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囊壁:含有大量淋巴样组织并形成淋巴滤泡。
三、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tract cyst)
甲状舌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即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青少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1,常位于颈部中线或近中线处,直径2-3cm,表 面光滑,界清,触之有波动感,能随吞咽上下移动。
[病理]上皮衬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鳞状上皮或呈二者过渡形态
纤维囊壁:含甲状腺或粘液腺组织
囊 腔 :囊内为清亮的粘液样物
可癌变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占1%以下
四、粘液囊肿(mucocele )
可分为粘液外渗性囊肿和粘液潴留性囊肿
[临床表现]
常发于下唇,其次为颊、口底、舌和腭部。大小不等,直径由几毫米至1厘米。可自行消退或破溃,内容物可排出或不排出,不久再次肿胀,反复发作。浅在者:淡蓝色,透明易破碎
深在者:与周围粘膜颜色一致。
外渗性粘液囊肿:通常是机械性外伤致涎腺导管破裂,粘液外溢进入组织中。无上皮衬里,粘液池被炎性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包绕,临近涎腺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潴留性粘液囊肿:涎腺导管受阻,涎液潴留致导管扩张形成囊性病损。衬里上皮为假复层或双层柱状或立方状上皮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
是由成牙组织(dental formative tissue) 即牙源性上皮、牙源性间充质或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共同发生的一组肿瘤。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
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据我国六院校口腔组织病理教研室统计资料,并参考WHO关于牙源性肿瘤1992年的组织学分类
一、牙源性真性和非真性肿瘤
(一)良性
1.牙源性上皮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牙源性鳞状细胞瘤
(3)牙源性钙化上皮瘤(Pindborg瘤)
(4)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2.牙源性上皮和外间充质性肿瘤,伴有或不伴有牙齿硬组织形成
(1)成釉细胞纤维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瘤(牙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瘤
(3)牙成釉细胞瘤
(4)牙源性腺样瘤
(5)牙源性钙化囊肿
(6)混合性牙瘤
(7)组合性牙瘤
3.牙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含或不含非活跃性牙源性上皮
(1)牙源性纤维瘤
(2)粘液瘤(牙源性粘液瘤,粘液纤维瘤)
(3)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成牙骨质细胞瘤,真性牙骨质瘤)
(二)恶性
1.牙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骨内癌
(3)其他牙源性上皮性肿瘤的恶性型
(4)牙源性囊肿恶变
2.牙源性肉瘤
(1)成釉细胞纤维肉瘤(成釉细胞肉瘤)
(2)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肉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
3.牙源性癌肉瘤
二、与骨相关的真性肿瘤和病损
(一)骨源性真性肿瘤
牙骨质-骨化纤维瘤(牙骨质化纤维瘤,骨化纤维瘤)
(二)非肿瘤性骨病
1.颌骨纤维异常增殖征
2.牙骨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根尖周牙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2)巨大型牙骨质瘤(家族性多发性牙骨质瘤 )
(3)其他牙骨质-骨异常增殖症
3.家族性颌骨多囊病[小天使脸样病(cherubism)]
4.中心性巨细胞肉芽肿
5.动脉瘤性骨囊肿
6.孤立性骨囊肿(创伤性,单纯性,出血性骨囊肿)
(三)其他肿瘤
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色素性突变瘤)
一、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是良性牙源性上皮性多形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是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据国内六院校口腔病理教研室的统计资料,占牙源性肿瘤的59.3%,1979年Falkson首先报道,1927年Churchill正式命名。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多种分型意见,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WHO 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型(Kramer等,1992年),二是 Gardner 提出的临床组织分型。本书选用 WHO 分型,并结合国内资料和 Gardner 意见分三种类型,即一般型、单囊型和周边型成釉细胞瘤。
(一)一般型成釉细胞瘤(classic ameloblastoma
