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辅导讲义(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4-01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转移、变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也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归为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不仅对于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二、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以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2.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阶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了解,以加强社会整合3.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第十章 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设施。
二、社会设置的特征:1.可重复性;2.集体性约束;3.自我维持性。
三、社会设置的功能:1.在社会层次上,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表现为: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整体效益。2.在个体层次上,社会制度为人类的行为选择提供各种服务,并具有消除不确定性,建立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提供激励等功能。但是,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不是绝对的。有时,特定的社会制度会发生反功能,或者出现潜功能
第十一章 社区
一、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相对而言,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3)在社区活动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意识;(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二、虚拟社区:是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三、虚拟社区特征: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3.人际关系较为分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第十二章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亦称为都市化,是指伴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的实质就是消灭城乡差别。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指的是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具体地说,这种发展过程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和理性化等实现的。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4)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2)理性化;(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7)全球化。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首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表现为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其次,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再次,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二元社会结构”将长期存在;最后,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下述四种要素构成:(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2)这种失调情况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二、社会问题的解释:
(一)社会整合理论:社会整合是指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叫社会一体化。社会整合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在整合过严或整合不足两种情况下,都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二)文化失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在文化发生变迁时,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其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文化的物质部分先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后发生变化。而在非物质文化中,制度性文化又先于观念性文化发生变迁。这样,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差距和错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该理论也叫“文化堕距论”。
(三)社会解体理论:社会解组与社会整合相对应,其极端的情况,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从而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社会联系中断,社会处于混乱的原子化状态。社会解组论认为,正是社会解组导致了社会问题的产生,而社会解组则是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
(四)价值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正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个人间、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差异,才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使用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等办法。
第十四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定义: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范围局限在该组织内部,表现为组织指令、组织规章;2.制度控制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过程,其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制度控制具体表现为政权与法律;3.文化控制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的过程,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文化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等等。
二、社会控制的度:(一)社它具体包括三个维度,即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1.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即社会活动空间愈窄小,则表明社会控制的力度愈强;反之,则表明社会控制的力度愈弱;2.刚度用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3.致密度用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表明控制的程度越深;反之,则表明控制的程度越浅。(二)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1.历史的角度,即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2.社会稳定的角度,即看社会是否秩序井然,人们是否安居乐业;3.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即看社会控制能否最大限度地给予社会成员自由。(三)实践表明,控制不足或过度控制对于社会及其成员都是不利的。而适度的社会控制对于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一、含义:也叫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越轨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越轨区分为三类不同的行为,即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二、产生的原因:1.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他认为失范是指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社会结构分为了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所谓失范就是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所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他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五种适应模式:符合、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反抗,除第一种外,其它的都是越轨行为。如可以分析社会中的失范行为,贩毒、色情、惟命是从的官僚以及吸毒、酗酒者;2.塞林的文化冲突论。首先区分了两种文化冲突:纵向文化冲突和横向文化冲突,他认为文化准则的冲突必然导致行为的冲突,而犯罪行为就是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容易发生冲突的情形有四种:当某个集团的规范进入另一个时;当某个集团的成员迁移到另一个集团时;相邻两种文化的边界接合处;当社会结构由简单趋向复杂化、文化价值由单一趋向多元时;3.科恩的亚文化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可能在这样一个集团或群体内生活,这个群体有一个稳定的,但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样的群体称为亚文化群。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亚文化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犯罪。犯罪的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与主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和非法行为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的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对象。但是,应当区分越轨的不同类型,严格控制消极性越轨,大力鼓励积极性越轨,积极引导中性越轨。同时,适应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具体控制应更多地依法进行。
第十五章 社会指标
