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明代文学 (公元1368-1644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
章回小说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萌芽——宋元时期的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全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讲史必须连续讲若干次讲,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产生——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戏曲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是历史的,但更多内容是后人(包括作家)所创造的。篇幅比讲史更长,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若干节,在每节前面有一个单句的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成熟——明中叶后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一定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分节了,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嘉靖本《三国演义》两节、节目——)明嘉靖后《三国演义》,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两句、不对偶)——)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回目对偶。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成书过程:
1、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2、宋代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
北宋,“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3、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三十多种,继续表现“尊刘贬曹”的倾向。
4、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特点: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而且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张飞的形象最活跃、最有生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写得很突出。全书内容大半是不同于正史的附会和传说,情节离奇,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5、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且还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
1、成书于元末明初,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2、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至于内容无甚改动。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概括:184—280 历史故事,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袭,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内容倾向:
1、 “拥刘反曹”。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共120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死五丈原这51年间的事就占了104回,以后46年的事只用16回就草草收束。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背景:【西晋】陈寿《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偏安江左以后,习凿齿《汉晋春秋》改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又尊蜀汉为正统。
“拥刘反曹“的原因:a.清史学家章学诚认为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b.书中刘备与曹操性格的鲜明对比。
2、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桃园三结义,盟誓就决定了三人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的关系。
局限:关羽被害,刘备、张飞誓死复仇的行动,实际上是把个人情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3、善于通过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诸葛亮、周瑜、曹操,另外如蜀国的庞统、姜维,吴国的吕蒙、陆逊,魏国的司马懿等)(eg。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分析曹军的虚实,谈笑自若地部署这场大战,两度愚弄蒋干,并通过蒋干以愚弄曹操,都表现了出色的战略才能。)
使这部书吸引人心,而且教育人民认识封建社会政治斗争的复杂的尖锐,获得阶级斗争的经验和才能,突破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积极掌握自己的命运,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4、缺点:a.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对农民起义存在阶级偏见: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惊良民”的“盗贼”,指出朝政种种黑暗腐败是起义的原因。
b.历史循环论和宿命论、因果报应、神怪迷信色彩。
人物形象分析:
1、刘备:以宽仁待民,以诚心和义气待士。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居望”。(“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初作安喜县尉,就“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在新野时,老百姓又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川,他的军队“秋毫无犯,受到焚香礼拜”的欢迎。善于知人,对士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给人印象也很深,他一见赵云,就“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户到白帝托孤,始终敬爱信任。
2、曹操:“奸绝”,以残暴害民,用权术和机诈待士。奸雄,性格残酷、欺诈。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军中缺粮,先命令粮官王垕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怒。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馀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其他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脩而加以扰乱军心的死罪;为防范行刺而“梦中杀人”。
另外也表现了他“豪爽而多智”的一面。例如在青梅煮酒的谈话中他笑袁术是“塚中枯骨”,袁绍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刘表是“虚名无实”,刘璋是“守户之犬”,对当代人物分析得很精辟。官渡之战,他在和袁绍军力相悬十倍的条件下,善于听取许攸的建议,劫烧乌巢军粮,终于取得胜利,打垮了他在中原的劲敌。
3、关羽:“义绝”,是被作者当作义气的化身的英雄人物
【关于“义气”:义气是封建时代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它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受剥削压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见义勇为、自发反抗的积极品德。历代游侠之士那种讲义气、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的壮烈行动,都是义气的表现。历代农民起义,也往往以义气为号召。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往往以个人恩怨行为行动的根据,所以这种道德观念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许田射猎时,他拍马提刀而出,“要斩曹操”。从“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到“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斩蔡阳、古城会等一系列行动中,更突出他忠于桃园盟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华容道释曹操,在作者看来也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的“壮举”。在关羽的行动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义气”的团结鼓舞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明显地看到“义气”的局限。他“约三事”时虽然自称“降汉不降曹”,结果还是替曹操斩了颜良、文丑,而华容道释曹操,更是认敌为友,把个人恩怨放在整体利益之上。
英雄气概,在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中威风凛凛的英雄气概。刚愎自用,“量大失荆州”。
4、诸葛亮:(正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作者把他描写成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人物。隐居隆中时,对天下大势已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提出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胜就奠定了他在刘备集团内部的威信。赤壁之战,他孤身到吴国,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和东吴上下各方进行了复杂曲折的斗争,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贯彻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表现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见识和才能。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更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后来庞统死于落凤坡,关羽失荆州,身死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死白帝城,都是由于不听他的劝告。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他却独力支持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平定后方,打击敌人。那种排除万难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结合在一起,就成为封建时代人民所幻想的“贤相”的典型。
