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考研复习笔记 冯志华(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2.在古代原本不是异体而是意义或用法不同(或不尽相同)的两个字,现在为了精简汉字,在和“异体字整理”时也视同异体字加以合并而成了一个字。例如“炮”,本是一种烹调方法。《礼记•礼运》:“以炮以燔。”注:“炮,裹烧之也。”而“砲”是“机石”,指古代战争中用机械之力发石以攻敌,故字从石。后来发明了火炮,才借“炮”为“砲”。炮与砲原本并非一字异体。现在当作异体字合并后,炮行而砲废。类似的还有奸与姦、核与覈、闲与閒等等。我们在读古书时切不可将它们视为异体字,要从弄清它们的本义入手,分辨出它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三、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字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划的多少相对而言的。构件或笔划多的是繁体,构件、笔划少的是简体字。同一个字(当然不是每一个字)的繁与简,自古就有。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有删繁就简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实行得并不彻底和广泛。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用字和习尚,在没有严格正字法的情况下,也往往繁简并行。比如学字有繁体作“斆”,也有简体作“學”;充字有繁体作“棄”,有简体作“弃”。在古书中,学字用简体为多,也用有繁体的,《史记•张释之传》:“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学字即用繁体。弃字则我用繁体但也有用简体的,《左传•成公二年》:“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用的即是简体。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在构形表明上的繁复与简单相对而言的,若就字的记词功能和用法而言,实质上是异体的种。由于它在社会用字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才单列出来做专门的讲解。古代还有许多简体字没有能流传下来,也不被后世的一般字书所收不,比如汉魏六朝的碑刻文字中就有不少的简体字,被后世鄙视为“俗体”而多未能流传。
下面着重说说解放以后实行文字改革时人民政府所颁布的简化字及其相对应的繁体字。简化字的颁布与推行,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其意义是十分深远、重大的。不过对于需要阅读古代典籍及一切文献资料的人来说,只认识简化字还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简化字与原来繁体字的种种对应关系,真正认识和掌握繁体字。
汉字的简化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化字形,二是是削减常用字的字数。前者采用各种方式(诸如简化偏旁部首、取原字形的某一部分或轮廓、草书楷化,重造新体等),将一部分常用字的形体进行改造,使字的结构简单、笔划减少而便于书写,所涉及的主要是“形”的问题。后者则选留某些字而同时废弃某些字,是对字的记词职能进行调整或归并,所涉及的主要是“义”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对阅读古书都有影响。如果光是字形的简化而不关字义,那问题就较为简单,只要我认识一般相应的繁体字就是了。比如“汉书”,你只要知道“汉书”二字的简化就行了。若是既涉及到字形同时又涉及到字义,那问题就没有这般简单了。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
1.某字简化后的构形与古书中某个字构形完全一样,但两者的音义和用法完全不同。
①无是公听然而笑。(《史记•司马相如例传》)
②价人以藩。(诗经•大雅•板))
③降此蝥贼,稼穑卒痒。(《诗经•大雅•桑柔》)
在这些古书的文句中,听音y(n,意为“笑貌”,价音ji(,意为“善”;痒音y(ng,意为“病”。现在简化字中听话的听(聽)、物价的价(價).搔痒的痒(癢)分别与之同形,但意义却迥然有别。属于这一类的简化字还有:厂(廠)、广(廣)、胜(勝)、坏(壞)、机(機)、苹(蘋)、筑(築)、适(適)、异(異)、腊(臘),等等。在古书中遇到这类字,若按现在简化字的音义去释读,就无法明了古人的语意了。
2.字形虽未简化,但却兼并了另外一个(或两个)音同或音近字的记词职能,而被兼并的字在“解除职务”后,多数被废弃,少数虽仍被“留用”,但记词职务大为减少。这样就使“兼并者”增加了它原来所不具有的义项,扩大了它们的记词职能。例如“丑”,原本只表地支,在汉字简化时兼并了“醜”的记词职能,“醜”被“解职”废弃,于是导字除了仍表地支之外,又增加了“丑恶”、“丑陋”的义项。再如“干”,原本只表干犯、干求义,汉字简化时兼并了“乾”的一部分职能(干湿)和“幹”的全部职能,于是“幹”被废弃,“乾”只余下“乾坤”的一个义项。类似的字还有:余[余,馀]、后[后、後]、斗[斗、門]、舍(舍、捨)、几(几、幾)、叶(叶,葉)等。
3.字形简化,同时又兼并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字的记词职能,被简化的繁体和被兼并的字同时被废弃。如“获”是“獲”(古指猎得禽兽)的简化,同时又兼并了“穫”(古指收割庄稼)的记词职能,于是“猎获”和“农获”两个义项统由获字兼任,獲、穫二字同时废弃。类似的例字还有:汇(匯、彙)、饥(飢、饑)、钟(鐘、鍾)、历(歷、曆)等。
对于以上几种既涉及到字形、又涉及到字义的简化字,我们格外留心。在阅读古书(特别是简化字排印的古书)时,一定要弄清它所对应的是原来的哪一个字,切不可望文生义或以今释古而误了古书的意思。
第七讲  通假字
四、通假字
(一)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二)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三)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没死以闻。(《战国策•22赵策》)
⑤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可通嫠、来、賚、僖;適、谪、敵、啻;能可通耐、乃、暱、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五)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第八讲  齐桓公伐楚
一、题解
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舌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以:介词,凭借,用。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见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2、【蔡溃,遂伐楚。】
