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家干预(一般不考)
① 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
② 以各种政策措施为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广泛调节。主要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二、简答题
1、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1)垄断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科技的发展为生产集中和垄断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电气化、石油加工、钢铁冶炼、自动装配流水线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成果的涌现,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垄断的形成提出了客观要求。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垄断(结合资料P20的内容)
3) 竞争和信用是生产集中和垄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① 在竞争中,大资本能够采用具有规模优势的新技术,在竞争中容易打败中小资本,使其破产,进而实现对他们的合并。
② 信用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贷款加强了资本的实力,加速了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进程,另一方面,还将大量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集中为大资本。
2、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表现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成为经常和一般的现象,国家的经济职能已经和市场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 战后的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 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产生和发展(三个时期)
① 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产生时期)
表现为: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和将私人企业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实现集中统治。
② 一战结束到二战
表现为: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③ 二战后的新发展
表现为:已成为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体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是又一种形式;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① 国有企业从表面看是国有的,但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其实质则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私人垄断资本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4、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重点!)(08年简答,8分)
08简答:市场资源配置的优缺点(优点书上没有)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有:
1)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
2)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从而供求已经平衡或供给已经过剩时,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给已经短缺时,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5)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
③ 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5、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重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1)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指由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产业政策:
即国家通过确定扶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1、政策目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趋势及某些特定的目的而不确定的发展目标。2、政策手段,为了实现政策目标,从实际出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4)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控制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① 工资——价格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标准,要求把工资——物价增长率限制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以内;
② 实现工资——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暂时加以冻结;
③ 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6、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注意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重点!)
1)国家干预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 有利于协调部门比例,改进地区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促使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得到一定程度的结合;
- 通过国有垄断资本的活动和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和经济计划的实施,使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的时间缩短,程度减轻;
- 可以集中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研究,投入私人物理承担或不愿承担的大型工程或耗资巨大、技术密集的新兴工业部门,使战后新技术、新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 利用巨额投资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可以建立和发展数额巨大的国有经济,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任何私人垄断资本所无法比拟的;
- 国家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组织、参与、兴办一些投资大、风险大、利润无保障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方向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家敢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注意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成效是有限的,它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干预和调节虽然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可以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表现形式,却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发展规律,无法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发达与发达之间,发达与发展中之间P179)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全球化(05年名解,3分)
是指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般不考)
① 1944年7月,联合国的44代表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旨在稳定国际金融、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这一体系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 主要有四点内容:1、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确立了国际储备资产。3、协助会员国调整国际收支,4、取消外汇管制,具体包括: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其它各国货币按含金量与美元挂钩,市场汇率波动若超过一定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由此形成了固定汇率,这一制度促进了国际贸易与金融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二、简答题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 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② 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③ 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
④ 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⑤ 世界各国在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合作与联系日益增强等。
(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① 经济全球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现象,自从资本主义来到这个世界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
②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出现潜在世界市场;18是世纪到19世纪中,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发展。19书记末20实际初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战后的胜利国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国都在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③ 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逐渐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潮流。
具体来讲,引起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⑵ 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⑶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
(3)经济全球化具有哪些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生产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分工从传统的垂直型向水平型的过渡;水平型国际分工在一部门之内、它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2 贸易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其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 金融的全球化,表现在:
①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② 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③ 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其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资本、生产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如何理解全球化的二重性?(已不是课后题)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促进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带给当代世界积极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产生了矛盾(即消极后果)。
积极变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表现为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社会化的推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 全球市场加速形成;
② 跨国公司高度发展;
③ 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使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流通已经被联接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空前强化,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卷入了国际性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中。
消极后果:
1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步;
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来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等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5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断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影响?
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发源地,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的是大量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
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③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对等的国际制度,可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承担更小的成本,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对国际制度的主导权,也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因历史延续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且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我加强和自我维持的。
2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性,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① 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吸引资本、技术,接手外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国内工业化的完成。
②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球性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工业化,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③ 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
④ 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为自身在国际经济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⑤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中国家从开放和参与全球市场中,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体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
其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风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际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目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大多数的国际规则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利,或者干脆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出来要求发展中国家接受和服从的。
特别的,全球化还给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
① 资本流动的冲击;
② 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他们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③ 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等。
4、经济全球化具有哪些发展趋势?(已不是课后题)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发展趋势有:
1 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① 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 金融业的全球化正在导致财富在全球的重新分配;
③ 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多极化。
2 国际贸易将有力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
① 近50年来,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一倍多,这一趋势在21世纪将继续延续下去;
② 贸易和投资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③ 国际贸易在21世纪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
3 跨国公司将持续推动企业的跨国兼并浪潮:
① 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
② 企业的跨国兼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经济界限。
4 国际互联网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①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
② 国际互联网将不断提高金融、贸易和企业全球经营的效率和质量。
5 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独立成分:
① 如果一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②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公民和让每一个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环境。
6 经济风险的全球化。
7 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政治影响:
①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界的不断深化将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使各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加,这样,必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
②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选择余地缩小,这必然有利于形成国际关系的民主与合作气氛;
③ 经济全球化将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
7、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① 定义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
形式有三种: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② 不能消除的原因
尽管战后资本主义国际协调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协调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全球化水平,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一、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许多制度安排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这是由各国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发达国家有明显优势。
二、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
三、全球一体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目前全球缺乏统一的一体化规则。
四、全球一体化规则最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公平,要考虑到资源的初始配置状况,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资源配置一向不平等。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的加强,是客观经济形势使然,乃大势所趋,但是,各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矛盾与协调并存,又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协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经过调节,旧的矛盾得以缓解,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协调不断进行,又不断被破坏,因此,协调过后是更为剧烈的摩擦。
8、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
① 定义
国际新秩序(相对旧的秩序而言)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相合作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
② 目标
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变革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让发展中国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际分工;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关税好或非关税壁垒,提高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和竞争能力,要求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货币与发展资金问题,增加技术的转让,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市场。
2、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的控制住本国的资源,并享有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行为的权利,取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限制性商业活动。
3、要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改组现有的国际机构,要求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从而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事务方面无权的状况。
③原则
1、各国在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互相借鉴,共同繁荣,安全是互相信任。
2、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通过平等对话增进互相信任,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安全,反对各种霸权形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新秩序的核心问题)。
3、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合作竞争,取长补短,求通存异、共同发展。
4、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拥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5、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一切分歧和争端、而不应该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
6、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
④ 中国在这方面的主张
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和热情推动者,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9、经济全球化实质——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化(已不是课后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