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系取向型领导:
LPC得分高,以相对积极或表示赞许的词句描述和评价其最不喜欢的同事,
表明作答者很乐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关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下属持支持与谅解的态度;
3、任务取向型领导:
LPC得分低,以消极或表示嫌弃的词句评价其最不喜欢的同事,
表明作答者可能更关注生产,关心任务的完成,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即使损害人际关系也不在意;
4、社会-独立型领导者:中等得分者
(四)、三种影响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情境要素与八种领导情境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好或不好
(1)关系好:受下级喜爱、尊敬、信任,愿意追随,领导者信任下属;
(2)关系不好:
2、任务的结构性;高(明确)或低(不明确)
(1)目标的明确性:明确或不明确
(2)目标-途径的多重性:多重或单一
(3)结果的确定性:确定或不确定
(4)决策的可验证性;可验证或不可验证
3、职位权力:强或弱
组织为完成任务而授予领导者的权力:包括:
(1)职位权力和权威是否明确充分;
(2)得自上级与组织的支持是否有力;
(3)是否在雇用、解雇、纪律、晋升、工资上的影响力;
4、八种领导情境:
依照领导者对每种情境的可控制度大小(可控制度越大,对领导越有利),依次为:
对领导者有利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对领导者不利
(1)领导者与下属关系 :好 好 好 好 坏 坏 坏 坏
(2)任务结构性: 高 高 低 低 高 高 低 低
( 3)职位权力: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五)、领导风格与领导情境的匹配
1、任务取向型领导在非常有利(Ⅰ、Ⅱ、Ⅲ)和非常不利(Ⅶ、 Ⅷ)的情境下工作得更好;
2、关系取向型领导在中度有利的情境下,即Ⅳ、Ⅴ、Ⅵ 类型的情境中干得更好;
3、个人的领导风格是与生俱来稳定不变的,不可能改变风格去适应情境;
4、当一个人的领导风格与其面临的情境不匹配时,提高领导有效性的途径有二个:
A 、替换领导者以适应情境;
B 、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即重新建构任务和领导者的职位权力)
(六)权变领导模式的新发展:认知资源理论
1、领导者的智能只有在其没有受到压抑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团体功效;
2、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领导者的指导性行为越强,其智能对团体功效的贡献就越大;
3、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团体越是支持领导,指导型领导者的智能就越能提高团体功效
4、如果领导者不具备强有力的指导性行为,但团体支持他,那么,团体成员的能力越强,团体功效就越好;
5、领导和团体成员的能力对团体功效起促进作用,这是就团体任务需要那些能力而言的;
6、当压力很大时,出成绩靠的是领导者的经验与技巧,而不是认知能力;
7、领导者的指导性行为部分地依赖权变模式中的那些因素:LPC值和情境控制程度;
三、简评:
1、意义与贡献:
- 理论上的价值:领导研究的新方向;
- 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局限:
(1)并非所有验证性案例研究都支持此结论;
(2)LPC 打分法不够精确,带有一定任意性;
(3)未能提示LPC 所反映的个性是怎样影响领导效果的。
第十六讲: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一、布坎南生平与著述
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86年诺贝尔经经济学奖获得者,大学教授;
主要贡献在于对政治决策与公共经济理论的贡献;
代表性著作:
《财政理论与政治经济学》,1960;
〈对赞同的计算〉(又译为〈同意的计算〉),1962,与塔洛克合
〈成本与选择〉,1969;
〈公共选择论:经济学的政治运用〉,1972,与R·托里森合著;
〈自由的限度:在无政府主义状态和极权主义国家之间〉,1975;
〈民主过程中的公共财政〉,1976;
〈民主政治的赤字财政:凯恩斯爵士的政治遗产〉,1977;
〈政治活动的经济学〉,1978;
〈俱乐经济理论〉,论文,1965;
〈自由、市场与国家〉,1986;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一)公共选择理论界定
1、广义的解释:
(1)、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公共选择可以界定为“ 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说,是将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政治科学” (丹尼斯· 穆勒)。
(2)公共选择的主题:是政治科学的主题:
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学等
(3)公共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的方法论
把政治过程看成交易过程。
布坎南:“ 公共选择一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是在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 。
被认为是最名符其实的“ 政治经济学” 。
2、狭义的解释:
- 作为公共行政学的一个流派,它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分析政治家、官僚和投票人的行为。
- 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 由于公共选择学派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机构,公共选择理论也被称为“ 官僚经济学” 。
(二)公共选择方法论(研究政治的经济学方法)
1、方法上的个人主义
A、以个人为中心的分析视角
- 不把“社会”、“国家”、“企业”、“政党”、“法院”等等当作集合性的整体来加以研究,而是力图打开这些“黑箱”,直接分析其中的个人行为。
B、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