5、张飞:“快人”的性格。嫉恶如仇、粗豪爽直,如怒鞭督邮、古城会拒关羽以及责问刘备迟不发兵为关羽复仇等等情节。也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他初见孔明作军师不服气,等到旗开得胜就立刻下马拜伏。初到丰阳县见庞统怠职,他勃然大怒,等看了庞统判案,立刻就称赞他的“天才”。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基础之上的虚构和想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它是一部历史小说,既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又尽量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章学诚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创作方法基本是现实主义的,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想象发挥,使人物性格更完整、更充实、更鲜明,很多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二)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的精巧。
全书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照顾了历史事实的基础,又适应了艺术情节的连贯。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三)故事情节: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尤其善于描写各种战争。
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如写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四)人物塑造: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赤壁之战的尖锐矛盾冲突中,写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阚泽的机智大胆,蒋干的愚而自用。作者刻划人物,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人物。
(五)语言方面: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六)缺点:人物性格定型化,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例如鲁迅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民谚“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第五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1、社会影响:对农民革命的战略战术起过一定作用。人民仿效小说中的“结义”方式组成各种秘密组织进行反抗斗争,“忠义”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宣传忠君报国,士为知己者死,以模糊人民的阶级意识,削弱他们的斗志,以达到巩固其封建统治的目的。
2、文学影响: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迈开一步,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历史小说开始大量兴起,从《开辟演义》一直到《清宫演义》。在戏曲中也出现了大批三国剧目。
第二章 水浒传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成书过程:
1、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一部著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是在长期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接近人民的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又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多次增删修改而成。
2、历史根据: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染山水泊的农民起义。见于《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东都事略·侯蒙传》等等。
3、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 4、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如:“公案类石头孔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
5、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有杨志卖刀、晃盖等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末尾还提及受张叔夜“招诱”。
6、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水浒英雄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单八人。其中有的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
7、施耐庵、罗贯中,就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再创作,才写成了这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 生长淮北,时代较罗贯中为早,亲生经历过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版本:1、祖本——(明)高儒在《百川书志》中题为“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2、明嘉靖年间百回本,在艺术上有了较多的加工。3、万历年间余象斗的百二十回本,又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但文字比较简略。4、天启、崇祯之间,出现了杨定见的百二十回本,除增饰了余本中“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外,其馀部分主要根据嘉靖本。5、(明末清初)金人瑞(圣叹)腰斩《水浒传》,改成七十回本,又删去了原本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怨怒的诗词,加上反动的评语,对宋江的描写也有所篡改,并添上卢俊义的噩梦,以一百零八英雄的被一网打尽结束,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出发的。但由于它保存了水浒故事的主要部分,文字也比较洗炼和统一,成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6、解放后出版的七十一回《水浒传》,以金圣叹批改的七十回本为底本,作了些必要的校正:把金本的“楔子”改为第一回,并把“噩梦”内容删去,将最后一回回目“惊噩梦”恢复为“排座次”。7、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水浒全传》是以属于百回来本系统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作底本,并参校了其他几种较早的本子印行,是比较完整的本子。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内容概括: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背景。
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他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无所不为。
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又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闷气。但是教头的地位,优厚的请受,舒适的家庭,美丽的妻子,这种种条件,又形成了他安分守己怯于反抗的性格。其地位也使他结交了四方江湖好汉,形成了豪侠、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他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高衙内明目张胆地调戏他的妻子,高俅父子多次阴谋陷害下被发配充军,被贬斥到大军草料场,敌人又从东京赶到沧州来谋杀他。在家破人亡,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他才杀死了仇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起义的道路。上梁山后,他又火并了妒贤嫉能的王伦,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既和高太尉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所以在招安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成为义军队伍中一个比较坚定的成员。
(二)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把那些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盗贼草寇”的革命者放在主要地位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对他们所表现的强烈革命精神和光辉的思想品德作了热情的歌颂。
李逵:1、构成李逵性格核心的是他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出身于贫苦农民,因打死人,逃在江州当小牢子。他上梁山很主动,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幻想,“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便造反,怕怎地!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是招安的坚决反对者,“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陈太尉来招安,他便把“圣旨”扯得粉碎。即使在宋江受了招安后,他还屡次要反上梁山,甚至在死后,大宋皇帝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2、对自己弟兄们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宋江关在牢里,是他“寸步不离”、“早晚在牢里服侍”,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时,他第一个赤条条地抡着板斧,从酒楼跳进刑场杀将起来;高唐州救柴进,又是他第一个只身下井。他平日最爱宋江,可是当他误听宋江强夺民女的消息后,便大闹忠义堂,砍倒杏黄旗。在他心目中,农民起义的利益是高于一切个人感情之上的。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动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他反以十两纹银相赠。看出他对于受苦人是怀有怎样的阶级感情。
3、伴随他的纯朴天真,李逵也有简单、卤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打起仗来,往往不分对象乱砍乱杀。
鲁智深:1、对社会上的压迫和不平,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了主动挑战的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性格中的这一特色。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只是为了同情他们的遭遇,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结果被迫无地容身,只好出家当和尚。在大相国寺与林冲不过是萍水相逢,但由于痛恨高太慰对林冲的陷害,他挺身而出,要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慰的阴谋。为援救被欺凌者,他不惜与统治者反抗到底,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是他行动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