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狭义)指除国家立法、司法机构以外的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中义)是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依据:政治——行政两分法。(广义)是指国家所有机关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理。
行政的涵义:①行政是国家行政,是国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②行政是一种管理活动,它具有管理的一般要素和特点。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各种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
2、公共的涵义:①和私人行政相区别。强调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②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和性质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服务。③决定了它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④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⑤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开性。
3、公共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 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运用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科学。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有效的实现国家职能,有力地推动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4、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一般对象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一般行政机关所普遍适用的行政原理和规律。具体对象分为总体综合性对象和不忙专业性对象。
5、公共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①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机关管理②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③公共行政管理的保障:行政环境、行政法制、行政伦理、行政改革④公共行政管理的目的:行政目标、行政效率、行政职能
6、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特点:①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与政治领域密切相关,具有政治性;揭示了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具有社会性。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方面揭示的规律又为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所接受和共享)②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③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④规范性和交通性的统一
7、公共行政管理学与其他若干学科的关系:①与管理学的关系(区别: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公共行政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是研究一般管理规律的。联系: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理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运用)②与政治学的关系(区别:a.研究对象不同。政治学研究国家的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体制、政治运行机制等;公共行政管理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政治组织中行政组织的管理活动机器规律,着重探讨政府职能、管理规律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因素、途径和方法。 b.研究范围不同:政治学研究范围较广,而公共行政管理学研究政治关系中的某一部分,狭窄。c.学科的性质不同:政治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联系:a.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母体中脱胎出来的一门年轻的独立学科 b.政治决定行政,“国体”决定“政体”,政府的管理活动是由掌握该政府的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c.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促进政治学的发展)
8、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原则: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③求同存异、鼓励争鸣的原则④权变研究、优化方法的原则⑤兼收并蓄,扬弃发展的原则。
9、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掌握公共行政管理规律,正确行使行政职能,促进社会发展。②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③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10、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方法;①比较研究法②历史研究法③行为科学研究法④案例分析法(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公共行政能力;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公共行政学;增长见识,集思广益)
11、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的特点:①传统理论阶段19C末-20C30年代。侧重行政制度、机构、程序、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系统化、协调化的行政管理原则;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过分重视组织的静态而忽视动态,过分重视机构、制度而忽视环境的影响及人的精神因素。 ②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前后。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从人与组织、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决策问题;过分重视人的行为因素而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 ③系统理论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以全面性、整合性姿态出现,综合了前2个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强调 整体宏观研究;运用系统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果来研究,管理逐步走向定量化。 ④新公共管理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变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④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代政府公共部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12、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现状或成就:①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组织相继成立 ②行政学论著相继问世 ③建设其一支初具规模的行政学研究队伍 ④我国行政学者已进入国际行政理论的研究行列 ⑤中国行政学界迎来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的MPA学位认证,先后分三批批准了83所大学有权进行MPA招生 ⑥中国行政学界在“十五”期间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期。 不足:①本土化不足的问题 ②我国行政学研究者队伍还跟不上我国行政学发展的需要 ③我国行政学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缺陷 ④研究和教学宏观分析多,中观、微观分析少。 发展途径:①积极研究、探索和回答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研究发展规律,重构中国行政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②更新知识、更新观念,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更要有责任感,并对历年的发展进行一次认真的总结和梳理 ③打破枷锁,解放自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④改变研究方法,提倡实证研究、比较研究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 ⑤组织力量,协调动作,优势互补。
13、行政组织:是依法履行国际行政职能、行使国家相应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其典型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构是构成各行政机关内部的各单位,行政机关是各行政机构所组成的整体,而行政组织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统称(行政机构包含于行政机关包含于行政组织)
