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及答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30
他从他的“第一原理”出发,逐层进行推论。首先推出了上帝的存在。笛卡尔最后论证人们时时与之打交道的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
经过一番普遍怀疑之后,笛卡尔最后确立了三种东西的存在:自我(心灵)、上帝和物体(客观物质世界)。他称它们为三种实体。所谓“实体”,涤卡而指的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其实,按照笛卡尔的看法,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实体。心灵和物体的存在都依赖上帝,算不上真正的实体。不过,除了上帝意外,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而其他东西的存在倒是依赖着它们。笛卡尔把自我、上帝和物质世界这三种实体的确立,看作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形而上学”部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他认为论证了这三种东西的存在,他的哲学的建立和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就有了可靠的根基。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体和心灵分属两种实体,彼此互不相关。物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占有空间),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维。有广延的东西不可能思维,能思维的东西必无广延性;思维、意识不以物质为转移,不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也绝无产生思维、意识的能力。这就是说,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谁也不决定谁,谁也不依赖谁,二者分庭抗礼,泾渭分明。这就是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尽管在理论上不承认心灵同物体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在事实面前,他又无法否认人身上的生理方面同心理方面的活动存在着某种联系。
关于在人身上,心灵与肉体如何“高度地搅混在一起”,而“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笛卡尔对之作出解释时是颇费周折的。他先是说“心灵同整个肉体连接在一起”,后来又补充说,二者连接的主要场所是在位于大脑最里面部分的“松果腺”---在这里心灵比在其他部分“更加专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笛卡尔的二元论世界观的创立,除了有其阶级根源而外,还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根源(当时科学的发展尚未能科学地揭示出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也同笛卡尔不适当地夸大和运用数学上的演绎方法有关。
7、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的论述
卢梭基本上是个自然神论者,他反对用理性方法论证神的恶存在,主张从人的良心、感情出发,确信神的存在。因为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是相信有个至善至美的神。
卢梭由于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承认了非物质的推动力,神的存在作为宇宙运动变化的始因。不过,在卢梭看来,神并不能随意创造和消灭物质,并且企图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社会政治问题。
卢梭接受了当时颇为流行的“自然状态”的学说,他进一步证明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天赋的人权。“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卢梭说,自然状态乃是一种关心自我保存,然而并不损害他人保存的状态,因此这种状态是最适于和平和最适宜于人类的。卢梭以“自然状态”说反对封建专制,他看到封建专制是践踏“人”的尊严的残酷制度,因此他竭力恢复人的权利,论证天赋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状态”论完全是抽象地考察人类社会问题,是非科学的。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虽然最适合于人类的本性,但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状态”就过渡到“文明社会”,于是人类也就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和平等,而处于奴役和统治的社会关系中。所以,私有制是社会罪恶的根源。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有一个过程。
卢梭认为,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邪恶也随之产生。在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嫉妒与残害,诡诈与残酷的行为以满足贪得无厌的奢望:同时,人类天赋的自由和平等随之消失,不平等也就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脱离了原始的野蛮的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进步;但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社会的邪恶,这是一个退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对抗和矛盾中实现的。
根据卢梭的分析,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成了贫者与富者的对立;社会发展不平扥的第二阶段是产生了国家与法律,从政治上确立了富人对穷人的统治;社会不平等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政府权力的腐化,变成了专制政治。封建君主专制是社会不平等发展的顶点。在这里,除了君主之外,人人都是奴隶,没有任何权利,所以人人又都是平等的。卢梭认为,着中国过渡腐败的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则是由于暴力的支持。因此,必须以暴力推翻它。卢梭在分析不平等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和平的,而是在进步和退步的对抗和矛盾中实现的,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也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前进的。在 自然状态中人类是平等的,但进入了文明社会,人类则是不平等的。这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第一个否定。当文明社会发展到绝对的专制统治时,人类似乎又平等了,但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的绝对统治,才能实现“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这就是对不平等的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从平等发展到不平等,又从不平等发展到平等,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但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具有新内容的更高阶段。