又称标准型或经典型(classic intraosseous ameloblastoma)或称实性型或称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生物学特点:一是肿瘤沿松质骨的骨小梁间浸润生长,摘除后易复发(复发率约50%~90%)。二是肿瘤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特别是下颌升支和上颌磨牙区
【临床特点】
1.年龄:常见于30~49岁,平均年龄40岁。男女无明显差异。
2.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上颌者,以磨牙区多见。
3.生长速度: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
4.症状:无痛性、渐进性颌骨膨大,多向唇颊侧发展。骨质受压则吸收变薄,压之有乒乓球样感。肿瘤区牙齿可松动、移位或脱落。
5.X线表现:单囊或多囊性破坏。肿瘤区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
【病理】
肉眼观察:大小不一,可由小指头至小儿头般大。剖面部分囊性部分实性,囊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白色或灰白色。
镜下:分三种类型:主要类型、细胞变异、其他变异
1.主要类型:两型(滤泡型、丛状型)
(1)滤泡型(follicular)
肿瘤细胞形成或多或少的孤立的上皮岛。中心部类似成釉器的星网状层细胞,周边部围绕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类似成釉器的内釉上皮或前成釉细胞。中心部可发生囊性变,囊腔大时周边细胞可被压呈扁平状。
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plexiform pattern)
肿瘤细胞成网状联结,周边部细胞同滤泡型,中心部的类似星网状层的细胞比滤泡型者少。 间质区可发生囊性变。
2.主要类型中的细胞变异
(1) 棘皮瘤型(acanthomatous type)
肿瘤上皮岛内呈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见角化珠形成。常出现在滤泡型中。
(2)颗粒细胞型(granular cell type)
一般型成釉细胞瘤内细胞出现广泛的颗粒性变。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胞奖丰富,充满嗜酸性颗粒,在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溶酶体。
3.其他变异:
(1)肿瘤细胞团邻近的结缔组织可出现明显的玻璃样变,某些可出现不良性钙化.
(2)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肿瘤内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胶原丰富,排列成扭曲的束状,可见玻璃样变,肿瘤上皮岛或上皮条索位于纤维束之间。常见于颌骨前部。X线常见肿瘤区边界不清,类似骨的纤维性病损,摘除后复发率低。
(3)基底细胞型成釉细胞瘤:肿瘤细胞以基底细胞样细胞为主。诊断要与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4)角化成釉细胞瘤: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一种罕见的角化成釉细胞瘤称为生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其特点是肿瘤内有些微囊区衬以不全角化上皮并含有角化物,另外的微囊内为非角化上皮伴有乳头状增生
(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 ameloblastoma)
临床和X线上类似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年人,10~29岁之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复发率低,约10%。
【病理】三个亚型:
第一型:部分上皮表现为相对一般性上皮衬里,部分表现为早期成釉细胞瘤的特点,即所谓的Vickers-Gorlin标准(简称V-G标准):
(1)囊肿衬里上皮基底细胞核染色深;
(2)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核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
(3)基底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性变
第二型:
衬里上皮类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结节状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结节由牙源性上皮组成,类似丛状型成釉细胞瘤。
第三型:
壁成釉细胞瘤(mural ameloblastoma),纤维囊壁上存在丛状型或滤泡型成釉细胞瘤
(三)周边型成釉细胞瘤(peripheral amelobladtoma)
是指局限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内的成釉细胞瘤。常浸润周围组织,主要是牙龈结缔组织,但不侵袭下方的骨组织。有时见肿瘤下方呈浅碟状压迫性骨吸收。预后较好。完全切除后不易复发。
周边型成釉细胞瘤不易复发的原因:
1.部位在牙龈,易于早期发现。
2.肿瘤下方的密质骨对肿瘤生长有较大抵抗性,牙龈内致密结缔组织也较骨小梁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抗性大,使肿瘤局限。
组织发生:原因不明,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或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口腔粘膜上皮也可能发生此瘤。
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以往认为是成釉细胞瘤或牙瘤的一型。1956年Pindborg首先报告此瘤并命名。
良性但具有较成釉细胞瘤更明显的局部浸润性生长。术后有复发的报告。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较广,20~60岁之间,平均40岁左右。