溃:溃败,被打垮。遂: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伐:讨伐。
〈译〉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
3、【楚子使与师言曰:】
楚子是指楚国国君楚成王,楚国是子爵位诸侯国,所以楚国国君称楚子。使:动词,派遣使者。与:介词,跟,对。师:指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
〈译〉楚成王派遣使者对诸侯联军说:
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君:国君,楚国使者称呼齐桓公的身份,是表示尊敬对方。处:居住。北海:指现在渤海。齐国在今山东半岛,濒临渤海。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诸侯对自己的谦称。这一段话是楚国使者在转述楚成王的话。南海:即现在的南海。楚国的主要统治地区在现在的湖北省,距离南海还很远,这里楚成王只是在强调齐、楚两国相距非常之远,所以对这样的话没有必要考实。
唯:句首语气词。是:代词,做主语,指齐、楚两国的距离,即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这一情况。“风马牛不相及”是谓语,“风”是动词,指马牛一类的牲畜在发情期雌雄相诱,到处乱跑。“马牛”是“风”的宾语,又是后面“不相及”的主语,不相及:互相不到达,即楚国的马牛不会跑到齐国去,而齐国的马牛也不会跑到楚国来。也:句尾语气词,表示一种确定肯定的语气。这一句大意是说,两国相距之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边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两国各自一方,互不相干。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喻齐楚不相干也。”
〈译〉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相距很远,即使马牛发情到处乱跑,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虞:料想,预料。涉:趟水过河,甲骨文写作“”是个会意字,河水的上下两边有两只脚,一前一后,趟水而过,由本义引申为“进入”或“到”的意思。之:连词,连接主语“君”和谓语“涉吾地”,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成分,作动词“虞”的宾语。这一句是说,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呢?
〈译〉没想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这是什么缘故?”
6、【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诸侯联军一方由管仲出面应对楚国的使者。管仲是齐国的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名,食邑在召,即今陕西省凤翔县,死后的谥号为“康”,“公”是尊称。召康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在成王的时候担任太保,是帝王的老师,地位很高。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经去世的君王的称呼。太公:指姜太公姜尚,他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武王将他封在齐这个地方建立诸侯国,因此他是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很小,当时发生了管蔡叛乱,四周各民族也不服从新诞生的周王朝,所以当时代成王摄政的召康公只好倚重齐太公,他对齐太公说:
五侯:五等诸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即天下所有的诸侯。九伯:九州岛之伯,九州岛岛的行政长官,传说中原一带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州岛,九州岛的名称,各书的记载不一致。这里“九伯”所指实际跟“五侯”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天下的诸侯。女:通“汝”,你。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祈使的语气。征:征讨,征伐。女实征之:你都可以征讨他们,这是周王室赐给齐太公可以使用周天子的名义征讨有罪诸侯的特权。夹辅:辅佐,扶植卫护,“夹”有辅助的意思。
〈译〉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国的先君太公说:天下的诸侯如犯有罪过,你都可以去征讨他们,以辅助周王室。”
楚成王说齐楚两国互不相干,现在管仲援引当初召康公赐给齐太公的特权,说明齐国拥有讨伐有罪诸侯的权利。
7、【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履:本是动词,践踏,这里是名词,指践踏的地方,相当于边界,管辖范围。古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注释,有的说“赐我先君履”是指赐给齐国的疆域,有的说是指齐国可以征讨的范围。发生分歧的原因在对下面几句的理解有所不同。
海:指黄海和东海。河:指黄河。对这两个地方的理解没有异议。穆陵:一说是齐国的地名,即山东临驹县的穆陵关;第二种看法认为应该指现在湖北麻城的穆陵关,当时在楚国境内。无棣:一种说法是齐国北部的边邑,在现在山东无棣县的北部;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指现在河北卢龙县。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一种解释,这几句是谈论齐国的疆域,管仲在夸耀当年周王室赐给齐国的国土很辽阔;如果按照对“穆陵”和“无棣”的第二种解释,那么这几句就是在说明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我们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上看,管仲此言是针对楚国使者“不虞君之涉吾地”的说法而发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当年赐给我们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就包括了楚国,怎么能说是我们擅自进入到你们楚国的领地呢?这样说来,采用第二种解释更合理一些。
〈译〉赏赐给我国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达大海,西边到达黄河,南边到达穆陵,北边到达无棣。
以上管仲先说明周王室赐给齐国的特殊的权利和地位,下面接着就历数楚国的过错。这是先讲齐国有攻打楚国的权利,再讲为什么攻打楚国,都是在为伐楚找理由。
