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至十八)(一二册全)(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9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 “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 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具有撇开的作用。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9、“無”:
A、用法: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如: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如:然使十人树之,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如:虽無有质,谁能间之?(质,人质。间,离间)
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谁) 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分工:
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后的动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如: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形作名)
10、“莫”:
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等等。“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表示禁止。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通论(十)
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如“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分为如下情况:
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 吾谁欺?欺天乎?
B、动词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如:又谁敢怨? 又谁敢德?
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如:子归,何以报我? 何由知吾可也?
D、凝固形式:
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奈若何?(即奈汝何)
d、“如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反问) 艺麻如之何?(询问)
3、疑问代词
A、“谁”“孰”“何”:
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高下) 救趙孰与勿救?(得失)
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这时被修饰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如:夫子何哂由也? 吾何快于是?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d、联系:
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如:孰为夫子?
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
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谁之过与?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状语更为常见。
a、作状语:
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
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如:天曷不降威?
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b、作宾语:
1)“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
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3)“恶”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如: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恶乎”等于说“于何”)
4、疑问语气词
A、“乎”“诸”:
a、“乎”:
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注意: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爱之能勿劳乎?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如:子其怨我乎? 其恕乎! 无乃不可乎?
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如:必也正名乎! 善哉!技蓋至此乎!
b、“诸”:“诸”是“之乎”的合音。“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
a、“与”: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两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与”的疑问语气不强。不能与“乎”互换。如:是鲁孔丘与? 然则师愈与?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如:是谁之过与? 求之与?抑与之与?
b、“邪”(耶):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岁亦无恙耶?
c、“与”和“邪”都能用于反问。如:此非以贱为本邪?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C、“哉”:
a、表示反问:
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如:彼且恶乎待哉?
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b、表示感叹:
1)略等于现代的“啊”。如:管仲之器小哉!
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
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A、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无疑而问的反问。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如: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变换形式有: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如:惡用……為哉?
2)古代汉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说成“何……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
B、语气词的连用:
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语气词连用。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
通论(十一)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临 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 词类活用的情况。
2、名词用如动词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 “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b、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比较少见: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义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子将朝王(纯及物)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C、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 “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值得注意的两点: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宾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B、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5、名词用作状语
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比喻。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如:豕人立而啼。(像人似的站着啼哭)
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虏使其民(把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使用)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我得兄事之。
c、表示处所或工具。可以加上介词去理解,但不宜认为是省略了介词。如:“野死”“隅坐”“廷叱之”(处所),“车裂”“剑斩之”(工具)
B、一般来说,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C、名词性词组也可用作状语,和单个名词大略相同。如:乐岁终身饱。 我何面目见之!
D、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时间修饰。常见。
b、“岁”“月”“日”常用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和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每年每月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3)“日”用在句首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如: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起”,韩起自称。“弗敢复”,不敢复求环。)
6、动词用作状语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如: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争割地而赂秦。
B、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如:夜缒而出。 子路拱而立。 箕踞以骂。
C、动宾词组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或者时间。有时加“而”字(或“以”字),有时不加。如:恃辇而行。 挟太山以超北海。(以上表示方式) 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上表示时间)
D、注意: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前者有主有次,后者不分主次。必须加以区别。
通论(十二)
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
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
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作主语、定语,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前,可以用“吾”。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而”“乃”不能用作宾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常用作定语。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主语)
C、第三人称:“其”“之”
a、“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
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如: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而,与。其上,你们的上司)
e、有时,“其”字是指示代词,“那”、“那样的”。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
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
a、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表示了“我”或“你”。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全国通用考研古代汉语最全笔记 王力郭锡良混合版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 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例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 连绵词:是由一个词素组成的词。又叫连绵字、连语等。 连绵词的特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王力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 绪论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1、本课程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古代汉语》北师大听课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4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第一单元 汉字一、结合字义,说明下列各字属于六书中的哪一书:休亦本采苗文姓雨目責考其婆姚豆章州甘朱權 二、指出下列形声字的字义,并分析形符声符的位置关系:旗逃裳膏匣哀衷翼病架杉在徒被晏街 三、说明下列各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1.暖、煖;2.从、從;3.备、備;4.舍、捨;5.赴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ldqu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3古代汉语王力考研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诗经和楚辞译文
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古代汉语32个重点文言虚词 一、安 1、怎么,哪里。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2、安全,安定。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3、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哪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古代汉语高效实用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第一部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
古代汉语讲义 作者:冯志华 第一讲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语言的历史分期应由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来决定。语言的发展是渐进的。因此语言的分期不可一刀切、绝然地分开。语言的分期,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看,应该以语法的变化作为主要根据,语音的演变也可以作为分期的标准。根据这个原则汉语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