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磨牙区。
症状: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
X线表现: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 不等的不透光团块。
【病理】肉眼: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
镜下:
1.肿瘤由多边形细胞组成,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瘤细胞边界清晰,胞浆微嗜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核大,可见双核或多核。
2.瘤细胞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
3.有淀粉样物质:圆形嗜酸性均质性物
4.淀粉样物可发生钙化,呈同心圆状沉积
5.纤维间质常见退变
【组织发生】
Pindborg认为来自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
三、牙瘤(odontoma)
是成牙组织的发育异常或畸形,不是真性肿瘤。肿物内含有高分化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由于这些组织排列不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种
(1)混合性牙瘤(complex odontoma):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上下颌均可发生,前磨牙和磨牙区多见。活动性生长期常在牙齿形成期,并引起颌骨膨大。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
镜下:牙齿组织排列紊乱,互相混杂,而无典型的牙齿结构。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2)组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
由许多牙齿样结构组成。
四、牙源性腺样瘤(adenomatoid odontogenic tumor,AOT)
过去曾认为此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型,但在临床和组织病理上均有其特点,现已分出为独立肿瘤,成为牙源性肿瘤中一种独立实体。
【临床表现】
症状: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症状。
年龄:较年轻,12~19岁多见。
性别:女性多见,男女之比1:1.9。
部位:上颌比下颌多见,上颌单尖牙区为好发部位。
据临床和X线表现,分为
滤泡型(含牙型)
中心型(骨内型)
滤泡外型
周边型(骨外型)
X线片上,滤泡型似含牙囊肿且常见不透光的钙化颗粒。周边型者仅见牙槽骨轻度吸收。
【病理】
肉眼:肿瘤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囊性或实性。实性部分呈灰白色,囊性部分大小不等,含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血性液体,可含牙。
镜下:肿瘤上皮形成不同的结构
(1)结节状实性细胞巢:细胞为梭形或立方形,形成玫瑰花样结构,中心有嗜酸性物质
(2)腺管状结构:立方状或柱状细胞,胞核远离腔面,腔内可有嗜酸性物和细胞碎屑
(3)小结节:多边形嗜酸性鳞状细胞,细胞间有细胞间桥和钙化团块以及淀粉样物质(又称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样区)
(4)梁状或筛状结构:见于肿瘤的周边或实性细胞巢之间。细胞圆形或梭形,核色深
(5)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肿瘤间质少。
肿瘤为良性病损,容易摘除而不复发
关于此瘤性质问题,意见不一。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瘤不是真性肿瘤。
五、牙源性钙化囊肿(calcifying odontogenic cyst,COC)
是一种较特殊的牙源性病损。以往多称为非典型性成釉细胞瘤。1962年Gorlin等首先作为独立的疾病报告并命名。本病具有囊肿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肿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广,高峰为10~19岁。性别无明显差异。
部位:上颌较下颌多见,也可发生在颌骨外的软组织。
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单囊或多囊,腔内含大小不等的钙化物。
【病理】分三型(单囊型、牙源性影细胞瘤、牙源性影细胞癌)
1.囊性型(cystic lesion):
(1)囊性
(2)衬里上皮基底细胞符合Vickers-Gorlin标准
(3)基底层上方为星网状细胞,其中可见影细胞(ghost epithelial cell)
(4)临近基底层下方可见发育不良的牙本质
(5)纤维囊壁可见子囊,易可见影细胞
2.牙源性影细胞瘤(odontogenic ghost cell tumour)又称为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具有成釉细胞瘤、影细胞和牙本质样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患者年龄较大。
3.牙源性影细胞癌(odontogenic ghost cell carcinoma)既有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特征,又有恶性细胞的特点和浸润性生长。术后复发率高。
COC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血管瘤
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好发于面颈部皮肤、唇、舌等,表现为紫红色的斑块,可突出表面。大多数血管瘤如不治疗,可持续存在。
(一)毛细血管瘤:
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位于真皮、粘膜固有层或皮下组织。光镜下见,肿物无包膜,由大小不等的毛细血管组成。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衬里。内皮细胞增生,有的尚未形成管腔。
(二)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呈蓝色或紫色,触之柔软,低头时肿瘤因充血而膨大。镜下肿瘤由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由内皮细胞衬里。血窦里可形成血栓,血栓可发生钙化和/或机化。
(三)蔓状血管瘤:
肿瘤高起表面呈串珠状,有波动感。镜下见肿瘤由扭曲的小动脉和小静脉构成。
二、牙龈瘤(Epulis)
表现为牙龈局限性龈肿大,常见于牙间组织。肿瘤有蒂或无蒂,表面可发生溃疡。牙龈瘤有术后复发的趋向。
(一)血管性龈瘤
组织学上见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增多,充血。
(二)纤维性龈瘤
纤维增生明显,胶原纤维束状排列。可有钙化或骨化。
(三)巨细胞性龈瘤
细胞间质中含有多核破骨样细胞的巨细胞,呈灶状聚集。
三、鳞状细胞癌
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唇、颊、舌、口底、牙龈等部位。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硬结或溃疡。如继发感染或侵犯神经,可出现疼痛。肿瘤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WHO 1997年分型:Ⅰ级:肿瘤中异型性小,核分裂少,角化明显,细胞间桥可见。
Ⅱ级:肿瘤介于Ⅰ-Ⅲ级之间。
Ⅲ级:肿瘤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角化少,细胞间桥几乎没有。
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具有鳞状细胞的特点,有角化,形成角化珠。具有细胞间桥。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呈蟹足状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界限。肿瘤的间质中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
四、疣状癌
是鳞状细胞癌的疣状变异型,表现为高分化角化上皮和外生性过度生长。肿瘤生长缓慢,局部推进式生长。转移发生较晚或不转移。
五、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皮肤以头颈接触日光照射的部位多见;口腔粘膜以腭部和牙龈多见。口腔粘膜表现为色素沉着的斑块,硬结。生长较快,呈侵袭性发展。肿瘤预后不好,容易出现转移。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变化: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弥散排列或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梭形、圆形或奇异形。胞浆中含有或不含有色素。肿瘤细胞核大、异型性大,有畸形核,或多核瘤巨细胞。核仁突出,核浆比例明显增加。
六、纤维肉瘤
是纤维结缔组织来源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颊、唇、腭、颌骨等部位。
组织病理学上表现为,梭形成纤维细胞呈人字形或旋涡状排列,细胞核有一定程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七、软骨肉瘤
多发生于上颌,30-40岁为高峰年龄。临床上为无痛性包块,可引起牙齿松动或鼻阻。X线表现为骨质虫蚀状改变,或呈单囊、多囊病损。
组织学特征:肿瘤由恶性肿瘤性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瘤细胞分布稀疏,为单核或双核软骨细胞,有软骨陷窝。肿瘤有轻度到高度的异型性。肿瘤中可出现纤维肉瘤的成分,但不能出现骨化或钙化。
八、骨肉瘤
以男性多见,平均年龄34岁。上颌、下颌均可发病。临床上表现为肿胀、局部疼痛。牙齿松动,感觉异常。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和新骨形成,骨膜反应出现Codman三角。
组织病理学特征:肿瘤向成骨、成软骨和成纤维三个方向分化肿瘤中可出现血管扩张、出血、坏死。
九、恶性淋巴瘤
占恶性肿瘤的第11位。常见于颈部淋巴结,青年人和儿童发病率较高。早期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出现发烧、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恶病质体征。
(一)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扁桃体、腭部,Sjogren综合征发生淋巴瘤的越来越受到重视。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也可发生淋巴瘤,如口腔粘膜、涎腺、颌骨。
组织病理学特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部分或全部地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包括各个分化阶段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细胞弥漫排列,大小不等。如果形成淋巴滤泡,则滤泡内外的瘤细胞是一样的。不出现正常的生发中心。
(二)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病):
多发生于结内淋巴结,结外淋巴组织少。肿瘤成分多样,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及“镜影 ”细胞肿瘤分为四型: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结节硬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