- 个人选择行为的依据或标准:要求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 公共选择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一个政府机构的代理人在某一事项上增加(或减少)投入所带来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与同样投入在其他事项上所可能带来的净收益(净损失)相比,是多还是少。
C、与经济学上个人主义方法的区别:
- 个人在选择或决策时不是孤立的,会受制度环境的影响;
-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不限定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既可以是利已主义的,也可以是利他主义的;
- 个人选择方案与选择的结果是有区别的,个人只能作出方案选择,但不能选择总体结果,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不经意的结果。
2、经济理性人原则与利已主义本性
A、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定:经济理性人假定
-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假定:“人是一个自私的、理性的功利最大化者”。
- 公共选择理论将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人假定扩展到人类行为的所有领域:从而填平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与政治、法律理论之间的鸿沟。
- “个人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者”。无论这个人是政府官员、法官,还是生产厂商或消费者。
- 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满足的利已主义是个人行为的首要因素:
B、理性受限
- 理性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有限理性),个人受其理性与正交易费用的限制,其行为与最大化目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
- 政治活动较之经济活动更具不确定性,有时难以做到行为理性;
- 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对活动结果承担的责任相对要轻,这导致共个人往往不太进行理性的比较计算;
C、“新经济人”观:经济理性人假设并不总意味着人是利已主义或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
- 政治活动中人们所追求的最大效用,可以是商品、收入、财富、社会地位、权利等利已主义因素,也可以是慈善、友谊、和平、社会进步等精神因素和利他主义因素。
- 即:理性假设只是说利已主义因素或个人物质利益是值得追求的,但并不完全否定利他主义的存在。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因素都有可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中的“ 经济人” 是“ 新经济人” ,并非美国学者凡布伦所指责的那种追求个人最大经济利益的“ 洁白无暇的经济人”
3、政治的交换过程性质:交易经济学方法
(1)、政治是一种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易而达到协议的过程:
A、市场制度中的两人交易为简单交易,两人以上的交易为复杂交易:
一旦市场交易中出现第三方或交易使第三方受益或受损,交易各方要么难以达成一致同意,要么带来较高交易成本,因此人们通过市场进行的活动就只能满足其一部分的目标,而另一部分目的必须通过政治活动而达成;
B、政治的功能就在于建立起人们都能遵守的规则以协调冲突。
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也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自愿交换的基础上,在政治活动中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
C、政治交易过程也存在着权力与强制,但它们以自愿交换为前提,是人们在立宪阶段一致同意赋予政治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愿交换。
(2)政治交易过程:
- 公民投票者:需要:政治家与官僚的服务; 给出:选票;
- 政治家:需要:权力、地位、薪俸;提供:政策制定、监督;
- 官僚:需要:权力、地位、授权、薪俸;提供:公共服务;
(三)、将公共选择方法应用于政治过程的分析
1、公共选择学派的投票理论
2、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理论——政府失败说
(1)官僚是经济人,与民众间是交易关系
- 官僚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其目标不是公共利益或机构效率,而是个人效用。
作为政治家或官员的个体,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己的最大效用: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
- 官僚与民众之间实质上交易关系:
民众以纳税的方式赋予官僚尊严和体面的生活;
官僚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民众公共利益服务;
官僚是民众雇佣来为民众服务的。
(2)政府会失败:
A、“政府的失败”: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那样有效:政府的政策往往并不符合弥补市场不足这一目标。
B、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
政府政策低效率:即所招待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并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3)政府失败—政府政策低效率的原因
A、主观原因:
- 政策部门的政治家们有意无意为自身的经济人动机所左右,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偏差;
- 由于自利动机的存在,政治家们也不倾向于为最大限度地增时共同利益而服务,而是依据自己获得的信息和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决策
B、外部原因:
- 缺乏一种“确保任何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牟取私利”的约束机制来制约政府行为方式。
(4)政府失败—政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
A、缺乏竞争机制;
