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内部资料(名词解释、解答、论述)详细解析(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8
5、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照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要求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而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互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资本得利息、劳动得工资、土地得地租。这种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得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消灭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要求。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6、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既要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保持控制力,又要放活中小型国有企业。对于那些国家需继续保持控制力的国有企业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本制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以及形成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及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自下而上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寺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7、试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特征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异不是市场化的方式或方法问题,而是改革的性质和目标的问题。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宪法制度对于改革道路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它规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规则,以及国家政体的性质、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和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宪法制度不同,具体的制度安排就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是:它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宪法制度的变化决定了改革的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对原有的宪法制度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革命”性做法,而是在原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宪法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涵义。
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即改革的推动者与组织者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列构成的,权力中心根据下级包括企业传递上来的改革需求形成改革方案,然后通过各级党政系统贯彻实施;二是增量改革,即在基本不触动原来的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经济的增量部分率先引入市场机制;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试点单位形成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其他单位推广试点经验,以便在改革的不要逆转与改革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8、试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人有制与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但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是一上复杂和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人们通常把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即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征和成功之处,并在不于单纯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于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在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进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发性改革和基层单位的主动改革精神。
(3)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首先是在政府的整体协调下进行的,政府对改革过程从整体上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是推进改革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各种上整体协调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等一个个局部性的改革实现的。不同部门之间的改革在进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从增量改革到存量调整,最后实现经济体制整体转换的独特道路。
(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不是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取得的,而是实行了体制外推进和体制内改革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表明,单纯从国有经济改革入手推进市场纶会面临障碍,而非国有经济的大量存在可以对市场竞争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形成又会对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强调体制外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5)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始终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有机结合作为经济工作的旨导方针,以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良性循环。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
(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改革战略对于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强调政治上的稳定性和适当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事实上,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7)初始条件与改革的路径。改革的初始条件对于渐进式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改革前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宪法制度与生产力发展之间没有形成不可解决的累积性的矛盾,这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制度前提。第二,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巨大发展潜力,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物质前提。第三,政治结构的相对集中和领导集团的权威性是渐进工改革得以成功的组织前提。第四,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的文化前提。
(8)弱政府还是强政府。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的是强政府而不是弱政府。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且离汪工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宏观调控、适当的政府干预、明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只有把灵活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工化的目标。
(9)中国经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创造,是特殊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特殊的改革路一以至于领导集团的特殊偏好的产物,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任何济转型国家。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中国改革的特殊经验也同时必然包含着普遍性的意义。
(10)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是中国渐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渐进式改革由于把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结合了起来,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避免了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所造成的秩序和体制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持续衰退,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9、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有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基础。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在更在程度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才能更了地发挥计划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才能使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获得健康发展。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国有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补充,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约束下产生的发展的,因而,它的性质、作用、范围和发展趋势都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完全相肉总体上看,它已经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之内,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国有制与非国有制、公有制与非公制是建立在统一的社会化生产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封闭,更不是相互对抗的关系。
10、试论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及其代理成本。
当国家获得公共财产的代理权后,它实际上没有能力直接管理如此之多的国有企业。因此,建立纵向的授权链是不可避免的,并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代理关系,一种是行政代理,即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依次授予各级行政机构,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另一种是经济代理,即国家直接把控制权授予企业的经营者,并力图通过确立排人性的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需支付高昂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
(1)行政代理的激励成本较高。纵向授权链形成后,一方面,委托人的监督活动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获利行为,而量种监督费用很高的公共选择,并很难设计出一个近似市场衡量标准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代理人并非是剩余索取人,其努力水平与报酬并不直接相关。这样,为抑制下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支付高昂的激励成本,共激励成本随着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2)行政代理的信息成本较高。在行政代理中,政府为了有效地监控国有资产,必须从下级代理人处收集足够的信息,并向下级发布各种规则和指令。然而,由于不仅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下级代理人可能有意封锁信息或传递假信息,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使信息成本迅速上升。
(3)行政代理有可能降低约束效率。等级组织内的交易存在严格的进入壁垒,代理合约具有长期性质,这就可能产生原谅失误、相互包庇、相互吹捧、不愿冒险和创新的倾向以及代理关系的政治化,这些都易于对监督和惩罚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软化作用。
(4)行政代理将难以避免影响力成本。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将会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游说上级与建立人际关系网这类非生产性活动上,由此付出的成本就是影响力成本。
11、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面临的难题的主要思路是从功能上区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并实施不同的改革战略。由于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我们大体上可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位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为了构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基础,我们主张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位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睦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因此,为了保证最优的公共产品的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来供应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城市美化、污染控制等。提供这类产品的单位由政府直接控制应该毫无疑问。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文化设施、城市自来水和煤气、邮政电信、新闻广播业、铁路、国家政策性银行等。在这一类企业中,社会目标占据支配地位,并且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如果这类国有企业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改造,则在市场机构的调节下,未必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国家不仅要对这类企业拥有全部或绝大部分资产所有权,而且应由国家来直接经营,这包括由政府财政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政府直接任免企业负责人、对进入或退出的企业实行控制等。
(2)自然垄断性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我国现阶段处于基础产业的企业通常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基础产业是一个需要适度超前发展的产业。我国作业个发展中大国,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还需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至少在现阶段不宜按照完全市场化的标准把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造成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主体,而应选择国有国控模式。国有国控与国有国营模式的重要区别在于:政府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经营者,在相当多的企业中政府不再是惟一的所有者,即存在多元化投资主体,但胃资本在企业中具有明显的控制力。在明确界定政府与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基础上,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并承担相应的决策责任。
