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辅导讲义(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1


3、代差: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定义、类型
一、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角色集:社会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这是从人们获得社会角色的方式上所做的区分。
1.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2.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自工业化以来,许多原来的先赋角色都已变成了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这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所做的区分。
1.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2.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这是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所做的区分。
1.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2.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这是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上所做的区分。
1.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2.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角色的确定,也叫做角色的“认同”,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一)布景与道具,就象舞台上的表演需要装饰一样,社会角色的表现也需要布景与道具。所不同的是,社会舞台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实物。(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布景与道具只是社会角色的一种背景与衬托,角色的更为直接的表现是扮演者的仪表、风度。此外,言谈、举止和气质等是表演者内在品质的体现,因而在角色表现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在表现角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前台表现与后台表现的不同特点,从而塑造适当的形象。此外,为使角色表现出色,还必须注意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配合。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首先,人们在承担了某种角色时,立即遇到了他人或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是每个角色承担者都必须了解的。一般而言,社会上对于某种角色的期望不会有太大差别。
其次,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有角色承担者自己对角色有所认识、理解,也就是角色领悟之后,才能谈得上开始表演。通常,由于各个人的素质不一样,角色领悟的程度多有不同。
最后,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角色实践,它通常是与角色领悟相一致的,但有时受其他因素影响,也会不一致。在角色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做出“角色建设”,即创造性地表演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结果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色冲突有不同的类型,一种类型是角色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冲突,这也可以称作角色外部的冲突;另一种类型是一个人在承担了多种角色之后,由于角色要求过多,或者几种角色行为规范不相容,而引起个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也可以称为角色内部的冲突。此外,即便是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二、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以及应怎样去做。转型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常常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三、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明显矛盾的现象。它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的承担前一种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四、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更大的矛盾。最终,其表演实际上也是失败的。
第五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互动必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社会互动并非只是在面对面的场合才发生,存在着间接互动;(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二、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反映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2)深度,反映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3)广度,反映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互动的多寡;(5)强度,反映互动中情感投入的强弱。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一)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二)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三)强制是指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四)顺从与顺应。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的含义比顺从更广泛些,除顺从的含义外,它还指互动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五)合作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第三节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1)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与组织行为相比,(1)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2)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3)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则是通过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的;(4)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努力。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它们是: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二)模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多数入将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出现“还原现象”。这时人们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产生。 (三)感染理论。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参与集合行为的人,其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以及暗示的影响,使得人们的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四)紧急规范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这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五)匿名理论。匿名是指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些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从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由此在集合行为的场景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举动。(六)控制转让理论。该理论认为,集合行为中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理性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但是这种转让实际上是理性权衡的结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转让行动的控制权,并不必然导致混乱,但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一)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产生的紧张心态及所作出的不协调的违反常规的行为。(二)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途径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没有确切事实根据的描述某一广泛关心事件的信息。(三)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时为人们所崇尚的生活模式,它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
第六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基本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它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1)人际吸引;(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3)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2)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3)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4)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5)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
二、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社会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较自由,不受过多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除此而外,群体成员的稳定性以及某些人突出的个性特征,都有助于初级群体的形成。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一)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情感交流、安全感、精神寄托等;(3)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二)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总之,初级社会群体在社会中过度发达或过度萎缩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应当掌握好“度”,积极引导初级群体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同时抑制其负功能的出现。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一)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初级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1)进入或退出初级群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度有所增加,典型的如结婚和离婚;(2)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初级群体的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3)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初级关系日趋松懈;(4)有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总之,随着社会的日趋现代化,初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下降的趋势。  (二)初级群体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从正的方面看,(1)这种变化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使个人获得更大的自主性;(2)有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初级群体的变化是社会进入高效率、合理化阶段的表现。从反的方面看,初级群体的变化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同时,还造成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对策。(这个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当前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第七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一、家庭类型:1.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2.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3.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家庭结构类型。