9、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
在康德哲学中,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相对,有三种不同的含义:(1)指外在事物,在其认识论中常用,意思是在人认识外界事物时,先由这些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而产生杂乱的印象与观念,然后由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加以及改造而形成现象界,人只能认识现象界,而对于自在之物则不可知。(2)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辨证论部分中认为利息那个所试图达到的三个理念:一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二是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世界”,三是以上两者的统一“上帝”。三者是无条件的全体的统一。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统一仍然用知性的有限概念去认识,因而理性本身陷于二律背反和谬误。以此说明自在之物存在于现象的彼岸,并不具有经验材料,不能形成知识,但可以通过伦理学思想而达到对它的假设。(3)指与本体意义相接近的极限概念,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知性理论中论述本体与现象的对立的部分。这种用法强调自在之物的不可知的性质,认为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超过这个极限,极限之内是现象界,可以认识,超越这个界限,即自在之物,人不能认识。从这个意义提出本体概念,作为对自在之物的另一种表述。
10、费尔巴哈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二、简答题
1、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
洛克在哲学上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洛克在提出自己的经验论的认识论之前,先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这种批判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为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体系“扫清道路,打定基础”的工作。天赋观念论和受天赋观念论影响的人,都把主张人的认识起源于后天经验的观点,视为错误的理论,拒绝接受,甚至加以攻击。
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批判成果,也注意运用实际生活中大量生动的事例,逐一驳斥论敌们的“论据”。
一、驳斥“普遍同意论”
天赋观念论者利用某些数学公理和逻辑规则,常为很多人所同意这一事实,歪曲地提出了“普遍同意”论。他们提出,在人们的认识中有些观念、原则“是一切人所一致承认的”,因此,就足见有天赋观念存在。“普遍同意”论被天赋观念论者看作是证明天赋观念论为真理的主要论据。对“普遍同意”论,洛克从两个方面对它展开批判。他指出:第一,即使对于一些原则和观念存在着“普遍同意”的现象,那也“不能证明有什么天赋的东西”。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意的那些事物所以能发生普遍的共许,还有别的途径在”。第二,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切人类”所“共同承认”的原则。洛克嘲弄嘲弄天赋观念论者说,你们搬出“普遍同意”论,不但证明不了原则和观念的天赋性,反而从反面说明天赋观念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如果说,为人们所普遍同意的观念便是天赋观念,而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对观念的“普遍同意”,那么天赋观念就并不存在。
二、驳斥“理性发现”论
天赋观念论搬出的第二个“论据”就是所谓“理性发现”论。他们推论说:“一切人类在开始运动理性时”就可以知道和同意某些数学上和逻辑上的命题,“这就足以证明他们是天赋的”。对此,洛克也从两个方面予以批驳,首先他指出,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情形是:“初能运用理性的时候并不就是我们知道这些公理的时候”。例如“儿童们在知道‘一物同时不能存在而又不存在’的这个公理以前,很早就能运用理性”进行抽象思维了。洛克还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为例指出,他们即使早就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上面所说的公理。第二,洛克指出,即使存在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种情形,也不足以证明天赋观念存在。他指出,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人们对某些数学上和逻辑上的普遍命题和原理的同意,与理性能力的运用不可分这种情形,倒只能说明认识是后天而非先天的。
此外,洛克还针对天赋观念论者声称他们只是主张部分观念的天赋性,而并不认为所有认识都是天赋的说法进行了批驳。
洛克指出,在知识领域内,既然那些看来是不正自明的逻辑和数学上的基本原则不是天赋的,那么,“道德的原则更不配称为天赋的”。洛克反对天赋道德观念论,认为善恶等道德观念都是后天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本性就在于“追求幸福”。“所以又善、恶之分,只是由于我们有苦、乐之感。所谓善就是能引起(或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或增加)痛苦或能减少快乐的东西”。洛克的道德观以经验论为基础,反对先验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写照。
洛克对天赋观念论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也进行了揭露。他指出,虚假的天赋观念论是教会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别有用心地制造出来,以使人们在“盲目信仰的情形下”,“更易于受他们的支配,更易于受他们的利用。”
洛克继霍布斯、伽桑迪之后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是欧洲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一次重大战斗。它给早已趋向瓦解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又一次沉重打击,同时也给存在于资产阶级队伍中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以有力的批判。经过这一批判,以后出现的唯心主义者往往不再公开贩卖“天赋观念”论,而变换手法在“经验”的伪装下建立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但洛克所作的工作只是从表面上论证天赋观念不存在,而并没有站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上,从正面回答和说明观念、原则具有普遍性,并能得到人们普遍共许的原因。不但如此,当谈到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时,他甚至认为,它们是不依感觉经验,而由心灵单独构成的。这样一来,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就为它的继续存在开了后门。同时代的德国的唯心主义者莱布尼茨提出“有纹路的大理石”论来变相地复活天赋观念论,也正是利用了洛克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和动摇性。
