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
3) 形成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强化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功能。
4)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在合理有效借鉴具有典型意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制度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大胆探索。
4、如何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行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具体措施如下:
1)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①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03年辨析)
03辨析:我国的国有企业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
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②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③ 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继续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大力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同时,实行技术和管理创新;
3)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5)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6)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7)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5、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11年论述题,本人没背,亏大了!)
①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互相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② 由于改革国家的文化传统、法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大致上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
1、美国模式(股权分散、“用脚投票”(股价波动)、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高酬金激励)
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
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分散化。②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③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
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它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
2、日本模式(企业相互持股、主银行制、波动微弱、晋级制(内部提拔))
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控制企业股权的主要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公司。银行在融资和公司监控方面有实质性的参与。
日本的产权结构模式可称为内部控制模式。产权结构特点是:①产权结构法人化。②在法人持股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其中又以银行持股为主。③一般实业公司之间互相持股现象比较突出。
在日本,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约束力量主要来自公司外部的两个方面:一是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二是银行的监督。
股票市场的波动对经理层造成的压力相对弱化。
3、德国模式(监事会为核心权力机构,也有普通雇员参与)
大陆模式主要以德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模式为代表。德国模式建立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子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也可称为共同主导型模式,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双重委员会制度,即有监察委员会和管理理事会。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①股权集中程度比较高,银行参与公司治理。②以“监事会”之名行使董事会职能,以“董事会”之名行使经理人员职能。③职工参与决定制。
6、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01年简答,7分)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总产出(09年名解)
①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社会总生产,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社会总产品;
②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③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可用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GDP、GNP、NI等。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
① 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②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3、投资结构
① 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
② 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
③ 由下列因素决定:1、一定时期产业结构的状况。2、科学技术的进步;3、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4、重置投资(已不是课后题)(08年名解,3分)
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一起,因此又称为更新改造投资。
5、社会消费水平
① 消费需求的总量即社会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② 决定消费需求规模的因素,从根本上说,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收到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制约的,此外,还收到一系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
二、简答题
1、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重点!)
1)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
2)投资规模的主要决定因素有:
①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② 消费率与积累率 在国民生产总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率与积累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积累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消费率提高,投资规模减小;
③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 投资效益的高低 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投资效益的提高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
⑤ 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央高度集权下,企业完全不承担投资风险,并且国家下达给企业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以及企业领导人的主要晋升依据,是看产值的增长,因此企业有强烈的投资冲动,从而导致投资规模的膨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规模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已不是课后题)
居民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另一部分是不用于当前消费的部分而作为储蓄。因此,现实的消费水平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储蓄部分后的实际消费支出。
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相应的增加;
2)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如果物价水平相对稳定,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和储蓄都会稳定增加;如果短期内物价上涨速度超过了收入提高的速度,消费的增加就只能以储蓄的减少来解决。若人们预期价格将持续上涨,则会大量提款抢购,导致储蓄锐减消费骤增;
3)市场上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消费品的供给状况 如果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数量增长较快,消费会增加而储蓄会减少;反之部分消费会被迫转化为储蓄;
4)银行存款的利息率 利息率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和储蓄比例的程度,要看上述诸因素的情况而定;
5)货币幻觉 只看到物价水平上升而忽视了货币收入也按比例提高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只看到货币收入提高而忽视了物价水平同比例上升的消费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上述各种因素,对于收入转化为消费或储蓄的影响是不同的,实际消费水平将依据这些因素各自发生作用的相对力量而定。
2、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① 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
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的失衡。
② 微观方面的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③ 宏观层面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
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形式:
①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常称为需求膨胀或供给短缺,表现为:经济过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膨胀”、信用过分扩张和市场秩序混乱,作为以上几种状态的综合表现,严重时可引发通货膨胀。
②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其表现是: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出口不振,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下岗增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供给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可导致通货紧缩。
3、运用本章分析的社会总供求原理,分析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
1997年以前的长时期内,我国社会总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有人将其称之为“短缺经济”。但从1997年依赖,社会总供求失衡表现出与以往几乎完全相反的情况,即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从我国1997年下半年以后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看,主要原因既有长期积累的原因,也有短期特殊原因。
- 属于长期积累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 结构问题。长期重复建设和盲目引进,导致部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结构失调,并由此造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部分产品积压和市场不景气。
- 管理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快,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 分配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个人消费分配中又有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一部分集中了比较多的收入,投资人权不足。另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实际购买力的增加。
- 物价水平问题。由于多次发生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实际上处于较高的位置上。1997年遇到东亚金融危机特殊的国际环境和需求不足的特殊国内环境,物价持续下降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 属于短期特殊原因:
- 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使出口需求下降。
- 从1993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波动处于收缩期,1997年后国民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增长波动低谷。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必然有所下降。这样的经济波动状态与东亚金融危机重合在一起,是导致我国需求不足和物价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 某些改革措施的阶段性效应。1997年前后,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些重大措施。从短期来看,体制转换需要时间并需付出成本,所有这些都会时市场需求减少。
- 某些宏观措施的惯性作用。针对1992-1993年出现的经济过热情况,自1993年下半年我国实行以紧缩为取向的宏观政策是必要的,但由于惯性作用,1997年又突然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我国的宏观政策尽管作了比较适合的调整,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未能转变到正常状态,相反却出现了持续几年的需求不足。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与政治一起背)
一、名词解释
1、产业结构
① 是指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喉关系和比例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② 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 一般说来,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④ 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两个重要趋势:1、产值部门构成的高级化趋势;2、劳动力部门构成向二、三次产业倾斜的变动趋势。
2、区域结构
① 是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 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区域间存在二元结构,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并存,总体上看,呈现出东、中、西三大地区总体分布,东部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拉动,中部发展“承东继西”,西部地区有丰富资源,我国正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
3、二元经济
指的是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一种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4、可持续发展(已不是课后题)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5、经济增长(00年名解,2分)(09年论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1)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3)衡量经济增长,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NI增长率等总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率等指标。
6、经济发展(02年名解,2分)
① 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本国人民作为经济结构变化的主体参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的变化等。
②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多个,公布了“人类发展指数”,按预期寿命、成年人识字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之三个变量计算。
③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增长但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7、科学发展观(已不是课后题)
① 是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观。
② 科学发展观是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
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国家要大力发展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从信息产业自身而言,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实现更快更很好的发展。
8、和谐社会
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员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②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员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切实贯彻和实现。
9、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 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② 与传统工业道路相比,有以下特点:
⑴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⑵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⑶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4)新的工业化战略: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二、简答题
1、试分析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增长的含义(遗漏了经济发展的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2)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③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
④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
⑤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
⑥制度或体制。
⑦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还要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
上述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因此,应当通过实现各个因素的互相协调,彼此配合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 为什么要实现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实现?
1)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结合方式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称为经济增长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类型: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两种增长方式相比,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单纯的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低下;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效益相对较高。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只能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我国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