中四士、馆阁体、上官体、沈宋、气来、神来、情来、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古文运动、长吉体、沉郁顿挫、以文为诗、郊寒岛瘦、诗圣、诗仙、诗鬼、元白诗派、元和体、张王乐府、三十六体、武功体、小李杜、俗讲、变文、花间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建安风骨、左思风力、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永明体、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志怪小说、志人小说 【主要问题】文学的自觉时代、曹植诗歌创作、阮籍诗歌特色及代表作品、太康诗风的特色、陶渊明诗歌特色及意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北朝民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考研笔记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 第一讲 本讲重点: 1、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 2、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 3、 文学文章及两者之关系 、 一、前 言 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史。当下,西化之风日炽,对于传统理论则有忘 本之虞。在此情形下,我们很容易一味附和某些专家的失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文艺学的考研复习课后习题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教案讲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代文学部分 绪论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