14、行政组织的特点:①阶级性(本质特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最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社会性(服务性、管理性、法制性、系统性)
15、行政组织的类型:①领导机关。是各级政府的指挥和决策中心,主要任务是对所辖区域内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起统率作用。 ②职能机关。在政府领导机关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是领导机关的组成部门。对上必须执行领导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对下领导或在业务上指导相应的政府部门的工作。③辅助机关。对各专业职能部门没有直接指挥和监督权力。分为政务性或事务性、综合性或专业性的辅助机关。参与政务,掌管事务,协助领导决策,沟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管理机关日常事务等。④咨询参谋机关。一种辅助机关。由各级政府机关设立的协助领导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的机构,为领导机关和行政首脑当参谋和完成领导机关委办的工作。⑤派出机关。不行使一级政府机关的职权。主要起沟通上下级间的某些关系的作用。⑥临时机关。接受委托,处理某一特殊事件或突发事件,任务一完成,随之撤销。
16、行政组织的要素:①职能目标。指管理职能的行政目标,是其行使行政权力的根据。②机构设置。是行政组织的核心,是决定行政效率的关键,机构设置必须依据行政目标和法制程序来进行。③人员构成。④权责体系。集权与分权适度、权责分明、各司其职。⑤管理方式。⑥运行程序。⑦法制规范。完善的发质规范是行政组织的合法地位和依法行使权力的保证,也是行政组织健全的重要标志。
17、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①目标原则。任何组织都须因一定目标而建立;目标一致原则。②精简效能原则。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开支节减、政务简化和办事灵便。③管理幅度适当原则。人员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先进成正比例关系;不同行政层级的管理幅度不一致。④完整统一原则。纵向看,要处理好集中领导和分级管理的关系;横向看,要处理好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⑤指挥一致原则。⑥职、责、权统一原则。⑦协调一致原则。⑧法治原则。
18、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或直线制。即行政组织的层次结构,是指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和每级政府各组成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主从关系和管理层次。行政组织的层级状况是与行政组织的管理幅度相关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是反向变化的。管理层次多,则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少,则管理幅度大。掌握和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是建立合理组织结构的关键。
19、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一个层次里的组织结构形式。又称部门制或职能制。
20、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宽,则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窄,则管理层次多。基本结构模式:①扁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管理层次小,管理幅度宽)。利于发展和调动下级及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由于控制较少,因而协调多有不便,容易增大松散性和削弱领导者的权威。②尖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管理幅度小,层次多)。组织事权集中,管理严密,分工明确,控制有力,指令容易得到贯彻,因而决策、指挥和行动比较迅速。但信息沟通的过程和时间较长,气氛拘谨,下级组织成员的首创性和满足感受到抑制。
21、我国的直线职能制:直线制+职能制。①以层级制为基础,在每一层级又设若干只能部门。②对每一项行政职能,为了保证其顺利完成,都设置多层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履行各项职能。缺陷: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薄弱;各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指挥和命令的权力。
22、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纵横结构的走向:①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宏观上,通过扩大省级单位数目,取消地级层次来减少行政层次。微观上,减少政府机关内部不必要的管理层次。②横向上精简机构。裁剪重叠,多余的部门,取消各类临时性机构,裁汰冗员和多余的副职、虚职。
23、现阶段我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模式的选择:①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②加快经济性分权的步伐。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③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法制化。④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24、行政领导观念:指行政领导者对行政领导活动中的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行政领导者的世界观的直接体现。领导观念直接影响领导行为,从而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影响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各个方面。
25、现代行政领导观念的核心:①服务与权力、责任的统一(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权力是服务的保证;责任是服务的体现)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③现代行政领导者的公仆观念(a.现代行政领导者是“社会公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根本要求——思想根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行政领导者在这种生产关系中仅仅是普通的一员,并无特殊地位——经济根源。现代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和“主人”的关系。b.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首先领导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领导者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行政领导者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26、行政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关系:权力——任务;权力——义务。①权力和任务的关系:权力是完成任务的保证,而任务是授予权力的前提②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权力和义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一定的权力,才有承担行使权力后果的义务。
27、行政首脑体制的类型:行政首脑体制是行政领导体制的核心。①首长制:即机关事权法定交由首长一个人单独负责处理,最高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人。优点:事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便,行动迅速,便于执行,易于减少冲突与摩擦。缺点: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考虑问题容易片面,欠周详,在缺乏民主和监督制约的情况下,易于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现象。②委员会制:与首长负责制相对应,是确定行政组织责任关系的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即机关的一切事务都由委员会集体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集体负责。优点: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减轻负担,便于沟通各种信息,容纳各方意见,便于彼此监督,防止权力专断和营私舞弊。缺点:责任不明,容易产生功则相争,过则相推诿的现象,事权分散,决策迟缓,彼此协调困难,议而不决的现象延误时机。
28、中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由行政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的工作,对机关的事务有最后决定权,行政机关所属的各机构及工作人员,其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特点:①民主决策。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首长根据大家意见,行使最终的决定权和否定权。②责任明确③分工合作。归口管理,职责明确,分工不分家。
29、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改革走向:①党政分开、各司其职。②必须坚持责权一致的原则。必须明确划分各级行政首长的指责、权限、地位、副职数量等,做到有法可依,消除行政首长责权脱节的现象。③改变行政副职分解行政权力的现象。取消多余的副职,行政权由行政首长全权行使,副职真正成为助手。④加强监督,防止和克服行政首长个人专断、滥用权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国家各级监察部门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加强社会监督,要制定监督法规)⑤认真选拔适合担任行政首长的人才。