2、简要评述实用主义真理观(略)
3、海德格尔“此在”(略)
三、论述题
试论述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北京大学1998年西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见前面)
2、柏拉图的回忆说(见前面)
3、洛克的白板说
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着手建立自己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体系。他提出,人的认识(心灵)本身如一张“白纸”,在它上面“没有以前标记,没有一切观念”。这就是他的“白板”说。在他看来,心灵后来出现了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他写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他提出,离开了经验,离开了同外界事物的接触,认识根本不可能发生。
4、奥古斯丁的“神正论”
任何理解上帝与恶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为此,奥古斯丁建立了一种后来被称为“神正论”的学说。“神正论”(theodicy)由希腊语theos(神)和dike(正当或正义)组合而成,其意义在于使上帝对恶的容忍正当化。对奥古斯丁来说,这是信仰上帝的前提,而他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对以后的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说,他都会遭遇恶的难题,结果是,恶的存在证明不会有一个全知、全能和全善的上帝存在。奥古斯丁解决这个难题的方式是引入一种自由意志论:恶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意志是意志的原因,或者说,意志是一个无因的原因,一个不受推动的推动者。这也就是说,意志是罪的唯一原因。
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是至善的,因而善是绝对的,是实体。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万物,因而万物本身也是必定是善的。但由于万物是被创造的,所以不可能同上帝一样是至善,而是或多或少有缺陷的,这缺陷就是恶。恶是善的缺失。所以,恶并不是某种存在着的实在,而是善的缺失和空无。当人类误用自由意志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善,也就是选择了恶。
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奥古斯丁晚年转向了决定论。他承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实际上着力于辩护人类一种的自由选择,但最终是上帝的恩典战胜了......”上帝创造了亚当,给了他自由意志,这个时候的人类具有选择善恶的自由。然而,亚当受到撒旦的诱惑,误用或者滥用了自由意志,违背了与上帝签订的契约,犯下了“原罪”。从此以后,人的自由意志也就失去了自由,或者说,人只有作恶的自由,而没有行善的自由。
奥古斯丁的“神正论”充满了矛盾。为了开脱上帝对世界上存在着恶的责任,他引入了自由意志论,但由此却又强化了恩典和原罪,从而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自由意志。在某种意义上说,奥古斯丁的自由学说预示了西方思想史在自由问题上遭遇的种种难题。
二、论述题
1、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
霍布斯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论证自己政治观点的工具,主要表现在:他企图从自然以及被他当作自然一部分的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来观察人类社会历史问题。
霍布斯进行论证的第一步,是提出“自然状态”学说。他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国家出现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在这种状态中,各人只顾个人的需要,凡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存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占为己有。这被称之为“自然权利”。而“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或“人对人像狼一样”的状态。他提出,这种人与人之间互相敌视的战争状态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他指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就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于是霍布斯又提出了他的社会契约论学说。他说,要结束不利于人类自然生存的战争性的自然状态,各人都要放弃他们追求一切事物的权利,把他们“转让”出来,这即是所谓“契约”。但是,要叫一个人放弃为所欲为的权利,并不容易,因为人们的天性就是“趋向偏私、骄傲、报仇之类”。因此,霍布斯的看法是,这种一切人对各自享有的自然权利的放弃,必须同一种使人感到“恐怖”的带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机构的建立相联系。权利的互相转让,必须转让给这种能体现所有人的“人格”和利益的“公共权力”的手中。这种“公共权力”的出现,即是国家的建立。
霍布斯虽然没有规定权力的转让,一定要转让给个人---他的提法是:把权力“交付给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但同这一时期主张社会契约论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相比较,他的社会契约论的特点是:把“元首”排斥于订立契约的范围之外。他提出,统治者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抗的表示。试图推翻和杀害“元首”是大逆不道的罪行,是对社会契约的背叛。这样一来,通过他的社会契约论就论证了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霍布斯提出他的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除了有其政治上的目的而外,在思想理论上,则企图对国家的出现及国家出现以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他的自然状态说并没有对人类的原始社会的性质和状况作出科学的说明,其社会契约论也同样未能科学地解释国家的产生问题。因为尽管他是从“人”、从“经验”出发对人类社会问题进行考察,而不是求助于神,这具有唯物主义因素,也具有反对传统的宗教神学世界观的进步意义,但是实际上他用以观察人类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武器,确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而非科学的唯物史观。霍布斯主张专制政体的思想,本质上是鼓动掌握政权的少数大资产阶级成员对广大不满现状的中下层人民进行镇压,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又有进步意义。