B、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C、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D、监督信息不完备;
E、政府的寻租行为;
(5)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寻找对策,重建基本的宪法规则,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
A、创立一种新的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B、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C、改革税赋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三、简评:
1、巨大的贡献性与意义:一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革命:
- 将传统经济学的微观理论扩展和应用到对政治制度、行政和利益组织的研究中,从而创造出一种关于“政治系统中不同成员实际上如何运作的内部逻辑一致的实证性理论”;
- 改变了经济学家们关对经济政策诸要件的认识,使许多政治现象很容易得到解释;
- 为揭示“经济和政治决策的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2、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发与喻意
(1)承认 “经济人”倾向,通过好的制度设计来取代对“好人”政治的期求;
- 引入竞争机制;
- 政府行为法制化;
-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2),承认“经济人”倾向,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与引导;
(3)承认政府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有限,谨慎界定我国政府的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范围以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
- 四大领域容易发生寻租行为(政府定价,政府特许权,关税与进口配额,政府采购)
第十七讲: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戴维·奥斯本,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
大学讲师,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政府高级顾问;
代表著作:
《民主实验室》,1988;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与特德·盖布勒合著),1992
代表性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是在总结归纳美国各地方政府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重塑政府,以企业家政府来取代产生并适应于工业社会的官僚制政府;
1、对政府运作现状(低效、低质)及运作体制的批评;
2、指出官僚体制(政府的一般官僚模式)是产生并合适于工业社会 的;
3、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官僚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运作低质和低效
4、要重塑政府,以企业家政府取代官僚制政府
- 企业家政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即象企业家那样具有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政府,的政府;
- 现行的政府应更具有企业家精神:不断地以新的方式运用资源来提高其效率和效能;
- 奥斯本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象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二)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与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1、掌舵而不是划桨;
2、得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
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
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任务驱动而非规章驱动);
5、重产出而非投入;
6、具备“顾客”意识;
7、有收益而不浪费;
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
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告行政指令控制;
三、简评:
1、贡献与价值:
(1)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十项原则——亦即企业家政府的十大特征,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时代政府的角色,正确认识政府的职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实践价值
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九十年代行政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改革的指南
2、异议与批评:
认为企业家政府理论可能导致许多负面问题,如:
(1)政府责任的削弱,
(2)重复与浪费;
(3)顾客意识损害公民意识;
第十八讲: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罗伯特·登哈特: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博士,大学教授,政治顾问
代表性著作:
《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
《 公共组织理论》 ,
《 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取向》 ,
《 意义之寻求》 ,
《 公共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中人的行为管理》 ,
《 公共服务的新生》 ,
《 公共服务中的行政领导》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是质疑和超越新公共管理理论(NPM)的一种尝试。