社会指标: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鲍尔和比德曼等人在《社会指标》一书中指出:社会指标是一种“量的数据,用来作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社会状况的指数”。大体上,社会指标是指反映一定社会过程之数量与质量特征的工具,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作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第十六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一节    实证概念:
 实证:孔德指出,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概念中,有以下内涵:一是实在的而非幻想的;第二,有用的而非无用的;第三,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第四,精确的而非含糊的;第五,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第二节    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一、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社会改组的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要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二是牧师的特殊作用。解释人道教的实证主义学说;三是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它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形成社会道德的重要保证;四是关于社会的进步,必须符合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能走得太快。

第十七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一节    社会有机论思想
在斯宾塞看来,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长过程,指社会规模由大到小;(2)结构进化,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
(3)功能分化,指随着社会结构的进化,社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维护整体的存在;(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2.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对比3.结论: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生物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思想
(一)斯宾塞早期的社会进化论思想:1.社会进化的方式:单线进化;2.社会进化的动力:外力作用(二)斯宾塞成熟期的社会进化思想1.社会进化的方式:平面进化;2.社会进化的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   
第十八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社会观:社会是由个人之间相互作用创造的,处于永恒生成过程之中,具有特定形式的真实存在的综合体。
二、社会交往形式思想:1.形式社会学不研究固定化社会关系,而着重探讨这些关系得以产生、形成、变化的基础——社会交往过程上。2.形式社会学并不全面研究社会交往,而是将其中稳定、重复的形式抽象出来,单独研究。3.形式社会学将心理现象和文化价值现象统统加以舍弃,只研究社会交往的纯粹形式。4.社会交往形式的涵义介于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间,是人们相互交往、建立关系这一动态过程得以进行的模式。

第十九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1.价值相关性是指研究这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价值判断、个人兴趣等;这种价值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兴趣;研究得出结论之后,研究得出结论以后,应用这些结论的过程中所便显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2.价值中立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所便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
3.社会行动:即行动者所认为的意义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第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
4.理想类型:韦伯建立理想类型的思想动机之一,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在他看来,任何科学系统都不可能把现实中的所有个别现象都包括进去,因为科学本身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抽象。惯常使用的概念工具常常面临两种困境,即:或是由于概念过于宽泛,使其失掉现象的某种具体特征,或是由于概念过于狭窄,无法包容相关的现象,而他所致力建设的理想类型正是要摆脱上述困境。
理想类型具有如下特点:
① 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
② 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理想类型作为现实的某种变异形式,与现实本身保持有一定的距离。韦伯指出,现实中的行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其过程与理想类型中的过程类似。
韦伯关于理想类型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的和社会学的比较研究的根据,也是他比较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5.社会行动的类型:(1)目的合理性行动: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2)价值和理性行动: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采取的,不管这种行动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3)情感行动:由现实的情绪或情感和状况决定的行动;(4)传统行动:有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第二节 关于统治类型的研究
一、权力: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
二、统治的三种类型:(一)传统型统治:1.统治的行动基础:传统性行动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基础上的忠诚关系3.统治的特点:
4.统治的存在范围:传统的风俗习惯和道德伦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凭借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统治具有合法性,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产生了忠诚心理。老人统治、家长制、世袭制、封建制;
(二)魅力型统治1.统治的行动基础:情感性行动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赖3.统治的特点:4.统治的存在范围:打破传统、破坏现存秩序的革命时期;领袖人物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追随者拥戴和服从领袖人物,甚至对领袖人物产生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这种统治依赖于领袖人物的存在,因此具有暂时性。
(三)法理型统治1.统治的行动基础: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2.统治的合法性来源:根据合理性制定出来的正式的规则,如法律等。3.统治的特点4.统治的存在范围:遵循理性原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家形成了同意基础上的规则,人们的行为不是受情感和传统的统治,而是自愿地按照规则办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关系。
三、科层制:1.科层制的性质:科层制事发理性统治的一种特殊的、最典型的、最纯粹的形式,是建立在目的合理性行动基础上统治类型,这种统治中,传统、情感和信仰的作用逐渐淡化。
2.科层制的内容
3.科层制的范围:科层制实际上就是伴随西方社会理性化趋势所出现的资本主义过的组织和管理形式,而且这种组织形式逐渐渗透到了各种组织行为当中,如教会、军队、政党、企业、利益集团、协会等等,代表着资本主义统治形式的发展方向。
4.科层制的限制
(1)科层制的优点: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都达到了技术上的完善程度。在这种组织中,作为客观的服务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因此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这里既没有人情世故,也没有良心问题,既排除贪赃枉法,有不介入党派之争。
(2)科层制的限制:但是由于科层制追求特定的利益和目的,奉行的是形式合理性原则,把技术和效益放在首位,却忽视了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这就使得社会组织成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运转良好的机器,人只是机器上的齿轮,因此人淡化了情感和信仰,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第三节 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思路:①韦伯的研究主题是欧美独具的普遍主义合理化趋势。他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在社会行动层次上将资本主义定义为:在特定经济伦理驱动下的社会行动的结果、组织方式或社会形成物。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是普遍合理化的重要方面。②从理解原则出发,韦伯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即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其特征是,理性地追求利润增值的做法被社会普遍接受,成为指导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伦理。③韦伯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对立的传统主义。在经济活动中,传统主义仅仅以满足具体需求为目标。④由于两种精神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因而仅仅用经济动动机、物质利益、理性自身发展等因素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取代传统主义的历史过程。韦伯也由此转向对欧洲宗教的考察与比较。通过宗教比较,韦伯认为天主教伦理不仅不支持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对资本主义精神加以排斥和否定。天主教拒绝对非人格化的尘世活动给予伦理支持,它倡导修道院式禁欲主义,听任传统主义统治世俗活动领域。新教伦理则给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以伦理支持,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帮助它战胜了传统主义。总的来说,韦伯从文化价值体系的角度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历史形成的发生学奥秘。
第二十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观、社会事实、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自杀现象的认识<自杀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