在霍布斯等人的影响下,洛克对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的阐述,同样以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为其出发点和理论形式。但他的说法,与霍布斯有所不同。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洛克则把它说成是“和平、自由、平等”和个人拥有自己财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是天生地享有自由、平等和对财产的占有等“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
洛克指出,在自然状态中,人人必须遵守“自然法”,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违法者应当受到审判和处罚。人类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更地解决互相之间的纠纷,只有相互协议,“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把它交给公众一致指定的的人“来专门加以行使”,这即是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国家的建立。
洛克由社会契约论直接导向对专制政权的反对,并论证了革命人民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斗争的正义性。他说:由订契约而产生的国家的统治者(国王)本人也是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他自己也必须受契约(法律)的约束,不能免受法律的制裁,不能享有“绝对的权力”。如果国王违背契约(法律)的约束,不能免受法律的制裁,不能享有“绝对的权力”。如果国王违背契约(法律),实行专制统治,不能保障反而侵害社会成员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那么,人们就有权起来,为保卫自己的生存而进行斗争,推翻专制统治。
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在洛克那里虽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作用,但是这些学说都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天赋人权说基础上的,是非历史的和非科学的唯心主义臆造,都不可能对人类的原始社会和国家的出现作出科学的解释。
2、柏拉图的四线段比喻与他的理念论的关系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而具体事物是对理念的分有和模仿。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历年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个比喻:“太阳比喻”、“线段比喻”和“洞穴比喻”。
“线段比喻”在“太阳比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段比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着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四川大学西方哲学考研试题(年限不详)
一、名词解释
1、(巴门尼德)存在(见前面)
2、(培根)剧场假相
关于“剧场假相”,这种“假相”说是指人们由于盲目信仰权威和教条,以及盲目崇拜历史上和现存的各种哲学体系,因而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发展停滞。培根写道:“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像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接着他又明确提出了“权威”不等于真理的著名论断:“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在培根看来,各种流行的哲学体系犹如舞台上的一出一出戏剧,因而它称该种“假相”为“剧场假相”。培根还把古往今来毒害人们的各种“虚幻哲学”分成三类:诡辩派或理性派,经验派,神学迷信派。并举出以历史多的、炼金术士和柏拉图分别为这三派哲学的代表人物。
培根的“剧场假相”说揭示了人们犯错误或认识停滞不前的重要根源,特别是表示了对盲目信仰权威的反对态度,这也是很有价值的。
3、(费尔巴哈)自然
4、(罗素)摹状词理论(略)
5、(胡塞尔)现象
二、简述题
1、柏拉图前后思想的差别
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重点在于讨论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和个别事物的关系问题。而他对这个问题的恶解决,却从个别事物之中分离出一个理念,这就把问题复杂化了。与此相关,还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后期理念论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
柏拉图后期理念论的思想,主要表现于《巴门尼德篇》、《智者篇》中,柏拉图通过“少年苏格拉底”和巴门尼德的对话,说明了自己在理念问题上的思想矛盾。其中“少年苏格拉底”代表柏拉图前期的思想,巴门尼德代表后期柏拉图的思想。
“少年苏格拉底”无问题的承认“相”,所谓的“相”就是指理念。柏拉图的前期理念论主张理念与价值判断相结合,即理念中体现了善和慕斯;同时,他对数学深信不疑,所以对数学、伦理学的理念都加以坚决的承认。而人、火、水等自然物的理念,由于体现不出明显的目的,所以他产生了怀疑。至于那些最低级的理念,他认为这是绝对违背目的论的,是不应予以承认的。再者,根据前期理念论,理念是事物的范型,因此,一些事物都应有同名的范型即理念。但是再根据上述的目的论和数的原则,有些理念又没有存在的可能。对此,他感动啊困惑不解。柏拉图在这里披露了他的前期学说中的内在矛盾。
柏拉图对其前期理念论的矛盾的揭露,重点是关于分离和分有问题。理念与事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念如何分有或是模仿理念?自然万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可知而不可感,我们怎样认识理念?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智者篇》等对话中讨论了理念与理念之间的“分有”问题,由此而形成了“通种论”。在《智者篇》中,柏拉图指出,理念之间的关系有而且只有三种可能情况,即全不能结合、全部不能结合、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论证表明,前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所以,只剩下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能结合,有的不能结合。为简明起见,他没有对各种理念的关系进行讨论,只选择了“存在”、“非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而这些理念所体现的正是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由于这些最普遍的理念外延最大,在逻辑上被称为“种”,所以,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关于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作“通种论”。
