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产品质量差,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② 资源消耗量大,浪费严重;
③ 设备利用率低,工业流程落后;
④ 单纯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途径六点P312)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05年论述,13分)
05论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并说明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定义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特点
⑴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兼顾和统一。
⑵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
⑶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⑴ 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⑵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⑶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⑷ 要大力发展交予,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换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投资。
⑸ 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
② 发展科技:
⑴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⑵ 我国首要是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解决科技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⑶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是形成独立的高科技产业群,另一方面是以高新技术成果对广大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③ 大力发展教育:
⑴ 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⑵ 在体制上解决好教育投资收益的归属和投资者长期行为问题,措施主要有:
ⅰ 教育投资的主体要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向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办教育多元主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格局。
ⅱ 为了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投资的有效配置。
ⅲ 做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④ 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3、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P369(06年简答,9分)
06简答: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
1)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和资源条件下,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间能协调发展,并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着产业内部综合生产率水平、技术结构水平更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
2)我国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不合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寻求有效的调节机制,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优化升级。
3)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具体措施有:
①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 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③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④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
⑤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4、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07简答,8分,08年辨析,4分)
07简答:我国城市化道路特点
08辨析: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
中国二元经济的现代化,关键是要解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一方面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稳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第六、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第七、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我国城镇化道路
1)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现代部门集中在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城市化方向一致。
3)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情况则不同,我国城市劳动力剩余相当严重,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大量流向城市,必然同城市本身的劳动力剩余产生尖锐矛盾,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4)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
①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又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②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
③ 要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 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5、为什么要实施和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不是课后题)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三方面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必要性):
①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可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告诉经济发展的情况。后代人不但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孤立的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停止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经济发展能富民强国,并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稳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走一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3、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
①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③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建设。
6、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状况及超常经济波动的原因。(已不是课后题)
1)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的含义:
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和收缩、繁荣和萧条、高涨和衰退现象。大都由一个经济扩张期和接下来的收缩期构成,并用“峰顶”和“谷底”分别表示两个阶段的转折点。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正常经济波动指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了一定范围,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2)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济超常波动的状况:
从1953-2000年的4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常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5次,改革后有5次。
改革前的经济波动与改革后的经济波动有明显不同。改革前,经济波动的特点是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扩张周期短,属于古典型波动。改革后的经济波动的总体态势是,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扩张周期延长,属于增长型波动。
3)中国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
① 投资率的变动;一般来说,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是正相关的关系。
② 消费需求的变动;
③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④ 资源共给;
⑤ 技术变化的状况;
⑥ 经济体制的变动;
⑦ 心理预期的变化。
4 中国经济波动的特殊原因:
①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一方面是传统计划体制与生产力状况的不适应性,缺乏有效调节经济的手段;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外部因素如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
②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之所以会转变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经济超常波动的因素逐渐减弱。但是在体制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的消除有一个过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存在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那些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如心理预期的变化、消费需求动机的改变等也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运行。所以我国的经济波动仍然存在,只是波动形式发生了积极变化。
7、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及意义是什么?(已不是课后题)
① 定义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 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持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③ 意义
1、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
2、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3、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转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4、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8、为什么要实行自主创新?
① 定义和作用
自主创新是相对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新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时代,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也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永远不可能通过引进而获得。
②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长方式。
- 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 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必须看到,没有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依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十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竞争与合作
① 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过渡。
②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国家间竞争与合作择偶格式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2、世界贸易组织(已不是课后题)
① 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其成员国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95%,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② 关贸总协定最初签订的有23个国家,后来发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虽然是最初的缔约国之一,但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席位曾由台湾当局占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商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以法律程序。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3、国家经济安全
① 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② 其主要内容包括: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面性的危机。
③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1、国家支付危机;2、金融风险;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4、资源被侵害;5、信息和技术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五点手段:看后面。
二、简答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是什么?(重点!)
1)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的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有:
①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01辨析,3分)P322
01辨析: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②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③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3)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首先,是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由国内分工向国际分工延伸,会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繁荣,2、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3、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用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对外经济关系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是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1、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2、正常的国际市场价格以国际市场价格为基础,并围绕国际价值这个中心随国际市场供求情况上下波动,时涨时落。3、社会主义国际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过子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 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保证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注意以下:
1、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2、深化外汇体制改革。
3、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
4、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即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主义维护国际经济安全,具体措施如下(10年简答):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4、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5、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3、如何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02论述:加入WTO后的必要性和对策,10分)(已不是课后题)
① 定义
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在其成员国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95%,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最初签订的有23个国家,后来发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虽然是最初的缔约国之一,但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席位曾由台湾当局占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商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以法律程序。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②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 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我国商品平等参与国际贸易,有益于上次多元化的实现。
- 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 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体制。
-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一、名词解释
1、宏观调控
① 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②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财政政策
① 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
② 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