一、社会观:(一)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由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
 (二)社会整体观: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二、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是一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是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特征:(1)外在性。
(2)强制性。(3)普遍性。(4)稳定性。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二)以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即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原则”;(三)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原则”。
第二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一、社会团结: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结合的联系状态。“集体意识”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二、分类:(一)机械团结的概念: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二)有机团结的概念: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社会异质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成的社会联系纽带。
三、社会解组的危险:社会解组指的是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它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联结纽带出现了松弛和断裂。三种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1)失范的分工,是指由于社会分工增长速度过快,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致使社会调节发生故障,人们的欲望和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涂尔干把这种状态称为“失范状态”。(2)强制的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接受不平等的社会规范的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了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家具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共有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团结的建立。(3)不协调的分工,由于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效率或者社会公平的考虑进行分工,却导致了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从而破坏了社会团结。
第三节 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一、自杀分类:(一)利己型自杀: 通过对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明显差异的分析,杜尔克姆提出他的理论假设: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型自杀率上升的条件。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四项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消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挫折或不行被看作与他人无关的私事,不可能指望得到群体的援助,这使得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二)利他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义务性自杀。这类自杀并非出于自愿,也不是个人享有的权利,而是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如果群体对成员抱有很高期望,同时成员对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在成员辜负了群体期望时,就会感到强烈的耻辱和自我价值的丧失,从而选择自杀向群体谢罪。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或处于某种有利状态,而是表明个人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意志,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它们绝不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反映,而是一种忘我精神或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二、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理论结构:①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到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② 整合与规范。社会基本性质可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影响自杀率的基本原因。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力,其作用是限制和控制社会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人们将多种欲望转化称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相关话题/社会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辅导讲义
    目录 第一讲 专业信息介绍 1 第二讲 复习规划指导 3 一、 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3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3 三、 测量 4 四、 抽样 5 五、 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 5 六、资料的处理 6 七、 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6 八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4-01
  •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社会学概论资料李芹整理版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通过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的阐述,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了解,明确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同学们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研究领域、学科地位以及社会学功能,使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社会化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l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社会学笔记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现代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现代社会学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视野......... 3 第一节对社会学的多维理解............. 3 第二节理论体系的不同建构............ 15 第三节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26 第二章社会及其运行............ 33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 33 第二节社会构成要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8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考研)(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一)- -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根据的是贾春增的外国社会学史)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笔记
    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笔记重点:抽样;测量与操作化;理论与研究;实地研究;定量分析 ☆☆第一章 导论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笔记无鱼版本
    无鱼的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含第1、2、3、4章 第二编 社会运行微观分析 含第5、6、7、8、9章 第三编 社会运行宏观分析 含第10、11、12、13、14、15、24章 第四编 社会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 含第16、17、18、19、20章 笔记说明: 1.以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2002年修订,简称概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习题及复习重点
    《社会学》串讲 主讲:陈建国 《社会学概论》复习纲要 依据教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社会学概论》,刘豪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简答题 论述题 复习方式 每章要点:选择题 重点概念:名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考研资料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章次 章名 节名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 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7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
  • 北大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
    人口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讲 课程介绍 一.基本概念 1.学科分类社会学是法学大门类下面的一个一级学科。按照目前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下有4个二级学科: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 2.人口学可大致区分为广义人口学r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