二、性存在:传统上所说的是性的生物存在。另一个子系统是性的心理存在,指性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形式中的具体表现。还有一个是性的社会存在,即前两种存在的社会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由社会的人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那些活动与过程。
三、性别角色: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第八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广义上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台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特征:(1)非人格化。(2)非合理性。(3)非道德性。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范,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二是地位,指人们在组织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三是角色,指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四是权威,指一种合法化权力。
二、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重要意义:(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第二节 非正式群体
一、概念: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有两个背景:1.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2.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二、功能分析:(一)正功能:1.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2.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3.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4.提供独立的机会。对于工作:1.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2.减轻管理者的负担;3.提供工作满意感。(二)负功能:1.抵制变革;2.目标冲突;3.减轻遵从行为;4.谣言问题。
三、我国转型时期组织结构的特点与任务
改革前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党政不分”,它是建立在条块分割基础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这种一元模式强调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全面性与合法性。改革以来,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开始分化,不同组织在结构上的独立性和功能上的自主性相对增强,新的中介组织也开始出现。特点:(1)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我国组织结构普通受初级关系畸型发展的影响,非正式结构冲击和干扰着正式结构;(2)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大体上还属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单位制结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结构分化程度过低;(3)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我国社会组织由于长期处在产品经济环境下,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内部关系,还是各个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纵向行政控制结构,缺乏建立在功能互补基础上的横向联系。
上述特点决定了为适应社会转型而调整组织结构的基本任务:(1)关注非正式结构及其影响,控制其消极功能,使其与正式结构相协调;(2)以功能分化为导向促进组织结构的分化,形成多元开放式结构,并在分化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整合功能;(3)以功能互补为基础,以市场为中介,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控制结构,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建立横向联系网络。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分层现象体现着社会不平等。研究社会分层是分析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时必然要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社会地位:社会差别是社会成员之间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地位。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1)阶级的涵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产生的条件。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同时,阶级还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已从“自在阶级”过渡为“自为阶级”相联系,阶级意识的形成和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是这种过渡的重要标志。(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之间具有敌对的一面,这种敌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它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新中间阶级”。但是,从整体上看,阶级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坚持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也应该积极发展它,丰富它。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一)西方社会分层论的代表性观点:(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至少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不平等,这就是声誉和权力。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对于这三种角度,韦伯虽然承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他认为必须将其严格区分,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韦伯的分层理论对后来的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特点都可以追溯到韦伯那里。例如,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等等。(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帕累托的精英概念是在人之天生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不向下流动。凭着这种流动,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得以维持和稳定。因而,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环流动机制。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上:(1)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由社会差别决定;(2)个别成员的流动能否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3)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4)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
(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首先要求分清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与西方社会学分层论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1)二者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而西方分层论则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2)二者研究目的和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旨在批判和推翻私有制社会,建立能够消除不平等的公有制社会,而西方分层论则是维护私有制,企图通过改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3)二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结论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可以消除的,而西方分层论则断言不平等是永存的。其次,对于西方分层研究的大量成果要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第三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分配;2.城乡的分割;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现状:1.分层结构。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自傲,计划制定者和实施者处于社会权力的中心。随着社会建设的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重要。个人阶级政治地位高,是当时的中坚阶层。农民处于社会分层阶层体系的最边缘地带。2.分层特点:(1)它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2)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3)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第一、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原有职业结构不断改变;第二、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第三、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第四、职业体系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体制,形成了混合体制,使得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2.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经济市场化”中可能伴随着“政治市场化”。3.“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关系、户籍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4.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空间”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总之,我国当前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相关话题/社会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辅导讲义
    目录 第一讲 专业信息介绍 1 第二讲 复习规划指导 3 一、 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3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3 三、 测量 4 四、 抽样 5 五、 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 5 六、资料的处理 6 七、 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6 八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社会学概论资料李芹整理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的阐述,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了解,明确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l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现代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现代社会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3 第一节对社会学的多维理解............. 3 第二节理论体系的不同建构............ 15 第三节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6 第二章社会及其运行............ 33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 33 第二节社会构成要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考研)(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一)-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笔记无鱼版本
    无鱼的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含第1、2、3、4章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含第5、6、7、8、9章 第三编 社会运行宏观分析 含第10、11、12、13、14、15、24章 第四编 社会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含第16、17、18、19、20章 笔记说明: 1.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2002年修订,简称概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
    《社会学》串讲 主讲:陈建国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复习方式 每章要点:选择题 重点概念:名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
    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