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买方市场的特点: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加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是,若供给过多的超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增大。
第六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是借贷行为,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原始形态的信用为实物借贷,现在更多的是货币借贷)
一、名词解释
1、商业信用(基础)(04名解,3分)
① 是指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 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这样,双方形成了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的商品价格,其差额就形成了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③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⑵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债务人:职能资本)
⑶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经济高涨,多;经济萎缩,少)
④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2、银行信用(基础)
① 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②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资本的企业(间接融资)。
③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⑴ 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⑵ 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⑶ 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④ 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3、国家信用
① 是指国家借助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②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③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它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④ 只要政权稳定,国家信用的信用度就是最高的。
4、消费信用
① 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②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
③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
如果说赊账和分期付款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那么发放消费信贷则属于银行信用的范畴。根据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信贷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作为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④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它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5、股份有限公司(01年名解,2分)
指公司股东的责任仅以所认缴的股票面额为限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是:
① 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且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出售;
② 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③ 股东个人的财产与公司的财产相分离,股东凭股票分享公司的收益,但对公司负债只负有限责任,即以股票面值为限。
④ 公司破产清算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资产提出要求,而无权直接向股东起诉,公司以本身的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
6、虚拟资本(02年辨析,3分)
02辨析:虚拟资本就是实际不存在的资本。
有价证券:1,虚拟: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真实资本已经进入企业运行;
2,资本:增殖性,能带来收入;
①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备资本和商品的性质。
②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⑵ 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④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7、虚拟经济(09年简答: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如期票、汇票执行流通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不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A是B的基础,B对A有反作用,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关系。
8、泡沫经济
① 是指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投资过度的经济现象。
② 泡沫经济的主要表现有:
表现形式: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了连续涨价之后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领域:房地产、股票等。
⑴ 在利息率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但高负债的投资若没有回报,不能回流,就会产生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
⑵ 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⑶ 2000年初,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现的IT产业的泡沫经济。
③ 泡沫经济的危害是,其发展和破灭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使国民经济总量虚假增长、结构扭曲。
9、实体资本(不全,看后面)
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10、实体经济
即既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方式实实在在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二、箭答题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定义:(也可以按照上面的名词解释多写一点!)
① 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① 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 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各自特点)
①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 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 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2、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1)虚拟资本的含义:
①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 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⑴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⑵ 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③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则是由股票、外汇交易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是虚拟资本的进一步衍生。
2)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 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 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的获取收入,成为具有不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 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3)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 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券;
② 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 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和联系。(04年简答)(10年辨析)
10年辨析: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
1)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含义:
① 虚拟资本的含义: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② 实体资本的含义:是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资本,直接以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或货币资本的形式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并发生价值增殖。它本事具有价值,在生产中发挥实际作用。
- 两者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性: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① 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⑴ 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
⑵ 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发行的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
⑶ 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 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⑴ 虚拟资本和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
⑵ 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⑶ 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
对立性: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区别:
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
4、论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07年论述,12分)
1)虚拟经济的定义:
①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②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的产物,但各种信用工具和证券化的资本形式并不必然是虚拟经济;
③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
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 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工具;
- 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
-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
- 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3 虚拟经济的负效应:集中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泡沫经济是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力,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
如何防止负效应的产生:
① 虚拟经济的产生和正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② 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防止泡沫经济的微观基础,因而也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 防止泡沫经济,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
第七章 竞争与垄断
(本章一般都是名解或简答,没有辨析和论述)
一、名词解释
1、产品差别
① 指同类产品由买方的偏好而形成的具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状态。
② 造成产品差别的原因主要有:
⑴ 产品的物理差异;质量、性能、结构、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⑵ 买方知识的差异,如不了解质量,只看外观;
⑶ 买方的主观差异,如广告宣传造成的对商品品牌的偏好;
⑷ 服务方面的差异;
⑸ 特殊销售活动;
⑺ 销售地理位置的差异。
在多种因素中,企业研究与开发、销售活动是最基本的原因。
③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扩大和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过度竞争(09年名解)
① 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
② 判断一个产业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是两条:
⑴ 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
⑵ 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产品的大量积压。
③ 过度竞争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1、过度竞争使生产者过密进入,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过度竞争阻碍价格机制正常作用。3、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低,并损害创新能力。
④过度竞争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表明: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而事实上,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度竞争的弊病。
3、有效竞争(08年名解,3分)
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
① 从短期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好在其他条件下也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② 从长期来看,存在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
③ 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
④既要是竞争机制正常而有效的发挥作用,又能防止垄断的弊害。
4、资本集中(资料前面第10页附近有相同的概念,结合起来记忆)
① 就是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 垄断
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或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6、卡特尔
① 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达成的协议,形成一个初级的垄断组织。
② 它受协议约束,但在生产、经营、销售、法律上独立。
7、自然垄断
① 一般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
② 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8、完全竞争
① 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②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⑴市场上有许多的竞争者和消费者。他们都是市场上既定价格的服从者,而不是决定者。⑵不存在产品差别。⑶各种生产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⑷市场信息是畅通的。⑸不存在外部性。
9、完全垄断
① 是指某个产业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
② 完全垄断形成的原因是进入障碍。⑴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⑵政府给与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⑶自然垄断。
③ 完全垄断除了仍存在某些公共事业中的自然垄断外,越来越成为关于市场结构的一种纯粹理论假说。
10、寡头垄断
① 是指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
②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③ 形成原因:⑴ 长期竞争导致某些产业部门只有少数企业存续而绝大多数企业退出的结果,必然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⑵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某些产业部门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效果,导致该产业部门由少数大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经营的合理性。⑶寡头垄断也是产业内的企业在需求约束下自觉调节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结果。
11、垄断竞争
① 是一种介于垄断和竞争的之间、既具有某种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
② 特征:⑴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多。⑵存在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的最主要原因。⑶企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
③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如何扩大产品差别,维护产品差别,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非价格竞争)
二、简答题(竞争、生产和资本集中、垄断三者的关系有必要弄清楚)
1、论述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1)资本集中的含义:
① 是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联合和发行股票债券等。
2)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① 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引起了资本集中
竞争的分化作用使某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而弱势企业缩小破产,客观上造成了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② 不同部门之间企业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资本集中
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某个部门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企业争夺有利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建立企业集团、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导致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资本集中。
3)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① 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
⑴ 机器大工业体系建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为资本向先进技术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⑵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呼唤出了一系列需要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新兴产业部门,如汽车,钢铁,电子等,规模经济效应是这类产业的生命。
② 信用和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03年辨析,4分)
03辨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股份公司制度下,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社会信用关系,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把中小资本和其他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进行巨额投资活动或组建大型企业,直接加速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制度也为企业间的兼并和合并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为资本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2、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1)垄断的定义
2)垄断的类型:
①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如地方保护主义)。其中经济垄断有以下4种:
⑴ 自然垄断,一般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⑵ 技术垄断,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的权利;
⑶ 市场垄断,指少数企业或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和产品市场;
⑷ 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指由于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别化,而在事实上形成排他性的生产、经营,如品牌效应。
② 按照垄断行为来划分至少有以下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