(1)NPM的特征(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胡德教授的归纳):
①专业化管理;
②明确目标,测量绩效;
③产出控制,强调实际成果;
④部门拆分与重组以打破部门本位主义;
⑤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⑥吸收和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
⑦强调有效利用和开发资源
(2)NPM的核心理念
A、管理的自由化:
- 管理者必须从政府的繁文缛节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政治家和其他人必须让“管理者”来管理,要解除规制与分权,使管理过程(如预算、人事、采购)等合理化。
B、管理的市场化取向
- 竞争;
- 私营部门管理的普遍化(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和技术优于公共部门);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概念基础
1、民主公民权理论
(1)公民权的概念:
①一般的理解:公民权即一种合法的身份,具体包括由法律体系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②宽泛的理解:公民权涉及的是一些与一个人在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成员资格特性有关的更加一般的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而不问其合法身份;
(2)利已主义的公民权观:
- 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增进社区以及社区内部个人的经济利益,国家以及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应该只是建立在自利观念的基础上。政府的作用就是确保个人自身利益能够自由、公正的相互影响。
(3)政治利他主义的公民权观(积极的公民权):
①超越个人利益,关注更大的公共利益,对公民有着更高的要求。
②公共精神或政治利他主义包含着:爱与责任
③只有爱与责任才可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协调一致;
④公共精神需要培育和维护,而对正义原则、公共参与和公共审议的不断关注则能够有助于公共精神的培育与维护。
(4)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恢复一种基于公民利益而自身利益的公民权
- 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把公民视为公民而非顾客、委托人、不仅追求效率,而且追求回应度的提高和公民信任度的增加。
2、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1)、健康的社区生活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
- 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有益中介,
- 是现代人生活的主题;
(2)、公民社会对于现代的个人生活与民主治参与都至关重要
- 公民社会:一种公民能够相互进行个人对话与评议的地方;这种个人对话与评议是社区建设与民主的本质所在;
- 公民社会:由充当个人与更大社会之间联系舞台的各种社会团体所构成。
- 是公民在草根层次积极参与舞台;
(3)、政府在建立、促进和支持公民与其社区之间关系上能够发挥关键性的积极作用:
①政府帮助建立强大的公民互动网络,开辟新的对话与争论渠道,就民主治理问题进行公民教育;
②公共行政官员能够为社区和社会资本建设作贡献:鼓励公民参与决策而增进社会资本;
3、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
(1)阿吉利斯的人本观:
认为组织研究应该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在组织的发展中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2)罗伯特·戈利姆比沃斯基的人本主义组织观
①批评传统组织理论所主张的自上而上的权威、等级控制及标准的工作程序等个人自由个人道德不敏感;
②主张一种组织发展观:即通过组织创造解决问题的开放氛围以使组织成员正视问题而非争斗与逃避;在组织中的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信任,用知识和能力的权威来弥补甚至取代角色或地位的权威。决策权责应尽可能接近信息源;使竞争有助于满足目标。
- 即最大限度地增进个人与其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合作;
- 以及建立一些既承认组织使命的实现,也承认组织成员的成长与发展的报酬体制‘
- 为组织内部的人们增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空间;
- 努力创造冲突得以积极、恰当浮现和管理的条件;
- 努力增强对团体过程及其绩效后果的认识;
(3)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价值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4、后现代公共行政
(1)批评主流的行政学思想:
实证主义的知识获得方法;
理性主义的假设(基于市场的理性选择理论),
技术(专家)统治观
(2)信奉“会话”理念:
①公共问题通过“ 会话” 要比通过“ 客观” 地测量或理性分析更有可能得到解决;
②“会话” 理念把行政官员与公民视为彼此充分参与的,他们不仅仅是召集到一起谈话的理性个体,而且是在一种他们作为人而相互接洽的关系中的参与者,
③这种协商与达到共识的最终过程也就是个体随着自己的参与而彼此相互接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包含了人类个性的所有方面,他们不仅有理性,还有经验、直觉和情感。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1、“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概念:
- 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 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新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
- 主张用一种基于公民权、民主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来替代当前的那些基于经济自我利益的主导行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