在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不同程度分离的条件下,政府通过设置必要的进入许可规则来维持垄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明确所有权的约事方式、为企业设置一套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垄断性企业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价格形成实施监督等,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特定的社会目标,防止垄断条件下企业在处主决策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3)竞争性大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领域。对于那些政府还不宜马上全面退出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一般可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改造成股份公司,使之成为完全掩护政府的行政干预、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化、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为了解决政企不分问题,通过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应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战略。
(4)国有中小型竞争性企业宜完全放开。宜完全放开的国有小企业,一般来说具有企业规划小、竞争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产业的重要性程度低、传统上国家对其控制力的底低、国家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缴的收益等特征。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方式工是多元化的,如一批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拍卖或股权转让改造成民营企业,被其他非国有企业所兼并;一批国有企业可以租赁给私人或法人机构;一批资不抵债、无法挽救的国有小企业依法实施破产等。
12、如何对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为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完成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一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术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必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层次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产权独立化。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国有股事实上具有可转让性,同时引入多元化持股主体,其中包括非国有持股主体。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13、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龙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体现的经济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它体现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2)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
(4)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经营行为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间接地加以实现。因此,按劳分配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与马克思当年理论上的设想存在很大差异。
(1)在市场经济条件,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企业投入的劳动量必须表现为价值。当然,企业的劳动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时才能得到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的劳动形态。因为,企业的劳动成果和收入水平不仅要受企业劳动者劳动的强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而且要受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以企业为中介,通过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实现。由于在劳动和价值、价值和价格、价格和收入之间存在许多的中介环节,受到许我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企业的收入以及根据这种收入而进行的按劳分配从全社会看只能作为一种趋势或近似值而存在。
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变化不是对按劳分配的否定,而是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我们不应把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而应把按劳分配的本质与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区别开来。按劳分配的本质是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按劳分配的这现形式则涉及的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14、为什么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体制模式的转变?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都抽象掉制度因素,即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考察一国经济是如何通过物质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或生产率的变化来实现增长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例如,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机关报动机的激励机制随着专利制度的产生才被建立起来。由于竞争制度的形成和产权的充分界定,市场更加完善和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与劳动分工。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质量控制方法降低了交易业化与劳动分工。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质量控制方法降低了交易费用,产权的有效界定不仅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收益主,而且降低了创新成本,其结果是进一步刺激技术创新。
体制因素这所以可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既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体制的这种功能又与体制可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第一,体制实际上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自愿性契约等)和非正式的(习惯等)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最大化利益插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体制的变化也表明这种约束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行为人的选择行为。体制创新正是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条件。第二,体制创新可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或动力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社会的经济缺乏活力或停滞不前,一般总是与既定的体制因素窒息行为人的创新动机或行为人的创新活动得不到最低限度的报酬有关。第三,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第四,体制因素还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一个社会因体制原因(如市场扭曲)所导致的信息费用的上升,必将制约经济增长。
15、试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在资金短缺、资源有限、结构失衡的条件下,我们已不可能再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起飞,完成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过程中,更应不失时机地完成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由不计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为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协调供求结构,促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同步的发展目标。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由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效益与速度相统一。
(4)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由以重工业为重心的超前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使重工业转移到为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应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5)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由急于求成、不分阶段的发展转变为目标选择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过频。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2011最新修改版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名词解释、论述概率较大)一、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逢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
说明 这份电子版的逢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是我根据2005年11月19日至29日文登考研学校经济学专业课辅导班笔记的政经部分整理出来的,成稿于2005年12月11日。其中删掉了一些老师认为肯定不会考的和近三年内考查过的习题,并根据老师对出题方式的预测对少数习题做了修改。有志于报考中央财金大学的同学可以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金程经济学金融学国庆提高班讲义 政治经济学_杜婵媛
一:导论 二:商品和价值 三:货币、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四:资本和资本运动 五: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六:收入和分配 七:资本主义生产 八:资本主义的分配 九: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十: 社会主义经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6西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内部资料)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说明 这份电子版的逢锦聚《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课后习题答案是我根据2005年11月19日至29日文登考研学校经济学专业课辅导班笔记的政经部分整理出来的,成稿于2005年12月11日。其中删掉了一些老师认为肯定不会考的和近三年内考查过的习题,并根据老师对出题方式的预测对少数习题做了修改。有志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_重点节选
一、 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 1. 题目一 2.题目二 二、 西安交通大学83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考察重点知识节选 1.知识点一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出身于犹太族的资产阶级家庭,他是英国金融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该书的中心是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2.2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0.2 课后习题详解 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2.1 复习笔记 2.2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2章 商品和价值 第3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4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第5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第6章 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 第7章 竞争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3章 市场经济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5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9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第3章 市场经济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5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第6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 第7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9章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市场经济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4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4.1 复习笔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经济学综合之逄锦聚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 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弄清楚它是怎样一门科学。通过本章学习,应当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对象、任务、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明确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考研政治经济学总结经典35题
考了两年人大802经济学,根据很多资料和历年真题提炼出来的35个题目,涵盖政经的重要题目,都是必须掌握的~作为理解和背记都很合适! ps.政经的知识点相对比较死,的考题翻来覆去都是那些,把核心题目吃透了也就把这一科吃透了。 一贯风格 for free!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上传下载区 版 一、 简述生产与分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总结
《政治经济学》经典总结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 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