30、领导行为四分图:
Ⅰ 低工作 高关怀 福利型领导 |
Ⅲ 高工作 高关怀 战斗型领导 |
Ⅱ 低工作 低关怀 虚弱型领导 |
Ⅳ 高工作 低关怀 任务型领导 |
工作行为(任务)
低—————————————高
31、管理方格图理论:把横坐标改为对生产的关心,把纵坐标改为对人的关心,又把2个坐标分别划分为九个等分。便形成了81种领导风格的管理方格图。优点:为领导借鉴和确定自己的领导风格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却忽略了影响领导效果的其他因素。
32、行政领导风格的“定势”:①科学-直觉结合式决策风格。②为与不为的行政领导风格。③思方行圆的行政领导风格。指履行原则、信条的坚定性与具体实践的随机性和变通性。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十分重要。④简洁、流畅、准确、幽默的语言风格。(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情真意切;富有幽默感)
33、行政领导班子的结构:①理想的品德结构。政治品德;思想意识;工作态度。②互补的知识结构。低层领导班子:T型结构人才,即知识广博(-),专业有深度(I);中层领导班子:A型结构人才,即专业上有双学历(︿),知识广博(-);高层次领导班子:山型的领导人才,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战略、规划、领导和管理有关的交叉学科。③配套的专业结构。④叠加的智能结构。⑤和谐的气质结构。⑥梯次的年龄结构。
34、人事行政的地位:广义的人事行政指整个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活动,狭义的指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关系和行政人员相互之间关系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活动。在整个公共行政活动中,人事行政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
35、我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弊端: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严重阻碍各类人才的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制,主观随意性大;一些年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36、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①实行党政只能合理分开,党政权力特别是人事管理权的科学分配。②在党政职能分开的条件下,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实现简政放权。③安装干部四化方针,调整充实干部队伍。④政府系统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党政干部的退、离休制度,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机关岗位责任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回避制度的确立。⑤其他系统的部分干部人事管理改革已初见成效,形成各具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人员辞职制;实行乡镇干部聘用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37、国家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38、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①法制管理原则。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目的,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②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在公务员制度中的具体体现。③功绩制原则。是激励公务员勤奋和创造性工作的手段。④分类管理原则。a.因事而分的职位分类,依据在于职务或岗位的客观需要;b.因人而分的品味分类,依据公务员的个人条件分类。⑤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原则。西方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2大类。业务类公务员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原则,职务实行常任制原则,不因政党斗争和不同的选举结果而变动。
39、中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分为政务和业务2大类。政务类公务员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业务类公务员依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其管理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务分析和指责规范,以工作世纪为主的考核、晋升、奖惩,科学培训,工资、福利、退休制度等。
40、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②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③坚持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④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⑤坚持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a.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 b.中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实行以职位设置的科学性为基础,兼有中国传统的品味因素的模式,即推行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相结合的模式)
41、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科学分类管理体制②实行激励竞争机制③实行新陈代谢机制④实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⑤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
42、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①职位分类。职位设置;职位说明书;公务员职务和级别(a.领导职务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党政机关中各部门的领导职务 b.非领导职务: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助理调研员、调研员、助理巡视员、巡视员)②公务员录用制度。录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方式:a.录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公开竞争性考试;b.录用专门技术类国家公务员,可职业技能测验和考察;c.从党政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和单位的公职人员中录用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特种考试办法,还要经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或其他委托培训机构培训。③考核制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德、能、勤、绩。重点考工作实绩。基本方法: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④奖惩制度。奖励: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⑤职务升降制度。⑥职务任免制度⑦培训制度。初级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岗位培训、轮训。⑧交流与回避制度。⑨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⑩辞职与辞退制度⑾退休制度 ⑿义务和权利。
43、行政决策的涵义: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具体说,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同时根据一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所要处理的公共事务作出的正式决定。①从决策内容看,行政决策是以国家行政机关名义作出的决定,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处理的是社会公共事务。②从决策基础看,行政决策源自国家行政权力,主体必须是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③行政决策的依据是法律,④行政决策的对象涉及一切行政客体,包括行政组织和组织内成员本身,及其管辖的有关企事业、团体、机关、个人。内容随国家职能的扩大而扩大。总之,行政决策即是一种行政行为,也是一种行政过程,是行政目标的选择,是实现公众利益的行为,是对主观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
44、行政决策的特点:①主体的确定性。主体为各种行政机关,以及经行政机关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同时必须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内容的广泛性。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事务。③目标的明确性。行政决策是通过问题的解决通向目标的达成。④方案的选择性。决策的本质是择优。择“优”不是最优,而是“满意”的优。实际决策中坚持的一般是“满意原则”,而“最优原则”则是个别原则。⑤普遍的约束力。有效的行政决策是依据法律制定的。它对一切行政客体,都具有约束力、规定力、执行力。⑥适应性和预见性。决策是对未来行动所作的决定。要随着条件变化作相应的改变,对未来不确定情况作出科学预见。