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李贽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异端”
- 受王学左派和佛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
- 与封建思想尖锐对立的见解: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日入商贾之肆,时充贪墨之囊”,对官私都有好处;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起了发展生产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可鄙”的;男女同样有智慧,不能说“见有男女”,“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
- 李贽思想中的叛逆性、战斗性因素,是当时社会经济新因素,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他的思想不是作为维持封建统治而出现的,而是代表了市民的要求和观点。
李贽的文学主张:
1、认为“天下之至文”,绝不在于字句、结构等等形式上的追求,作家创作都是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所谓“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2、提出了文学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只有真假问题,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3、他大胆地打破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大力推崇《西厢记》、《水浒传》等通俗文学,认为是一种“至文”,而且以极大的热情评点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等等,实为我国通俗文学最初的研究家和批评家。
李贽的作品:
1、他的散文,摆脱传统古文的格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思想大胆解放,或长或短,脱口而出,所谓“不阡不陌,摅其胸中之独见”(袁中道《李温陵传》)。他写给耿定向的一些书札,实际是向伪道学宣战的檄文。如《答耿司寇》,揭穿耿定向的伪道学面貌,针针见血,淋漓痛快,这其实也是对一切庸俗的官僚士大夫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2、他作诗不多,今存多为小诗,如《独坐》、《系中八绝》,不事格律雕饰,奋笔直书,至死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第四节 公安派和竟陵派
公安派 万历间,继续起来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以公安人袁宗道(字伯修)、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字小修)为代表的“公安派”,时称三袁,袁宏道最著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对打破拟古主义的陈腐格局是有力量的)
1、认为时代决定文学的变化,反对贵古贱今,反对模拟古人。时代变了,文学包括形式语言等等,一定要变,一切对古人的模拟抄袭是违背文学发展的趋势的。
2、袁中道“性情说”,指出文学变化的循环现象,文学变化是根据两种不同的创作思想来实现的,从“法律”到“性情”,又从“性情”到“法律”,而其所以变,则为作者所不及知的“气”(指客观的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决定。对冲击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3、袁宗道“学问说”,认为作家首先要有思想修养,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语言上模秦仿汉。这也有力地打击了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
4、袁宏道“性灵说”。赞美袁中道的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他特别强调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重视妇人孺子的“真声”、“任性”,赤子婴儿的自然之“趣”,显系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对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直抒感兴有更大的作用。
“公安派”的创作成就:
主要在散文。打破传统古文的陈规定局,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是他们作品的特点。但他们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而忽视社会实践对作家的决定意义,这就把创作的源头认错了。写来写去,只是几处风景名胜,题材狭窄,思想贫弱。
“公安派”的影响:对清代文学如郑燮的散文,袁枚的诗和诗论,均有一定的影响。近代反动文人周作人、林语堂等曾利用“公安派”的“有性灵文字”来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从而引导人们离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
竟陵派 以竟陵人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也反对拟古主义,主张独好“性灵”,但更多的却是乞灵于古人。他们选《诗归》,目的就在于“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他们以为古人之精神不是“滞者、熟者、木者、陋者”,而是“幽情单绪”,“孤行”,“孤诣”。这样他们就把诗文创作引向一条更为狭窄的小路,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形式主义倾向更为显明。
晚明小品散文: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
王思任(字季重)、祁彪佳(字虎子)等。一般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明丽洁净,刻琢精工。王思任的《游唤》、《历游记》,祁彪佳的《寓山注》、《越中园亭记》,可见一斑。在风格上,它们比之陈腐的“载道”的散文,颇多清新之感。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
思想内容:1、《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是他过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记录,反映了他的国破家亡的感慨,流露着追怀故国、热爱乡土的爱国思想。2、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记,记录了他的生活实际,也反映了明末现实社会的某些侧面。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艺术特点: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博观约取,简洁有力。
第五节 明末爱国文社和爱国作家
“复社”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它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相号召,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它的规模很大。参加复社的人物,自认为是东林党的继起者,很有威信。以“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首,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复社是文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与政治斗争结合。在抗清斗争中,复社人物大都壮烈殉国,或退隐山林不与清廷合作,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复社在文学上主张复古,推崇“七子”,但现实的斗争使许多作家改变了作风,写下了慷慨激昂、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作品。
张溥(字天如) 维持前后七子的主张,实际他的复古,是要使古学为现实服务,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在精神上是大不相同的。他的《五人墓碑记》歌颂英勇的苏州市民与阉党的伟大斗争,强调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远非“缙绅”所能及,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烈的散文。
陈子龙(字卧子) 曾和夏允彝、徐孚远、王光承等结“几社”,与“复社”呼应。“几者,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
文学主张:同样是以复兴古学相号召,企图挽救明王朝的危机。他和徐孚远、宋徵璧选辑《皇明经世文编》五百馀卷,多载“议兵食,论形势”,有关“国之大计”之作,可见其用世之志。赞同“七子”,反对“公安”、“竟陵”,不同于“七子”盲目尊古,他站在现实政治的观点上尊古。
作品:早期作品中就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诗篇,如《辽事杂诗》、《小车行》、《卖儿行》等。明亡后,他在吴中作的十首《秋日杂感》,表达了他的怀念故国、哀悼殉国烈士的沉痛感情。
直抒孤愤,豪放悲壮,是他的后期诗风的特点。
夏完淳(字存古) 少年爱国英雄,杰出作家,作品大都表现爱国主义精神。
1、明亡后的诗赋散文,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一洗模拟面貌,具有饱含血泪,悲壮淋漓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大哀赋》。2、诗多怀人感事之作,如《六哀》、《六君咏》等,歌颂了许多抗清爱国烈士;又如《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细林夜哭》,(哀悼他的老师和战友陈子龙)。3、散文如《土室馀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陈词,都是千古不磨的爱国主义杰作。
瞿式耜(字起田)和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 明亡后坚持抗清斗争,特别是张煌言,以舟以为根据地,组织抗清义军,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十九年。他们的许多诗篇,也都表现了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