相关话题/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逻辑学专业2019年考研调剂信息
我院逻辑学专业2019年接收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调剂1人,相关调剂信息如下:一、接收调剂的专业和分数线学科类别:哲学接受调剂专业名称:逻辑学接受计划数:1个分数线:政治55,外语50,专业课90,90,总分360备注:不接受报考专业硕士的考生二、基本要求1、达到我院的复试分数线,且需通过原报考专业的国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考研辅导笔记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 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 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 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北大赵敦化西方哲学史笔记详细版
西方哲学史笔记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北大西方哲学笔记修改稿
北大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第二讲 希腊哲学概论 一、 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 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2019年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一)调剂复试考生须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A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3.考生拟调剂专业与原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4.考生初试科目与拟调剂专业的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5.学术学位专业考生可申请调剂到相近的专业学位专业,全日制专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32019年中山大学哲学系调剂公告(只接受系内调剂)
各位考生:2019年哲学系宗教学方向接收系内相关专业考生调剂。学科:宗教学调剂招生名额:4人调剂复试人数:不超过1:4一、接受条件及相关事项1.符合教育部和我校的调剂政策要求。2.接收调剂分数要求:报考哲学系相关学科初试成绩355分及以上。3.我系仅接受系内调剂,不接受校内跨院系调剂及校外调剂。二、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3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本人考研用)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本人考研用)(一)先秦时期的哲学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1、进入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北京大学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北大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中世纪赵敦华主讲 第一讲前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一、希腊哲学的特点:(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22019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1、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 线)和我院的招生规模,我院目前有如下专业接受调剂:哲学类:伦理学、美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法学类: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国际政治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2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年考研二志愿调剂信息
为优化硕士研究生生源结构和提高生源质量,我院部分专业将接收二志愿调剂考生。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一、调剂专业及名额: 学位类别 调剂专业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2019年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各位考生:我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哲学学科五个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宗教学、科技哲学)均有调剂名额,欢迎广大考生到我院学习深造。联系人:张老师0592-6167010 邮箱: 307239440@qq.com硕士复试咨询群:832775520附件:2019调剂申请表.doc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9-03-20西方哲学考研试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简答题) 详细内容: 二、简答题 1.简述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阐述。 在赫拉克利特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学说中,逻格斯是事物之间转化的根本原则,是对立面之间对立统一的原则。对立面之间有以下关系:(1)、转化的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朝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只是我们感觉不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欧洲哲学史第一学期期末笔记整理(中世纪部分)
中世纪部分(整合版)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 主动理智: 源于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主动理智属于其中的第二阶段。 主动理智是一种高贵的主动力,把从各种感觉所接受的幻相抽象为现实上可以理解的共相概念,实现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优越性。主动理智的抽象能力源于理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考研笔记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