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辨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09简答: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① 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需要发展多种制经济。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④ 具体而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全民所有、集体所有、混合所有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股份制组织形式))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所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外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以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① 是指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 我国现阶段存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及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
3、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二、简答题
03年辨析: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就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06年简答: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与后面第5小题结合)
1)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讲求效率,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按生产要素分配(01名解,2分)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讲求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① 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的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受客观的市场分配规律的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② 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定形成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
③ 要通过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以防止由于企业行为的扭曲而导致价格和分配的混乱和不公。
3)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程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具体措施有:
① 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② 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③ 加强法制建设。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为什么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① 定义
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那个阶段。
② 依据
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依据如下:
首先是由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等历史事实决定了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生产力的落后仍然是主要的矛盾。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生产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化程度低等,由这些情况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只能是处于初级的、不发达的阶段。
其次,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从生产关系看,经过长时期努力,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够高和多层次、不平衡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必须允许和鼓励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展,允许某些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过程。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占社会统治地位,但还存在一些缺陷,有时还相当严重。
③ 理论意义和和实践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度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① 主要矛盾
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长期受“三座大山”压榨的贫苦的中国人民,在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后,迫切要求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从旧中国继承过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造成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经济,社会物质财富非常贫乏,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两方面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必然更加突出,另外,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 根本任务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把握社会生产劳动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因为: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总之,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靠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是我国现阶段的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06年辨析,4分)
① 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②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04简答)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何实行这一制度(结合第1题)?
04简答:按劳分配特点
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相比,无论是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是生产关系的完善程度都有差异,经过对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和不够高的状况是分配方式呈现多样性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发展水平,有利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动员起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记大点)
一、解释下列概念
1、要素市场
① 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能形成生产能力的各种基本要素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
② 生产要素市场由以下市场构成: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外汇、贵金属以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和一定空间内货币资金融通的总和。
2、劳动力市场。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力的价格。
3、房地产市场。它由三个组成要素:交易的主体、交易的客体和交易的行为。
4、信息市场。信息产业部门与信息需求者双方进行有偿转让交易的活动场所和信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称之为信息市场。
5、技术市场。就是指买卖技术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
6、产权市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7年名解,2分)
①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6点:
1、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什么?(04年简答)
04简答:市场经济的特点(注意不是我国,答共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等。
3)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02简答6分,02辨析3分)
02简答: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02辨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两者兼容。P263
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③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
2、如何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03论述,16分)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功能的发挥,要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
03论述:从市场客体结构角度论述我国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如何使之健全?
① 现代市场体系的定义
现代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
② 方法
1、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物质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基本场合,可分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2、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3、发展和完善技术和信息市场。科学技术和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作用日益突出,是促进科研与生产接合的纽带。
4、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能够迅速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布局。
5、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是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促进企业改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行业的整合。
3、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道路的认识。P268看书上(10年论述:渐进式改革的特征、经验)
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
① 关于改革性质和方向问题。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② 关于改革的目标问题。
③ 关于改革的道路问题,成功地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
① 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市场作为交易关系的总和,将各个由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利益主体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交易关系和协作关系。这些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就是市场交易主体。
② 经济学中一般将市场交易主体概括为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开放体系中,还包括境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
③ 总之,在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交易活动的买方、卖方,都是市场交易的主体。
2、现代企业制度
① 是指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反映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又称为“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② 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③ 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表现为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④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3、公司治理结构(05年名解,3分)
① 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
② 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约束机构。
二、简答题
1、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形成的前提是产权明确,同时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重点!)★★★★★
1)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自主的经营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的经营主体和交易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有权决定经营什么、经营多少和怎样经营,有权按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
2)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这是核心特征。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3)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企业投资资金主要靠自我积累,或主要凭借自身能力或信誉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途径获得。规模扩张受硬预算的约束。
4)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只有具备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其中自负盈亏是核心,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就不可能自我发展,更不可能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自主经营也难实现。
2、为什么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不能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和上面所要求的特征结合,两者对比,即可):
1)产权不清,因而不具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那样的投资主体责任,不能形成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克服代理问题的激励——约束机制。
2)政企不分,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基本的自主经营权,企业的基本权利分散在与企业发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3)权、责、利不明,在市场经济中,不仅权、责、利应该分明,而且对于每一主体,权、责、利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对称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竞争动力和约束力。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在各方面的主体之间不仅权、责、利的界区不明确,而且不统一、不对称。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有权有责而无利等情况。同时在分配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4)管理不科学,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利润动力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驱动下,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而计划经济中的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和权责利不明,行政管理代替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缺乏进行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的动力,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3、结合中国实际,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重点!)(99年论述20分,06年论述14分,07年辨析4分)
06论述:论述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
07辨析:国有企业改革不在于数量化,而是在于控制力。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根本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效的能克服代理问题的治理结构,需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
① 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
② 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
③ 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的作用;
④ 有效的激励机制;
⑤ 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其相关信息的披露制度。
4 我国目前转轨时期制度创新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国有股占很大比重,如何避免低效率,有以下途径:
加强一般性的基本制度建设:
1) 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规体系,尤其是要严格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