8、【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贡:贡赋,下属向上级进献的东西。周王朝时各地诸侯都必须按期向周王室纳贡,这是一种义务。茅:青茅,是楚地的土产,楚国作为贡赋按期向周王室缴纳。包茅:包扎成捆的青茅,古人用来滤酒,把酒里的渣滓过滤出来。注意这一句的结构,“尔贡包茅”是主语,“尔贡”与“包茅”是同位语的关系。入:交纳。你们楚国应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共:即“供”,供应,供给,“不共”就是供应不上。“无以缩酒”等于说无包茅以缩酒。缩酒:渗酒,在祭祀的时候将包茅立在地上,把酒浇在上面,酒一滴一滴地顺着包茅渗入地下,意味着神享用了酒,而酒里的渣滓留在包茅上面。楚国因为没有按期交纳包茅,结果影响了周王室的祭祀活动,足以构成罪过,所以管仲便将“包茅不入”列为楚国的一条罪状。寡人是征:寡人征是,我要查问这件事情。“是”指代“包茅不入”一事,作动词“征”的宾语;征:问,责问。注意,“征”和“征”在古代是两个字,意义上没有关系,到现代简化字里作为同音字归并为“征”。
〈译〉你们楚国应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应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要查问这件事情。
9、【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昭王:指周昭王,名瑕,是周成王的孙子,周康王的儿子,周穆王的父亲。他是有名的昏君,骄奢淫逸,晚年喜欢游山玩水,便到江南去巡游,当地的老百姓怨恨他腐败,故意把一只用胶粘起来的船献给他,昭王坐着这只船渡汉水的时候,船在江心开裂了,结果昭王被淹死在水里。“南征而不复”指的就是这件事情。楚国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责任,周昭王的时候汉水根本就不在楚国境内。而且对周王室来说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况且距离齐桓公伐楚已经过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属于历史的陈年旧帐,管仲提出这个理由完全是个借口而已。征:指巡行。寡人是问:跟“寡人是征”结构意义完全相同。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十)词汇
    古代汉语通论(十)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 古今词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的构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词,现代汉语则是复音词占多数。二是在词的存废上,可以分为古今通用词,古用今废词。 二、古今词义 (一)词义基本相同的 多属于基本词汇。但并非绝对没有变化,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通论(九)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八)连词
    古代汉语通论(八)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与、且、以、而、则、然、虽、之。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七)介词
    古代汉语通论(七)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1、于(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六)代词
    古代汉语通论(六)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都可以做主语、定语、宾语。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做前置宾语);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的规律,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词序 词序:也叫ldq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通论(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断定主语和谓语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的句子。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古代汉语没有判断词,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或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通论(四)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它包括两种情况:没有形式的标志和有形式标志。如下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6
  • 古代汉语王力版复习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 、 、 、 、 《王子坊》《庐 、 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 、 、 、 、 、 、 《孙膑》 第二册: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作者 张诒三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古代汉语对外汉语考研要点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要点 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 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 ,成书年代(清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录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6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7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2018年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扬州大学文学院809古代汉语近年来多套考研真题(具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30
  •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初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古注、诗律等基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阅读和分析古典文献的能力和水平,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